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副榜举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明副榜举人-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可让阿轩暗自高兴不已,看来身体本尊虽然只中了副榜举人,但在古代还算学富五车的青年才子。

    王贵决定正式招募杨轩,但不是干小兵,而是推荐成为军中书吏。

    自宋朝以后中国就盛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民间更是流传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

    在明朝由于北方鞑虏之患,南方倭奴之患,虽然读书人好谈兵,希望如孙承宗、熊廷弼、袁崇焕、孙传庭、卢象升、洪承畴那样坐镇中军大帐之中,运筹帷幕,决胜千里之外的统帅,军中读书人非常少。

    杨轩最初一喜,然后连连摇头拒绝。

    就像前世进厂那样,很多才能平平的在基层干了几年,便得到飞快提升,很多最初在职能部门享尽清福的发展前途远不如基层的。

    自己参军入伍,不是为了享清福,而是逃脱无情的命运,若不能改变命运,至少能够拉出一票人马转道东南亚称王称霸的。

    师爷不做要做最基层小兵,众人显得颇为不解,王贵更是认为杨轩是要作弄自己,劝解无效之后,当场要求比试。

    自古以来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但现在是募兵,待遇好,对乡下人还是有吸引力的,需要考试。

    先是跑步,然后提石锁,最后考试射箭。

    一炷香功夫,围着军营跑一圈,前后两里多路程,杨轩身强力壮,阿轩前世也曾参加过跑步,跑得还算轻松,很快就跑回原地。

    轻松完成测试,成绩并不比很多乡下庄丁差,众人则感觉颇为惊异,大家面露佩服神色。

    接着是将百余斤的石锁提起前行百余步,杨轩一介青年书生,虽然身材高大,但过去很少干力气活,虽然用尽九牛二虎之力,只提到五十余步,气喘吁吁的不得不停下。

    这可让大家开心不消,这个年轻读书人总有不如自己的,这百余斤石锁拿起来就非常吃力,这可让人找到自信的理由。

    最后是射箭,这可让杨轩显得颇为为难了,前世可从来没有射箭,根本不知道射箭动作要领,满头雾水。

    拿起长弓,杨轩又慢慢放下,看着众人,直言自己不会射箭。

    这可让王贵找到理由了,军营规定,两项不合格的淘汰出营,杨轩现在刚好两项不合格,正好去做师爷。

    杨轩左右为难,突然看到军营外面有弩弓,有鸟铳,直言自己善于射弩,善于放铳。

    射弩不稀奇,弓弩乃兵器最重要的兵器,现在听杨轩能够射弩,大家也有心考考,一名弩手将一柄弩箭递给杨轩。

    与弓箭稍稍不同,弩在弓上装了一个木臂,木臂上装置了机括,通过机括控制弓弦发射。

    这是两石脚踏弩,常人很难正常开弓,杨轩坐在地上,带着手套的一双大手紧抓住弓弦,双脚拼命蹬弓背,用尽九牛二虎之力完成开弓,将弓弦扣在机牙上,然后站起来端平脚踏弩,通过望山瞄准远方的靶子,扣动扳机。

    连发六枚,有四发射中,两发调靶,成绩还算可以。

    (一百米左右,在古代,每步指成年人左右脚各跨出一步即为一步,也就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两步,成年人一步在0。7米左右,考虑到古人较为矮小,其两步距离比起今人稍短。

    另九章算经规定240平方步为一亩,而一亩为666平方米,如此换算一步若为1。2米)。

    大家见杨轩射弩成绩尚可,再听说善于放铳,一个个颇为新奇,由于天生对火器颇为畏惧,再加上失常炸膛,军中真正善于放铳的不算多。

    自北宋末年中国人就开始使用火器,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军中火器不得少于一成,明永乐帝朱棣组建神机营,明中期大量引进鸟铳,但由于制造工艺文明,这鸟铳常常炸膛,再加上火器不像弓弩那样容易控制,军中善射之辈颇为缺乏。

