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泾城曾是安定郡郡治所在,虽然时间过去很久,城池残破,不过依然高大,若是强攻,官兵伤亡不可估量。
于是沮授召集程武、徐晃以及各县大家族的族长前来相商,他感觉,当地人肯定能提出一些有用的意见。
果然不负沮授所期望,临泾县胡家的族长提出,愿前往城内招降这些羌人。
安定郡临泾县胡氏作为历史上声名显赫的著姓郡望和文化望族,其族系根深而叶茂,遍布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有“天下胡氏出安定”之说。
此时的胡家已在安定郡居住三百多年,是临泾县乃至安定郡第一大族,在安定郡的胡汉势力中有着崇高的威望。
沮授不敢让其去冒险,便反驳道:“此举太过危险,实不足取!”
胡族长笑道:“哈哈,军师多虑了,羌汉战争打了百年之久,羌人降了反,反了降,他们早已习以为常,我等已是见怪不怪。”
其他几县的大族族长也愿意一起前去劝降,并坦言,即便这些胡人不投降,也不敢对他们不利,请沮授尽管放心。
几位族长都感觉这是轻松赚取沮授好感的机会,认为劝降将会非常容易;现在临泾城被汉军包围,城内胡人既无外援,又失去了突围的机会,投降是他们唯一的活路;且投降汉军对胡人来说并不是可耻之事。
程武感觉众人之言有道理,城内的胡人还会认为城外的官兵与以往的官兵相似,在他们投降后会把他们另行安置为民,这样的机会他们一定会把握住。
徐晃感觉,在劝降的同时,可在城外展现大汉军威,给城内胡人以更大的压力,威逼他们投降。
沮授经过沉思,感觉以往的平叛,在羌人投降之后,异地安置为民,一是出于安抚蛮夷的目的,彰显大汉皇威;二是因为以往的军事主管有意纵容,有养寇自重之意;现在可趁对方不了解他们,故伎重演,待他们出城投降,放下武器之后,可随他处置。
于是便同意了众人的请求,先去劝降;再说了,即便劝降不成,他也没有损失。
几位族长得到沮授的批准,心中大喜,在仔细合计之后,便前往临泾城下要求面见羌人豪帅。几人被用藤筐吊上城墙,进入城内。
对于几位族长的到来,羌人豪帅并不惊讶,他们经常打交道,早已非常熟悉。
胡族长开门见山,直接提出让城内羌人投降城外的汉军,并叙说了周边的局势,他们已被四面合围,绝无突围之机。
胡人也有情报系统,知道胡族长不会欺瞒他们。
以他们对汉人的了解,汉人崇尊儒家文化,为保持美名,他们投降后,绝不会无端杀戮,肯定效仿以往,将他们异地安置为民,他们可继续逍遥。
若是他们不投降,围城日久,孤城必破,那时候汉军屠城都有可能。
若是突围,没有外援接应,必被围歼,还不如坚守待援的好。
羌人豪帅思索一阵,便同意向汉军投降,并商定了投降事宜。
待众人返回汉军营地,向沮授相信汇报,沮授大感意外,没想到两万羌人骑兵会如此轻松的向大汉投降,若是如此,凉州的羌汉战争岂会打了百年之久?
