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打的这个“祸水北引”的主意,想要凭北方的那些异族来消耗华夏国的力量,同时看一看华夏国真正的实力。
可他们并不知道,在华夏国所拥有的资源面前,这样的事情根本就不值一提。
魏民生根本就不会在乎他们的这种试探,因为,再多的鸡蛋,都无法敲碎一块坚硬的石头。
而且,通过与魏国使者的接触,魏民生有了一个新的想法。
你不是想要我华夏国去面对那些北方的异族吗?
好,我就如你所愿。
按照魏民生以前的计划,是要利用华夏国超越千年的社会管理模式,以及更加公平、公正的生活环境,来吸引周围的人力资源,逐步扩大华夏国的影响。
但从襄阳城所遇到的情况来看,那些顽固的世家大族们,在没有受到生死存亡的威胁之前,还总是幻想着能够维持以前的那种生产关系。
如果失去了依附在他们名下的百姓,那些世家大族们什么都不是。
所以,华夏国这种平和的发展模式,在一个并不开放的社会里,实际上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顺利。
因为,落后的信息传播方式和非常不发达的交通,严重地制约了华夏文化的传播速度。
魏民生也不是没有想过用以点带面的那种发展方式,但在这个已经动荡了太久的世界里,每个点之间的距离如果太长,并且无法保证快捷的信息沟通的情况下,每一个“点”都面临着一个危机四伏的局面。
而要保证这些“点”的安全,就只能修建大量的防御工事,并且组建足够的防卫力量。
可这些分散的防卫力量,根本无法形成合力,效率根本无法与直接扩大管辖范围的方式相比。
因为,这些距离相隔太远的“点”,每一个“点”都要面对可能来自于四面八方的势力的威胁。
但是,魏国的这个提议,却可以让那个远离华夏国本土的据点,只需要专心应对来自于一个方向的威胁。
这样的话,几乎只需要用一半的武装力量,就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而且,由于这个据点是受魏国的请求所建立的,所以,它与华夏国本土的联系不会中断。
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甚至还可以得到魏国的直接支援。
由于这样的合作关系,如果魏国敢对这个华夏国在魏国与北方异族之间的边界上所设立的据点,做出任何一点不恰当的举动,华夏国就有足够的理由,要求魏国用一些资源进行赔偿。
司马懿代表魏国提出的这个建议,与其说是魏国对华夏国的试探,实际上对魏民生来说,这根本就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
有点事情耽搁了,晚了十来分钟,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影响。
第515章 一路向北()
司马懿完全没有料到,那华夏国的李部长,竟然拥有决定一个国家派兵外出千里介入其他国家之间冲突的权力。
在他看来,那李部长听了他的提议,仅仅是简单地思考了一下,就作出了向魏国边境出兵的决定。
甚至于,都没有向华夏国其他的高层进行过任何请示的举动。
可是,这样的一个可能涉及到多方势力的决定,真的不需要回去商量一下?
于是,司马懿小心地说道:“尊敬的部长阁下,那些北狄的势力较为复杂,我认为最好能够得到华夏国的鼎力支持才是。“
这话的潜在意思是:你可能没有搞清楚那些北狄的实力。
在那地域广阔的北方,你一个不熟悉方向的人,就算是拥有那种可以瞬间摧毁城门的武器,可你连别人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的话,这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
可李严的回答是:“华夏国已经授予我可以动用不超过五十名华夏自卫队成员的权力。
所以,这件事情我完全可以作主。”
“五十名自卫队成员?”
司马懿嘴角一抽,那辽阔的北疆,可是必须靠着强大的武力才能生存的地方。
那些异族,哪一个不是在战争的洗礼下成长起来的。
那些实力不强的部落,不是依附在其他强大势力的羽翼之下,就是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面对这些长期在马背上逐草四方的民族,魏国的士卒显然只能以人数的优势,加上战阵的辅助才能在野外与之进行抗衡。
他们来去如风,仗着对草原的熟悉,让曾经一统中原的始皇帝,也只能集全国之力,在崇山峻岭之上修起长城,来阻止他们的袭扰。
魏国北方戍边的将士数十万,都无法完全把那些异族阻挡在国门之外,你这五十个人能够起得了多大的作用?
“五十个人已经不少啦。
要知道,这些人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单独执行摧毁一个部落的任务。
只不过,你们必须要把我们华夏国自卫队成员,已经在北方展开活动的事情,尽快传达到边关将士那里。
让他们在必要的时候做好配合,避免引起误会和冲突,给魏国造成损失。”
“一个人就可以摧毁一个部落?”
