“我把银子给了那太监,那太监便把守门的副千户冯如虎找来。冯如虎之弟冯如豹与我是卫学同学,故而认识……”
“冯如豹我也认识。”乔文远摇着桃花扇,快活地补充道,“我俩分手后,听说他率特遣支队向巴州进攻……”
吕三没有理睬乔文远的打岔,他正讲到高潮部分:
“王妃娘娘果然是观音菩萨转世!一见李先生来信,当即善心大发。整整两万石粮食啊!要从成都府十一个县分头调拨!几十艘大船满载粮食,顺岷江而下,那真是大手笔!
我拿到准信,立即快马加鞭返回仁寿,给崇文先生报信。夜半三更时分,这才赶到仁寿县衙。一进门,便见崇文先生直挺挺立在院中,正等着我的好消息……
崇文先生当晚就领着我去推粮。结果呀,崇文先生看不清路,在山道上摔了个跟头;他的马也折了腿,只好杀来吃了,正好给百姓充饥。可惜了,那真是一匹好马,世子爷赏给李先生的,如今市面上百两银子也未必能买到……”
吕三讲到当日仁寿断粮之事,自然是滔滔不绝。这故事他已经讲了无数遍,每讲一次,他自己的形象便升华一次,而故事本身则又惊险三分。
众人听得如痴如醉,可朱至瀚对面席地而坐的文安之,只是轻捋长髯,一言不发。当吕三讲完他的冒险故事兼发家之旅,文安之才客气地询问道:
“听吕大人所言,这李崇文先生也是位读书人?”
“那不假!李先生可是正宗的秀才!”
“投到蜀王府竟才数日?”
“正是!”吕三回答,“听说他是崇祯十三年除夕之日才见到了世子。世子招对毕,便委了他管仁寿王庄,带着几百草标到仁寿。”
“世子待读书人都是如此?”
“倒也不全是!世子曾对我道,用心做事者方可大用。比如李先生!”
乔文远终于抢过吕三的话头,说起了自己的故事。
“罗渡镇大捷传到桃花寨,我便将一寨流民带下了山。某日村里突然来了个瘦弱书生,说要查看村里田地。
我一听就火了,你谁呀,到我的地盘也不知报个家门!于是我点齐三百人马,叫上了冯如豹一同前去打探,谁知那瘦弱书生便是李先生!
那时李先生已是王府副总理。他从合州赶来,便是带着世子旨意,说是要安置桃花寨的流民。你们想啊,桃花寨收容了七八千人,加上定远一县逃难的百姓,足有两万!一人五亩,那不是要一千顷地?李先生却道不要紧,合州田地不够,还有广安几个县呢!
话虽如此,可是事情真多。百姓们也不是个东西,光会添乱!争地、争水、争畜生、争农具,闹得那是不可开交,成日里都是嘈杂,无时无刻都在说话!李先生那是从早到晚,忙得没有歇的时候!我们几个同学跟着李先生跑前忙后,也是累得吐血!好容易有了眉目,世子广安大捷,又来了流民几万!
依我看,这回百万流民入川,又是李先生的活计!按李先生做事的脾性,怕不要把他给累死!我也劝过李先生,人生在世,吃喝玩乐。你们猜李先生怎么说?
他说愿学诸葛武侯,以一人身死而安天下!”
“世子所用之人,都是这般?”田圭乍舌道。
“可不是!”乔文远有些愤愤不平,“世子也是劳苦的命!他不休息,也不让我们休息。我跑去烧水给他沏茶,他倒好,转眼便跑了,说是军务紧急,耽搁不得!这拜师茶没喝,我也不知道算不算世子门生!说不算,我当众磕了头叫了小先生的!说不算……总之是拎不清!如今可好,天远地远,我也不好在折子里问个明白!”
