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炭火?就是没有异味,也没有烟尘,否则茶的香味和品相都会受污染。成品茶一到手,如果茶汤让人感觉牙碜,那是因为制茶的时候没有洗净;如果茶饼显露出红色的裂纹,那是因为烘焙的时候炭火过猛。
高手制茶,向来都是当天采摘,当天蒸压,当天烘焙,当天成型,工序在一天之内全部完成,决不让茶芽过夜,否则会影响到成品茶的外观、品质和风味。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茶饼也是如此。
先看纹理:有的茶饼裂出细纹,那是因为茶膏调制得太稀了;有的茶饼皱皱巴巴,那是因为茶膏调制得太稠了。再看颜色:有的茶饼颜色青紫,那是当天制造的,非常新鲜;有的茶饼颜色乌黑,说明采完茶没有及时加工,茶叶变了质。
不能完全凭借一个人的外观来判断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同样也不能完全凭借一块茶饼的纹理和颜色来判断它是好茶还是坏茶。比方说,有的茶饼看起来非常漂亮,造型好,颜色好,洁白如玉,泛着蜡光,可是拿去一冲泡就现出原形了,茶汤黄兮兮的,难看又难喝;有的茶饼看起来不太起眼,颜色有些发暗,跟落了一层灰似的,可是用沸水点匀以后,茶汤又稠又白,跟牛奶一样。
怎样才能判断一块茶饼是不是上等货呢?难道非要掰开揉碎泡一泡才能知道吗?也未必。按照经验,优质茶饼一是泛光,二是厚实,拿着沉甸甸的,轻轻敲一下,能听到清脆的金属声,这一般都是好茶。
本朝还有一种茶饼是用白茶加工的,特别稀少,很难遇见。
第一百五十六章()
白茶可不是微发酵的茶类,而是一种茶树,它的茶芽是直的,叶片是透明的。这种茶树属于山上的野生树种,不能人工培植,全国只在福建建安的北苑御茶园一带有四五处出产,每处也仅有一两棵,每棵白茶所能制造的茶饼最多才有两三块而已。
白茶每年发出的茶芽极少,而且不容易蒸青和烘焙,火候稍微过了点儿,它特有的清香就消失了。但是只要制造得法,可以用它制成晶莹剔透的茶饼,半透明,像璞玉一样,这是一种茶都比不上的。现在能加工白茶的茶厂大多集中在福建建安的北苑御茶园,北苑御茶园附近的茶厂也能制造,但是品质离北苑可就差远了。
不管是白茶茶饼还是别的茶饼,都不能直接点茶,都需要碾成茶粉。碾磨茶粉需要茶碾。从材质上讲,主要有银茶碾和铁茶碾,相比较而言,银茶碾用起来最适合。如果没有银茶碾,也可以用铁茶碾,但是必须用熟铁制造的茶碾,千万别用生铁。为啥?生铁表面有黑色氧化物,一旦混入茶粉里,会严重影响到茶汤的颜色。
茶碾包括茶槽和茶轮,茶槽要深,茶轮要薄,因为茶槽浅了会让茶叶飞溅出来,茶轮宽了会把茶梗残留下来。另外碾茶的时候必须快而有力,尽快把茶饼碾碎,因为碾得时间长了,茶碾上的铁粉或者石粉一定会混入茶粉中去。将茶饼碾成茶粉以后,还需要用茶罗过滤一下,把碾不碎的茶梗和粗茶过滤掉。茶罗当然是越细越好,过滤的遍数当然是越多越好。茶罗越细,过滤的遍数越多,茶粉就越细,点出来的茶汤也就越好,茶粉与热水完全交融,茶乳泛到水面上,乳白的茶汤散发着细密的珠光,非常好看,非常神奇。
唐朝流行煮茶,本朝流行点茶。煮茶用锅,点茶则用盏。所谓茶盏,就是小型的茶瓯。茶盏的材质以陶瓷为最佳,茶盏的颜色则以青黑为最妙。
本朝福建建州有一名窑,叫“建州窑”,这里出产一种特别适合点茶用的茶盏,叫“兔毫盏”。这种茶盏,釉色青黑,内壁密密麻麻全是兔毫毛一般的细纹,这款茶盏造型古朴,散热很慢,同时又能烘托出茶汤的洁白和光亮,真真是北苑龙茶的绝配器具。
