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高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高顺- 第2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事后高顺令李强等人回防,并派出几位文官暗访,了解几家情况、当地百姓的生活以及郡县军队等真实信息。

    此后每到一郡皆是如此。

    所搜集到的信息令高顺心情复杂,让他没想到是,军队腐化的太快了,现在已无任何战斗力了,若是异族入侵,必会一败涂地;更令他没想到的是,他压制了这么久的大族又有抬头的迹象。

    这时,朝廷之内也在激烈的争论。

    那些朝臣大部分都听说过高顺等人,皆未见过高顺,不过他们皆知道魏国是高顺一手打下来的。在他们的印象中,高顺应该是快要作古之人了,按照当时习俗,皇帝应亲在前去问安、拜见。

    然而,当他们见到高伟的时候,才感觉这些百岁之人比他们想象的要年轻;且高伟暗示,高顺更加年轻,那些大臣便劝谏皇帝派太子前去拜见便可,毋须亲临。

    对皇帝而言,他对祖父高顺的印象非常深刻。

    高伟率领大军从凉州而来传令,令他倍感激动。

    随后又传来大胜的消息,以及高顺的书信,让他更有安全感,否则不用多少年,北方蛮夷又是一患,他已把高顺看做是魏国的保护神了。

    对于高顺提出的划五县之地安置所辖官兵,众人皆无意见,有高顺在那里驻守,则省去了朝廷的很多麻烦,大别山内以及丹阳郡内的山越人让朝廷一直头疼不已,耗费钱粮无数却毫无效果,而高顺正是他们的克星。

    更有官员提议,将整个丹阳郡一起送出。

    皇帝高弘焘感觉这个建议不错,并提议以江东的柴桑、历陵、艾县、彭泽四县加上武昌郡的下雉县成立一郡,以江夏郡的蕲春县、庐江郡的浔阳县、皖县和枞阳县成立一郡,加上丹阳郡九县,共计十八县,地跨长江南北,接连四州,辐射兖州和徐州,不仅能稳定周边几州,对维护中原地区的稳定也有重要的作用。

    当时南方山越势力依然存在,且经常暴乱,丹阳郡尤其严重。

    如此处理的话,朝廷每年将节省大量的钱粮,并能交好高顺。

    所以,更有大臣建议,由三郡成立一个独立王国,三郡税收供养高顺和大军所需,既交好了高顺,又为朝廷甩掉了一个沉重的负担。

    有人反对道:“如此的话扬州将被分割为两部分,东部四郡与西部两郡的联系将非常弱了,不便于管理。”

    皇帝决定道:“既然如此,把豫章郡和庐陵郡皆划归皇祖父养兵;把福建郡从广州划归扬州,促进福建郡的发展。”这样的话连广州都安全稳定了。

    众朝臣无人敢反对,否则不仅得罪了皇帝,还得罪了高顺,看看高伟所带来的兵马,皆比御林军都雄壮,以高顺的新胜之师,魏国无人能敌,也没人敢造次。

    于是,皇帝书家信一封,并派太子替他前去拜见、迎接皇曾祖父。

    令庐江郡郡治从皖县搬迁至舒县,并把组建两郡以及从扬州划出丹阳郡、豫章郡和庐陵郡的圣旨传达至相关州郡县,提前做好迎接准备。

    太子在兖州州治定陶城与高顺会和;太子带来了大量的钱粮犒军。

    高顺首先查看太子属性,智力82,武力值65,对二十多岁的人来说已是难得的属性了;他对属性有遗传已确定不疑了。

    不过他疑惑的是为什么才传两代皇帝,就令大族有崛起的倾向?长此以往,如何是好?