于是,沮授任命胡家族长为郡吏,与徐晃和程武一起接受羌人的投降,在接收他们的兵马和武器之后,分开看押;并派人立即将此消息通知远在朝那城的麹义,稳定军心。
沮授计划,明年要大兴土木,进行恢复建设,既要修复各县城池和衙门,又要修复回中古道,保证到达萧关的道路畅通,还要修筑从临泾县到达夏阳城的道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些俘虏,就是最好的人选。
徐晃和程武等人大喜,对接下来收复萧关的战争充满了信心;特别是程武,开始暗自思索,一定要在萧关前重创羌人,打出大汉的威风,同时支援陈仓之战。
为了表彰胡家族长的功劳,沮授提出胡家可派一家族子弟前往历山大学,跟随郑玄、孔融等大家学习。
这对关西人来说,确实是豪礼了,胡家立即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
胡族长大喜,感觉这是无上的荣耀,派出长孙胡遵前往济南国。
沮授派一队骑兵护送,所有开支皆由太守府支出;沮授的无意之举,日后成就了一将门世家。
第330章胡汉对峙()
广年侯周飞接到沮授的信件,不敢独自做主,毕竟建立一支五万骑兵的凉州军,可不是仅有钱粮就能办到的,必须有数量众多的各级军官、文吏,武器马匹等,于是先回信沮授,暂招两万,并立即写信向高顺请示。
高顺收到信件,感觉办法可行,这样的话可多了一支机动性强的骑兵,便于将来争夺凉州,且皇帝刘宏仅有几个月的寿命,这种军队还没建立起来,估计皇帝就不在了,不会引起皇帝的不满。
于是高顺回信同意的同时,派出五万骑兵需要的武官和文吏前去支援沮授,并调颜良去沮授手下,帮助组建凉州骑兵。
这样,等凉州军组建完毕,高顺势力的骑兵数量接近二十万,将成为大汉最强军事集团;高顺心中不由得意,不过他没有自傲,若没有系统的帮助,他即便组建这么多的军队,也无力承担这么多的军费支出。
经过半个多月的整顿,安定郡南部局势非常稳定,各县官府开始正常运行;沮授坐镇临泾县城,兼任太守的职责。
徐晃的两万骑兵已北上朝那城支援麹义,希望引羌人出战,好收复萧关。
程武在临泾训练新招募、收编的一万五千骑兵;他直辖的五千骑兵,有一千人驻守临泾县城,一千五百人负责不断向朝那城运输粮食辎重,还有两千五百人分成五部分,每个部曲看押四千羌人俘虏。
一月底,颜良到达临泾城,沮授大为高兴,立即与颜良一起率领程武刚刚训练好的一万五千骑兵北上;同时命令北地郡太守程志(程志远)率领一万五千骑兵前往朝那城支援作战。
程武留守临泾县城,确保后勤物资的供应,以及地方稳定。
汉军支援部队不断到达朝那城,汉军数量日渐增多,萧关的胡人守军不淡定了,内心非常恐惧,连续向高平城的首领求援。
此时高平城内的胡人意见也出现了严重分歧。
有人认为,汉军集结这么多军队,后勤线长,后勤供应困难,必然不会长期对峙,否则仅是物资消耗便是天文数字,汉军现在肯定急于与他们决战,若是出兵,正中汉人诡计,当前宜坚守萧关,汉人必会知难而退。
也有人认为,萧关以北,还有大片的土地,汉军必然不会看好那些荒地,没有必要与汉军强硬对抗,保持实力为上策;比如,现在汉军也仅仅是占领了北地郡的南部,而没有收复北部,安定郡的情况类似。
还有人认为,一定要重创汉军,让汉军明白羌人的强大,否则以后还会继续来骚扰他们,长此以往,他们会疲于奔命,不利于稳定。
更多的人则是小视汉军的战斗力,认为汉军骑兵不堪一击,汉军依仗的是城池的防御。
不管怎么说,萧关和高平城是他们的底限,若是失去这两个地方,则他们将永无宁日,汉军可随时出萧关或者高平城而袭击他们的邑落。
