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绅弄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装绅弄鬼- 第2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和女主一起来《装绅弄鬼》发现世界真相,可收藏投票,分享微信赚积分——

    “这是……”我轻轻地用手指触摸着墙壁,那上miàn农妇采摘果实,男子赶牛耕田,都描绘得非常逼真,用彩色的金属粉末画得非常华丽。沿着墙一幅幅看过去,因这殿堂是一个四方的大型甬道,内中有大量的人物和动物的绘画出现在其中的70余块壁画上。全是浮雕壁画,刻画细腻、事物传神,而且壁画风格与外界地区的壁画明显不同。此处的壁画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其发生与流行的时间也更为久远。值得注yi的是,许多的壁画不是画在宫殿壁上,而是画在露天的山岩的隐蔽处。壁画大多是彩绘,刻画很少见到。这种艺术究jing从何而来?创作者通过这些神秘而古老的壁画,又向我们传达了什么?

    但我把注yi力集中在画像中的“人”身上,彩绘通常是单色,色彩多用红色,黑色很少用,着重表现那些朝气蓬勃、充满斗志的力量,比如在一幅狩猎场面的壁画中,有一只狂奔的动物,它腾空飞奔,四蹄伸展,神采飞扬。另一侧,一个猎人手持弓箭射杀野牛,被激怒的野牛冲向猎人,猎人落荒而逃。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也充满了动感和速度。尤其是手执弓箭的勇士更是其创作主题中的宠儿,镜中城壁画的最dà特点就在于此,即对于人体的细致描绘,射手屏息凝视,等待决定性的一瞬间。这种画面将一种紧张气氛带给了每一位观赏者,有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除此以外,壁画还表现出了高度的风格化,主要体现在对类人的某部分的歪曲或夸张。如类人的身体,经常是太细太长,有时就像一根直的或略为弯曲的棍子,腰部处理得极细小,仿佛被截断了一样。与细身点腰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那画得仔细且过大的腿和头部。小腿肚粗且凸出,头画得圆而大。除了头部其他部位均以细条状代之,这或许是那个古老时代审美风格的体现。当然还有一些比较写实的、符合人体正常比例的形象,这些绘画风格上的差异,并不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它们的地方性差异更为明显。

    除了军事方面外,日常生活也成为镜中城壁画的主题之一。而显然当时的日常生活事务主要是由人形部族的妇女负责的,如采集奇形怪状的果子、收集谷物、播种、照顾孩子、操持家务、聊天、参加节庆和宗教活动等等。这些画揭示了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暗示了人类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某些变化。其中有一幅描绘妇女采集蜂蜜的画面饶有趣味,画中一位妙龄少女爬上了树梢,拿着小罐取蜂蜜,然而此举却惊动了类似于蜂的虫群,画面上特地强调了有奇怪的蜜蜂飞出,虫群围绕在树周围想要袭击少女。

    与此同时,树下一男子正在向上攀缘。艺术家在捕捉最富有包孕性的瞬间以及再现生动的生活场面上,取得了恰到好处的效果。惊慌的表情中,蜂群飞出了窗口,消失在镜中城外的森林里。再往后,是大量的描绘人形部族之间战争的场面。战争是人类互相残杀的表现形式,当部族与部族之间为了占有生存环境和财富而产生矛盾时,诉诸武力经常是解决问题的最后方式。然而,这些壁画并没有提到战争的原因,作者的意图可能在于表现非人类们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在战争场面的壁画中,有表现服装与发式不同的两个部族之间的战斗。

    从这些画面中,我可以推测出镜中城人曾经同其他镜子里面部族进行过战争。有一幅壁画描绘的就是五个英勇的武士,他们手执弓箭,身材魁梧,头戴精致的发饰。这幅画同其他战争画面一样,证实了镜中的社会已经存在体魄健壮的军人,并形成了较为严密的军事组织。然而,战斗的结果也许是不幸的,镜中城人最终被占据沿界地带的其他部族赶入山中,同外部文化隔绝,数千年间他们的生存发展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虽然我找不到镜中城被遗弃的确切答案,但有一些仍可以肯定——人是造物之主,也是毁灭一切的祸根。我可以看到,镜中城壁画中的艺术形象具有内动性,即形象活动的动力使人感到来自形象本身,而不是来自外部。很多形象表面看似简单,好像并未进行精心的构图和设计,但它们却具有动人的表现力。不过,遗憾的是,人们可以建造城市,创造文明;也可以毁掉城市,葬送文明。当由人组成的群体相互扶助、齐心协力时,人可以创造出卓越的成果、灿烂的文明,可是一旦反目成仇,战争就会毁掉一切,让劳动创造的所有成果都在流血与诅咒中消失!