乔文远突如其来的牢骚,将在座各位惊得是面面相觑。众人接口不是,不接口也不是。
朱至瀚也惊出了一身冷汗,想不到桃花营是因桃花寨而得名,乔文远便是桃花寨主,而世子就是在桃花寨收下他这半个嫡传。既如此,那么乔文远的同学王兆和萧畴昔,想必也是世子的弟子了!
文安之则满意地轻捋长须。
有意思!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讲的便是听关键人物说话,比看纸面文章带劲!
蜀地虽未去过,但夷陵正当峡口,来往的行船旅人中多有蜀人。再说他的父亲便在蜀地为官多年,说起蜀地的风土人情那是栩栩如生。
不过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看来等到流民入川事了,这蜀地自己必须亲自走一遭。文安之微微一笑,手指不自觉地摸了摸袖中的那块折成巴掌大的《复兴报》。
有其母必有其子,有其主必有其臣。他们口中的李崇文,与眼前这帮蜀臣,都是这位蜀地之主的侧写。
天下大乱,中兴无望。靠当今天子,不成;靠南北两京之臣,亦不成!
想到这里,文安之温文尔雅的表面之下,一腔热血再次躁动起来。
他知道,或许他等待二十年的机会已经到来。与其坐等神京涂炭、天子蒙尘,还不如现在愤而起之,早作准备!
不过,一定要选好时机,耐心观察。观察什么,观察人君明主!
文安之在心里对自己说,逢吉此子可成大器。他南津关冒死一谏,已然搅动了天下!
“文先生还不知道吧,蜀世子赐了一座学宫给我们土司家!朱公子道,此学宫烧不烂,震不跨,坚固无比!”容美应袭田沛霖暗示文安之转移话题。田沛霖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在容美建设一座美轮美奂,足以傲视诸土司的文化圣殿,既了却了老父的心愿,也为自己袭位夯实政治基础。
“一座学宫,好!”曾经的国立大学校长文安之得闻也很高兴。这是一件文坛盛事,比在夷陵重建宝塔更重要。他知道,若自己有意,这座学宫的山长非他莫属。
“不如先请朱公子先讲讲何谓蜀考?不知外省土司之人可考否?”田甘霖突然冒出一句话来。
“三公子问得好,就请朱公子从蜀考谈起!”
这次,文安之支持了田甘霖。
注一:文安之的胞兄,名文来之。
注二:南京国子监祭酒(从四品)、司业(正六品),相当于国立南京大学校长、常务副校长。
第四百五十六章 保安队长(六)()
人多力量大,此言不虚。几百流民外加几百水手再加几百纤夫一起动手,这几十条大船上的万石粮食很快便搬空了。
岸上的粮仓已经放不下,只得垒放在码头上。捱过今晚,明日便有土家百姓带着独轮车前来,帮着搬运到野三关。听说以后还有王府的粮船沿清江上溯到施州卫,那时就算夷陵来人再多也不怕断粮了。
看着堆积如山的粮包,宋浩觉得自己做了件天大的对事。他满意地挺直腰杆,将额上汗水刮下摔在地上。远处高地上的一颗大树下,王府的大人们还在与土司交涉。看来,这邹政纲的事情真的很棘手。
“浩娃子!”一个阴魂不散的声音叫醒宋浩,原来又是老李头。
“你说我们耽搁了行程来搬粮,王府真的能给你升官?”老李头前些日子还在关心先入蜀地分田的事,可今天的关心就变成了宋浩的官位。看来中国百姓都知道,这分田分地再重要,但也比不上升官发财更重要。老李头的这个问题两天里已经问了不止二十遍,看来他根本就不相信宋浩所谓搬粮升官的说辞。
“爹,你想想,军队最需要的东西是啥?”宋浩不得不与老李头说得更深些。
“兵器?战马?丁壮?银子?粮食……”
“就是粮食!”宋浩连忙打断道:“军无粮则自散!我仔细问过唐黑地形道路。他道,从夷陵到施州卫六百里,从施州卫到蜀地万县还有四百里。我们走得慢,一千里路上要走四十天!我们一天得吃一斤多,爹你想想,能从夷陵背五十斤粮走到蜀地吗?”