一般来说,茶盏的底要深,口要宽。盏底深,便于调制茶膏;盏口宽,便于搅动茶筅。茶盏的大小要适宜,应当具体依据点茶用量的多少而定。茶量太少,茶盏太大,茶色显不出来;茶量太多,茶盏太小,茶就浪费了。
这里有必要特别说下检验茶盏优劣的要领,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能否始终保持茶盏的热度!正因如此,往往在点茶之前,最好将茶盏预热一下,只有茶盏温热,茶末才能更快地升腾为茶乳,且耐久不散。
以前点茶,老是用勺子和筷子,现在好了,有了茶筅这个好帮手,省工省力,效果极佳。茶筅是用竹子做的,用什么竹子才好呢?凡是能加工筷子的竹子都适合加工茶筅。竹子老一点,韧一点,长得致密一点,拿来加工茶筅就更棒了。
茶筅分成茶柄和茶刷两部分,茶柄要重,茶刷要轻。点茶主要用腕力,手腕旋动茶柄,茶柄带动茶刷,茶刷搅动茶粉,茶末跟茶水迅速交融。好的茶筅,只要轻轻一使劲,宛如操持刀剑一般力透全身、随心所欲。有了好的茶筅,点茶时那怕偶尔力道大了,也不致于形成浮沫。
点茶之前,必须烧水。唐朝的茶人烧水喜欢用大锅,太浪费了,而且不容易把握火候,比不上咱们大宋茶人用瓶烧水。烧水的瓶叫“汤瓶”,通俗的讲,就是装水用的茶壶。就汤瓶的材质而言,更倾向于用金瓶和银瓶来烧水。
汤瓶的容量不固定,看你准备点多少茶,点茶的量多,那你用大瓶,点茶的量少,那就换小瓶。注水是否得当,关键看汤瓶瓶口的大小和形状。瓶嘴稍大些,加上弯曲得恰到好处,那么注入茶盏的沸水,力度紧密而又不会散开;瓶嘴的出水口一定要又圆又小又长又尖,那么,瓶子里的水一旦烧开,直接拿着汤瓶往茶盏里注水,就能做到得心应手、收放自如、从容不迫,既不会水花四溅,又不会淅淅沥沥,把茶汤表面凝聚的茶乳给冲散。
有的茶饼全是用茶芽制成的,点茶的水温不宜过高,需要把汤瓶里的水倒进大盆里散散热,再一一分入茶盏,这时候就需要用到茶勺了。
茶勺不宜过大,它的容量最好跟茶碗差不多,倒一勺水,刚好能把茶碗注满。如果茶勺过大,水会浪费;如果茶勺过小,还需要再舀一勺,反反复复舀几回,水就凉了。
点茶自然需要洁净的水,除了干净,还要轻软,越轻软越好,水里的杂质越少越好。
古人论水,以镇江中泠泉和无锡惠山泉为第一,但是这两眼泉水太远,不容易得到。所以,只要是干净无毒的泉水就可以了,如果没有泉水,也可以用井水。有些茶人推崇江河之水,用什么“江心水”来点茶,这是大错特错。江河之水杂质太多,鱼鳖的粪便、腐烂的水草、腥臭的泥沙,全混在里面了,这种水怎么能用呢?就算是喝起来很软很甜也不能用它来点茶,因为太脏了。
点茶要烧水,烧到水面上咕嘟咕嘟连续泛出鱼眼和蟹眼一样的小气泡就行了。如果煮得过久,气泡会散开,水面像波浪一样上下翻腾,这时候必须加一勺凉水稍微再烧一会儿,直到再泛出鱼眼状的气泡,然后才可以点茶。
点茶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关键在于调膏和注水。什么是调膏?就是把茶粉放到碗底,先加少许热水,用茶筅搅匀,搅得跟很稠很稠的米糊似的。调出茶膏,紧接着要注入更多的热水,这时候需要一次注成,不要断断续续反复添加,同时还要运用茶筅搅拌茶膏迅速稀释。
有的茶很香很甜,可是不够醇厚,那是因为蒸压太过的缘故。有的茶刚开始喝起来很甜,越喝越苦,那是因为茶枪过长的缘故;有的茶刚开始喝起来很苦,喝过之后回甘迅猛,那是因为茶旗太老、采摘太晚的缘故。说得更明白一点,茶枪是枝条刚开始生长时萌生的小茶芽,木性酸,茶枪过长,那茶味一开始是甘甜醇厚的,可最后却有些涩;茶旗则是紧随茶芽之后长出来的一两片小嫩叶,叶的味道是苦的,茶旗长得太老,那一开始时会在舌上留有苦味,可喝到最后反而觉得甘甜。另外,茶的芽銙有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不过这些都是普通茶芽制成的茶饼,不能一概而论。像那些非常罕见的精品茶,茶叶再老也不妨碍茶香。
