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绣英闻言,俏脸一红道:“没、没什么事。”
坤仪公主一看她那副娇羞的神态,定然是郑冲这混蛋又撩拨了她,当下瘪瘪嘴道:“你不说我也能猜到,是不是郑冲又甜言蜜语了?”
黄绣英俏脸更红,低声道:“殿下别乱猜,只是冲郎送了我些东西。”
坤仪公主心头气恼郑冲适才轻薄之举,又恼恨这家伙给自己出个难题后,自己却溜了,当下恨恨道:“绣英姐姐,你还不知道吧,你的冲郎前几日去了金陵秦淮河,去会他的老相好柳如是了。”
没想到黄绣英却并不吃味,只是低声道:“我知道的,刚才冲郎和我提过了。柳姑娘是个苦命之人,若她也能过门来,冲郎定会好生照料她。”
坤仪公主瞪大眼睛带了半晌才道:“好吧,我们还是一起去包饺子好了……”
第436章 开万里海权()
在海上航行八天之后,龙须号和奋威号平安抵达了福建泉州安平港,郑氏的老巢就在这里。
在龙须号甲板将台上,坤仪公主一身杏黄常服在身,仪容端庄秀雅,一双美目望着远处晨曦间异常忙碌的安平港,脸上渐渐浮起惊讶的神色来。
只见晨曦海天之间,绵延曲折的海岸线上,安平港好似一只巨大的螃蟹,以安海镇为中心,巨大的两只蟹钳朝着两边海岸辐射开来。
在沿途小岛灯塔标记之下,进出海港的航路被标记得一清二楚。数十艘大小船只正井然有序的进出海港,桅杆如林,风帆如墙。海港内的十余座码头、造船厂、船坞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装卸货物的工人、运送货物的商贾、叫卖商品的商贩、往来巡逻的兵丁比比皆是。
港内码头、商栈、货仓、造船厂、船坞、客栈、饭馆、店铺鳞次栉比,看似繁多,但却井然有序。往来道路皆用水泥铺就,平滑坚实,并无其他港口那种车马一过,黄灰冲天的景象。
“好个安平港,不愧是郑氏治理下的第一私港。”坤仪公主私港二字咬得颇重,语气略显凝重。
一旁郑冲笑了笑道:“殿下莫不是有些吃味了?”
坤仪公主叹口气道:“是有些感慨而已,本宫也知道,这安平港成为你郑氏私港也并非你们所愿。”
顿了顿坤仪公主缓缓说道:“本宫记性好,倒也知道这安平港的变迁。元末之时,泉州发生亦思巴奚兵乱,加上洪武四年又下令禁海,成化八年朝廷把泉州市舶司迁福州,原本该是第一大港的泉州刺桐港逐渐衰落。而安平地处府治偏远之海隅,官府控制力弱的特殊地理条件,民间私贸反而活跃。”
郑冲颔首道:“殿下所言不错,若无刺桐港衰落,便无安平港崛起。大明海禁,但百姓们总是靠海吃海的。福建此地,八山一水一分田,素以地少人稠著称,沿海百姓只能以海为耕。做海商,冒着被官府捉拿的风险下海,也是安平百姓们的无奈之举。”
坤仪公主微微一笑道:“郑氏也是善贾传统的安平商人出身,当年下海为盗,也是朝廷所逼,这点本宫知道。行商则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贸海则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至;货殖则南海明珠,越裳翡翠,无所不有。”
郑冲闻言赞道:“殿下见微知著,臣有所不及。想我安平海商,经商行贾,力于徽歙。且农、儒、童、妇,亦皆能为商贾,安平此地,十家而七,以贾为业。我等安平海商,常年冲风突浪,争利于海岛夷域,近者一岁归,远者数岁始归,过邑不入门,以异域为家,挟重赀,浮海岛外为业。而安平此地,久而久之便成了最大的民间私港。但安平港从前诸多海商往来,又有红毛外夷为祸,是以混乱无序。家父乃安平人氏,登岸招安后,便着手整顿治理,方才有今天的秩序井然。”
坤仪公主点点头道:“本宫知道,若无郑氏、若无安平港,大明一半以上的丝绸、茶叶、瓷器都难以销往海外,郑氏的功绩并不在这小小的私港治理之上。”
郑冲哦了一声奇道:“那公主以为我郑氏最大的功绩在于何处?”
