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冠迥然有别。楚繁荣时,楚王就戴着这种冠,至于臣下,除掌管司法的官吏外,其他大小官员均不得享受这一待遇。尽管楚灭亡后,这种严格限制戴冠的制度巳经不复存在,但范增却不管不问地始终在沿用,以表明自己的遗臣身份。
陈胜的意外成功,当然也传到了范增所居住的居巢小城。人心浮动,也有人准备奋勇投人陈胜麾下。
114
然而,还有人在窃窃私语:控制陈城的将军伪称为扶苏,还诈称是什
么项燕。
楚人一向重视自己所出之地。可以说,在这类事情上,他们比中原人更具浓重的乡情。
这种充满乡土气息的情结该如何理解呢?
我们先说中原,那里是盛产小米小麦及其他五谷杂粮的农业地区,人
们用这些产品进行交易,互通有无,这种货币经济自古以来就很发达,与带入毛皮和马匹的少数民族的交往也很活跃,这些都大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致使以贵族和奴隶为主角的古代社会很早以前就幵始崩溃,形成了新的封建社会。至于楚,情形就略有不同。
这里是稻国,几乎只能靠稻米为生,依靠这种作物,社会才得以形成,因此,极易做到自给自足,与中原地区相比,货币经济很少能渗透到广大农村。
这里是否更多地保留了古代遗风呢?
比如,在秦以前的战国时代,各国社会都很动荡,以下犯上屡见不鲜。
可是,唯独楚没有这种现象。
在亡楚故地,世袭门阀依然在政治与军事方面占据主导地位,这件事在中原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楚人还把那些门阀称之为〃世族〃。
同时给予了非同寻常的尊重。其中有些家族声望最高,比如楚之悲剧性的伟大诗人屈原所出身的屈氏,即属于此种类型。还有景氏、昭氏这些家族,也与屈氏并肩成为主导楚政治军事的名门望族。楚名将项燕所出之项氏家族,与上述三豪门相比,规格则略逊一筹。尽管如此,当陈胜举兵
之时,吴广仍冒名为〃项燕〃。
这不仅是因为项燕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将,还能和楚地仍具现实影响力的门阀威望紧密联系在一起。
话还得说回来,在陈胜军控制陈都城这段时间里,吴广头上的光环巳经完全消失,人们终于明白,原来他只不过是阳夏〔河南省大康)的一名
115
普通农民而已。身在居巢的范增,自然也有多种混乱不一的此类讯息传进
耳朵。
〃在居巢,只有范增瞪大眼睛在观察时局变化。〃人们都这样传说着。然而,范增毕竟还够不上坐镇一方'的地位。一旦发生什么事情,人们都到范增跟前来讨个说法。他也许相当于一位市井智者。
陈胜起义之后,范增家中开始有一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进进出出,连被称为当地代表的父老们也一样,经常前来讨教居巢该如何行动。
〃最好先观察一段时间,看陈胜究竟想干些什么。〃范增如此说道。
〃范老先生恐怕也是上年岁了吧?〃
人们对范增的沉着冷静颇有些不安。
其中有人对范增的这种冷静态度极不耐烦,表现得异常兴奋。
〃他们大多数不都是楚人吗?他们正是为兴楚才奋起反抗的。难道不应该将他们看成是纯粹的楚军吗?〃
就是说,我们也不应该袖手旁观,也应该去从军。
〃果真是纯粹的楚军吗?〃
