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海图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海图志-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书舍人’,我家老爷一共兄弟三个也同被赐赠,便有‘一日五中书’之美谈。”

    郑冲哦了一声笑道:“原来也是官宦世家,是本官微落寡闻了。”

    这吴氏乃是徽商,自古徽州的商人儒风甚重。这歙县还有商贾郑孔曼,出门必携书籍,供做生意间隙时阅读。他每到一个地方,商务余暇当即拜会该地文人学士,与其结伴游山玩水、唱和应对,留下了大量篇章。同乡人郑作,也嗜书成癖,他在四处经商时,人们时常见他“挟束书,而弄舟“。所以认识郑作的人,背后议论说:他虽然是个商人,但实在不象商人的样子。

    这歙县吴氏也是这般,一门祖孙五人都是读书人,书卷气很浓。不过也正因为这种儒风造就的徽商,历来商誉都是极佳的。

    同时也映射出明末这个时代的一个特点,商贾一旦有朝一日富贵了,便会拼命朝着士人这个阶层靠拢,好像郑孔曼经商读书,好像吴氏捐钱给朝廷,都是为了得个功名或是捐个官,这样便会成为一个很特殊的阶层——士商。

    商人阶层与士绅阶层的结合就是士商。伴随着明末商贸的繁荣,从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到内地的繁华市镇,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开始兼营工商。浙商背后有东林党,鲁党背后是山东商帮,闽党背后是闽商,便好像郑芝龙这样亦官亦商的大有人在。

    一般来说,无官职的士人经商,多出于仕途不顺,借商贾维持生计。士绅从商原因很多,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出于经济目的。

    在士绅们纷纷投身商海的同时,商人阶层也在向士绅阶层流动。在传统社会里,当官是读书人的特权,不是儒士一般都不能当官。所以,就算穷困儒生也有令人敬畏之处:谁知道他哪一天登科及第做了官呢?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讲到的范进就是一个典型。

    更有甚者,从明朝景泰年间开始,朝廷为了解决国家财政困难,开始实行“纳监”制度。就是说,只要向朝廷缴纳一笔钱粮,就可以进国子监读书,出监之后还可以做官。刚开始,这个政策还有资格限制,即只有秀才可以纳监,到后来,新政策规定:不管什么人,只要能够加倍缴纳钱粮就可以进入国子监,终于使得纳监成为与科举并行的制度。

    结果巨富商贾之家纷纷掏钱纳监,大明王朝的国子监太学生人数直线上升。随后,这项政策又开了捐银纳官之例。据弘治末年吏部尚书马文升的统计,当时1200名京官中,有八百余人的官衔是用钱买来的。士商阶层的出现,便导致出现了东林党这种极端维护商业利益的怪胎,商税对于大明朝来说,中间作梗的便是士商这个阶层。

    那吴同清也笑道:“公子也是官宦之家,同出一源。”

    好奇怪的臭味相投之感,郑冲轻咳一声起身朝一众商贾道:“其实今日与诸位相会,本官与有荣焉,但海贸会如何,本官还真没个准话给诸位。什么海贸何时会开,什么我郑氏会否收购大宗货物与泰西人海贸,什么每家份额多少,这些本官今天都回答不了。”

    众人闻言都是一阵叹息,显得很是失落,但随后郑冲却笑道:“不过像这位吴掌柜,急着将手中货物脱手,本官勉力一番,想来还是有些办法的。不过此事涉及商机,便要与吴掌柜单独商谈,诸位请在外面等候,我已经命家仆准备了酒筵招待诸位,请吧。”

    说罢朝施福使个眼色,施福便即上前来笑道:“诸位请吧,请随我来。”

    还没走到门口,又有一人叫道:“小可江右商帮万福商号的陈尤嘉,手上也有两千担生丝,想与公子商谈出货之事!”此言一出,众人也是一片哗然。

    郑冲笑道:“好,不过凡事总有个先来后到,请陈掌柜外面稍后便可,待我与吴掌柜谈完便轮到你了。这位陈掌柜排在第二位,本官年轻,担当有限,也不知道能担当几人的存货哦。”

    此言一出,一众商贾顿时炸开了锅,纷纷挤上前来道:“郑公子,我手上有一批瓷器!”“郑公子,我手上也有一批茶叶!”“公子,我手上茶丝都有!”

