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祚高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祚高门- 第1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总要实地看过,才好有所勾画。我这残躯未算矜贵,越早成事,越能早收地利。”

    滑竿那青袍人笑语道,示意身边人用钩子将竹排勾到高坡边。沈哲子跟在三叔身后行高坡,沈宏还未开口,年人便举着一份图纸请沈宏过去参详。行到近前,他才看到那年人自膝下都是空荡荡的,两足俱无,后颈也如先前所见妇人一样有水毒溃烂。但他却不以为意,坐在滑竿手捧草图对沈宏讲述考察所得。

    沈哲子早先不懂水利之事,但在主持过疏浚吴兴水道后,差不多已经成了这方面的专家,听到年人讲起开渠的构想,条例有据,亦能契合时下的技术条件,绝少空泛之谈。尤其那张图,居然是用时下最为专业的裴秀六体所绘,分率、准望等等都标注的清清楚楚,让人一目了然,较之沈哲子教给少年营子弟们的后世绘图法都不遑多让

    沈宏并无沈哲子那样庞大的知识积累,在面对这样专业的问题,只有点头受教的份。

    在盯着年人手图纸观察片刻后,沈哲子探手指着面一片区域,说道:“此处准望应是稍有偏差。”

    “哲子,你不懂……”

    沈宏刚待阻止沈哲子乱说,年人崔珲却抬手示意噤声,拿过竹尺在图纸度量片刻,神态渐渐凝重,吩咐身边人道:“竹排,再去这里看一看。”

    于是两名壮仆抬起滑竿,在旁人帮助下登竹排。沈哲子等人在高岗等了约莫半个时辰,竹排才又再返回,远远的那崔珲便对沈哲子拱手为礼:“郎君果然高智灼见,一眼便看出我的疏漏。先前再测,果然偏差甚多。”

    听到这话,沈宏还有再后方的崔翎望向沈哲子的目光便有不同。沈哲子笑着摆手道:“崔先生所构已经大善,这一点疏漏影响也不甚大。”

    崔珲再被人抬高岗,闻言后却正色道:“分率所定,差之毫厘,实际工用便要多耗数日。我不过坐而勾画,笔锋一颤便费工良多,岂能轻忽”

    说罢,他又对沈哲子笑道:“此前多听庄人言道主家郎君年少早慧,由此一节可知所言不虚。郎君能明察秋毫之末,所作民社使民安生乐耕,今见郎君,方知春秋痴长,年华无功。”

    沈哲子听到这话,大生知己之感。他所倡导的这个民社,哪怕钱凤都有些不能尽知深意,却被崔珲盛赞,大概也是彼此阅历见识的差异吧。钱凤虽然谋深,但终究不曾亲历神州板荡,民皆失所的乱象。而越是如此动荡的环境,才越能显出民社对人心的抚慰。

    别的不论,单单能看出民社更深刻的意义,这崔珲便不愧沈宏的盛赞。

    :

0221 江东又有伯符生() 
0221 江东又有伯符生

    天色将晚,一行人了竹排返回庄园。

    沈宏在沈哲子面前自是一副严厉长辈做派,可是在外人面前却不吝对这侄子的夸奖。崔珲对沈哲子评价也很高,难免又言多谢搭救之恩,一时间倒让沈哲子老脸一红。

    沈哲子并不迷信于时下高门子弟便高人一等的流俗,但也不得不承认这崔珲确是一个难得人才。像裴秀制图六体这样的专业技术,并不是时下寒门子弟能够掌握的,崔珲却应用得很是纯熟。不独如此,对于沈哲子的民社制度,崔珲也提出许多有见地的意见,大多结合时下北地坞堡主御众方略,加以补充,更加切合实际。

    通过谈论,沈哲子才知崔珲原本在并州刺史刘琨麾下也非闲职,统领一部屯卫,在幽、并之间修筑坞堡,以抵抗匈奴,军事民事一体担当。后来石勒攻陷并州,刘琨投靠东部鲜卑段匹磾。崔珲率领并州残部去寻找刘琨时,却闻段氏内斗,刘琨已被段匹磾杀害。

