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带着一个世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随身带着一个世界- 第2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觉得还不如把这个最底层的滑轨间做成弧形的,吊厢从这边下来,然后通过滑轨到达轮子的另一边,利用轮子转动的时间差在另一边挂上去,从而提高吊厢的使用效率。”

    “这个办法是好,但是,这个弧形的滑轨会占去很大的地方,而且运行的效率还是有点低。”

    “那你再说一个办法啊?”

    “我觉得用一个轮子来解决四个或者六个单元居民的上下需求,还是有点紧张。

    如果我们并排做两个旋转方向相反的轮子,这个问题就好办多了。”

    “用两个并排的轮子?只需要加大过道之间的距离,成本提高不多,但通行能力相当于提高了一倍。

    可是,这仍然没有解决先前那个需要等待的问题啊?”

第564章 迷你摩天轮(三)() 
    “一个轮子是有些问题,但如果有两个旋转方向相反的轮子,那个连接轮子上下停靠间的弧形滑轨就没有必要了。

    因为在任何一个停靠点,都可以选择上下两个方向。

    哪怕就是在极端的情况下,上面五层楼的吊厢都坐满了人,也不会再出现吊厢堆集在底层停靠间的情况。

    因为两个轮子之间的空间,可以作为吊厢的缓冲区,不管上下的吊厢都可以停靠在这个缓冲区之中。

    而且,空出来的吊厢可以通过另一个轮子的空位,快速地输送到其它停靠间,从而实现在几乎不用等待的情况下,连续不断地向任意方向输送人员。”

    吴光良实际上在他们提出用走道连接这个圆形“电梯”时,心中就已经有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但看到他们设计的这个“电梯”,居然可以在几乎不用等待的情况下实现连续不断输送人员的能力。

    所以就没有打扰他们,让他们尽情地发挥想象,看最终能够做出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出来。

    “如果这样设计的话,每个楼层的停靠点至少要随时停靠四个吊厢,而底层的吊厢可能还要多预备一组,以应对可能的使用高峰。

    这样一来,两个不同运转方向,有七层楼高的轮式电梯,总共需要二十八个吊厢,才能够保证随时在任何一个停靠点都有吊厢可以使用。

    这么多的吊厢,如果同时在上下高峰出现单一的运输需求,就算一个吊厢只能搭载五个人,这个电机必须要带得动至少三十个人以及十四个吊厢的重量。

    这样大的电机功率,运行能耗应该不小吧?”

    “实际上,由于轮子自身结构是对称的,上升的吊厢转过顶点时,就会自动把重力转化为另一边吊厢的提升力。

    所以,轮子上参与运输的吊厢,大部分的重量都可以被自身结构所抵消。

    这个电机的功率只需要满足三十个人的提升能力就可以了。

    在同一时刻上下行人数相差不多的情况下,由于这个特殊的结构,这个电机的功率实际上只需要满足上下人数相差的重量就行。

    而同一时间下行人数较多的话,利用其自身的重力差,就可以推动轮子转动,电机几乎可以不用工作,甚至还可以作为一种能量回收装置,在防止轮子运转过快的同时,进行能量的回收。”

    “电能的转化效率并不是很高,还不如利用那种人力发电机的蓄能装置来回收动能。”

    “对,由于这两个运转方向相反的轮子轴心是固定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圆轴,用齿轮、链条与大型人力发电机的重力缓冲储能装置相连,把旋转的力量转化为势能暂时储存起来。

    而在上行人数较多的情况下,把势能用机械的方式转化为动能,驱动轮子转动。

    由于楼上的居民数量是一定的,每天上下楼的次数也几乎是相同的。

    因此,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计算,楼上居民下楼的势能转化为重力缓冲储能装置的势能,而重力缓冲储能装置存储的势能又在需要的时候转化为居民上楼的势能。

    就算是机械传动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损失,但这点损失可以轻易地由电机来进行弥补。

    也就是说,这样的电梯,其综合运行能耗是相当小的。”

    “从理论上来说,由于重力缓冲储能装置的存在,极大地减少了电力的消耗。

    既然其综合运行能耗已经这样小了,不如咱们再给它加一个东西。

    这个电梯下层的过道有上层过道为它遮风挡雨,但最顶层却是空的。

    在这个没有什么遮挡物的高度,我们就可以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在顶层过道的顶棚安装上太阳能板,把太阳能储存起来,用于电梯的补偿运转。

    只不过,电力的储存不是很理想,能量的多次转换会损失掉很大部分的电能。

    而且,在储存设备的选择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蓄电池存储容量大,但充电时间较长,而且其使用寿命不是很长,电力储存能力衰减非常严重。

    用那种火车头上的超级电容来做储存设备的话,储存容量却不是很大,我担心到了夜间可能会出现电力供应不足的情况。”

    “那第二种选择是什么呢?”