    郑冲抿了口茶笑了起来,并不言语。施福大声喝道:“好啦,这里是大明官军战船,像你们这般吵吵成何体统?!”这一声断喝之后,众人渐渐安静了下来,但心里却纷纷吐槽道:“不是你这小白脸约我们来这战船上谈生意的么?”

    郑冲放下茶杯朗声道:“这样吧,自吴、陈两位之后诸位,咱们便拈阉决定顺序如何?施福,带诸位先下去用饭,随后安排拈阉,号数便从三号开始。诸位放心,本官今天便耗在这了,哪也不去,都会和诸位单独商谈一回。拈阉若是靠后的,也不必灰心,说不定你的货成色好,也正是本官需要的呢?”

    此言一出,众商贾这才放下心来,鱼贯而出,跟随施福去甲板上露天安排好的筵席上用饭去了。

    便在甲板上安排了七八张桌子,每桌十人都安坐了,饭菜也很丰盛,但谁也没有心思用饭,都是匆匆吃了几口便即放下碗筷。

    片刻后众人都叫嚷起来,纷纷请施福尽快安排拈阉。施福笑着便取来一顶斗笠铁盔,里面装满了数十张折好的小纸条,让众人拈阉。

    众人纷纷上前,人手一张拈了,打开一看上面就用大写数字写了个号数,便是从叁号开始。只见适才那浙省龙游商帮李家管事李福兴一阵欢呼:“我拈到了叁号!”众人都是一阵羡慕,便都安心坐下来,等候轮到叫自己的号进去。

    却说众商贾都出了船长室后,郑冲便命十名荷枪实弹的郑氏水兵候在门口,将舱室门关了,不许人靠近。

    那吴同清见人都离开了,便迫不及待的道:“郑公子,我手上有茶叶三千担,不知公子可出到多少收购?”

    郑冲微微一笑道:“你那茶叶多少斤一担?”

    “百斤一担,分毫不差。泾县尖茶一千六百五十担,屯溪绿茶一千三百五十担。”

    “那你打算多少一担出手?”郑冲稳坐钓鱼台,笑着缓缓问道。

    吴同清咬牙道:“泾县尖茶十两纹银一担,屯溪绿茶十二两纹银一担如何?”

    郑冲既然敢做这次生意,私下里自然是将这些货物的市场价格都调查清楚的了,听了吴同清的价码,忍不住一口茶喷了出来。

第73章 海贸的暴利() 
见了郑冲的反应,吴同清轻咳一声道:“郑公子如此失仪,是否觉得我这价码太便宜了?”

    郑冲暗骂吴同清无耻,亏他说得出口,这种离谱的价码也喊得出来。

    原来这泾县尖茶和屯溪绿茶虽然都是上好茶叶,但却不似安徽六瓜安片、黄山毛峰等其他名茶那般珍贵。

    泾县是安徽省的一个老茶区,尖茶是传统产品。远在唐宋年代,就曾出过白云兰片、梅花片、涂尖等类的名贵茶叶。明朝时期,泾县尖茶便成批出口东南亚一带,便是专门供出口用的,故而尖茶又被称之为“洋尖“。这种茶叶虽然也是绿茶中的上品,但因为产量不少,是以价格一直不算高。

    屯溪绿茶简称“屯绿“,又称“眉茶“。屯溪绿茶的集中产区在黄山脚下休宁、歙县、宁国、绩溪四县,以及祁门里的东乡等地。黄山茶乡所产的各种绿茶由屯溪集散、输出、因此,统称“屯溪绿茶“。因这些绿茶都在屯溪加工输出,故名“屯绿“。“屯绿“在明万历年间即在国际市场上首露头角,便是当做出售洋人的另一种上好茶叶对外海贸,也属于较为常见的外贸型茶叶之一。

    在产地收购时,泾县尖茶百斤也就是五两,屯溪绿茶稍贵些是百斤六两。运到福建之后,算上运费、储存费并商贾的利润等费用之后,这两种茶叶的价格便会翻倍,尖茶要十两,屯绿十二两。郑氏此前收购茶叶海贸,也差不多就是这个价。不过经郑氏收购后,若是要海贸出口的话,尖茶价格便会到二十两一担,屯绿到二十四两一担,然后按这个价再卖给泰西人,甚至有时候会高达三、四十两一担茶叶,也都是有的。

    吴同清一开口便是按以往的价格喊价,看来还真是生意人的秉性,价格上是不肯轻易松口的,哪里有半点急着脱手的意思?

