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龙凤团-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让丫鬟跟着?你是担心哥哥照顾不了你么?”

    “妹妹是想哥哥专心陪爹爹,不要分忧来照顾妹妹。”

    “也好,那我帮你叫上一个丫鬟。”

    “就让小青跟着去吧!”金凤特意说道。

    二公子拉着金凤来到庭院,说道:

    “你们哪个是小青?”

    “我,我就是。”小青手中捧着一堆果子回应到。

    “走,跟随你家小姐,爬山去!”

    “什么?爬山!”小青听了喜出望外,激动地跳了起来,差点把果子都撒了一地。只见她把手里的果子全部塞到了小红的手中,说道:“都送给你了,不用客气!”

    福州城外有三座大山,越山在城北,九仙山和乌石山在城南。此时恰好是暮春时节,天气晴朗,陈老爷带着二公子陈晦闲游到了乌石山麓,丫鬟小青怀抱金凤紧随其后。

    一行人首先来到了南涧寺,南涧寺位于乌石山的东面,寺里有个和尚正在打扫着庭院。

    “爹,这个南涧寺看起来应该有些历史了。”二公子陈晦说道:

    “没错应该有几百年了。”陈老爷说着,同那个和尚作揖行礼道:“师傅,打扰了。”

    “施主有礼了。”和尚回礼道。

    “请问师傅,这个南涧寺的来历是?”

    “南涧寺本是梁朝居士苏清的舎宅,后来在本朝乾宁时期才建了天王殿,为南涧寺。天宝八载五月六日,骤雨雷震,须臾晴霁,石心涌出佛像三十二相。”

    一行人出了南涧寺,又游至神光寺。随即寺内游玩,登上了神光塔顶。下塔后,上山游玩,经过了凌霄台、天台桥、坐禅石、落景坪、涂鸦池、华严石、般若台、不危亭、石天、蟠桃坞、向阳峰、天章台、霹雳岩、薛老峰等各个名胜。

    在薛老峰亭下,陈老爷停下了脚步,说道:

    “早些年的时候,行军几千、几万里都不觉得疲倦。我现在这才四十多岁,竟然登了一会山就走不动了。我们就在这亭子下歇息片刻吧。”

    于是,一行人一同坐在了薛老峰亭下。+器!,,;,】

第三十五章 流落() 
在金凤看来,虽然陈老爷在作为父亲这个身份来说对自己冷淡,但在为人方面,陈老爷善良正直,是个保家为民的大英雄,这一点是前世的养父望尘莫及的。

    这样一想,金凤倒是原谅了陈老爷对自己的冷漠。可是,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什么陈老爷要像个养父一样对待自己呢?

    金凤无法让自己停止这方面的思考。她想起了自己的生母三夫人可能想要置自己于死地,想起了三夫人和男宠侯伦之间的眼神交流。金凤不敢往下想象,哪怕答案可能就在那里。

    在丫鬟小青这个好为人师的好姐妹的帮助下,早熟的金凤不得不透彻地思量着府第的每个人。

    陈老爷对家里的事情不闻不问,一副沉默不语的老者形象,仿佛一座沉睡多年的火山,随时可能爆发出致命的火焰。陈老爷如今最担忧的事情是应该培养谁来接任观察使的位子。陈老爷只有一个儿子陈晦,他本想把的希望寄托在陈晦身上。然而,陈晦不谙世事,若是强行让他接任观察使,这个位子不但不会成为他的保护壳,反而可能给他带来伤害。

    于是,陈老爷开始考虑其他人选,他并意这个位子落到别人家的手中。只要那个人敢于担当观察使的重任,对闽地百姓的安居乐业负责,那么他就亲手把观察使的位子交到那个人的手中。不管这个人是谁,陈老爷都觉得,绝对不可能是观察副使范晖。然而范晖却是极力想要上位,这正是让陈老爷头疼的地方。

    副使范晖虽然是自己的妻弟,但因为老夫人疯癫出家的缘故,范晖早已经把陈老爷视为眼中钉。范晖在福州城握有一半的兵权,必然成为闽地和平的隐患。于是,陈老爷不得不把视线投向福州外的闽地其他各州,他注意到了泉州的王潮兄弟。上次的黄巢事件之后,陈老爷便暗中把王潮兄弟视继任观察使的候选人。

    若是像小青所说,老夫人是因为儿子的突然死亡而疯癫的,老夫人一口咬定儿子是因为中毒而死的,而下毒是二夫人李氏。这是金凤万万无法相信的。二夫人为人仁厚,对自己更是视如己出,怎么会对一个孩子下毒手呢!