茶的香味非常独特,跟麝香的香和龙涎香的香都不一样,这种香味称为“真香”。要想让茶的真香散发出来,就需要把好采茶和制茶的每一道关口:蒸煮茶芽要到位,压榨茶膏要到位,烘焙时间要恰到好处,烘干之后再研磨成细细的茶粉,最后调膏压模制成茶饼,只有这样的北苑龙茶,才可以点出香气四溢、让人享受到宛如淋浴在秋日晴空般的爽畅快感。有的工匠制茶粗糙,甚至能把桃仁混到茶叶里去,这样的劣质茶饼,点出来茶真是又酸又苦,根本就难以下咽啊。
嗅尽茶香,再观茶色。好的茶汤不光注重味道,也注重颜色。茶汤的颜色以纯白为最佳,其次以青白为美,再其次以灰白和黄白为美,其他颜色都不足取。怎样才能保证茶汤纯白呢?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茶树的品种要优良,此之谓天时;茶树生长的地段要适宜,此之谓地利;制茶和点茶的工艺要科学,此之谓人和。采茶不及时,蒸茶不及时,茶汤会泛黄。蒸茶过熟,压榨过猛,茶汤会发灰。蒸茶过生,压榨过轻,茶汤会发青。而如果烘焙时间太长的话,茶汤就会发红。
茶饼制成以后,如果要长期存放,必须时不时拿出来用炭火焙一焙,去去潮气,以免发霉。
焙茶是极有讲究的。如果茶烘焙的次数多了,茶饼表面就显得干燥,香气锐减;若烘焙不足,又容易导致茶色驳杂,香味散失。因此,必须在新芽初生时,即加以烘焙,除去水陆风湿之气。烘焙时要在炉子里放上熟火,用死灰掩盖七分火,露出三分火,这三分露火也要用轻灰稀疏地覆盖起来。之后还要稍微等久一点时间,才能将焙篓放在炉上,用来逼散焙篓中的潮气,然后把茶芽均匀地摆列在焙篓里。一定要让焙篓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烘到,避免有的茶因被遮蔽而烘烤不完全。焙得正到火候时,就赶快把露火全部用死灰覆盖起来。用火的多少根据焙篓的大小增减。把手伸到焙炉中,以火气虽热却不至于烫手为宜。常常需要用手摸一摸茶饼,茶饼即使很热也没有什么妨害,要让那火力把茶饼整体都烘焙得透彻才好。
品茗如做人,北苑御茶在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提炼、形成了一整套以“清和澹静”为最高品茗境界的“四茶谛”。一清:即清白、清淡、清纯、清澈。从品茶的角度说:茶汤以清纯、清澈为上品。从做人的角度说:做人以清白、清正为最高境界。二和:即中和、温和、和平、和谐。从品茶的角度说:茶品以中和、温和为上品。香是幽远绵长的香,不是放荡俗媚的艳香;甘是鲜活灵动的甘,不是呆滞单调的枯甘。从做人的角度说:做人以和平、和谐为最高境界。三澹:即澹泊明志、澹定从容、返朴归真、本性自然。从品茶的角度说:茶品以自然本真的岩骨花香为绝品。从做人的角度说:做人以澹定从容、澹然若水为最高境界。四静:即雅静、恬静、恭敬、内省。从品茶的角度说:品茶要求有一个雅静、幽静的环境和氛围为最佳境界。从做人的角度说:做人要心怀恭敬、心怀感恩,以内敛静思、内省顿悟为最高境界。
第一百五十七章()
此时魏博镇的老大是罗绍威,罗隐对这位同姓的领导一点儿也不客气,在见罗绍威之前,罗隐写了一封介绍信给罗绍威,除了详细自己外,居然狂妄地称罗绍威为侄子!