    “第二种选择是在转轮的顶部安装一个风机,然后把风机获得的风能,通过减速机结构转换成重力储能装置的势能储存起来。

    如果风机功率选择得当的话,我甚至觉得,除了停靠点需要使用电力驱动把吊厢挂上轮子或者从轮子上取下来之外,这个轮子能够实现不用外部电源的情况下自动的运转。”

    “不用电的话,这还能够叫‘电梯’吗?”

    “这东西本来就不应该叫‘电梯’了,你看它哪里有半点像梯子的模样。”

    吴光良看到他们最终讨论出来的这个方案,表面上没有什么反应,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已经处于了一种非常震撼的状态。

    这样的设计,如果不考虑其占地面积的话,对能量的运用几乎达到了一种极致的地步。

    高空中的风能通过高比率的减速机,把较小的力量转化成能够驱动重力缓冲储能装置的力量,然后把能量储存起来,成为设备运行的补偿动力。

    这些能量如果有富余的话,甚至可以转化成电力储存起来,用于停靠点中传动设备的运行。

    而到了早上,要下楼的居民进入停靠在停靠点的吊厢之后,被停靠点的设备送上轮子,然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慢慢地下降到底楼。

    在这个过程中,轮子的转动几乎不会消耗任何的能量,反而在控制吊厢下降速度的时候,把多余的能量通过储能装置储存了起来。

    到了白天的使用高峰,上下人数相当的情况下,只需要很少的一部分势能,就能够实现轮子的运转。

    而在这期间,顶上的风机仍然在不断地从天空中获得能量,以补充白天运行过程中的损耗。

    如果设计合理,并实验出最佳的能量搭配比例,实现无源自动运行根本就不是梦。

    最让吴光良惊讶的是这种无需等待就可以快速安全上下楼的方式,完全颠覆了他以前对电梯的印象。

    当他把他们讨论出来的所有东西都在脑海里组合起来后,一幅熟悉的画面出现在了他的脑海里。

    在想像出那个画面之时,吴光良不由自主地说道:“迷你摩天轮?”

第565章 公用电梯() 
    虽然华夏国的百姓设计的这种新型装置,并不能解决吴光良在现实世界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吴光良却从中找到了灵感,找到了一个更加简单的办法。

    所以,他也在网络平台上认可了他们共同完成的这个创意,直接支付了五百华夏币的报酬,以及使用平台的税收。

    由于这个创意是多人共同完成的,是由很多人的主意不断地对一个想法进行完善而得来的。

    所以,这个报酬是不可能由某一个人来获得的。

    对于这样的情况,华夏国国资部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

    首先,在这样的平台上,所有的主意都不会显示是谁提出的,只有发言人自己可以看到哪些主意是自己提出来的。

    这样一来,在辩论的过程中,可以完全摈弃个人成见,只以观点和建议是否合理来推动辩论的进行。

    其次,在国资部确认任务已经完成的情况下,有投票表决权的正式成员就可以对这些有用的创意进行投票。

    每个正式成员都拥有五分的投票值,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决定给哪一个创意投多少分。

    他可以把所有的分值都投给某一个主要的创意,也可以分出一部分分值投给某一个重要的创意,或者给那些影响到整个创意完成的关键创意一定的分值。

    由于先前辩论时并没有显示某一个观点或建议是谁提出来的,所以,投票结果也不容易受到主观影响,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大家的想法。

    在投票结束后,国资部会根据每种创意所获得分值在总得分值中的比例,来对任务总报酬进行分配。

    这样的报酬分配方式,可以增加大家的参与度,因为,可能自己一个无意识的建议,就可能给某一种问题找到一个新的解决办法。

    本来就是一个打发时间的做法,只要自己用心去想,都有可能获得丰厚的收入,这是华夏国凝聚集体智慧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

    用这种既能够增加见识,又能够体现自己的能力,还能够获得不菲收入的方式,让所有具备专业知识和相关能力的人都参与进来,博采众长,解决发展过程中可能最到的绝大部分问题。

    实际上,如果不是因为现实世界无法修建这样的“电梯”装置,吴光良真的有点动心,想把这个东西弄出来。

    可是,没有可是,现实世界老旧小区的楼间距离非常小,再加上随处可见、乱停乱放的车辆,根本就没有办法修建这样的东西。

    而且,这种新型的设备属于特种设备的范畴,国家对于特种设备实行的是目录管理。

    特种设备目录必须由国务院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才能执行。

    在各种管理部门几乎可以全程进行安全监督管理的情况下,一种新型的、没有经过实践和时间检验的设备,不知道要付出多少的财力、物力和精力,才能够进入量产阶段。

    吴光良可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做这样的事情,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只借鉴了这种“电梯”使用过道来连接各楼层的想法。