    如果真是类人一手葬送了镜中城文明,那么,当类人们再次站在那些庙宇的雕栏玉砌之前时,该是怎样的汗颜!让我遗憾的是,由于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的限制,这些壁画的作者们对自然风景毫无兴趣,他们对人物周围的环境不屑一顾,他们也很少想表现植物,对其所画的动物和人物形象总是赋以投影式的轮廓,甚至有些近似于线条加粗的简笔画。在了解了镜中城壁画的大体情况后,镜中城壁画的深层内涵成为我思索的焦点。而且这些壁画只集中在一处,且重重叠叠;有的是在旧轮廓上涂上新的颜色,说明这个地点在当时确实与众不同,恐怕已被镜中城人看成圣地。而且按照神秘学观点认为,特定的形象具有特定的巫术作用。

    无数的神秘学家分析了巫术赖以建立的思想原则,最终发现它们可归结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第二是〃物体一经互相接触,在中断实体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的互相作用〃。前者可称之为〃相似律〃,后者可称作〃接触律〃或〃触染律〃。巫师根据第一原则即〃相似律〃引申出,他能够仅通过模仿就实现任何他想做的事;从第二个原则出发,他断定,他能通过一个物体来对一个人施加影响,只要该物体曾被那个人接触过,不论该物体是否为该人身体之一部分。基于相似律的法术叫做〃模拟巫术〃。基于接触律或触染律的法术叫做〃接触巫术〃。

    很多研究都显示高焦虑人群显示出更常见的“协同偏差”,也就是说更容易将无因果事件相联系。千百年来,人们心中其实是有根深蒂固的这种想法的,就是认为自己的意志完全可以去支配他人,只要这个人与自己有某些接触,比如说诅咒,施蛊,扎小人这些迷信举动……这个原理是能运用到许多方面,譬如自然神论、譬如泛灵论。既然万物有灵;那么巫师盲目地相信他施法时所应用的那些原则也同样可以支配无生命的自然界的运转。换句话说,他们心中断定,这种〃相似〃和〃接触〃的规律不局限于人类的活动;而是可以普遍应用的。别以为这是巫婆神汉的自说自话,举凡随处可见的民俗仪式如元宵花灯,宗教科仪如圣餐梵唱,甚至不自觉的童谣谶语,都有历史王渊源。

    中国神秘学总结出了五术——山、医、命、相、卜,其中当以属“山”之术中的符咒术最有争议性,最无法以科学的方式来解释存在之真伪虚实,无法证明其功能大小有无。因此,信与不信者之间,可谓壁垒分明,毫无交集、甚难沟通。深信者,视之为人生珍妙或天xià法宝,而悯诚意专,奉行不仁心诚则灵。不信者,斥为荒诞不经、盲目迷信、愚昧愚行。不过,半信半疑者,恐居于最dà多数,而且是疑问疑情者最多,若有需要运用符咒术的时候,多半会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偶而会试试看。而根据国内民俗学界对道家符篆的考证,套用弗雷泽的理论,道家符篆是一种利用符号文字而抽象化了的模仿巫术,本质上仍然是对自然运动中因果规律的模仿,也就是心理暗示的加强版。而眼前的壁画,尽管在表现方式和主题上壁画各不相同,但毫无yi问,所有的场面和形象都具有巫术与宗教意义,几乎与那些似曾相识的动物形象一样,具有某种神秘性。

    当然,也不排除我管中窥豹,这些壁画只是当时的一种记录历史事件的方式,与宗教和巫术并无直接关xi,或者创作者本身并无意图,只是简单的“涂鸦”就造就了流传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艺术。毕竟艺术是在不断变化的,变化赋予了它新的活力和创作余地。镜中城壁画也是如此。在镜中城美术发展的末期,出现了更加抽象化的倾向,作品形象完全缺乏表现性,也不再表现事件而成为单纯的一种象征,人物渐jiàn趋于图解化、简单化,变成了某种难以理解的符号,创作风格大为改观。尤以许多类人的“塑像”更显得昌盛雄伟。

    这些都说明当年在此兴建都市的部族必定是个文化颇为发达,并有高超术数技术的部族。人物的造型是风格化的:躯干呈三角形,大多人像剪影不勾轮廓,它也许是镜中城人征服其他的土著居民的真实记载。问题是,蜜蜂何德何能,被勾勒的如此细致?我思绪发散,手指在雕像上指指点点,突如其来觉得有些发痒,似乎有淡淡的气随着我的指尖漾动,我收回手,却见雕像上miàn渐jiàn有青光凝结,一个人形雕像原本是双目微阖,现在眼皮上一抹青色,再一睁眼,眸中有青色光芒如电闪过。

    我呆住了!

    我还算清醒的意识被带入一片虚无的空间的迷雾里,接着无数的画面不断的开始在我的眼前闪现开来。我感觉自己在灵魂出窍,可完全抗拒不了这股庞大的力量,神智昏沉,感觉自己的意识被一点一点的拉出自己的躯壳。终于,我骤然感觉自己的全副意识被突然抽离了身体,从高空中俯瞰着那些壁画上类人与类人士兵的争斗,眼前那永无止境残酷杀戮的景况似乎成了一个无声的电影,虽然有着鲜明的画面感,但喊杀声、惨叫声却似乎离的很远很远,那不断冲锋的战士们似乎变成了一个个符号,而我心头只剩下了一个字:杀!

