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已经到皇帝用膳时间,可是朱棣却烦躁地摆摆手,示意今天不必传膳,叫几个素淡小点心到奉天殿偏殿即可。
亲们,宋丹丹小品中的专业唠嗑,那也是一门技术活,何况,陪杀人不眨眼的永乐帝唠嗑,那就更得具备一些专业水准不是。特别感谢我的书友每天的票票,尤其是“言西早口玉”,听说她是一位女频的高v。。君表示,有了各位亲们的,码字动力杠杠滴。
第43章 大明宫的风水秘密()
“当初我把妍儿葬在山东,就是今后将她迁葬北京,但是现在看来,竟是没有合适的人选,去为我办这件事。而我,更是分不开身哪。”
朱棣此话一出口,吴二红心中就盘算开了。
如果朱棣真的决心迁葬权贤妃,就是自己不去,也完全可以派一心腹之人,前往山东。
现在他却说他分不开身来,看来是他心中有着更的筹谋,无暇去顾忌贤妃迁葬之事。
朱棣的这个更大的筹谋是什么呢?
北京长陵既已成,接下来朱棣就要和一众心腹商议,如何兴建北京宫殿,这可是迁都大业最关键的一环了。
永乐十一年三月,朱棣自北京出发,进行第二次北巡,皇太孙朱瞻基随行。此前,汉王已经先行出发,护送皇后灵柩去北京。朱棣名义上是为仁孝皇后主持葬礼,亲自送她最后一程后,实际上是亲自参与对北京皇城的设计。
“在坐的都是朕心腹之人,这次北京皇宫的兴建,一定要避免南京皇宫出现的一些问题。这些话,原本是我皇家禁忌的绝密话题,今日朕坦诚与你们分享,若是以后有人胆敢泄露半句,格杀勿论。”
众人见皇帝说的郑重,便敛声屏气,只听朱棣慢慢开口道:“想当年,太祖朱元璋按风水学原理兴建南京皇宫。南京最高的山,紫金山在城东,远远看去,就像是一条匍匐的龙,龙头在燕雀湖。从八卦角度而言,南京城东属震卦方位,帝王居住偏东,合于《周易》的‘帝出乎震’之意。而城南的三山,从上往下看,就像一只蹲着的老虎。太祖占据龙头,沾龙气,于是下令调集几十万民工开始填湖,可燕雀湖地势低洼,填了好久都未能填满,那怎么办呢?
此时,泰宁侯陈珪站起来,“皇上,臣幼时听过一个故事?不知道是真是假?”
“什么故事?”朱棣一脸好奇。
“臣的故事,正是跟这燕雀湖有关。”
陈珪绘声绘色的开讲了,“当时传言江宁有个老头叫‘田得满’,太祖就派人去找来这个人,老头被找来以后,开始被当做神一样,还煞有介事地举行了一些祭祀的仪式,太祖爷将田得满封为湖神,一切停当之后,最终把他给绑了起来,扔到湖里去了,据说不久燕雀湖还真的填满了。”
泰宁侯陈珪一口气讲到这儿,微微皱眉,“其实建王宫时臣还小,也不知道这个故事是否真实,但臣的确知道由于填湖工程确实太大,死了不少民工。耗费的土石不知其数。”
“正是如此,看来爱卿深知太祖当年营建南京宫殿内情,以后朕的北京宫殿营建事工作就交由你督办。”
朱棣当即奖励这个和他唱双簧的心腹之臣。这个泰宁侯陈珪,永乐四年就被朱棣派往北京,一直在秘密规划北京营建工作。
此时,成山侯王通见皇上对泰宁侯陈珪大加赞赏,便也站起来应和道:“所以老南京人有这样的说法——移三山填燕雀,即将南京城西的三山铲平了,才填满燕雀湖,因为当时笃信风水的太祖觉得,一个城,既有龙又有虎不太好,所以就不惜一切代价移三山填燕雀了。”