    这样看来,府第里的风言风语多半是不能相信的。金凤开始对小青说的话半信半疑。至于三夫人,小青曾经也说,金凤从马车上摔落下来的时候,只有三夫人一同在马车上面。按小青所言,金凤并非不小心摔落,而是被人推下来的。

    三夫人是自己的亲娘,金凤本应该否定这样的风言风语才是。可是,每当金凤见到三夫人,看到对自己痛恨不已的那张脸时,金凤总是不寒而栗,不得不对小青的这番话信以为真。

    二公子陈晦算是府第里面最透明无暇的一个人了。陈晦生性豁然,单纯无公害,又十分精于兵马剑术。对金凤而言,陈晦若是继任观察使,必然会成为自己最大的保护伞。

    可是陈晦的单纯同样令金凤担忧,毕竟世道混乱,若是陈晦继任观察使,必然成为众矢之的,不要说让他保护金凤了,恐怕连自己都会处于危险之中。这样想来,金凤对陈老爷的深谋远虑不明觉厉,陈老爷虽然深知陈晦成人之后必当胆识过人,但毕竟羽翼未丰,也绝非能与副使范晖以及泉州王潮兄弟相匹敌。于是,陈老爷临时决定让陈晦中途弃武,改为习文,还特意请来了隐居太姥山的大儒林嵩先生为公子陈晦的夫子。

    早熟归早熟,金凤深知,自己并非旁人所说的那样天赋异人,只是多识得一些字罢了。

    上次在南涧寺被误认为是陈老爷的孙女之后,金凤本以为陈老爷会对自己更加冷淡,甚至是厌恶。

    然而,几天之后,陈老爷决定让陈晦中途弃武,改为习文,还特意请来了隐居太姥山的大儒林嵩先生为公子陈晦的夫子。

    没想到的是,陈老爷还特意嘱咐陈晦叫金凤一起旁听夫子的讲课。

    陈老爷的病是从立冬开始的。起先只是断断续续的咳嗽声,进而变成持续的咳嗽,那震耳欲聋的声响仿佛要把那整个肺都咳出来一样。

    陈老爷却并不放在心上,觉得只是天气转凉的缘故,适应几天这寒冷的温度,咳嗽自然就会稍停。然而,病情并没有如愿发展,而是逐渐恶化。

    当陈老爷咳出深红色的黑血时,一切已经来不及了。请来最好的大夫看了病,把着脉摇着头,说是肺痨,晚期了。

    陈老爷并不怕死,只是这病来得太突然,有些事情来不及完成。病榻中,陈老爷吩咐下人连夜请来了大儒林嵩先生,他是二公子陈晦的老师,陈老爷请他为陈晦的将来定了方向。

    林嵩先生悄悄赶到府第,坐在陈老爷的病榻前,说出闽东二字。原来林嵩先生早就猜到陈老爷的心事,已经为二公子陈晦准备了一处保全之地。

    陈老爷倾听林嵩先生的,决定立即将二夫人李氏和二公子陈晦迁至太姥主峰、柘洋东狮山脚下。

    该地高屋建瓴,隘口林立,峻岭叠嶂,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柘地为闽浙枢纽大通道,仗其天险可据吴越之变;远离闽都郡城,在鞭长莫及之余,可养精蓄锐,而后发制人。