    其时朝廷对于北地已经完全没有了节制之力,刘琨一死,其余人再无节制并州残部的威信,或是南下原四散奔逃,或是被鲜卑与羯胡瓜分。其时石勒已于原势大难制,南逃无路,准备与家人往辽西去投靠段匹磾的对手段末波。

    然此时辽地已经大乱,段氏鲜卑互相攻伐,辽东又有宇、慕容窥探。崔珲一家多遭鲜卑扣留关押,最终决意跨海往青州去。然而刚刚抵达青州,便又被乞活军败部裹挟难逃,最终在南逃到江南时落于乌程严氏之手。

    听到崔珲自述其坎坷经历,沈哲子简直不能想象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他家到底承受多少苦难。原本一家人在这辗转逃亡的过程,只剩下父女两个残废之躯苟活下来。

    由崔珲这亲历者讲述,沈哲子才得到关于北地的第一手资料。此时的北地,匈奴刘渊死后,子弟互相攻伐厮杀,刘曜于关称帝,羯胡石勒渐渐做大,派石虎攻占了辽西之地。两赵交战,羯胡后赵已经渐渐占据风,前赵刘曜守于关。段氏鲜卑内斗损耗元气,宇部渐渐喑声,慕容廆则已经崛起辽东。

    而随着刘琨死去,河北已经没有了成建制的晋军,只有一些据地而守的坞堡主尚在苦苦维持挣扎。还有是流窜各地的乞活军,辗转在各方之间,被人利用却又不容于各方。

    听到这些番邦外族在汉家沃土肆虐践踏,沈哲子心内百感交集,沉默不语,指节已经隐有发白。

    “若刘司空不死,北地局势应不至于混乱至斯”崔珲扶膝长叹道,他所知也是数年前的旧事,如今北地只怕已经更为混乱。

    沈哲子听到崔珲这么说,心内却并不怎么认同。他并不是小觑刘琨,相反的对于这位苦守并州近十年之久的孤臣,他心内充满敬意。

    刘琨任伊始的并州,并非一片乐土,外有匈奴强敌,内有宗王乱政。他的前任司马腾居官而不善任,临逃走之前裹挟民众组织成乞活军,几乎将并州丁口搜刮一空。不独如此,司马腾临走前顺便做了一次人口贩子,搜捕胡人充作奴隶。而如今占据整个原的后赵石勒,便在这一批奴隶当。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刘琨任并州,在一片废墟白地当收拾局面,招抚难民,抵抗外族。前途几乎无光,注定了离深渊越来越近,但即便如此,他仍然坚持了下来,最终死国。

    但算刘琨活下来,北地局势未必会有好转,不独因为能力,更因为其本身所具的格局,已经不再适合这个时代。

    言及刘琨,不得不提祖逖,不只是因为这二人同处一时代,有相近的履历,更因为彼此之间截然不同的为人处世风格。刘琨年幼即享大名,金谷二十四友之一,本身便为时之名士。然而祖逖一直在北伐之前都几近默默无闻,除了北地旧姓这一身份之外,并不受人看重。

    刘琨身处乱世,却仍满怀清趣,乃是名士将军。相较而言,祖逖则要逊色得多,几乎没有什么值得时人称道的事迹流传,连北伐的第一桶金,都是抢劫得来。

    大名之下,北地众多军队人口投靠刘琨,可谓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然而刘琨善远抚不善御治,每天有大量的人来投靠他,每天又差不多有相等的人离开他。

    祖逖北伐初期可谓艰辛,许多当地坞堡主不只不听其号令,甚至还隐有戒备疏离。但在这样不利的情况下,祖逖逐步扭转战局,在羯胡、匈奴眼皮底下收复大片河南之土。

    虽然两人最终都是失败,原因却是各不相同。

    刘琨可谓名士的绝响,后世那些名士或能在军功有所建树,但并不能脱离刘琨的窠臼。哪怕主持淝水大战而胜的谢安,底色仍与刘琨无有差别。而祖逖则可谓新势力的萌发,代表着更切合这个时代的一条道路,其半道而猝,但却会有后来者沿着这条道路步向更恢弘的成功