范增犯寻思了。他始终在仔细观察陈胜有几分成功的把握。〃陈胜会真心实意地把楚人团结起来吗?他究竟有没有这个打算呢?〃比方说,具有亡楚国君血统的人都躲在深山旷野里。尽管秦的官吏们并不知晓,但秦人中消息灵通的人还是知道的,了解他们都是哪些人,还有谁在什么地方当了村野农夫。如果陈胜也真有这个心思去找,其实并不困难。
〃关键是陈胜会不会这样做。〃范增暗中一直在想这件事。
话虽这样说,范增并不是一个落伍分子,还不至于一心想复辟旧的诸侯王国。
他只是想让楚人实现团结与联合,认为有必要找到一个核心,使楚人
116
凝聚在…起。说到楚人的具体情况,他知道只有打亡楚王族的旗号拥戴一位王出来,方能有效地将楚人凝聚在一起;他还清楚地看到,凡不采用此种良策的势力,都必将失去楚人的支持。依范增的结论,既然倒秦者非楚莫属,得不到楚人支持的造反者是不可能将秦打倒的。〃陈胜会不会寻找楚王的后裔呢?〃
范增认为,这才是陈胜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否则,陈胜是根本不会成功的。他不想把本乡子弟送到根本不会成功的陈胜那里,不想让他们在溃不成军之时暴尸荒野。
然而,身在陈城的陈胜却根本没有想过这件事。
他也自有打算,既然已经有了这么大的版图和势力,就不再满足于当一支鱼龙混杂的农民起义军的头头了。话虽这样说,若还像先前那样,自己诈称是扶苏,吴广冒充项燕,显然已经行不通了。
他很想干脆称王。
王制早巳被秦所否定。不过,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人们并不习惯秦的郡县制,反倒强烈怀念课税少的王制时代,即便陈胜当上王,除了秦的官吏以外,也不会有人觉得这是逆历史潮流而动。
只是,王必须要得到民众的拥戴。
他把代表陈城民众的父老们叫来,向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我本人今后该怎么办呢?〃
不用说,这是在作暗示性的引导。父老们都齐声说道:
〃将军亲披甲胄,拿起武器诛灭暴秦,已重新建立起楚的社稷。从这些
功劳来看,将军当然应该当王啦!〃
在这种场合,按该民族的习惯,就像刘邦也曾做过的那样,本人一般都会以自己无德、不是那块材料为借口,来推辞一番,此类做法早巳成为
一种固定的模式。
谁知陈胜却一下子就接受了。
这有两种可能,一是上述模式还没有从中原传到楚去,二是陈胜所受
117
的教育有限,还没有将上述模式练就成自己的修养,看来很可能是后者。
陈胜热热闹闹地即位了。国号称为〃张楚〃。
不直接称〃楚〃,可能是陈胜虽迫不及待,但也有心虚之处吧!所谓国号,比如像夏、殷、周,或者赵、魏、楚,还有秦,一般都是用一个字来表示。用两个字的不是汉民族正统的国家,而大多是周边的所谓蕃国对中国有所顾忌,或者说是由中国方面随便挑出来才使用的。后代的朝鲜、吐蕃、南诏,或者月氏、乌桓、大食等可能都属于这种情况。
在居巢当地听到这一消息,范增当即吃了一惊:〃当了王啦?〃
继而想道:〃陈胜也就到此为止啦!〃
这期间,他又听说在南方长江(扬子江)下游的吴地,项梁和项羽巳经揭竿而起,范增便着手收集这方面的信息。
不久,他就了解到他们是楚名门望族项氏之后。〃这两个人也许会有所作为的。〃
这样想,是因为只有项氏才可能理解自己的建议。即使找遍千山万水、林间草莽,也要找到楚王的子孙,如果将其推举出来并立国号为〃楚〃,肯定会凝聚成一股灭掉秦的强大力量。
〃只要做到这一点,秦就必将垮台。〃范增心里在想。
项梁这个人,值得一教吗?
