吩咐过部下之后,田景才转过头来,不乏歉意对钱凤拱手致歉道:“真是让先生见笑,奴军溃逃,豫南崩坏,群盗蜂拥而起。王师虽然已经入境,但此刻也只谨守干道,还未深涉地方,因有如此侵扰,稍后大部入境,自能杜绝乱象。”
钱凤闻言后微微一笑,说道:“这都是世情常态,眼下颍上还算是平静。至于河洛之间,早已经乱成沸汤,人皆知羯国气数亡尽,嚣张者自然聚啸而起。驸马大破奴军,已是此世竟勇无双,又能惜力慎进,不贪一时虚功。此等人杰为主,来日之淮南群勇,必将驰骋于中国猎取大功!”
说话间,舟船已经驶入一处水营码头。淮南军虽然尚未大举进入豫南之境,但类似颖水这样重要的水流干道,也都沿途设防以监察地方。当然,由于资用的匮乏,即便是驻军也难维持太大的规模,此处水营不过驻兵三百余人,但却要负责监察周遭数个县乡的区域。
接到船上递来的符令,兵尉匆匆迎上来,命人送上餐食羹汤。待听到船上兵众讲起此前途上遭遇,又见田景神色不善,兵尉自是不乏忐忑,好言将人送走之后,当即便召来十余名兵众,语调不善道:“传告左近县乡各家,明日午时之前,让他们集齐人众,再将乡野扫荡一番。若有什么推辞掩饰,告诉他们我将入镇请援!”
于是接下来这一片乡野之间在接下来几天时间里,便陷入了一阵鸡飞狗跳的混乱。县中各家坞壁并宗户毕集庄人,组成将近两千人的大队,在山野之间一通扫荡清剿,最起码有四五股盗贼被扫荡出来,其首领或是被直接格杀当场,或是逃窜他处。
无论是负责清剿的,还是被围剿的,都是大惑不解,不明白何人招惹了淮南军的煞星。其中被扫荡出来的一些盗匪,有的本身便与各家乡宗不乏联系,甚至有着极为密切的利益往来。但就算如此,淮南军那里传出告令,那些乡宗也只能壮士断腕了。否则如果真引来淮南援军至此专注肃清此地,大家都不好过。
此处纷乱暂且不说,当钱凤一行抵达颖口的时候,沈哲子早已经秘行至此等候多时。
彼此见面,自有太多话要倾诉。眼见昔年尚是幼齿的郎君,如今不独长大成人,更成为节掌千军万马的统帅领袖,且刚刚取得一场震惊世人的大胜,钱凤一时间唇角翕动,竟不知该要如何表达心内剧烈涌动的情绪。
“实在是辛苦叔父了!”
沈哲子阔步上前,探手抓住钱凤手腕,眉目中充满欣喜。在没有得到钱凤的确切消息前,他是真的担心其人或将没于北地、一去不返,如果真的发生那种情况,他不独对老爹无法交代,自己心里也会倍感痛惜。
“郎君身履高位,又方得大胜,劳烦你亲自远迎,凤实在有愧!”