    这是雕像的意识入侵!

    其实,我很不愿yi自己的意识被别人入侵。一来就是不愿yi,二来,意识被入侵可是一件恐怖的事情,谁没事儿愿yi别人的意识钻入自己脑子里啊。然而,正所谓一步错步步错,对于自己已然开始失衡的精神世界的影响,进而导致了最终所存在的一点正常怀疑情绪,被无xiàn量放大后所引发出来,劳苦、疲倦、拘束、软弱、迷茫、纠结、抑郁、哀恸、自我强迫、麻木不仁……无穷无尽的人类的消极、负面意识被最丑陋,最扭曲的方式具体化了。甚至不由得对于自己也滋生出了恨意与怨念,明明知道这是错的,心中也无比憎恨与排斥,不过就是忍不住,随着脑海中的意识被触发,形成最无情最直指本源的强烈嘲讽。

    我看着眼前这无声的画面,觉得自己的意识被太阳风吹拂后,不断的向高空飘去,离这个血腥的战场越来越远,似乎在厌恶着这种无情的杀戮,轻轻风吹过,自己的意识便如烟尘一般要被吹散,精神顿时一阵的模糊,似乎要与这风溶为一体。山穷水尽的局面摆在了我眼前,与意识流意念交锋,令我意识被分割成无数错乱的时空片段,我现在所能够做的似乎只有放qi探索,保存着这点潜意识水平逃离了。否则紧随其后的必然就是这点寄宿微弱心神中的潜意识。一旦这点潜意识被意识流催毁,我虽然不会有什么生命危险,不大不小的来点精神创伤却是肯定的了。

    不,太晚了!当我最终凭着一心一念想要脱出,却发现交锋已经令我意识被粉碎之后,陷入无边的黑暗。然而奇异的是,不像是昏迷昏厥时无知无识,在这片浓密得化不开的黑暗,我仍然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只是所有都一片漆黑,不能想、不能思、不能动、不能逃、不能看,只是单纯的自己的存在,却并不能接触到任何的东西。贯穿过去现在未来,超脱时空束缚,混杂频率的意识同时在无数的时空点上并行运行,同感同心的情形却让我心神一松,迷迷糊糊的我想知道,感觉是什么?是实体还是意识?

    众所周知,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觉。从这个角度,感觉是一串计算机编码,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这不是我的臆测,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缪勒早就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在他看来,感觉不取决于刺激的性质,而取决于感觉神经的性质。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而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生物电更普遍的意义在于信息的转换、传导、传递与编码。生物体要维持生命活动,必须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由于环境变化的因素与形式复杂多变,如变化的光照、声音、热、机械作用等等,因此生物有机体必须将各种不同的刺激动因快速转变成为同一种表现形式的信息,即神经冲动,并经过传导、传递和分析综合,及时作出应有的反应。高等动物具有各种分工精细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一般只能感受某种特殊性质的刺激。感受器中的感觉细胞接受刺激时会发生感受器电位,并用它来启动神经组织,产生动作电位。因此,不同的刺激动因都变成了同一形式的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是“全或无”性质的,即“通”、“断”形式的信息。

    当然在政治课上,评价是此理论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可是,现在的我最需要这个。我抱着“非常时期非常措施”的方法,便放松了心神,“放”意识流进入然hou转换为编码,重新编程。虽然人格潜意识几乎被意识流完全泯灭,却任有些许本能的潜意识,潜藏在生命源泉中,支持单调的编程进程。当神经冲动用频率变化形式,传递信息到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编码,并将同时作出的反应信息以神经冲动形式传向外周效应器官。动作电位的传导极为迅速,所以生物体能及时对周围环境变化,作出迅速的反应。这一系列的信息传递都是以发生各种形式的生物电变化来完成的。

    迷糊了多久亦不知,意识被无尽的疲倦淹没的前一秒,突然我的意识被莫名的力量从门中排了出来,我似乎处于一个没有重力的空间,四周都是一些古代的风格的宫门,每一个门里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色,或光明,或黑暗,或幸福,或绝望,但无一例外都是虚幻不可捉摸的色彩。

    乍醒的意识被些许轻微的声音冲击,那声音纤细,几不可闻,我于是沉着侧耳倾听,似是痛苦的呻吟,一声响过一声,盖过静谧的气氛自隔壁传来。

    大难不死,不用回复。

    我开始了搜刮记忆中的十几个意识流的工作,在侥幸之外,真有点到藏宝洞里捡宝的兴奋感,除掉重复的,大概获得了一二个基于“镜中世界”完整的术数,二套非人类的拳法,一些类似于驱魔的术数,还有最dà也最没有用的收获就是部分非人类称之为‘灵术’的法门,它的修练时的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