坤仪公主指着往来进出的商船道:“沿海商民因海禁而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下海为私商,为了躲避官府追缉,摇身一变就成了倭寇。本宫知道,其实大明屡禁不止的倭患并非全是倭人,十之七八反倒都是我大明自己的海商。”
郑冲笑了笑道:“殿下久居深宫,想不到也有这番见识。”
坤仪公主叹口气道:“像嘉靖年间的大海寇汪直、徐海等人,你父亲起初那海上十八芝海寇,可不都是大明汉人么?只是有些海商勾结倭人为祸,就成了倭寇。郑氏如今在东南整肃了海寇、驱赶了红夷,重新厘定了海贸规矩,这样方才能彻底根治为患大明多年的倭患,这才是郑氏最大的功绩。”
郑冲听了微微一愣,想不到这坤仪公主能想到这一层,当下微微躬身一礼道:“臣多谢殿下说了句公道话。”
坤仪公主摆摆手笑道:“郑总兵客气,本宫说的乃是实情。其实朝廷该早些看到这些,海商一开始并非海寇倭患,堵不如疏的道理,似乎咱们大明朝没几个人能明白。也只有郑氏这般,自己是海商出身的人,才能看到吧。”
郑冲颔首道:“殿下所言有理,海商们不仅尚贾,亦善于贾,弃儒从商,更会斗智争时,以仁取予,由小而大,揽胜获赢。其实福建海商也是英雄辈出之地,当年有海商曾友泉,乃其倾赀延士,设财役贫,盖有儒侠之风焉。又有海商李寓西因通晓外语,率先贩运出口商品去吕宋贸易,为大明竟趋吕宋侨寓经商开辟一条新的航道。咱们安平的海商能尊重客地风俗,与夷人互济有无,融洽相处,不似泰西诸国那般霸道。而且伴随安平海商足迹,传播中原文化和农耕技术,促进南洋诸国和台湾的开发,也带回彼地的优良物种。”
坤仪公主微笑道:“本宫最近看过一些海商注记,明万历间,安平海商,从当地夷人习种甘薯,得其协助,私运薯苗回国传种,开闽南首种甘薯之始,造福于子孙万代。现下安平会推广的甘薯便是那时候传进大明的吧。”
郑冲颔首道:“正是,只是当时甘薯传入福建,并未得大力推广,只限于福建沿海栽种,臣也只是将它推广出去而已。”说到这里郑冲神色一黯,叹息道:“可惜殿下口中所说的那位将薯苗运回大明的海商,早已经不在人世了。”
坤仪公主微微好奇道:“他是如何去世的?”
郑冲面色阴沉下来,冷冷的道:“我们安平海商当年在吕宋海贸实居首位,但后来西班牙人来了,在万历三十年时,对我大明海商大肆屠戮。安平居吕宋者,死者不知凡几,听一些年迈长者说过当时惨况,当年讣至家,哭相闻,妇人女子不知其几人称寡,家家披白,户户挂幡。这位前辈便是在这次惨事中罹难!”
坤仪公主闻言,脸上露出不忍之色,见郑冲额头青筋暴起,双手紧紧抓住将台凭栏,忍不住玉手轻轻握住他的大手,柔声道:“这不是你的错,万历三十年你都还未出生。”
郑冲被玉手轻抚,心头微微一松,回头看了看坤仪公主,只见小萝莉脸上挂着安慰的神色,心头微微一暖,点点头道:“多谢殿下宽慰。”
顿了顿郑冲又道:“最近我郑氏派出多支舰队南下吕宋,我大明海商又在吕宋重振声威,但西班牙人似乎不肯拱手让利。最近传回的消息,西班牙人正在调集舰队,大有与我决一雌雄之意。但西班牙如今与荷兰战事未完,臣估算了时日,最迟便会在明年,西班牙人将会再次增兵吕宋,届时一场恶战将不可避免。”
说到这里,郑冲侧头望着坤仪公主道:“所以臣才会请求殿下周旋于朝廷,只要朝廷给我安平会开战权,今后我郑氏可保南洋大明海商安全!即便朝廷不给,我郑氏也将义无反顾,独行南洋!”