    高顺如同以往,把他的智力提升到95。。

    太子也被高顺年轻的外表所震惊,看上去比他的父皇还年轻,若是不说年龄,无人相信他已有百岁高龄。

    接着他看完皇帝写的家信,高顺对此无异议,王国就王国吧,他已对这些虚名已不甚在意了,有地方安置这十几万官兵就好。

    随后,高顺详细咨询了朝中之事。

    现在受重用的是许家、孔家、桓家、钟家、卫家等,武将世家已全部被排除在外,还是儒家掌权,怪不得大族实力依然强大。

    高顺也暗自庆幸在外建立了如此多的封国,只要有活不下去的百姓,他们便选择了迁移,而不是卖身为奴,这导致这些家族虽有发展,但是发展速度缓慢,没有历史上那么强大;他相信,有如此多的封国来转嫁国内的矛盾,魏国的统治至少能延续几百年甚至千年。

    汉人的统治只有长期的稳固,才能更好的促进文化和技术的发展、传播。

    太子咨询高顺道:“皇曾祖父,王城立在何处为宜?”

    高顺想了一下后说道:“我欲设一新城,位置在江北,此前暂住皖城;至于建成的费用等就不需要朝廷操心了。”

    接下来,是高顺的其他几个儿子的后辈前来拜访。

    高顺对他们已无印象了,都是曾孙或者玄孙的辈分,只能按照儿子的排序来辨别他们的后人;派来的皆为世子,高顺依次查看他们的属性,都不错,若非帝王之后,他们完全能胜任州郡官员之职。

    只是他们皆为高顺几代之后的后人了,让他找不到亲情的感觉,加上众人中规中矩的,让高顺感觉更是无趣,只是应付了事。

    其后是李强、马贵等人的后辈前来拜见。

    李强等人的归来,让他们的家族获得了主心骨;高顺也从中了解到,这些家族虽然被排除在朝廷中枢之外,然而在地方上依然有很强的实力,对维护魏国的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见到后人,李强等人虽然看上去很开心,但是感觉却与高顺一致。

    事后众人谈起,皆感叹年龄太大了未必是好事,妻子儿女走在自己之前,感觉只会越来越孤单,所以他们宁愿与高顺待在一起,也不愿意与他们的曾孙、玄孙们一起生活,太无趣了。

    最后是礼节性的接见了众多沾亲带故的家族,比如甄家、糜家、黄家、蔡家等。

    他们皆被高顺与李强等人年轻的外表、健硕的身体所震惊。

    消息随之传遍天下,这才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事情,也是人们最喜欢谈论的话题。

第650章建设() 
    到秋初,高顺等人才到达皖县,而马贵尚在途中。

    高顺暂住皖城,任命周飞为豫章郡太守,曹山为庐陵郡太守,秦关为新安郡太守;柴桑等五县为庐山郡,郡治在柴桑城,太守为房良;每人带一万骑兵和五千步兵上任。

    江北四县为安庆郡,郡治暂在皖城,太守为向荣。

    好在地方官员已接到朝廷圣旨,交接比较方便;全部郡县官员皆换成系统官员,迅速掌控了五郡的军政。

    组建商船队和水军,大都督还是高伟,负责扩建春谷县、枞阳县、寻阳县、蕲春县和南昌等沿江码头,便于境内物资运输和贸易。

    高顺让他们五人暂时担任太守,也是权宜之计,待稳定之后,便让他们颐养天年。

    至于众人最关系的升级之事,高顺给他们的答复是地盘尚在缓慢增加中,年内必能升级。

    首先恢复皖县和寻阳县之间的湖陵邑(治今太湖县东)和松滋县(治今宿松柳溪乡)的建制,在新安郡设铜官镇设铜官县(后世的铜陵,当时的采铜业已非常发达),用来安置那些受伤而不能继续从军的官兵;湖陵邑改为湖陵县。

    每位官兵皆可从俘虏中选择一位少女为妻,一位少妇为仆,两位男奴为其耕作,并分配二百亩耕地。

    每十位伤兵,加一位身体完好的高级步兵,组成一甲,每甲发耕牛一头或者挽马一匹;每十甲为一村,十村到二十村为一乡;甲长、村长和乡长的主要任务是为伤兵们服务,并协助监视那些鲜卑奴、仆。