“不成!”老宋头摇摇头。背着五十斤走一千里山路,那岂不把人累死?
“所以我们要在路上补给几次。我估计,野三关一次,施州卫一次,施州卫之后还有一次……”
宋浩的细致分析被老李头打断了:“上头发粮食与你升官有啥干系?”
看来,关系到老李头女儿幸福的任何事情,他都不会含糊的。
“没有粮食,夷陵那些十几万人能走到蜀地吗?”宋浩不得不再次说明,“夷陵那些人到不了蜀地,那……蜀王府的想法不就落了空?”
“王府啥想法,你跟老汉说清楚。”
春姑嫁给了自己,那么老李头与自己是一家人了。宋浩想了想,终于决定再露一点实话:“有了人,就有了兵。有了兵,就有了天下!要不然,京师那皇帝老儿怎么派东厂番子盯着蜀王府!”
“你是说……”老李头大惊失色。
“爹,祸从口出!这事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千万别给外人说!还有,拿住东厂番子的事情,叫乡亲们也不要对外人说起!这可是要惹祸上身的!”
“放心,浩娃子!等那蜀地的世子得了天下,你就成了有功之臣,我家春姑就成了诰命!这等好事,我可不会乱说,平白让别人家得了好处!”老李头偷偷奸笑着,脸上的表情欢喜得好像捡了个元宝。
“行,爹。您先忙着,上官找我说话!”看见那背着红绸大刀的上官远远在树下向他招手,宋浩赶紧打发了老李头,向山坡上跑去。
……
“既然你以前当过官军,你觉得官军怎样?能不能打赢流贼?”问话的人不是背着刀的上官,而是一位年轻的公子。公子的旁边,还坐着两个人。长须老者面容瘦削,但精神矍铄;虬须武夫仪表堂堂,神采飞扬。
“这位是蜀地天家的贵人!”吕三见宋浩发愣,便向宋浩介绍公子。
既然是天家贵人,宋浩便老老实实跪下来磕头回话:“小民觉得,河南官军就是一群打着官家旗号抢劫的流贼!小民新蔡老家的几个庄子,都被官军祸害惨了!流贼打流贼,半斤对八两,比的便是谁的人多,谁的马壮!官军哪有流贼多?流贼一来几十万,官军也就几千几万……”
这保安队长不仅个子高、力气大,而且还很会说话。他在回话中特意加上了“河南”官军这样的限定语,既表明了态度,也避免了误会。朱至瀚非常满意地点点头,表示他认可了宋浩的说辞。
“我主仁慈,救人活命,故天下流民无不争先恐后归附之!本公子方才得到消息,这几日在夷陵的流民越聚越多,各省都有。再不赶紧疏散入川,恐有生变之虞。适才本公子与几位大人商量过了,定下了百姓入川的大致路线来:一路从野三关经建始县去夔州、云阳;一路从野三关经施州卫去万县,是故野三关乃是入川要点!”
看着宋浩清澈专注的眼睛,朱至瀚缓和了说话的语气:“所以啊,以后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经过野三关!你知道野三关最缺什么吗?”
“最缺粮食!”宋浩毫不犹豫地回答。在皮岛缺粮食,在山东缺粮食,到了河南,还是缺粮食!大明朝哪个地方不缺粮食?
“你很能干!也很聪明!”朱至瀚哈哈大笑。
“本公子给你讲了这许多,就是让你专管粮食输送,保证野三关任何时候都不缺粮!你在一、五两队和以后过境之诸队中挑选精壮,组成一个五百人的运粮队,专门向野三关运粮。这位文大人曾是朝廷重臣,这位唐大人则是水浕土司长官。运粮队由你指挥,水烬司唐总旗领兵护卫,文大人和唐长官则坐镇野三关运筹帷幄。你明白否?”