坤仪公主点点头道:“你放心好了,安平会该有的权利,本宫都会替你争取到。堂堂大明朝,岂容外夷欺辱海外商民?此事你郑氏做得很对,本宫回京后,必定游说父皇,给予安平会海外最大权利!虽然现在朝廷给不了你什么实质的帮助,但起码本宫觉得名正言顺四个字是该给你的,今后你郑氏将不用再打着私旗出战,本宫保证一年之内,你郑氏战船将打着堂堂大明海军旗出战!”
郑冲心下大感安慰,躬身一礼道:“多谢公主殿下体谅。”
坤仪公主连忙回了一礼,柔声道:“是本宫该替大明向你行礼才是,你郑氏为大明已经做得够多的了。”
郑冲微微一笑道:“臣是为了大明汉人,不是为了哪一家。”
坤仪公主微微愕然,板起小脸愠道:“即便你心中这般想,但你也不能当着本宫的面说这样的话!本宫还是大明长公主,朱皇帝的爱女,你这般说,让本宫如何自处?”
郑冲也知道自己一时得意失言,当下摸着鼻子讪笑道:“微臣失言了,请公主恕罪。臣还以为殿下只认同自己双月星的身份,而丝毫不在意大明公主的身份。”
坤仪公主面色微微一滞,瘪瘪嘴道:“本宫一天没离开这个星球,就还是大明朝的长公主!一切都当以大明皇室为计!请你记好!”
郑冲笑而不语,坤仪公主顿足道:“好啦,刚才你说的话,本宫可以当什么都没听到,下不为例!”
郑冲颔首笑道:“谨遵公主懿旨。”
坤仪公主幽幽叹道:“郑冲,你老实告诉本宫,将来你、你会不会……”
郑冲打断坤仪公主话头道:“不会,公主也不必问出口,臣要的是替千万汉人及后世子孙开辟万里海权,而并非一家之长短,臣的志向,公主明白了吗?”
坤仪公主松了口气道:“此前本宫还一直想着你郑氏只是东南小小的水师提督,今日看了这安平港才知道是本宫眼界小了。好吧,你的志向本宫知道了,只要郑氏还竖着大明旗号,本宫就照旧支持你的志向,但若有一天你想换旗,那本宫只能撒手不管,这是本宫的底限。”
郑冲躬身长长一揖到底,口中道:“多谢公主成全,为了臣,公主的底限已经很低了。”
坤仪公主哼了一声道:“你知道就好,有时候也请你体谅体谅本宫的难处才好。”
顿了顿坤仪公主换了个话题问道:“你郑氏除了安平港之外,还有其他这般规模的私港么?”
郑冲挠挠头老实道:“南方还有浙江双屿、福建泉州、广东广州三座,北方便是公主到过的山东芝罘,嗯嗯,还有辽东皮岛、松江府只能算半个吧。朝鲜那边的港口也有三座,便是汉城附近的汉江港、平壤附近的南浦港、还有釜山港,只是这几座港口不算大明治下。嗯嗯,还有漳州月港是隆庆开海时的老港,福州乃是最近市舶司新开的港口,也不在此列。”
坤仪公主半晌说不出话来,最后忽然看着郑冲道:“郑冲,你说本宫回京后,建议父皇全面开放海禁如何?”
第437章 全面开海禁()
便在船尾将台之上,听了坤仪公主的话后,郑冲微微有些惊讶,想不到这小公主才思敏捷,居然会想到全面开放海禁。
当下郑冲沉吟片刻后才缓缓道:“殿下想全面开海禁,须得弄明白大明为何禁海。”
坤仪公主道:“祖制、防倭?”
郑冲晒然一笑道:“这只是表象而已,公主聪慧,不会想不到吧。”
坤仪公主这才认真想了起来,最后小圆脸上面色微变,失声道:“士绅禁商?!”