    在每村设一医工,为伤员服务;伤员终生免费治疗;每县设三位医匠、十五位医工,为一医堂。

    伤兵每月可得两贯钱的补助,二百亩耕地免税至伤兵去世为止,此后耕地可由子孙继承,但是需要缴纳赋税。

    每乡调去三千官兵和一千工匠协助建设家园,至少为每一上报建设一处四合院。

    那些被分配下去的奴隶也要从事建设任务。

    接下来的任务便是建设安庆城,位置选择在后世安庆城的位置,北靠大龙山,南依长江;并在城北设大龙关。

    系统官兵和李强等人负责修筑安庆城和大龙关;雇佣百姓修筑从皖县到大龙关的大道。

    大龙关就是后世的集贤关,为安庆城的北部门户;关外设大龙乡,作为大龙关的警戒点。

    派孙成前去大别山内清理山越人,并考察天柱山的地形地势,为建设天柱山宫殿群做准备。

    冯勇前去考察庐山,也为后期建设做准备。

    高顺撒出大批的钱粮,五郡大兴土木建设,带动了当地的发展。

    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内,高顺准备与李强忙于安庆城的建设。

    安庆城建造的非常庞大,边长为十里,每侧设三门,地上高度为七丈,地基下挖三丈,护城河宽二十丈,深两丈。

    高顺宫殿的位置在城内正中偏北,大门外便是东西主大道,通东西两城门;宫殿的边长为两里。

    正中的东西大道北侧,高顺宫殿的东西两侧,各建设三座住宅;正南大道东西两侧各建三座住宅;共十二座住宅;边长皆为半里多;准备分给李强、马贵等人居住。

    西北地势较高之处为粮仓和军营,东部角为郡县衙门和官员住宅;东南、西南皆为民宅和商业街等,并驻有守城兵马。

    城南和城西设有为码头服务的仓库、居住区等,令设有大量的居民点从事耕种和养殖,为安庆城就近提供青菜、肉、蛋等。

    城南与城西的中门皆有宽阔的石板大道直通码头区域,便于物资运输。

    除在城北建设大龙关外,在城西的狭窄之处另设一座小城,为山南城,作为安庆城的西部门户;城南大湖命名为南湖,建设安庆码头,挖通至长江的运河,保证安庆城被围困之时,仍然可以通过水路联通外部,保证物资和援军的进入;并派人整修、扩建枞阳县城和码头,作为安庆城的东部门户。

    在山南城之西南引皖河之水,注入新挖的西湖(七里湖),并与长江联通;在城东挖东湖,引入长江之水,并汇集陆上多条河流入湖;两湖做为安庆城的东西屏障。

    城墙和河堤皆选用的巨石为建筑材料,非常坚固,高顺相信他们屹立千年也不会被摧毁,除非出现口径在一百以上的火炮;城内建筑选择坚固结实的黑砖,宫殿和房屋为土木结构。

    开挖西湖和东湖的泥土正好用来烧砖和烧瓦。

    同时,高顺又派人考察北部的大龙山,在山上设置防御设施,并建设休闲场所。

    安庆城背山面水,风水极佳,李强等人极为喜欢,冬天不冷,夏天不热,非常适合生活居住。特别是李强,他的寿命悠长,这里便是他此后长久生活的地方,所以监督建设的时候特别仔细。

    高顺之所以把安庆城建设的固若金汤,就是担心有朝一日,汉人实力衰弱,游牧民族崛起,汉人被逼建立南朝的时候,安庆城可以作为南京城在江北的门户,即便丢失了襄阳城,只要安庆不失,也能保证南京无忧;若此,至少能保住汉人的半劈江山,获得喘息之机。