钱凤所言羞愧,还是因为没有能够及时返回淮南,将襄国最新的消息及时传递回来。诚然离开襄国之后,他们一行也是日夜兼程,但还是低估了石勒之死给北地造成的动荡之大,随着消息传播回来几乎顷刻之间北地局势便迅速崩盘,各处都有强梁聚啸为乱,严重阻碍了行程。
一路上,钱凤也是归心如箭,唯恐自己落后一步,致使郎君因为没有准确的情报而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耽误大事。一直行到颍上,得闻石虎大败而逃的消息之后,他悬着的一颗心才总算落地。
“叔父与我,又何必说这些。早前辛士礼传信叔父仍要固留北地,我是深为叔父担忧,又恐辜负苦心。如今这个局面,总算得以无愧来见叔父。”
沈哲子说着,将钱凤引上一艘不起眼的座船。他此行微服,也未惊动驻防将士。
登船之后,钱凤稍稍收拾心情,才将辛宾离开后他在襄国经历种种以及如今羯国的乱象一一讲起。
在听完了钱凤这个涉事者讲述石勒具体的死因,沈哲子也是不乏感慨,颇有一种缔造历史的快感,继而便叹息道:“石世龙其人,虽是暴行于世,酋首凶贼,但其人刚刚身死,北地又是烽烟四起,可见其人于世道确有密连,称得上是凶类中的一个人杰。”
钱凤闻言后也是微微点头,不过转眼望向沈哲子后又是眉飞色舞,凑近少许之后语调略有放低:“归途中,严穆曾有叹言,我倒是觉颇合于道。早前羯国建制定伦,不乏奸佞谣言,宣称羯国五德僭承中晋因而得于水德。严穆笑言,伪命不能久,邪言不压正。此前真命未出,因是中国纷乱,群邪并舞。此世自有兴于水者,一俟现世,则群邪辟易,诸伪皆破!郎君南乡灵秀所孕,生来命格得水……”
沈哲子听到这话,再见钱凤一脸神秘并兴奋之态,一时间竟有些哑口无言。他是深知钱凤是个什么底色,绝不能以好人目之,跟自家老爹乃是一丘之貉。在南则参与谋逆,在北则帮忙弑君,对于这种逆事,可谓是发自肺腑的热爱。
然而他还是小看了钱凤这种反骨横生的人对这种事情的热忱,分别已久,刚刚重逢不到一个时辰,便又开始煽动自己自立!
所谓五德始终那一套图纬符命之说,沈哲子是不怎么相信的,但无可置疑的是这一套说法自有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说服力。西晋中朝得于金,若是从继晋统来说,下一个朝代得以兴起的自然是水德。
此前匈奴刘渊刘元海一门心思要继承汉统,因而国号为汉,承于火德。结果这汉统继承的实在不稳,被自家亲戚造了反,出身于匈奴的外戚靳准反而成了晋室忠烈,将刘家子孙杀个干干净净。后来刘曜平乱登位,又听人进言国承于晋,火德与晋朝的金德无从对应,应该以水为续,所以国号改为赵,因为赵氏出天水。
结果石勒不乐意了,他也想继承晋德啊!所以这一对老冤家,不约而同的都以“赵”为国号,要迎合金生水的符命之说。
但其实这一类的谶纬之说,本身就不是一个严谨的系统,不过是任由当权者利用罢了。随着中原长久动乱,诸胡都想应一应天命,结果又搞出一个所谓的五胡次序等迷信说法,连五胡次第兴起的顺序都给编好了。
后来前秦苻坚淝水大败,部将们纷纷起兵造反,羌族姚苌逼迫苻坚禅让,结果苻坚还在振振有词的反驳:“五胡次序,无汝羌名。违天不祥,其能久乎!”
可见封建迷信害死人,苻坚说这话的时候怎么不掰掰手指头算算,他们氐族倒是顺应了五胡次序,结果又长久了多少年?
沈哲子虽然不信这一套,但生在这个时代,或多或少都有些接触和了解。钱凤这番话简而言之,刘曜、石勒那群家伙都是伪名,真正承于水德的应该是他,本身生在江东水乡,姓氏里都带了水,简直就是水上加水!
眼望钱凤殷切的目光,沈哲子只能干笑一声,说道:“仍须从长计议,从长计议……如今不过方有破敌,未敢称德啊!”