    郑冲闻言,冷下脸来道:“吴掌柜,你这茶叶价格还当是卖给红夷人的茶价么?如今我们在和红夷人打战,双方贸易断绝,你按这个价给我郑氏,让我卖给谁去?”

    吴同清咬牙道:“郑公子,明人面前不说暗语,你郑氏掌控海贸,门路自然是有的,今年虽然断绝了海贸,但也该有其他门路出货的啊。”

    郑冲冷笑道:“吴掌柜,你好像弄错了一件事,现下不是我急着想要收购茶叶,而是你急着将手上的茶叶脱手!若是如此,我们也没必要谈下去了。来人!让下一位……”

    进来二字还未出口,吴同清急忙喊道:“郑公子,且慢,有话好说。”

    郑冲嘿了一声,挥退已经开门进来的卫士,吴同清苦着脸道:“既然如此,请郑公子示下,收购价格多少合适。”

    缓缓说道:“吴掌柜,你这些茶叶估摸已经在福建转悠了两三个月了吧,人人都知道我大明与红夷开战,无人敢收购你的茶叶。你这一趟生意,说实在的,若是我不收购你的茶叶,你铁定是要赔进去的。若是你想要现银交易,我只能让你保个本。不过我有另一条路子,可让你保本,回去之后还能多赚一点。”

    吴同清闻言,眼前一亮道:“愿闻其详。”

    郑冲拍拍手,几名卫士抬了几口箱子鱼贯而入,放在吴同清面前,逐一打开之后,吴同清眼前一亮。只见这几口箱子里装着的都是胡椒、香料、象牙、犀角、玳瑁、西洋绒毯等西洋货物。

    郑冲指着这些货物说道:“我也并不瞒你,说实话现下与红夷人断绝了海贸之后,海战一起,朝廷下旨,海路断绝,去吕宋的大批海船也停滞了许久,福建、广东各处沿海都缺现银。我郑氏手上也没有多少现银,如果用现银交易的话,我只能收购你一千担茶叶,而且只要尖茶,每担只能出到六两。”

    闻言吴同清顿时面如土色,这批尖茶收购价是五两一担,运至福建,还算上这几个月的储藏费,差不多也是每担一两银子,郑冲用现银六两一担收购,他还真是只能保本而已,便连回去的行脚费也要亏进去。

    只听郑冲续道:“不过呢,若是你答应以货易货,我可以三千担茶叶都收购下来,尖茶每担我可以给到这些洋货折银价七两,屯绿每担折银价九两。”

    吴同清闻言微微一愣,郑冲接着说道:“海贸断绝,红夷人上一趟吃了大亏,必定兴兵前来报复,我郑氏如今都在日夜备战,更不知何时才会重开海贸。莫说我们的货卖不出去,便是这些洋货今后市面上也会少了许多。我们八闽之地洋货都少了,更何况你们内地诸省?若是你换得这批洋货回去,囤积居奇一番,更可抬高许多价格出售这批洋货。尖茶每担折银价七两、屯绿每担折银价九两,换来的洋货,运到内地去,价值便可翻上一番,你这一趟便算是赚回来了。”

    其实当吴同清第一眼看到这批洋货的时候,便已经心里动了以货易货的念头。郑冲说的没错,洋货是很紧俏,而且象牙、犀角这些东西,吴氏在歙县还有些作坊,可以将象牙雕刻成各种首饰、装饰品甚至是象牙筷子,香料也是急缺的,绒毯也不错。