    在新安郡的铜官县安置伤残军人,同时派去了大量的男**隶从事挖矿、冶炼等体力劳动。高顺记得,前世的时候那里叫铜陵,号称“铜都”,铜矿开采几千年而未衰竭。

    剩余的奴隶皆参与道路维护和建设、码头的建设、河道清淤、河堤防护、开挖水渠等重体力劳动。

    三个月后,那些去庐山和天柱山考察的匠人返回,开始规划、设计;只有通过建设方案之后才能开工建设。

    马贵返回后,高顺又在后世的池州设立一县,安置那些伤员和官兵;所带回来的蛮夷奴隶,高顺还是让他们以筑路为主,他准备修通庐陵郡至广州、福建郡和钱塘郡的山间道路,扩大对这些地方的贸易和影响。

    秦关和孙成经过几个月的战斗,抓了大量的山越人;高顺下令,女子分给受伤的官兵为妻或奴,男子全部贬为奴隶。

    现在他兵强马壮,实力强大,没有必要与此前那样温柔的对待他们;即便一时难以剿灭干净,也可以让官兵用来练手,避免官兵过快的腐化而失去战斗力,且他们是长期的稳定的奴隶来源。

    高顺不仅投下巨资建设,带动了周边贸易的繁荣,还迅速出兵,打击、震慑了山越人,江东和江南诸郡的山越人更不敢有异动;皇帝和朝廷官员皆非常兴奋,为朝廷解决了一大难题;当地的百姓对传说中的高顺和他的十一护卫更是敬若天神。

第651章支持道教() 
    高顺兑现了他的承诺,半年后果然又升了一级,令众人大为高兴。

    外界之人不知,只是感觉高顺等人不显老,越活越年轻了,虽有百岁之龄,但是看上去仅有四五十岁的样子,高顺显得仅有三十多岁的样子。

    这次升级,高顺的寿命增加了四十岁,而众人的寿命皆增加了二十岁,对周飞、房良等人来说,效果更加明显。

    不过此后,他们已对再次升级不抱有希望了,他们感觉这已是最后一次升级了。

    只有高顺知道,再有两百万平方公里的地盘的话还能升一级,他把目标定在了后世的几内亚岛,不过最近他还不想去战领,等建设好现有的根据地,发展几年后再说吧。

    现在空间戒指内的空间无比巨大,他猜测还有其它功能,却没研究透彻。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

    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道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

    道教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道教的历史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

    对外部传言,反应最为强烈的是正一道,本身高顺便是正一道所认可的神灵之一,如此便验证了他们当初的决定;且他们得知正一道核心地龙虎山已划在高顺的王国之内,这更让他们欣喜。

    他们认为,若是高顺继续支持正一道,此后正一道便能得到顺利的发展;他们在商量后决定,正一道完全投靠高顺,借助高顺的影响力将正一道发扬光大。

    张道陵是正一道创始人,他是祖天师,又称第一代天师。

    正一道是张道陵创立并由其子孙世袭相传,以老子为教主,为最高信仰,符录斋醮为传播方式,以追求长生不死和成仙为最高境界的一种宗教组织。

    高顺对道教没有排斥之心,便同意与张家众人合作,首先修筑庐山和天柱山,把这两座山建设成南北两大道教圣地。

    由高顺出钱粮,张家负责设计和修筑。

    高顺现在忙于修筑安庆城,没精力建设庐山和天柱山,再说了将这两地建设为道教圣地,也是名垂历史的好机会,更重要的是,他们非道教人员,根本不会设计道教建筑。

    他只是提出要求,在风景最美的地方建造他们十二人居住的别院,用于修炼,其实是避暑度假。

    李强建议道:“陛下,毋须建立十二个院子,可建设一个大院子,多设几个小院子便好,我们皆住在一起,岂不更热闹?若是皆如安庆城内的住宅,太空荡了,很没意思。”

    高顺采纳了李强的建议;张家之人更是高兴,这样的话,高顺等人居住在道观,便是他们正一教的人了,且是正一教的代言人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