    陈晦之家迁至柘洋村头、位于通京古道旁,筑“襄城”,安营寨,又称陈家营。可谓陈老爷其后虑深远,也为这位乱世英杰,洞察世态之举。

    于是,第二天一早,二夫人李氏一房上下人被送往了闽东太姥山。二公子陈晦本想跑来和金凤告别,却被二夫人拦下。

    二夫人生怕陈晦要把金凤带上一起走,便劝说陈老爷对三夫人一房另有安排,事情紧急,告别的话就免了,他日一定会再聚的。

    二公子陈晦信以为真,乖乖和二夫人上了马车,离开了府第,离开了福州城。一个时辰之后,金凤才从小青的口中听说二公子陈晦已经离开。

    金凤明白这是陈老爷的安排,她也意识到,或许今后再无相见的可能。

    如今,金凤唯一有所期待的就是,陈老爷对三夫人和自己是否另有安排,还是像府第的下人和丫鬟们一样着命运的安排。然而,随之而来的不是什么安排,而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故。

    原来安排好二夫人和陈晦之后,陈老爷没有安排三夫人和金凤,而是安排观察使一职的继任人选。

    他首先想到了泉州刺史王潮。病榻中,他给王潮写了一封亲笔信,要他立刻前来福州接任观察使一职。

    信函派人送去之后,陈老爷这才注意到家中的异样。男宠侯伦和三夫人陆氏,几日不见两人踪影,丫鬟们的风言风语传得更加的厉害。

    陈老爷本想睁一眼闭一眼,但他终究还是没有咽下这口气。关于侯伦和陆氏之间的奸情,陈老爷早有耳闻,他决定在临死前把这件事情给办了。

    陈老爷命人把侯伦给绑起来,兴师问罪。侯伦认罪之后,被阉割处置,送进了开元寺剃度为僧。至于三夫人陆氏,陈老爷没有曝光和追究她的奸情,只是简单地把陆氏和金凤一起软禁在了府第里。

    另一方面,一切事情都处理之后,陈老爷只等王潮的出现,将职权一交,再撒手人寰。然而,事与愿违,陈老爷还没来得及见到王潮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而早已经虎视眈眈的观察副使范晖立即率兵控制了陈老爷的府第以及整个福州城。

    范晖毕竟只是垂涎观察使的职权,在同僚的注目下,也不敢对陈老爷一家上下动一根汗毛。但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在范晖的主持下,陈老爷的葬礼简单地在府第里举行。

    出殡之后,陈老爷入土为安,范晖便迫不及待地搬进了观察使府第,自行继任观察使,掌握了福州城的兵权。

    泉州刺史王潮接到陈老爷的信函就立即赶往福州,应陈老爷之请接管福州的军政大权,哪知还是晚了一步。范晖执掌兵权,自称留后,陈兵列阵,抗拒王潮接管福州。王潮命三弟王审知任都统,发兵攻打福州。

    然而,范晖坚守城池,王审知久攻不克。泉州兵马受到前后夹击,飞报王潮请求暂时罢兵,王潮不许。王审知请求王潮亲临指挥,王潮回书说:“兵尽添兵,将尽添将,兵将俱尽,我当自来。”于是,王审知不得不身先士卒,亲冒矢石,发起猛烈攻势。

    这年五月,城内粮尽,军心涣散。范晖见大势已去,准备仓皇逃走。把印信交给监军宦官后,范晖放弃城池,逃亡到沿海特别营,却被将士给诛杀了。

    范晖临走前,曾下令杀光陈老爷府第上下的人。幸好,把守府第的士兵念于陈老爷的旧情,故意开门放行,并透露消息给府第的人。府第里一片混乱,大家都匆忙收拾东西,准备逃生。陆氏带着金凤趁乱逃出了府第,流落街头,从此相依为命。!迷器,,,,!!

第三十六章 审知() 
王审知兄弟三人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小康家庭,不是富二代、官二代,也不算穷二代。

    王家的祖上有很多达官贵人,时间上最近的是王审知的祖父的曾祖父王綝,编撰过《魏郑公谏录》,曾任武则天时期的宰相。但到了王审知的祖父的祖父,即太曾祖父王晔,却只是河南光州的一个小小的固始县县令。

    到了王审知的父亲的祖父王友时,便开始家道中落了。王友生了一个儿子,叫王玉,就是王审知的祖父。王玉只生了一个儿子叫王恁,王恁的结发妻子姓董。王恁和董氏就是王审知兄弟三人的父亲母亲。