刚说到这儿,安远侯柳升忽然站起来,神秘的拱手回禀:“皇上,其实微臣早就暗暗发现大明皇宫一个问题,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但说无妨,今天你我君臣一家,共商建北京宫殿大业,意见或是建议都可毫无保留的提出。”
朱棣见此刻大臣们反响热烈,满面春风,龙颜大悦,当即鼓励安远侯柳升讲下去。
“是,皇上。”安远侯柳升恭敬的一拱手,转而声音变低了,“经过三个阶段的营建,大明宫算是建成了。只是三大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等这些高大宫殿建在原先的燕雀湖中,重力太大又不均衡,这导致了宫殿严重前高后低。所以这座虎踞龙盘的大明皇宫,竟然出现了前昂后洼的现象。”
安远侯柳升神秘的看了周围一眼,“家父早年在钦天监工作,所以微臣对风水略通一二。按照先祖的山水术说,房屋后面低,意味着祖先靠自己,没什么根基可凭借,这倒是吻合了太祖自身的经历;可前面高,意味着对未来的儿孙大业不利。。。。皇上,这可是帝王风水的大忌……”
此时,朱棣面上露出欣喜之情,难得今天带来的这几位心腹大臣,都能洞明世事,说出了他心中早就想说的话。
他赶紧水推舟的说道:“其实太祖在世时,就曾发现这个问题,只是他精力有限,自然该我们做儿孙的,为父皇达成夙愿。”
说罢,他神情一震,“前事之师后事不忘,这一次,兴建北京宫殿,务必规避南京宫殿时出现的种种问题。在座的各位,是风水,玄学,预算,工匠等各方面的精英,朕要兴修一座伟大的皇城,可以屹立后世,千年无恙。”
“是。”人齐声回答。
二红发现,北巡回来的永乐帝,一方面躇踌满志,整日谋划,一方面却茶饭不思,时时发呆。
她明白,永乐帝是为迁葬贤妃的事愧疚。
营建北京宫殿刻不容缓,自然,迁葬权贤妃的事,只能再缓。
可是这一缓,就不知道是多少年。
这世间很多事情都怕等。
尤其是已经54岁的朱棣,有些事,他更是等不起。
其实他也知道,只怕这一次没有迁葬,权妍儿这一辈子,都只能孤零零的躺在山东,再也没机会皇陵,和他长伴身边了。
他是真心爱权妍儿的,生不能同衾,死若能同穴也好。
可是在他的江山大业面前,爱人只能却步。
吴二红轻叹一声,却丝毫不忍心腹诽朱棣,因为她看到面前的永乐帝,身体清瘦,神情憔悴。
看他今日没有用膳,从杨公公忧心忡忡的眼神里,吴二红猜测,这段时间,皇上怕是为愧对贤妃一事而茶饭不思,本来人也上了年纪,这样折磨自己又是何苦。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江山大业与美人情谊,自古难两全。
往往情深落两肩,一肩担了爱,一肩担了忧,抛不开心头沉甸甸,轻飘飘又看不见。
永乐大帝心中多少无奈,也无从倾述。难得今天吴二红来,他倒是吃了几块点心。
永乐帝北巡回来后第三天,皇三子朱高燧前来奉天殿辞行。
亲们,信风水么?这个不是迷信,是有科学道理的哦。说来这也是一种神秘的传统文化。感谢我的书友们天天的票票。爱你们啦。
第44章 多情的端午节()
朱高燧永乐二年进封赵王。因为朱棣一共就四个儿子,其中皇四子夭折,朱棣最初格外宠爱这个最小的老三。