    接过兵丁递过来的鸟铳,杨轩眉头皱了皱,若说过去自己使用的老式猎枪颇为简陋,这鸟铳不但简陋多了,而且锈迹斑斑,破破烂烂的,日常根本没有擦拭。

    这鸟铳比老式猎枪短很多,杨轩过去使用的足足有两米长,而这鸟铳则不过120厘米左右。

    这是最原始的鸟铳了,明朝末年很多人外面穿着铁甲、中间穿着棉,里面穿上锁子甲,普通鸟铳难以有效射杀对方。

    明末火器专家徐光启设计了一种大鸟铳,枪管长约150厘米,全长近两米,大概就是过去使用的老式猎枪,射中者玉石俱碎。

    这原始鸟铳重约6斤5两,全长120厘米,枪管90厘米,口径约在13厘米,能发射三钱(约12克)铅子。

    鸟铳配件包括搠仗一根。

    锡鳖一个,外形如同鳖的密闭容器,用以盛放火药。

    铅子袋一个,可以盛放三百发铅子。

    除了这些大件之外,还包括火绳五根,铁锤、铁剪、火炼石、药匙、引火药等。

    这些都不算稀奇的,令人感到惊讶的是鸟铳手腰上居然有三十个竹管,竹管里面居然用油纸条定量包好粗火药(发射火药),刚好一发子弹用量。(这根据戚继光练兵纪实而来,如此可见中国明朝中期已经使用纸子弹的雏形了。)

    虽然对古人将火药用油纸条包好,然后放在竹管里面密封这种行为感到惊讶,但现在杨轩可没有时间考虑这些,现在是时候向大家展示展示自己的射击水平。

    而兵丁早将靶子移动到百步(120米)开外,这是神射手的标准了。(英国陆军的汉格上校(col。geehanger)在1814年写过这么一段话:如果一个士兵的枪膛不是制造得很糟的话,可以打中80码(73米)、甚至是100码(91米)外的人形靶;但是如果一个士兵在150码(137米)外被敌人用一支平常的枪瞄准并打伤的话,那么他真的就是非常倒霉了。至于想用一支平常的枪射击200码外的人的话,你不如改为射击月亮,两者打中目标的机率是一样的。

    120米若在130码左右,被打中概率非常低了。)