    回到庄园后,天色已经彻底黑下来。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对北地局势了如指掌的人,沈哲子实在按捺不住,晚间进餐的时候,仍在询问关于北地的细节。

    他也知北方如今混乱不堪,局势瞬息万变,由崔珲口得知的情报早已过时。而且,这些情况大多都不能令人开怀,但沈哲子是有一种自虐的心理,迫切想要知道更多,以敦促自己时不我待,勿忘初心

    崔珲对沈哲子态度和蔼,有问必答,甚至沈哲子问的许多细节,连他自己都不曾意识到,要仔细回忆思忖良久,才能给出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

    沈宏却有些诧异沈哲子为何对北地的局势那么心,在他看来,他家世居江东,北方再乱,羯胡也无南下的实力,都不会波及到江东之地。打听这些情况,实在没有什么必要。

    因而他便有些不满道:“哲子,崔先生今日已经在外奔波一天,正该安心进餐,你别再用这些无谓问题打扰先生了。”

    “不妨不妨,郎君欲广见闻,这是少年人该有的秉性。只是我离乡日久,所记难免偏颇。若是郎君有耐心,我便趁清闲时详录北地风情物貌,以供郎君参详。”

    崔珲笑着说道。

    沈哲子听到这话,眉梢不禁一扬,继而略有歉然道:“我总是有太多好心,一时忘形竟烦扰得先生食不知味。若能拜读先生章高论,于我实在一桩幸事。只是如此会否让先生过于劳损?”

    “本半生寻常所见,我亦无左太冲才情妙辞。郎君若不嫌弃,稍后我便动笔整理。庄衣食皆足,出入都有役使,我实在也没有别的事情可操劳。”

    “这孩儿自负才智,总有一些出人意料的意趣,反而懒于义理进学,实在让崔先生见笑了。”沈宏歉然一笑。

    崔珲则摆手道:“郎君有异于常人之才情,更不能以常人而目之教之。异日建业,也定能异于我等庸碌之辈。”

    听到崔珲这赞赏,沈哲子都难得有些赧颜,果然要有化的人夸起人来才让人倍感受用。又过片刻,他心一动,开口问道:“先生本家亦是北地望宗,或也有宗人渡江而来。我于都也有一些往来亲旧,请先生告知一二姓名,或能寻访得到。”

    崔珲听到这话,神态倒是一愣,沉吟良久,才抚着残废双腿叹息道:“休矣,如此劫余之身,只能予人拖累,自立尚且不能,更是羞见亲故。若主家不弃,请乞一席于此待死。”

    “先生何必言此你乃大才之人,我只恐于此乡野埋没先生,岂敢言弃”

    沈宏已是崔珲的崇拜者,听沈哲子提起要为其寻访族人,还担心崔珲将要弃他而去,待听到对方表态,心已是大安,不过也对沈哲子说道:“哲子既然提起此事,也确是应当。若真能寻访到崔先生宗人,一定要速速通报家里我家也是礼贤之门,若崔先生宗人于江东有何不适意,当助其立家江东”

    沈哲子笑着应允下来,他在建康如今确有不小的人脉,若崔家真有族人渡江来,应是不难寻访。但他对此却不抱什么希望,只是随口闲话,毕竟南来各家多为越府故旧,而崔家于北地自有盟交,跟越府各家并不怎么亲近,如崔珲这样流落来此只是极小概率的意外。

    一餐饭食毕,沈哲子又与叔父一同将崔珲送回居所,然后才离开。

    少女崔翎服侍着父亲榻,在床前坐了半晌,才开口道:“阿爷,那位哲子郎君真有你所言那么出色?我却只见这郎君和蔼,却也没有太多异于旁人之处。”

    崔珲听到这话后,便笑一笑,靠在床榻叹息道:“这位哲子郎君善经营,有远志,难得是能和光同尘,确实不愧年幼即享大名。若司空见此少年俊彦,定要欣然礼待。”

    讲到这里,他便又想起沈哲子详问北地种种,心念便是一动,用很微弱的语调叹息道:“江东又有伯符生,怕是也要避一席啊……”

    :