为了弄清这方面的情况,范增又继续收集情报,很快就从一位据说是到处做生意的吴中商人那里听到了如下情况:^项梁这个人既有文学修养,又能静下心来听取贤能之士的意见。
范增这才勉强起身,打点好行装出发了。
不久,他就在一处叫薛的地方见到了项梁,并成为他的谋士。说到关中,宦官赵高从言谈举止到面部表情,都跟以前大不一样了。以前,在先帝最得势时,这位宦官就像一只寻找食物的小动物,滴溜溜地
118
转动着眼睛,细心地揣摩先帝的心理,在先帝吩咐事情之前,就赶紧以溜
冰般的速度快歩抢上前去将其办好。因此,他总是双膝微微弯曲,垂着头,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人类之外一一但也既不是野兽又不是家畜一的某种特
别的动物,整天缠在先帝的周围。到了先帝晚年,赵高已成为与先帝融为一体的部分,因为先帝已变成了没有思维的生物,没有赵高就无法作出判断,甚至令人怀疑,没有赵高,先帝连活都活不下去了。可以说,这种情况表明,宦官一一被当成非人存在的宦官,作为一门伺候人的艺术,巳经达到了最高境界。
不过,赵高跟二世皇帝胡亥之间的关系,却与先帝时代完全不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赵高对胡亥的影响都是根深蒂固的,只需知道他当过胡亥的太傅,就能明白这一点。
他教过胡亥念字、读书,还教过法家学说,甚至还传授过帝王学。从。幼年开始,胡亥就一直接受赵高的教诲,便养成了一种惯性,凡是从赵高口里带着唾沬吐出来的每一句话,都认为是先哲或先帝字字珠玑的珍贵思想或经验教训。
更重要的是,胡亥还欠着赵高一大笔债,因为他是靠赵高的计谋才当上皇帝的。既然有了这层,可以说赵高就比师父的身份还要高。只要按赵高所说的去办,一切都不会出错,既然有了如此可靠的保障,干脆将皇帝要作的裁决全部委托给赵高好了。对胡亥来讲,这反倒成了极其自然的事…情。
胡亥当皇帝的工作,就是终日沉溺在后宫女色之中。赵高一直传授给胡亥的帝王学就是这路货色,并教他照这个样子去做,甚至可说是强迫他去做,说这才是做皇帝的最佳选择。赵高说,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之中,不受秦法拘束的只有皇帝一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皇帝尽情纵欲,乃是得到上苍许可的。据说,如果不这样做,皇帝反而会失去普天之下的尊敬,乃至于引发叛乱。而眼下的这位胡亥,其旺盛的欲望巳全部用到了女人身上。赵高对胡亥说,身为皇帝必先安社稷,安社稷之道乃在于繁殖皇帝的后代,也就是说,临幸妇人才是顺应天命的第一要务。
119
接见朝廷命官的事,已主要由赵高来负责。
赵高作为事实上的皇帝,君临百官之上,从表情、用词到一举一动,
都和以前的他判若两人。
胡亥巳不再与他那些臣下见面。
可是,赵高一时疏忽,忘掉打破秦的朝廷建制中的一个惯例了。有战事发生,当前线出现紧急情况时,使者携带前线将领所呈报的文书,可直接策马穿过宫门,当面报告给皇帝^与其说是可以,还不如说是必须。秦朝时,皇帝是全军的最高统帅,必须对紧急情况及时作出决断,决定军队是否前进,是否需要派兵增援。赵高忘掉废除这一惯例,是因为自始皇帝统一中国以来,内部的战事已经平息,始终处于和平状态。
在陈胜掀起叛乱的当前,各郡县的地方官吏所要应付的,还只是当地的安全问题。
岂料,陈胜却占领陈的都城,成为〃张楚〃之王(世间称为陈王),又向四面八方派出军队,与各地秦军发生战斗,事态已经超出社会安全问题,
一跃而成为战争了。各地的地方官不得不请求朝廷派出军队,前线不断有快报者策马飞奔来到咸阳。
第一个快马来报军情的军士向谒者作了报告,在谒者的陪同下又拜谒了胡亥,讲述了前线的实际情况。
不要说前线,胡亥连发生战事都不知道。
〃胡说!〃他当即大嚷了一句。
胡亥此时的心情,其他人很难理解。
如果有谁能费尽心机理解了,就只能是与胡亥具有相同的成长、生活
环境和思想的人,但普天之下除了胡亥自己外,再没有第二个这样的人了。他所有的学问、知识、思想及政治取向,统统都是从赵高那里接受过来的。这位二十一岁的年轻人从没接触过未经赵高之口的知识和事实,因此他认
为这一切都是值得怀疑的,如果确有其事,那也是要蒙骗自己的一一这正是赵高一直教诲的。现在面临的情况就是这样,果真会有人背叛秦帝国吗?