钱凤听到这话,不免有些失落,不过这种事情也不是能够仓促议定,既然沈哲子不愿再多谈,他也就不再纠结下去。归于寿春镇中之后,先是将他所知的北地种种尽数告知沈哲子,以供日后行事参考。待得知沈充如今在京府坐镇后,便表示要前往京府去,顺便带那个北地新娶的娘子归乡去看一看。
沈哲子见钱凤如此热切,便知道这家伙急于去见老爹必然没有什么好心肠,不过眼下寿春乃是南北瞩目焦点,人多眼杂,倒也不适合将钱凤再留在这里,于是便命人护送其人过江送去京府,顺便派人给老爹去一封信,告诫老爹千万不要一时冲动,真要急吼吼的去应那谶命水德。
钱凤那一套迷信学说暂不必论,其人所带回的许多羯国情报对沈哲子而言意义就太大了,最起码一点可以确定羯国如今内乱剧烈,不可能再有余力增兵豫南。没有了羯国的外力干涉,关于豫南的许多计划都可以从容以图,虽然地方上不乏势力滋生盘踞,但在淮南军面前实在翻不起什么大的风浪。
与此同时,彭城那里也传来了最新的消息,消息内容谈不上多好。石虎确是已经败退回了彭城,淮南军这里虽然派出了骑兵主力,可是徐州军那里因为诸将争功,因为没有一个完整的号令配合,各部抢攻彭城,反而给了奴军分别击破的机会。
石虎中军虽然崩溃,但是早前便分兵八千驻守彭城,后续又组织起一些溃军之众,总体军力仍在万人以上,击退徐州军几次进攻之后,越城而逃。后续各军一直追击到了兰陵,但最终还是被其人逃脱,不过那万数兵众也在撤退途中交代了近半。
沈云那里传来的另一个消息,则是石虎在撤退的时候,顺便掳走了石勒坐镇地方的儿子南阳王石恢。得知这个消息后,沈哲子不免一乐,看来石勒的儿子们运气不错,一个皇位不够分,大家商议轮流做了。
0790 合城欢腾()
深秋的建康城,风物较之年初时是萧条许多的。
羯国穷兵南来,虽然战事主要是发生在汉沔和淮上,江东远处于战区之外,不会受到直接的战事侵扰。但如此倾国之战,江东朝廷又是以小御大,即便是各方战事进展都还算好,但也实在难以做到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这一场战事,对民生的打击不可谓不大。其中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建康城如今最庞大的商贸市场西市,随着战争的进行,西市也是渐渐没有了昔日的繁荣,整个市场无论是货品的种类还是交易的数量都出现了陡降。
自从苏峻之乱以来,建康城从废墟中重建,其实这新的建康城较之早年已经大不相同。朝堂上的变化不必多提,乡野之间的变迁才最值得咂摸。
首先最值得一提的,自然是大大小小乡宗势力的涨消。以吴兴沈氏为首的吴中人家强势入都,几乎完全主导了整个建康城的重建。而原本丹阳当地乡宗,像此前根深叶茂的张氏、陶氏之类,俱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伤损。尤其是丹阳陶氏,显支嫡系几乎被一扫而空,传承数代的大家族,原本丹阳郡中一等门户,险些被连根拔起。如今即便还有一些残余,也不过是勉强维持度日,已经完全不为世道所重。
当地势力的被打压,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越来越多的地方势力能够更加顺利的涌入建康城。
这种变化,无论从哪一个方面而言无疑都是好的,让建康城更加具有京畿首都的气象,兼容并包,总领江东。落实在民生上面,食则四方鱼米,衣则天南丝麻,所用博采各方,不独局限一地。
当然坏处也不是没有,建立在这种模式上的繁荣,对于环境安定与否的依赖性实在太大。一旦遭遇到什么大的变故,几乎没有什么自补自足的能力。
尤其是当大量物用流入到江北各处战场的时候,建康城内各类物价难免飙升,令得民众生活更加艰难。不独小民深受影响,就连许多宦居建康的台臣们,都纷纷将家眷遣送归乡,以减轻生活压力。
物用匮乏,是一个难解的问题,在如此举国为战的情况之下,无论再怎么高智之人,也难凭空变出大量资货以满足千万生民的衣食所急。
所以这大半年来,江东朝廷为了应对这种困境,也真是殚精竭虑。而在这勉力维系民生的过程中,少府所属的鼎仓可谓是大放异彩,在当中所发挥出的作用,可以说是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台省分曹寺署。