高燧恃宠而骄,早年与汉王朱高煦谋取夺嫡,时时谮越太子。永乐七年,朱棣听闻他的种种劣迹,大怒,将一心鼓动他夺嫡的长史顾晟诛杀,褫高燧冠服,幸亏太子说情,才得免死罪。
朱棣又选择国子司业赵亨道、董子庄为长史,辅导朱高燧。
这几年,高燧变得十分知礼守法,朱棣看着他的变化,感到几分欣慰。
此番迁葬徐皇后,朱高燧作为儿子自然也一并回京拜谒。
丧礼仪式一落成,汉王朱高煦请求留在北京,为母后多守灵几日,其实是协助兴修北京宫殿,朱棣犹豫再三,最后默许。
而这个当年一向什么事都跟随汉王的老三,却似乎对京师并不留恋,刚从北京返回南京皇宫,就主动请辞。
“我儿已有四年没有回宫拜见父皇,父皇倒是时时收到你的节礼和家信,皇子中,你最小,现在父皇看你已经长大了,何京城多留几日?父皇老了,也想享受一下儿孙绕膝的感觉。”
此时的永乐帝朱棣倒有点不忍心了,真心挽留这个老三。
“父皇鸿恩,儿臣没齿难忘。可是已经分封的皇子,不可滞留京城太久,回到自己封地,才是本分,儿臣恐多留一日然闲话人不安。”
朱高燧话里有话。
“谁敢闲话,谁会不安?……你二哥要留在北京,我也准了,难道还怕多留你一个?老三,你留在宫中……且过了端午再回封地也不迟。”
朱棣虽觉得长留朱高燧,也有不妥,但话已至此,不容反悔,当即拍板朱高燧在宫中过端午。
永乐帝传旨尚宫局,希望今年这个端午节,宫中过得热闹些。
五月初一日起,至十三日止,宫眷内臣穿五毒艾虎补子,赐蟒衣……
诗圣杜甫《端午日赐衣》道:“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每到这个时节,宫里都要赏赐新衣。
今年一直身处关雎宫的孙灵微,为大家设计了一种新的吉服补子——白蛇和许仙人像补子。
她画技本来了得,所以巧妙的将关于端午的民间故事“白蛇娘娘和许仙”的故事融入吉服中。她笔下的白蛇娘娘温婉动人,一点也没有蛇精的妖媚,非常喜庆。
而那许仙看着,飘逸俊挺,却并不太像书生。
吴二红看着,怎么有点皇太孙朱瞻基的影子?
“你们说,微姐姐设计的这个吉服补子,这许仙大官人像谁?”
“像皇太孙。”几个小宫女嬉笑着盯着孙灵微。
这位孙姑娘年纪虽轻,却最是体上怜下,在宫里人缘也好,宫女们既敬重她,又喜欢跟她胡闹说笑。
“红儿,这许大官人哪里就像皇太孙了,你是不是天天和皇太孙在一起,心里眼里就想着瞻基哥哥呀。”孙灵微话题轻轻一带,反倒开始取笑起吴二红来。
“啊,二红姑娘想着皇太孙,嘻嘻嘻。”小丫头们经不住撺掇,纷纷跑来开二红的玩笑了。
“微姐姐胡说八道。微姐姐最坏了,最喜欢把麻烦往别人身上引。”二红被她们说中心事,一时之间,虽然绝对不会承认,但毕竟心虚,强辩不得,因此脸儿又红得像布。
“红儿,这麻烦可是你先挑起的哦。谁叫你先说我想着瞻基哥哥……”孙灵微的话还没说完,只听面前突然传来朱瞻基的声音:“谁在这说我名字呢?”
真是说曹操曹操到,不知从何时出现的皇太孙,站在她们两个身后。他把那吉服补子样式瞧了瞧,假装一本正经的说道:“这许大官人嘛,我看不太像,依我看,这白蛇娘娘倒有几分像微妹妹。”
“微姐姐还小,哪里就像是做娘子的人。皇太孙哥哥你胡说……。”
吴二红脱口而出,一转头,却发现,朱瞻基的脸色有点奇怪,一抹丹红从他的脸颊蔓延,一路燃烧到耳后根。
这皇太孙可是处于千军而不变色之人,为何此刻,神色如此明显的写在脸上呢?