    如果一、二楼的居民确实要反对安装电梯,他完全可以选择在距离单元楼梯三米之外的地方来修建单独的电梯井。

    三米的距离已经相当于楼梯间的宽度,根本不会影响到楼梯间的使用,也不会影响到低层住户的采光,电梯运行时的噪音也被控制在允许的范围。

    也就是说,只需要留出这三米的距离,老旧楼房加装电梯时,一、二楼住户提出的反对理由已经完全不成立,通过审批的可能性极大的提升。

    由于架空过道的灵活性,所以,这样的电梯可以修建在楼梯间之外,也可以修建在两个单元的楼梯间之间的空地上,还可以用过道把连续的三个楼梯间都连起来,进一步减少每一名住户的投入和运维成本。

    如果两栋楼的单元楼梯间是相对设计的情况下,甚至可以用两部电梯来满足六个单元住户的出行需求。

    如果一个单元的住户要加装电梯,每户人的投入需要两、三万rmb。

    但如果两部电梯可以满足六个单元住户的情况下,每户人的投入只需要一万元以下,而且电梯的后期运行维护费用会分摊得更少。

    建设、运行和维护费用的大幅度降低,会极大地提高住户加装电梯的积极性。

    也许,相关单位可以不在乎一个单元楼十户人的出行需求。

    但是,在没有拒绝理由的情况下,他们绝对不能够忽视六十户人家的需求,否则的话,他们是很容易上头条的。

    找到了解决办法之后,吴光良就把手中的固定资产进行了分析,对于具备加装电梯条件的地方进行了更加详细的测量,并把相关的修建方案提交给了相关的部门。

    由于现在很多地方都已经在推进老旧楼房加装电梯的工作,所以这种并不会影响到住户的“户外”电梯,审批起来就更加的容易。

    而且,在电梯建设资金的来源上,可以先由吴光良掌握的民生公司抵押资产管理部垫资,而不会出现集资修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

    电梯修建好之后,可以有两种运行方式。

    一种是有偿使用,所有楼层的住户都可以使用电梯,但使用电梯必须要到民生公司的抵押资产管理部办理ic卡,按照使用电梯的次数或者按月进行收费。

    首月收费只是象征性的,一张卡每月只需要缴纳三十元的费用。

    而从第二个月起,就需要按照电梯上一个月的运行费用加上每月应分摊的保养费和检修费来计算每张卡的使用费。

    另一种是租用民生公司房屋的住户,在办理了租房手续的情况下,可以免费获得电梯的使用权。

    按照这样的计算方式,实际上民生公司安装的这种电梯,几乎就是公益性质的。

    很快一些家庭发现,他们通过空中过道使用这种公用电梯,每月的费用甚至比其它一些自己加装电梯的小区电梯使用费还要低。

    因为那些小区的一部电梯只能服务于最多十家住户,而民生公司修建的这种电梯,平均一部电梯可以同时服务于三十家住户。

    由于一部电梯每年的保养和定期维护费几乎都是固定的,所以每户人分摊的电梯保养和定期维护费,比起那些只能服务于一个单元的电梯都要少得多。

第566章 楼市崩盘() 
    公用电梯的出现,让那些老旧小区的住户们出行更加方便。

    而且,民生公司名下那些以前几乎无人问津的高层老旧房屋,在修建起这种公共电梯之后,转眼就变成了香馍馍。

    高层房屋的居住优势完全被释放了出来,相当于直接给当地的租房市场投入了一倍以上的优质房源,让原来本就不景气的房屋租赁市场更加雪上加霜。

    民生公司在一些小区做出了示范之后,更多的老旧小区住户找到了民生公司,希望公司能够考虑在这些小区里也修建一些公共电梯,甚至是由相关住户投入一定的建设资金也愿意。

    但是,吴光良通过民生公司了解到的当地人口年龄结构、近年新生人口数量和房地产的情况之后,完全对于那些抵押资产的盈利前景失去了信心。

    除非能够在当地引进一个成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才有望盘活这些资产。

    可是,在目前整个实业大环境的影响下,大部分的企业都已经举步维艰,原有规模都无法保住,更别说再到一个不具备完整产业链的地方新建工厂了。

    至少,在当前人口整体发展趋势下行的情况下,吴光良想的是如何尽快把手中掌握的资产卖出去,所以,对于那些小区提出的要求,根本就不作任何回应。

    除了租赁房屋之外,吴光良还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和民生公司自身渠道,大量地抛售手中的抵押资产,然后换成民生公司需要的物资。

    同地段、同品质、同面积的房屋,几乎相当于是在市场价格基础上打了个八折,而且,过户的相关税费完全由民生公司负责,甚至还有专门的人负责配合购房人办理相关过户手续。

    对于一个常住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