    杨轩也做着射击的准备工作,戚继光曾经总结放铳诀,其放铳动作十余个,而西方有人甚至总结需要二十余个工序。

    刚刚穿越,杨轩当然不记得放铳诀,但基本上动作还是非常熟悉的。

    先将鸟铳枪口放在地上,清除药室里面的污垢,也就是洗铳。在黑火药时代,火药燃烧后会留下残垢,若不清洗的话,越积越多,不但难以装入铅子,而且还有炸膛的危险。

    洗铳完成之后,枪柄放在地上,装火药、铅子。

    先拿出竹筒,费力的将纸条取出,用牙齿咬破纸条,将粗火药倒入枪管里面,然后从铅子袋取出一颗铅子,放到枪口用手指放入之后,然后取出搠仗来回挤压,将其筑实。

    刚刚开火,枪管里面没有什么污垢还好装,若是连续而不清洗枪内污垢的话,到第5枪只能装直径更小的铅子了。

    戚继光放铳诀要求每次放铳前清洗一下药室的污垢,稍稍可以减缓这个现象。

    然后拿起鸟铳,向药室倒入引火药,在旁人协助下燧石取火点燃火绳,简单瞄准前面靶子,屏住呼吸,扣动扳机,浓烟冒起,铅子从枪管射出,穿过百步开外的靶心。

    王贵大惊,整个人从桌子上站起来,戚继光练兵纪实中认为,只要百步(一百二十米)开外能够命中目标都算军中善射之士。

    杨轩整个动作一气呵成,更是直接命中百步开外的靶心,枪法之准,远在自己之上。

第五章 小旗长() 
众人连连称奇,但杨轩则显得十分平静,清理完枪中污渍,然后连发五枪,除了一枪稍稍偏离之外,其他五枪都在靶心附近。

    大家看小说认为高深侠士能够以一当十,但那是小说,准确性如何不知道,但军中则不是如此评判。

    军中评判标准就是骑射,即骑马射箭,古代大将都是善骑之士,都是神射手。

    杨轩虽然不擅长射箭,但射弩尚可,但放铳远非常人所可比拟。

    看放铳水平如此了得,王贵直呼捡到一个宝贝,当场提拔为小旗,声言若真的能够带兵,总旗什么的不在话下。

    古代军中官职不像现代那样严格,就像戚继光在练兵纪实中所说的那样,练兵先挑选小队长,再由小队长挑选伍长与一般兵丁。

    在明朝小旗满编12人,包括小旗长,10名兵丁,1名伙夫。

    小旗之上是总旗,包括三个小旗,包括总旗共37人。

    总旗之上是局,包括三个总旗,全局共112人。

    杨轩被提拔为小旗长,大家住在同一个帐篷里面,在后世也称为棚,如辛亥革命熊炳坤就是正目。

    这次为了剿灭川北的土暴子,总兵刘佳胤在全川范围内募兵,参将王朝阳奉命在成都府大亏莫募兵,都司衙门也将压箱底武器拿出来了,如此大家装备还算非常好。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就曾规定卫所兵丁火器部队不能少于1成,经过两百余年发展,明末募兵各部火器数量大幅度增加,到现在一个局约有两到三个小旗装备鸟铳。

    杨轩善于火器射击,把总王贵毫不犹豫的就将其中一个火器小旗交给杨轩带领。

    火器小旗可以说这个时代高科技兵种,也是大家的命根子,小旗十二人,小旗长一人,兵丁十人,伙夫一人。

    火器虽然非常容易发射,但要成为一名神射手则十分不容易,正如白天试射所看到那样,现在火器操作动作非常繁琐,操作过程中非常容易搞错。

    军中所有火枪手都精挑细选的,大多数都是聪明伶俐之辈,很多人读过一两年私塾,在这个时代算读书人。

    每个鸟铳手除了装备白天描述那样有一支鸟铳外,还包括:

    头盔一顶,上面有绑一根红缨,用以识别部队番号。

    棉甲一套,外面是棉布织成,里面则镶织一片片铁片,用以防备弓弩、箭矢射击,与刀剑劈砍,但根本不能防备鸟铳射击。

    皮制腰带一条,上面有扣环、挂钩,可以悬挂武器。

    长刀一把,可以进行短兵防卫。

    椰瓢一个,如同前世的军用水壶一样,用以盛水。

    作为小旗长,这些装备稍稍不同:

    头盔上面没有红缨,但插了一个20厘米的队旗,上面有注明小旗番号,方便大家临时识别。

    身后插了一根队旗,旗杆高约120里面,旗帜宽约80厘米,如同京剧里面将领那样,走在路上颇为不便,也特别滑稽。

    多了一件锁子甲,行军打仗的时候,常常里层船上锁子甲、外层在套上棉甲,多了一层防备。(满遗认为八旗兵丁多穿两层护甲达到明朝中叶戚家军小旗长水平。)。

    鸟铳威力甚大,鸟铳手月饷达到弓箭手、马夫的水平,伙夫1两,普通兵丁1两5钱,鸟铳手月饷能够达到2两,杨轩作为小队长则达到2两5钱。

    而普通兵丁则是月饷1两5钱银子。(参照清初绿营水平)