吴二红偷偷一瞧,才发现朱瞻基正目不转睛的盯着孙灵微。
14岁的孙灵微身量又高了一截,比吴二红整整高了一个头,比之刚进宫时,又是一种美了。
只见她身穿蓝色的翠烟衫,散花水雾绿草百褶裙,身披淡蓝色的翠水薄烟纱,头上倭堕髻,斜插一根镂空金簪,缀着点点紫玉,流苏洒在青丝上,更添一种妩媚。肩似削成,腰若约素,肌如凝脂,指若削葱,眸含春水,口含朱丹,一颦一笑动人心魂。
二红也不由得看呆了。她这才发现,孙灵微真是越来越美了,美得让人无法忽视。
难怪朱瞻基一看到她就会脸红。
她心里涌过一种浓浓的酸味。便趁着孙灵微去花园荡秋千的时候,半开玩笑的问,“瞻基哥哥,你是不是喜欢孙姑娘呀。”
“……微妹妹大家都喜欢啊。”朱瞻基犹豫了很久,才支支吾吾的说。
吴二红不甘心的问,“那我呢?”
“当然喜欢啊。”朱瞻基毫不犹豫的说。
吴二红忽然就不难过了。就冲这皇室小帅哥对自己说喜欢时那种毫不犹豫的干脆,她也没什么难过的。
至少,在对孙灵微说时候,他还犹豫了好久呢,吴二红暗暗窃喜。
唐明皇李隆基诗曰:“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今年端午节的宴会比往年要隆重得多。很多以前没被邀请的世子,命妇,诰命夫人,都出现在了华盖殿。
合宫宴饮的时候,吴二红忽然发现,权贤妃的哥哥权水道居然也在贵宾之中。
权贤妃的哥哥最初并无官职,在贤妃去世那年,被朱棣封为从七品的“中书舍人”。
这一次,他却穿着正五品“给事中”官服,看来,皇上又给他加封了。
宴饮之后,权水道奉旨前去拜谢永乐帝朱棣。
亲们,13、4岁的年纪真正算得上情窦初开,你们还记得那个时候男孩或是女孩么?特别感谢我的书友sjzyang慷慨的票票,感谢的亲们对我的。爱你们。
第45章 令人费解的宫闱政变()
朱棣很破例的在奉天殿的“随安室”接见了权贤妃的哥哥。
自永乐九年,权贤妃的父亲权永均来皇宫探望皇帝时,这是朱棣第二次接见权贤妃的家人。
本来已经该平静的朱棣,或许是因为这次未能将贤妃迁葬,又或许是今天合宫宴饮时多喝了几杯,他握着权水道的手,泪流不止,神情几乎崩溃一边侍奉的内侍感到提心吊胆。
送走权贤妃的哥哥后,永乐帝朱棣忽然一病不起。
永乐帝这次病势来得凶猛。几天下来,一向身体壮健的他,就下不得床了,宫里忽然有一种可怕的预言,皇帝忧思成疾,怕是不行了。
此说法流传的源头是钦天监官王射成,他自称夜观星象,发现帝星陨落,新君将立。
其实,王射成和大太监杨庆以及杨庆的养子——“京城护卫总旗”王瑜,四个人正在密谋一场真正的宫廷政变。
他们从三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鱼吕之变”中获得启发,打算由内侍杨庆在永乐帝的汤药里下毒,再由他的养子王瑜制造伪诏,等皇帝一咽气,就拿出圣旨,宣布,废太子,立赵王。
这次造反计划的总头目是“京城护卫指挥”孟贤,他是赵王朱高燧的心腹护卫,手下有几千亲兵。
赵王朱高燧本来这几年已经雄心顿减,原本打算安分守己的度过余生,可是被朱棣这一强留京城,也许是经不住那皇城里高高在上的宝座的诱惑,再加上朱棣那奄奄一息、即将驾崩的样子这个三儿子认为天赐良机,马上将要黄袍加身,因此热血沸腾。
五月底,朱棣的病势沉重,已经到了药石无效的地步。杨庆认为,此时,给朱棣下毒最为神不知鬼不觉,便急招来王瑜,命他快点写好圣旨。
这王瑜心里害怕,想想真是激动。
可是“矫诏夺位”这件事,却不是他想干就能干成的。
因为他毕竟是一个军队上的总旗官员,起草遗诏需要很高的文字水平、文字能力,而且必须以皇帝的口气写。
这就必须要在皇帝身边长期工作的内阁、翰林院那些大笔杆子才能有这个条件。
这王瑜再一想,有了,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