    正所谓没爹的孩子早当家,王审知兄弟三人就是这样的情况。三兄弟的父亲王恁只活了三十五岁。王潮比王审邽年长十二岁,比王审知年长十六岁。假设王审知是他的遗腹子,就是王恁刚好在王审知出世前去世,那么王潮出生的时候,王恁也才十九岁。考虑到未婚先孕的可能性不大,王恁结婚的时候才十八岁,即使在当时,应该也算是早婚早育一族了。即使让王恁再早两年成亲,并且如愿在第二年生下王潮,他去世的那一年,王潮也就十七岁,王审邽是五岁的小顽童,王审知只是一岁的婴儿,可能还在吃奶。

    父亲英年早逝以后,少年王潮显然早早地承担起一家之主的责任。对王审邽和王审知而言,王潮实际上扮演了“长兄为父”的角色。这两个弟弟的文化教育和人格训练,基本上,是由王潮设计,并监督实施的。王潮的职业,是县政府里的一个基层公务员,职位叫“县佐史”,大约相当于一千多年后的一般科员级别。

    光州的固始县远在河南省,王审知三兄弟怎么会跑到福建省去呢?那是因为以黄巢起义为主的各路起义军引起兵荒马乱,导致老百姓们无法安居乐业。于是王审知三兄弟加入了从安徽进军到河南的起义队伍,这支队伍的头目是安徽寿州的王绪。王绪带领着队伍在光州安顿了下来,并自封将军,而王潮则被任命为军正,主要的职责是粮草和训练士兵。

    王绪原本是一个杀猪的屠夫,目光短浅,起义决心不坚定。王绪对自己的队伍不抱期望,于是投靠了朝廷,王绪因此被任命为光州刺史。但好景不长,投靠朝廷是要付出代价的。朝廷命令王绪交出自己的队伍和粮草,王绪当然不愿服从这样的苛刻命令,但以自己的兵力根本无法与朝廷抗衡。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王绪决定带领自己的队伍逃离光州。

    那么去哪儿呢?当然是远离中原,远离江淮,避开草木皆兵的军事重地。于是,王绪带着自己的队伍,开始了大迁徙,一路南下,来到了看似荒蛮的闽地,开闽之行由此开始。

    这支队伍多大几万人,除了士兵外,还有士兵们的家眷。王审知三兄弟自然也在队伍之中,随从的家人还有老母亲董氏,以及同族兄弟王彦复。当时,王审知大约十九岁,大哥王潮大约三十七岁,二哥王审邽大约二十三岁,而同族兄弟王彦复比大哥王潮小,比二哥王审邽大。

    竟然王审知三兄弟是跟随着王绪来到闽地的,那么王绪才是这支队伍的老大,为什么开闽之王不是王绪,而是王审知三兄弟呢?这其中必然发生了兵变夺权的事情,而这个队伍中有能力替代王绪的人,也就只有王审知的大哥王潮了。

    说到这个,不得不再聊一聊王绪这个人。之前说过,王绪原本是个屠夫,这个人不仅脾气暴戾,而且生性多疑,军中的将士多少都与他有过不愉快的摩擦。当王绪把队伍带领到安全的闽地——漳浦之后,便下了一道军令,要求士兵把家眷们全部留下,只有战斗人员才能行军侦察,否则一律杀掉家眷。

    然而,王审知三兄弟的母亲董氏病重,于是他们悄悄把母亲带在了身边一起随军行进。这事没能瞒住人的眼睛,很快王绪也知道了。王绪大发脾气,叫来了王审知三兄弟,当众训斥了一番,还说要军法处置,杀掉董氏。王审知三兄弟则宁愿自己去死,也不能看到母亲受伤害。幸好在将士们的求情下,最终谁也没杀。但董老太太原本就病得不轻,再加上这场惊吓,随后不久就去世了。

    之后,王绪担心王审知兄弟三人怀恨在心,便想寻找借口杀掉他们。闽地术士横行,恰恰王绪的身边就有一位。那术士猜到了王绪的心思,便在一旁煽风点火,说军队中有王者之气,但这个王者并非王绪,暗指王审知的大哥王潮。此前,王潮就把母亲的病逝归咎于王绪的不通情理,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