从保安队长升为运粮大队长,意料之中的升官变成一个干活的苦差,这让宋浩有一点失落。但他很快意识到,这是上官对他的重用。一个保安队长只能盯着手下四五百老弱病残的吃喝拉撒,而一个运粮队长却掌管着过境野三关数十万百姓的生死。可是,宋浩的追求并不是止步于一个辅兵兵头。他决定为自己的前程和乡亲们的实惠搏一搏。
“小民遵命,只是……乡亲们都急着到蜀地分田。他们道,去得晚了,便只剩下瘠田山田……小民也是再三劝慰,他们这才跟着小民……”
“无妨,本公子自会呈报世子殿下,为尔等留出上等好田!”朱至瀚不以为然道。
宋浩一拱手,给朱至瀚毕恭毕敬地行了大礼,然后道:“小民代乡亲们多谢公子赏赐!只是运粮之事,小民以为安排不妥!”
……
文安之微笑着,手捋长须。有趣,更加有趣了。蜀世子用人有趣,蜀考科目有趣,连这招揽垦荒的流民也有趣,有趣得让蜀地的宗室灰头土脸,颜面丧尽!
这个流民算得对。
五百人的运粮大队,两人一组,最多只能起运二百五十辆独轮车。在这重重大山里,一辆独轮车顶天载粮六石。八十多里山路,来回起码四天。也就是说,每四天只能运粮一千五百石。而过境野三关的流民有多少呢,就按一天十队五千人计,每人补给十五斤粮,四天便是三千石。
运力只有需求量的一半!
如果过境的流民人数如朱至瀚所说达到“上万”,那粮食的缺口也就更大!
“依你之见该如何?”吕三及时插话,算是替尴尬的朱至瀚解了围。
“小民不敢放肆!”
“这不叫放肆。世子曾敦敦教导我们,这是为了共同的事业一起奋斗!只有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我们共同的事业才能最后成功!”朱至瀚及时调整了状态,拿出了他的忽悠绝技。
“小民以为,野三关地窄房少,更没有粮食,故而留不得人。从西平码头到野三关运粮,道远路险,极不划算。我问过野三关的唐黑大人,从夷陵到野三关三百里,从野三关到建始县二百余里,从野三关到施州卫三百里。若日行四十里,则可二十天到达施州卫,路上耗米不过二十斤。若日行二十里,则需四十天,耗米至少四十斤,这就不得不在途中补给一次。
是故小民以为,无论是到施州卫还是到建始县,要紧之处都在于快。行路速度越快,路上耗米就越少,补给也就越易。若是路上耽搁日久,那我们运再多的粮也不够!”
“依你之意,如何才能快起来?”吕三沉声问道。他意识到,宋浩说到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粮食即便能够及时输送,也会因为消耗太多,而导致供应危机。
“小民率乡民从河南走到湖广,又进了这大山。”宋浩尽量小心地回答,不让自己的回答露出马脚,“小民发现,路上之所以太慢,就是因为队伍中老幼妇病者太多……”
朱至瀚有些不快了:“你要把妇孺老弱扔了?世子以仁治蜀……”
“都是自家亲人,如何扔得下?”宋浩连忙解释,“小民之意,只是不让能他们拖慢行路速度。此次入川,小民有幸为第一队。小民发现,路过之处的驿站、村庄大多颓废,若是能重建几处,如百里或五十里一座,则可沿途收留走不动的的妇孺老弱。乡亲们日行一站,支锅架灶,亦为方便省时……”
眼前这个大汉建议重建江南古道的驿站,这与世子的旨意不约而同。吕三眼睛一亮,但丰富的江湖经验让他不动声色。重建驿站,必然要到处留人,还要耕种驿站附近的土地,这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尤其是土司的态度。
宋浩似乎没有注意到几位大人神情的变化,只管说了下去。
“唐黑大人还道:若是耽搁到六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