    胡椒自不必说,虽然胡椒唐朝时候便传入了,但在国中种植产地极少,产量也少得可怜。北宋一朝,全国只有广州种植胡椒,每年产量不上百斤。

    此刻明朝时期稍好一些,云南广西也有种植,但仍旧不能满足需要。川人做菜需要胡椒,医生配药需要胡椒,道家养生需要胡椒唐宋元明四朝道士均相信口服胡椒以及呼吸胡椒燃烧时产生的香气有助于延长寿命,迷信房中术的士大夫想要壮阳,也得胡椒助阵。

    产量小,需求大,便是海运极发达的宋朝,即便是外贸极繁荣,胡椒大量运入国内,胡椒在宋朝也是很稀缺的。就拿南宋时期的浙江农村来说吧,老百姓平常不舍得吃胡椒,只有贵客上门,才有可能地往汤碗里放几粒。胡椒在宋朝都极为稀缺,更何况是海贸远没有宋朝发达的明朝?

    从北宋到南宋,甚至从唐朝到明朝,中国人消费的胡椒主要都来自于东南亚,包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地。因此这批洋货之中,胡椒也是极为贵重的。

    不过老奸巨猾的吴同清虽然贪婪的舔了舔嘴唇,但还是摇头道:“郑公子,这价码太低,是不是再升一升,若是能……”

    郑冲毫不客气的打断他的话道:“吴掌柜,我与你已经浪费了很多唇舌了,我说的价码不会改,若是有兴趣,咱们便让账房先生过来折算银价,随后易货交易,若是没有兴趣,那我这批货便另找他人易货便是。后面还有很多人等着我呢!”

    吴同清苦着脸道:“这价码太低,小人难以做主,若是能升一升,我也能做主。”

    郑冲冷笑道:“出门在外的掌柜,哪个不都是能做主的?你这话骗别人还行。”

    吴同清噗通一声跪在地上大哭起来:“郑公子,您行行好,我家老爷派我走这一趟货,便是想让我多赚一些回去,若是价码太低,我难以交差啊。”

    老子信了你的邪,还玩一哭二闹三上吊是吗?郑冲厉声喝道:“来人,把他给我叉出去!”

    闻言吴同清立刻停了哭声,急忙道:“好好,郑公子,就按您的价码,咱们立刻折算银价。”

    郑冲哼了一声,这些商贾当真是为了利益会不择手段,也不是那么好谈的。不过呢,现在的商贾起码的信誉、商誉还是很好的,答应过的事,签过的合约就一定会履行,不似后世那般不堪。

    当下郑冲唤来账房先生、验货牙人,便命吴同清与账房先生到二层舱室之内去折算银价,便是将茶叶的银价算好后,用尖茶每担六两,屯绿每担八两的价格,置换等值的洋货。

    同时也让吴同清派人过来验货,而郑冲这边也会派验货牙人前去检验吴同清的那批茶叶货色。最后双方勘验无误,便会签订一份易货合约,然后双方签字画押。

    而不论是吴同清从产地收购茶叶,还是在福州郑冲以货易货收购这批茶叶,甚至将来郑冲将这批茶叶卖给荷兰人还是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当中谁都没提过茶税二字。

    可怜的大明朝廷,一边因为缺钱粮而不停的在农民身上加收三饷,可一边却放弃了商税。魏忠贤还在的时候,大明朝仅浙江一省一年的茶税便能收到二十四万两白银,可他倒台之后,东林党上台,这些年的商税都是随心功德,于是浙江一年的茶税变成了十二两,就真是十二两,绝没有漏了个万字!

    好似这一趟吴同清自产地收购茶叶,每百斤茶叶原本该交茶税两百钱,然后到了福建这边,郑冲收购再出口给红夷人,本来也该征收一道关税的,可惜这些税钱朝廷的东林党不收。于是郑冲就不好意思的笑纳了,茶税?关税?那是什么?

    而与吴同清谈好之后,郑冲换来的茶叶依旧可以用尖茶每担二十两,屯绿每担二十四两的价格卖给红夷人,甚是可以更高价格出手。从中郑冲在尖茶上每担至少赚了十二两,屯绿赚了十四两,尖茶合计赚了19800两,屯绿赚了18900两。

第74章 坐待雪花银()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