鼎仓之所以能够变得强势起来,是因为手中有筹码。首先是建康城的营建过程中,建康城内包括西市、南市等大量货邸仓房都入于鼎仓监管之下。可以说四方资货如果想入都销售得利,都必须要获得鼎仓的首肯。
而另一个因素,便是鼎仓所掌握的连接四方的渠道,因为有这些渠道在手,可以直接连接货源地以集取物货进行包销。譬如江州不乏粮户,但却乏盐。往年如果想要互通有无,必须要将米粮外输,然后从远方采购盐货。路途之遥远,用时之漫长,当中所耗费的运输成本且不提,沿途那些或会遭遇的莫测风险,便让许多人家望而却步,即便有货品在手,也都选择囤积,不敢远贩,加剧了市面上的物用紧缺。
可是现在,得益于鼎仓的网络,许多交易直接在当地就可以完成。而且因为交易双方俱要通过鼎仓这一共同媒介,彼此货品的价值多少可以少了许多争执。要知道在如今的江东,货品本身价值便是紊乱,各地私铸成风,钱币价值几何更是没有一个定论。
比如吴中所通行的沈郎钱,在江州便完全不受认可,而江州所用的直百又或大泉钱,在吴中更是贬值到了极低。彼此交易起来,该要怎么结算便能吵上三天三夜。
可是现在,因为有了鼎仓的鼎券存在,各方都可以直接将货品折算为鼎券来进行交易。当然真正的鼎券,寻常人家是接触不到的,本身发行于市的便少,此前又多集中在都中分销。但这并不妨碍各自将鼎券当作一个衡量的标准,具体的交易中也根本不必用到鼎券,只是将之当作一个结算单位来使用。
正是因为有了鼎仓的周转运作,许多偏远地域因为乏于交易又盈于自用的陈年积谷都被调用起来,输送于外。可以说,如果没有鼎仓的存在,单单这一场战事,即便是在战场上能够连奏凯歌,可是江东民生必将彻底崩溃,届时虽胜仍败。
因为江东朝廷本身并不具备中原之地那么深厚的战争基础以及羯胡朝廷那种集控扫荡地方的力量,所以从整体国力而言,羯胡今次南征也并不能言之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他们甚至不需要在战场上急功冒进,如果能将强兵压境的态势保持半年以上,在没有充分调度协调的情况下,江东朝廷必将不战自溃。
当然,即便是有鼎仓的存在,建康城物价飙升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物资乏用是一个事实,而鼎仓也仅仅只是给货品提供一个更加顺畅的流通渠道,并不能给货品强定一个具体的价格。
决定货品价格的,在于供求。物资匮乏的现状,给了那些商户们提高物价一个基础,但就算是他们也不能完全操纵物价,因为物品价格还取决于有多少人需要并且需要多大的量。商户们大可以标价斗米万钱,但是这个价格基本上已经杜绝了交易发生的可能,那么这个价格又有什么意义所在?
逼得人走投无路,那么也只能铤而走险。无论是鼎仓,还是台辅诸公,乃至于边防各镇,都是不容许这种情况发生的,这是在自掘坟墓!
决定货品价格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战争的走向。如果北面战事不利,羯胡随时可以过江,江东岌岌可危,那么再怎么惊人的巨利,也比不上米粮揽在怀中踏实。大乱之年,一米难求,千金之家,抱玉而死。这种情况,对于历经动荡洗礼的江东各家而言,实在是不感陌生。
所以凡有家业存世者,对于危机的感应是极为敏锐的。小民之家或是没有那么多的消息渠道,但跟风总是会的。周遭都在哄抢购买米粮,那么自然倾家荡产也要跟随。
可是当战事一旦好转,便没有了囤聚的需求,物价自然会有所回落。
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整个江东对于淮南的战事关注之密切,几乎与身家性命都画上了等号。因为在江北各处战场,各个统兵方伯中,民众们对于驸马沈侯的认可度和关注度最高。而淮南战场的得失与胜负,更是直接影响到了江东建康的安危与否。
当奴军正式抵达淮南时,建康城粮价一度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