罗绍威的部下见信后个个义愤填膺,恨不得把罗隐立即干掉!
但罗绍威在河北三镇的那些节度使中实属另类,相当地尊重文人,非但不怪罪于罗隐,相反还出城隆重迎接罗隐,见面后以晚辈之礼跪拜罗隐,而罗隐居然欣然接受。
要说也该罗隐运气好,也就是罗绍威比较另类,如果碰到其它节度使的话,如此狂妄不羁的罗隐早就被大卸八块了!
在魏博镇呆了一段时间,尽管罗绍威极尽恭敬之礼,但罗隐始终感觉罗绍威并非自己心中的理想的霸主,此时罗隐又听说自己的家乡出了一位名叫钱镠的枭雄,于是萌生了返回家乡的念头!
要说罗绍威对罗隐的恭敬和尊重真不是盖的,尽管无法挽留罗隐,罗绍威还写了一封信给钱镠,希望钱镠能够重用罗隐!
罗隐带着罗绍威的信回到了家乡浙西杭州府,此时的罗隐已经年过五旬,也许是罗绍威的真诚感动了罗隐,罗隐决定改变下自己生性孤僻、恃才傲物、直言敢谏的性格,毕竟靠写诗吟词、假装清高是不能混饭吃的。
于是,罗隐在面见钱镠时,终于放下了以往狂傲的臭架子,先写了一首诗给钱镠,诗的也很有意思: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漫英雄。
钱镠看了罗隐的这首诗后,开怀大笑,连忙出门热烈迎接罗隐,加以殊遇,于是罗隐便成了钱镠开创霸业的第一位文人幕僚!
作为一名唐朝晚期的著名诗人,罗隐终于在五十多岁时找到了自己心中理想的霸主,从而避免了一生碌碌无为。
当然,罗隐也为后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名诗:
如《峰》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如《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好象十分熟悉的诗句,但你知道它们的是罗隐吗?
作为唐朝末年五代初期一位极具才华的诗人,罗隐的故事还在后头,目前就先暂告段落,我们还是把目光于男主角钱镠吧!
恐怖的食人魔王孙儒已经烟消云散了,主要竞争对手杨行密忙着接收孙儒在淮南留下的巨大空间和地盘,一时间双方相安无事,钱镠获得了难得宝贵的和平时光。
和平时光做什么最好,当然是与民休息、治理内政了!
钱镠决定把治理内政的主要目标定位于建设杭州城,唐朝末年的乱世,必须要有一个稳固的根据地,才能开创霸业,否则只能像孙儒那般走向灭亡,杭州城是钱镠的家乡,自然也是钱镠最最理想的根据地,根据地自然要使其固若金汤、牢不可破!
隋朝之前的杭州原名叫钱塘郡,杭州城的真正历史应始于隋朝年间,隋文帝杨坚灭陈统一全国后,开始命令大将杨素废除钱塘郡,而后建设杭州城。
隋朝年间杭州城的四至范围是:南到凤凰山、东临盐桥河、西濒西湖、北至钱塘门,而整个唐朝年间,杭州城的城址规模毫无变化,一如隋朝年间的规模。
直至唐朝末期光启二年钱镠担任杭州刺史的那一天起,杭州城的命运注定将发生重大转变!
其实早在大顺元年八月,钱镠便已经开始了对家乡杭州城的建设,在原来隋朝城墙的基础上,钱镠开始了夹城的修筑。
新的夹城从钱塘江北岸开始,环包家山,泊秦望山,穿林架险,共长五十余里,扩大了杭州西南部旧城的规模,加强了西南城的防御,这是杭州城自诞生二百多年以来的第一次修筑。
钱镠也许对杭州城真正倾注了感情和心血,在修筑夹城过程中,甚至“亲劳役徒,自运一甓”。
景福二年五月,基本上在杭州城占稳了脚跟的钱镠决定第二次修筑杭州城。
杭州城第二次修筑的规模和影响力显然要远远大于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