现在汉军集结在朝那城,已严重威胁到他们的生存安全,最终,他们决定,先派兵支援萧关前线,根基形势发展再决定下一步的计划。
在军师沮授到达朝那城之前,麹义以坚守朝那城为目的,一直没有发动对萧关的攻击,胡人也未出击,双方对峙,相安无事。
一月底,沮授到达朝那城,且朝那城集结起了近十万的军队,众人心中便有了必胜的信念,准备与羌人进行决战。
此时,羌人心中更加恐惧,驻守临泾县城的两万军队已投降汉人,且他们继续向朝那城增兵,局势对他们越来越不利。
若是能击败汉军,他们还是希望在萧关以南的地区生活,这么水草更加丰盛,且能从汉人手中贸易到更加廉价的物资,他们的生活会好很多,若非逼不得已,他们才不愿意去萧关以北的苦寒之地生活。
与汉军的决战已不可避免,否则即便他们撤出萧关和高平城,汉军骑兵也会穷追不舍。
胡人被逼无奈,陆续集结起十五万军队,并向萧关集中。
二月初,胡人十五万军队包围朝那城,将朝那城包围的水泄不通,他们感觉,即便不攻城,汉军城内的辎重顶多坚持一个月。
朝那城内有八万军队,不过只有不到一半是老兵,剩余的大部是刚组建起来的新兵,虽说凉州兵彪悍勇猛,毕竟他们都没有战斗经验,沮授不想硬拼。
沮授命令步兵严守城池,各部官兵不得命令严禁出战;麹义、徐晃、颜良和程志四人,每人坐镇一城门。
在这段时间里,沮授每日端坐城头,密切注意胡人动向,并不断观察、研究胡人习性。
朝那城四周二百里之内已坚壁清野,胡汉百姓要么参军,要么被迁移到南方几县安置,羌人外出掠夺皆无果而归,现在他们更不敢分兵,派大军南下劫掠,否则易被汉军各个击破。
围城胡人分成四部,每部有三万士兵,总共十二万人参与围城,还有三万留守萧关,保证他们后路安全。
这么多的胡人军队包围朝那城,每日消耗的辎重数量非常庞大。
现在,胡人军队士气高涨,凉州叛军包围陈仓,朝廷救兵迟迟不到,现在他们又包围朝那城,汉军已无可派的援军,胜利必将属于他们羌人的,只要叛军占领陈仓,他们击败此处的汉军,凉州此后便是他们羌人的天下。
可惜的是羌人部落各自为政,没有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他们的想法注定要落空。
朝那城内也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麹义希望主动出击;颜良希望每日斗将,打击羌人士气;徐晃建议每日可不定时派小股部队出击,不断骚扰羌人,积少胜为大胜。
军师沮授不为所动,坚持继续对峙,只要羌人不攻城,且城内粮食充足的情况下,绝不出击。
众人不解,沮授信心十足,对众人的质疑笑而不语。
这次颜良带来了高顺的信件,高顺在信中告诉沮授,陈仓羌人叛军必败于二月。
沮授分析高顺的判断,感觉非常有可能,陈仓被围几个月,寒冬将要过去,却无任何战果,且左将军皇甫嵩和前将军董卓的朝廷大军却日渐逼近,给了叛军强大的压力;羌人物资消耗巨大,肯定思归而无心恋战,等到叛军回撤,官军趁势追击,肯定能大获全胜。
沮授认为,若是陈仓羌人叛军败逃,此处的羌人必受影响,士气大跌之下,必不敢坚持太久,此乃决战的最佳良机。
现在已是二月中旬,不需要等待多久,便会有好消息传来,沮授命令官兵一面做好决战准备,一面要求官兵继续耐心的对峙。
城外的胡人心中却非常高兴,汉军不出击,说明是惧怕了他们,只需城内物资消耗完毕,胜利就属于他们羌人的。
第331章先登出击()
二月,凉州叛军围攻陈仓县城日久而不能克,军粮耗竭,补给中断,疲敝而退。
皇甫嵩下令追击。
董卓抗旨,违背朝廷命令,不去任职少府,自然不希望朝廷获胜,便劝阻道:“将军,穷寇勿追,归众勿迫!”
皇甫嵩则反驳道:“叛军是丧失斗志的疲师,而不是归众、穷寇!”