120
胡亥根本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至于说出现战争状态,则纯属子虚乌有、荒诞不经。他心想,应该把这个人杀掉。〃汝要欺瞒朕吗?〃
胡亥大声斥道,然后又叫来赵高。赵高惊慌失措地飞跑过来,将那名传令军士照皇帝的旨意关进牢房。
但是,赵高担心还有类似的使者接二连三地跑来报告。他制定了一个
计策。
首先要让自己的心腹心领神会,以〃不得烦扰皇帝陛下的宸襟〃为借口,命令下边凡有从战场送来的报告,一律让传令军士说:〃流寇正在被镇压平定之中。〃
以后又从战场来过多名使者,但一进宫门,却全都变成了打胜仗或巳经平定的捷报。胡亥最后既不知道陈胜也不知道项梁项羽,连刘邦这样的名字都没有听说,就在对所有反叛者的名字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终结了他那短暂的一生。
对函谷关以东的形势,赵高大体上还是知道一些的。
然而,他却说:〃那只是当地小民在闹事。〃
他不知道是说给别人听还是自己听,总之就讲了这么一句话,该如何是好,只有天知道。赵高几乎是自降生之初就寄养在宫中的,在宫廷政治及操纵皇帝方面具有魔术般的本事,对宫廷以外的事情却一无所知,更不要说懂得军事了。
事态的发展一天比一天严重。各地流民纷纷起来造反,杀死当地官吏,拥戴出头领,听从其指挥。根据法治理念建立的郡县制度遍布秦帝国统治下的地区,就在这种环境下,前代的封建诸侯制又在各地复活了。
各地一夜之间硬造出来的像陈王那样的封建领主,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许多领主都向陈胜派去使者,投人其麾下。有些不得其门而入的人便在家乡自立旗号,或称赵王,或称魏王,甚或自称为齐王,不一而足。
陈胜大军则进一步向西挺进,迫近一个叫戏的地方。戏距通往关中的
121
要塞函谷关不远。
咸阳城里的人似乎好不容易才清醒过来,民心开始动摇。
秦军一批接一批地出发,奔赴战场。然而很多地方都发生了骚乱,一
出函谷关,秦军便不得不将兵力分散到不同地点。兵力被过分分散,每支小部队都向咸阳发出了速派援军的请求。
咸阳的军机中枢部门一片混乱。皇帝谨守朕的本分,不能离开宫廷后
院半歩,因此统一指挥的核心便处于休眠状态,有鉴于此,下面的官员们
只好每有前线催促,便派出一批士兵。咸阳城里很快就再也见不到士兵的
踪影了,整座城都陷人了人心浮动的状态。
〃问题全在陈胜。只要打败陈胜,其他大小叛军就会自消自灭。〃官员们开始向赵高进言。话虽如此,要找出击败陈胜的后备兵员,几
乎是不可能的。
想当初,赵高本打算形势再怎么样,也要丢到一边不予理睬的。事到如今,如果要选派将军,那个人就会立大功、得权势,赵高的权势就会随之被削减殆尽。赵高不甘心有竞争者出现,过去他没有让二世皇帝胡亥更深人地了解战事,其原因也全在于此。如果胡亥有了危机感,就会直接召见那些将军,当面下达命令。皇帝和将军就有可能通过战争紧密联系成一
体。
不过咸阳城里已经没有可称得上将军的将军了,他们全都遭到赵高的排斥,这一点对赵高而言反倒是幸运的。
〃打仗就需要良将。放眼望去,不是一个良将都没有了吗?〃每逢官员们前来进言,赵高都冷笑以对。然而,仍有几个人异口同声地说:〃有位章邯。〃
赵高知道有这么一个人,不过他的职务并不是武将。章邯曾经当过财务官,职务桌少府。推荐章邯的人说,事实并不是那样,章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