郑冲重重的点点头道:“不错,就是禁商!宋富于兴商,明穷于禁海。当年南宋只江南半壁便能抗金元数十年,全靠江南海贸商贾兴盛。而我大明如今两京十三省,却坐困于府库无钱,岂不怪哉?就因为大明禁海,而禁海实则是禁商!”
顿了顿郑冲望着越来越近的安平港缓缓说道:“据微臣所知,公主并非第一个想开海禁的皇族,至少好几位先皇帝都曾考虑过此事,但最后终究还是被文官大臣们阻止。他们给先皇帝的理由就是殿下先前所说的,祖制、防倭四字。但这些文官们终究是没将最根本的原因说出来,这些文人轻贱商贾,打心眼里瞧不起商贾,他们更认同的是诗礼传家、耕读为本。一旦开了海禁,商路通畅,商税增加,商民地位日益拔高,最终会威胁到传统士农工商的地位。”
“后来至隆庆年间,朝廷迫于民间与地方压力,才勉强开了漳州月港这一处海港,算是给海禁打开了一个缝隙,这便是隆庆开海!但这隆庆开海只开了月港一处,其余沿海各地还是禁海!而且当年漳州月港开海之后,作为唯一的开放港口,沿海所有对外贸易的商船,都必须到这里办理繁琐的手续,并从这里装货出港、入港验货。所有船只都必须申领船由、商引,才能出海。每年出海船只,东西二洋各限船四十四只,严禁彼此间越境贩贸,出海后逾期未归者,即使证件齐全,仍坐以通倭罪。此等开海如隔靴搔痒,肥的只是管理月港的官吏,和独霸月港的一些士绅商贾,是以民间铤而走险下海的人,依旧层出不穷。”
郑冲缓缓续道:“而月港之后,大明便再无港口开放,沿海各地仍有地方与民间私自出海的,造成的局面依然是倭患不断。这样便给文官们又有了借口,开海禁仍有倭患,便仍需海禁!其实全面开放海禁最大的障碍便是文官集团,须得有一个全新的阶层兴起,方能改变此种局面。”
坤仪公主微微颔首,老实说道:“说实话,我不太懂你们地球王朝的进化规律,你是后来人,你说的应该是历史沉淀之后的理论。不过你说的,我觉得很有道理。我们大明朝的舆论操控在士林手中,他们想要阻止的事情,的确困难重重,物议极多。”
郑冲道:“正是如此,所以公主此刻说开海禁还太早了。”说到这里,郑冲指着繁忙异常的安平港道:“要全面放开海禁,须备三事!第一便是根除倭患!禁海虽然自大明中叶之后,在安平这等偏远地方便是一纸空文,但朝廷却从不敢轻言开海禁。于是海商被迫下海后,便成了与倭人勾结的倭寇,越是有倭寇,朝廷越不敢开海禁,然后恶性循环,如此反复。但现下我郑氏管控远东海域,但有不奉郑氏船旗者击之!但有海寇劫掠者击之!但有外夷船队犯海疆者击之!又以安平会之名,开五处私商海贸口岸,但凡下海经商海贸者,不必再铤而走险,下海为盗。可以说这开海禁第一条,根除倭患,禁止走私,已然做到。”
坤仪公主颔首道:“这一条本宫知道,是以才有全面开海禁的想法。你接着说,本宫想听下去。”
“第二条件便是祖制,其实我大明也并非自明太祖时便一直海禁。在成祖时,郑和七下西洋,官行下效,当时大明的海贸还是颇为兴盛。前番也说过,隆庆年间便已然开放了漳州月港,其实祖制这一条也早已经名存实亡。”
坤仪公主也点点头道:“你说的没错,隆庆开海已经有前例在先,祖制这一条的确容易反驳。”
郑冲接着说道:“可即便如此,朝野的文官士林还是会以各种理由反对全面开海。这第三个条件便是能有一个全新的阶层与文官士林分庭抗礼!”
坤仪公主沉吟片刻后道:“你的意思是如今新起的士商阶层?”
郑冲微微惊讶道:“公主也想到了?”
坤仪公主点点头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