随后,皇甫嵩感觉董卓不愿出战,便让董卓负责殿后,自己率军追击,连战连胜,斩首万余级,叛军首领王国逃走后不久病死。董卓因此更加忌恨皇甫嵩。
皇甫嵩也并未趁胜追击,夺回凉州,而是镇守三辅,与京兆尹盖勋一同负责三辅地区的军务。
盖勋上任后,认为长安城士兵只有五千人不足以完成防卫为由,向朝廷申请征兵满万,刘宏批准。用处士扶风士孙瑞为鹰鹞都尉,杜阳魏杰为破敌都尉,京兆杜楷为威虏都尉,弘农杨儒为鸟击都尉,长陵第五儁为清寇都尉。凡五都尉,皆素有名,悉领属勋。
董卓最是郁闷,不但寸功未立,而且地位低于皇甫嵩和盖勋,且朝廷对其忌惮不已,还想削其兵权。
是时,灵帝得了重病,对董卓更不放心,下诏拜董卓为荆州牧,其下属军队转交给皇甫嵩,这是当时天下第七个州牧,可见地位之崇高。
董卓与女婿协商后,看穿朝廷的阴谋,便接受任命,但是不肯交出军队,上书辩解道:“我掌兵十年,士兵上下和我关系太好了,都要为我卖命,我乞求带这帮士兵去荆州,为国效力。”
皇甫郦劝说从父皇甫嵩趁机除掉董卓,皇甫嵩不从,只是将董卓不肯交出兵权的事上奏朝廷。于是,灵帝下诏责备董卓,董卓对皇甫嵩又更加怨恨。
近有皇甫嵩的大军,远处有广年侯周飞的大军,董卓不敢过于强硬。
最终,董卓迫于压力,带了五千人从右扶风出发,但是到了京兆尹,便停留在了蓝田县,并派人抢占武关,董卓是想观察雒阳局势,且能进退自如。
这时的董卓没有自己的地盘,还不能定义为军阀,只是有他自己的队伍,他占领武关,进可南下占领富庶的荆州,退可缩回他熟悉的关内。
陈仓叛军大败,消息很快传到朝那城,令羌人部队官兵心中沮丧,有人感到恐惧不安;若是汉军携新胜之军北上,内外夹击,他们必败无疑。
城外的骚动气氛,麹义最先感知到,感觉羌人内部肯定发生了什么事情,认为出击时机已到,便向沮授汇报,并请示出战。
沮授心中有数,麹义的汇报,让他立即明白了羌人营地骚乱的原因,感觉主公高顺果然高明。于是立即召开军事会议,商议反攻之事。
对此众人皆非常积极。
麹义愿帅本部官兵为先锋;徐晃和颜良皆表示愿意打头阵。
沮授止住众人的吵闹道:“羌人士气低落,兵无战心,将无战意,务必在第一波便给予他们猛烈的打击,击溃敌人,然后乘胜从后追击;萧关狭长路窄,必不能容羌人大军及时通过,夺路之下,必会发生相互践踏事件,此时可顺利接纳投降的羌人;若有可能,萧关和高平城皆会顺势而下。”
众人深以为然。
麹义建议道:“军师,敌人急于撤退,必会死战,可以派先登营顶住羌人的进攻,以强弩射之,打乱其阵型,致其混乱之机,左右两翼骑兵强势反击,效果更佳。”
沮授感觉麹义的建议更好,若是顶不住羌人的第一波进攻,何谈反击?便同意了麹义的建议,并派出四屯陷阵营协助。
麹义以陷阵营乃军师护卫为由,拒绝了沮授的建议。
沮授只留八千步兵守城,剩余兵马全部投入作战,毕其功于一役。
先登营在麹义的建议下,高顺耗费了大量资财,装备的是重甲、巨盾、强弩、班钢长矛和班钢(麻钢)腰刀。
先登营是第一批成建制装备班钢腰刀的部队,足见高顺对这支部队的重视程度。
麹义在城内演练几次,第一排是五百巨盾,面积大,厚实,且包了一层厚厚的铁皮,非常沉重,其下有尖,能插入土中。
相互穿插的是五百长矛兵,矛长两丈,专门对付突骑兵。
随后是一千弓弩兵,装备脚踏奴和三石弓。
另外,每人皆配备一把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