    大家一字排开,杨轩先检查大家所使用鸟铳,除了两把擦得崭新之外,其他的都是锈迹斑斑,有两把更是结构损坏,多用几次可能会炸膛。

    让大家围在一起,指着这把损坏的火枪,杨轩连连摇头,直言若连续放四五次,定然会炸膛,到时候人枪俱损。

    三狗子一听几乎哭出声来,这是总旗分发给自己的,自己一天到晚也颇为担心,根本不敢使用这破旧的火器。

    告诉大家这枪就是自己的命,告诉大家如何爱惜保养鸟铳的同时,接着就是考验大家射击水平,按照戚家军的做法,在百步开外(一百二十米)设定靶子,自己先射六枪。

    震慑众人之后,每人射六枪,看看大家水平。

    但大家动作根本不规范,常常做了这个忘记那个,中间出错,装弹动作非常慢。

    除此之外,更要命的就是瞄准射击,由于担心炸膛,大家根本不瞄准,端起鸟铳就射,根本没有准星。

    每人放三响,除了有两个打中一两发靶心之外,很多空靶,看大家如此成绩,杨轩哭笑不得。

    简单分析一番,大家射击成绩如此之差,除了不熟悉发射流程之外,就是因为心理恐惧,过去大家多是农民,很少接触火器,对火器也颇为畏惧。

    再加上这个时代火器制造偷工减料的,军中不时发生炸膛现象,有的放铳简直就是上刑场,如此怎么能够成为练好射击水平呢?

    其次就是装弹动作非常繁琐,前前后后需要十几个动作,非常容易忘记。这两天先看看书籍,有没有什么放铳诀,若是没有,自己总结之后让大家背熟。

    搞清楚问题之所在后,杨轩决定从思想着手,再进行装填动作训练,最后就是点火放铳。

    让大家围成一个半圆圈坐在前面草地上,杨轩问大家:“各位兄弟,这鸟铳虽然发射速度甚慢,但威力甚大,大家放铳,可知道只是点燃这引火药,为什么能够驱使铅子运动百余步,命中远处目标?”

    众人一片茫然,连连摇头,过去只是跟随师傅学习,大家可未曾想过这个问题。

    杨轩也不明说,将三钱火药倒在油纸上,然后再在油纸上放上铅子,让最为腼腆的沈三娃点燃火药后发生燃烧,如同放鞭炮似的,铅子只是射出两步开外。

    众人看得非常稀奇,刘冷娃连声点头道:“小旗长,难道像放鞭炮那样,这火药爆炸驱动铅子射出吗?”

    杨轩笑了笑,看大家七嘴八舌的,也不言语,让人找来一个较大军锅,将火药、铅子放在锅底,让另外一个枪手点燃火药,铅子在锅中碰撞数声,然后射出来,约莫五步左右。

    大家可感到新奇了,很多人抓耳捞腮的,为什么在平地上铅子只是射出两步开外,而在铁锅中居然能够达到五步开外。

    然后杨轩再在大铁管里面试验,将不同尺寸的铅子放在同一枪管里面试验,以验证同等剂量火药射击距离。

    过去将领完全只教动作,那像杨轩这样带着大家做试验,然后与大家讨论射击原理。

    通过五六次试验,大家慢慢摸出门道,每个人发言虽然不那么精确,但**不离十。

    那就是放铳,主要是粗火药燃烧再狭小空间发生爆炸,驱动前面的铅子运动,假设同等火药爆炸产生空气推力是一致,由于铅子在枪管中不断撞击枪管,可以确定铅子重量,铅子与枪管气密性,枪管长度影响铅子射程。

    爆炸威力一定,铅子太重,铅子速度变小,射程变短。

    气密性不好,不但损失爆炸产生的空气推力,而且铅子在枪管中来回多次碰撞,射程变小。

    枪管长度较短,铅子射击角度在枪管中未能得到纠正,不但影响射程,而且影响瞄准射击。

    在引导之下,杨轩简单列出几个关键点,讲述放铳原理,由于大家亲身参加试验,这些结论又是大家一个个一起推导出来的,所以众人不显得那么陌生,经过半天时间,面色舒缓,都接受这放铳原理了。

    放铳原理是一回事,但如果简单了解放铳原理就克服心理恐慌,这也太简单了。

    下午时分,杨轩开始给大家讲解鸟铳结构,放射时为什么会炸膛?

    由于上午大家都初步了解放铳原理,下午讲解就快多了。

    最容易发生的部位是这鸟铳与木柄连接处,若是枪管与木柄结合部位发生松动,或者火药放得太多爆炸威力太大,极易造成连接处炸膛。

    当然最主要的就是工匠偷工减料,本来应该是熟铁,但若使用生铁连续射击可能炸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