“对,他们每一个都具有这样的能力,所以,五十个华夏自卫队的成员,面对北方的异族,根本没有任何的压力。”
“可那些部落并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他们的牛羊赶到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搭起营帐。
凭这点人,想要在茫茫的草原之中,找到他们的居住之所,谈何容易啊!”
“这些并不是你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你现在只需要把我刚才所说的事情传达到边关。
尤其是要他们认识华夏国国旗、国徽的式样,避免在他们不知道的情况下,与华夏自卫队的人发生冲突。
这些受命外出的华夏国自卫队成员,在不违反华夏国法律的情况下,拥有绝对的决断权。
如果你们魏国的边关将士惹到了他们,雄关边塞被摧毁的话,我们华夏国是不会负任何责任的。”
听到这里,司马懿心里暗自琢磨,魏王这样的决定是否正确。
这“祸水北引”之策,可千万别搞成“引狼入室”啊。
但在这个时候,事情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他的掌控。
李严已经决定五日之后,华夏国就向魏国北方的边境出兵,甚至于连粮草补给都没有向魏国提出任何的要求。
不过,李严要求魏国必须提供一些熟悉北方那些部落语言的人员,到时候便于进行沟通。
连年的战争是造成这个时期人口锐减的主要因素,而对于正在进行大规模建设的华夏国来说,再多的人手都觉得不够。
那些北方的异族一到冬天就会南下“打草谷”,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谁让中原沃土千里,而一旦遇到干旱、严寒的冬天,在气候的影响下,北方的温带草原就会南移两百多公里。
环境的改变严重影响了北方异族的生存,迫不得已随着草原的南移而大规模南下。
可南方从事农耕业的汉人,却成为了他们的阻碍,在利益的驱使下,冲突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说到底,这样的冲突主要还是因为争夺生存环境而产生的。
这不是什么游牧民族凶狠好斗的天性使然,而是一个人、一个部落、一个民族在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一种最能够解决问题的本能。
在生与死的面前,又怎么能说得清楚谁对?谁错?
所以,冲突的根源是大家都想生存下去的期望,只要能够满足双方的期望,谁还愿意用生命去搏那个说不清楚的未来。
华夏国经过这两、三年的大力发展,加上玉米、土豆、南瓜、红薯等高产作物种植规模的扩大,粮食早就已经能够满足所有华夏国人都能吃饱的需求了。
而且,在整个云梦泽区域的开发都已经完成的时候,就算没有现实世界的支持,用现代技术武装起来的种植、养殖产业,也不是这个时代的生产力能够与之相比的。
三百多万亩田地,在一年时间之内所产出的食物,就可以达到一百五十万吨以上,已经可以供华夏国近百万百姓五年所需了。
如果华夏国那些多余的产出,不通过国资部在现实世界换成其它日常物资的话,足够五百万人口吃一年。
而根据徐晃和李严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在华夏国成立之前,魏、蜀、吴三国的总人口也不过五百万人左右。
也就是说,不知不觉间,华夏国现在已经具备养活魏、蜀、吴和华夏国所有人口的能力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用战争以外的方式来解决其他势力之间因为生存而产生的冲突,才有了现实的基础。
华夏国驻襄阳工作组的工作已经步入了正轨,只要按照这样的工作方式做下去,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充实到华夏国去。
李严把襄阳工作组的安全保卫工作移交给徐晃之后,带着第一批成员中选出来的九名自卫队成员,驾驶着五个动力三角翼,直接向北方飞去。
这些华夏国生产的动力三角翼,在加满燃油的情况下,最多能够飞行两、三个小时,最大的飞行距离只有两百公里左右。
所以,在燃油不足的情况下,李严他们就会找一个合适的地方降落。
除了休整、吃饭和对三角翼进行必要的常规检查之外,还需要李严给这些三角翼加满燃油。
第516章 风吹草低烤香肠()
按照魏民生从现实世界找到的资料,从襄阳一路向北,大概九百公里的位置,应该就是目前北方最大一股势力,鲜卑的龙兴之地——盛乐。
但这个世界以前的历史是否与现实世界相似,华夏国的横空出世是否已经给其它地方的发展造成了影响,这一切都还是一个未知数,只能靠他们自己去探索。
至于李严他们在一个陌生环境里的安全问题,魏民生根本就没有考虑过。
在拥有丰富的现实世界资源,以及大量现代化热武器的情况下,如果还不能在冷兵器时代保证他们自身安全的话,这些华夏自卫队成员前段时间的训练就算是白费了。