0222 京口风动() 
0222 京口风动

    在始宁住了几日,沈哲子一行便又继续路。   w w w 。  。 c o m

    游舫公主手里把玩着一个犀角弹弓,不时往水里弹射烘干的泥丸。在见识过那位崔翎娘子百发百的高超技艺后,公主彻底迷了此道,在始宁这几日每天都围着那位娘子打转,请教技法,誓要也如那位娘子一般指哪打哪。

    而捡起公主弓箭爱好的,则是沈哲子。与崔珲一番谈话,随着对北地形势的了解,让他更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他是注定要统军北的,即便不能成为冲锋陷阵的猛将,最起码骑射都要娴熟,要有一点自保之力。

    于是这游舫两侧,一人手持弹弓,一人手持弓箭,各自占据一角,都在磨练技艺。沈哲子练弓不似公主那么浮夸,手只是寻常的柘木弓,更多的是练习手感和臂力,按照精于此道的家将指点,一点点打磨基本功。

    “沈哲子,为何不让阿翎娘子与我们同行?你是主家郎君,若开口请求,她肯定也不好拒绝。”

    没了名师指点,公主颇为抑郁,忍不住抱怨道。

    沈哲子听到这话,便笑道:“崔先生于此荣养,阿翎娘子孝意拳拳,自然要在旁侍奉。他家也是北地望宗,客居我家,怎么能真以仆役使之,强人所难。”

    其实他心里也希望能将崔珲带走,不独因此公熟悉北地形势可时时请教,单单其本身的才能,安放在始宁未免过于屈才。只是崔珲病体尚未痊愈,仍要安居静养,其本身也舍不得那些一同受难的民众,沈哲子也只能作罢。

    临行前,崔珲交给沈哲子一本册,都是这几日整理出来的北地形势,并言道后续再有增补,都让家人送去武康供沈哲子参详。

    这册不只有关于北地形势的描述,更有崔珲自己关于保境安民、统兵御胡的方略见解。由这册里内容,沈哲子便意识到崔珲大概是猜到了自己矢志北伐的心愿,其许多言语不乏有规劝警醒之意。虽然不曾明言,但沈哲子亦能感觉到崔珲对于北伐并不乐观。

    其实不独崔珲,时下许多人对于北伐都心怀警惕与悲观。这想法虽然不乏怯弱,但更多的也与眼界格局有关。胡寇华,神州陆沉,此前并无先例可援,哪怕战国纷争不断,对胡虏蛮夷都是摁在地穷揍,从来没有发生过汉人被驱赶逃离的惨状。

    换言之,时人的知识储备和眼界格局大多不能处理如此复杂的局势变化。仓皇南逃,丢掉的不只有神州故土,更有自信和尊严。心态惶惶无所适从,对前途的迷茫和悲观,这便是时下许多人的感受。

    像崔珲这样家人几乎丧尽,自身也饱受戕害荼毒,心内的阴影自然尤其的大。事外之人妄谈志气等虚妄之言,但只有身在具体的处境,才能明白做出一个决定乃至于付诸现实的不容易。不独崔珲这种身遭罹难者对北伐不抱乐观,连真正手握重兵的方镇大员,像是郗鉴之类,更是北伐的坚定反对者。

    这种心态,近似于后世民国知识分子对传统的抛弃和对国外制度的追捧,他们过往的知识和经验已经不足以解释为何会面对时下这种处境,迷茫之余,迫切想要一个答案。

    因而在时下,北伐虽然是绝对的政治正确,但若真有人将这口号当做真正的目标去推动,反而会让人充满警惕。唯恐因此招惹到胡虏报复南下,连江东这仅存的安居乐土都遭受波及而沦陷。

    归根到底,只是矫枉过正,胡虏并不可怕,失败有诸多原因。但因为没有一个让大众都信服的解答,所以在时人心目,已经渐渐将胡虏妖魔化。

    在这样的氛围,一切辩驳解释都是虚假,只有胜利最能撼动人心。一场恢弘的、碾压性的胜利,摧枯拉朽,毫无花俏,如此才能撼动人心,拾回丢掉的尊严

    所以,尽管沈哲子心情很急切,但他也明白,北伐之议不能妄动。要做好万全的准备,一旦发声,必有回响,而且还要是那种能够震荡寰宇的惊雷巨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