魏国的都城洛阳也在襄阳的北方,与襄阳的直线距离不到六百里。
但那时候的官道不可能修得那么直,为了节省人力,大多都是因地制宜,依山势而建。
所以,从襄阳到洛阳的路程在八百里左右。
司马懿虽然先走了三天,但以他从陆路上每天的速度来计算,最多也只能走两、三百里。
再远的话,马匹都承受不住。
临走之时,那华夏国的李部长给了他几面华夏国的旗帜,以及一盒制作精美的国徽。
这是为了便于他们更加快捷的把华夏国的相关情况,传达到边关。
至于魏国派出的通译该送到什么地方,那华夏国的李部长并没有说。
只是告诉他,华夏国的人在北疆之外,肯定会有不小的动静。
而且,他们在确定了驻扎的地点之后,也会第一时间把华夏国的防区告诉附近魏国的边关将士,以免他们误入造成伤害。
到时候,魏国的通译可以凭那些国徽来进入华夏国的人划出的防区。
司马懿根本想不出来,仅凭这五十个人,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北疆之外为患千年的异族袭扰之困局。
在指南针的指引下,就算是加上晚上休息和吃饭的时间,李严他们总共也只用了一天半,就到达了雁门关之外。
由于三角翼的噪音实在是太大,飞行的高度又不是很高,所以一路经过的地方,引起了百姓不少的惊慌。
只不过,这动力三角翼对于这个时代的百姓来说,飞得实在是太快了。
还没有看清楚这些发出异响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就已经飞出了他们的视线。
最后,只留下了这一路曾经出现过恐怖雷鸟一直向北飞过的传说。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烤香肠。”
这就是李严一行人到达雁门关之外时的真实写照。
他们分成五人一组,用镰刀把周围清出了一块足球场大小的平地。
在华夏国负责日常饮食方面的后勤人员没有到达之前,这些华夏自卫队的队员们,平时只能够食用一些方便面之类便于携带和保存的东西。
而利用这些清理出来的枯草,来一场野外烧烤,配上清香甘醇的啤酒,在这荒郊野地里,也算是别有风味。
这是华夏国自卫队的队员们,第一次远离华夏城千里之外,来执行这样的任务。
他们的人数虽然很少,但在李严的参与下,相当于这支远离本土执行任务的特种部队,拥有了一个无穷无尽的战略物资补给仓库。
十多个集装箱活动房,很整齐的围成一个四边形,形成了一个简单的防御体系,作为李严他们一行人的临时驻扎之地。
这个临时驻地目前的主要作用是住人,所以,除了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一个活动房留了一个可以进出的通道之外,并没有设置其它用于车辆的进出通道。
因为这个时代再好的城池,其防御能力也不可能与华夏国用大量的钢铁所修建的城市单元相提并论。
只要能够确定下来修建城市单元的地点,这个临时驻地的使命就算基本完成了,没有必要修得那么坚固、考虑那么长远。
相当于拥有无尽补给地李严,在接触了华夏城的发展模式之后,对于战争已经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
五十个华夏自卫队的成员,如果按照传统的战争方式,在这茫茫的草原,根本翻不起多大的浪花。
但是,在魏民生主导修建的华夏城影响下,李严也想通了很多的事情。
战争,并不一定非要拼个你死我活,还有一种只发生在精神层面的战争。
兵书上说得很容易,上谋伐心,可真正让他认识到这一点的,只有那云梦泽的华夏城。
仅凭半郡之地,就能让百万百姓归心。
他仔细研究了很久,决定趁这个机会在这茫茫的草原,也复制一个华夏城的传奇。
雁门关外西北方向十来里路的地方,就是一片宽二十多公里、长近五十公里的平原。
这是李严他们在雁门关的附近找到的,唯一一片可以用来建城的平原。
可经过那些自卫队成员在空中进行的实地考察之后,李严沮丧的发现,这边的气候条件与云梦泽区域完全不一样。
不管是电力供应系统,还是种植、养殖业项目的选择,基本上都没有借鉴的可能。
在这片平原里,唯一的一条河流就是桑干河。
桑干河的上游只有两条较小的支流,一条是恢河,一条是源子河。
相传,这桑干河每到桑葚成熟的时候,河水就会干涸,故此而得名。
由此可见,这条桑干河河道中的水流量根本无法与长江、汉水相比。
就李严他们目前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桑干河的河道中有很多的地段都已经干涸。
所以,云梦泽区域使用的简易水力发电设施,在这里基本已经失去了作用。
水资源的匮乏,让种植业也举步维艰,一切只能够靠天吃饭。
在没有彻底解决用水问题之前,这里想要成为一个粮食种植基地,很难。
而且,这片平原处于一个较低的洼地,周围都是群山高地,风力资源也极不稳定。
要不是李严从共享空间中搬出了几台柴油发电机的话,甚至连这个小型的驻地用电都无法保障。
万般无奈之下,李严只能够把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