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今整个锦衣卫除崇祯外,只听命公主一人。
随后坤仪公主开始写第二封书信,这封书信乃是给刑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冯英的。
这冯英字美中,号钟华,乃直隶宁晋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曾任陕西道御史、太仆寺少卿、如今官至刑部尚书。为人官声极好,他最有名的事迹便是力秉直笔、救李桂芳。
李桂芳乃顺德府南和县梁家庄人,奉直大夫,户部浙江司员外郎。李公身材魁伟,举人出身,督学考试第一名,以博学多才著称。当时,魏忠贤权衡朝野,不可一世。以侍御史周宗建,李应升为首等数人因弹劾魏忠贤被治罪,李桂芳极力劝说众多反魏官员不可上书救之。到后来开始搜罗奸党证据,朝堂之上李公列数魏党恶行,为扳倒魏忠贤起到重要作用,并且为周宗建,李应升等众人平反昭雪,朝中上下无不屈指想望其风采。
后来,李桂芳奉差江南,首次负责放榜取士,随后奉旨管理关河西事务。又负责为战死将士征购分拨粮食,公税之外秋毫无犯,卖粮商户和将士家属均赞赏之。无奈当时死伤将士过多,安置尸首抚恤家属诸事也为当地当时者有所忌讳,因此接招回京时,鸣冤者有千余人。回到京城皇帝降罪,幸亏当时大司寇钟华刑部尚书冯英力秉直笔,极力上奏,李公才得以保全。
经过此事后,黄道周曾称赞冯英:“大司寇冯公直指为天下万世明允之戒!”
冯英官拜武英殿大学士两年,去岁开始参与日讲经筵,曾多次与公主隔着帷幔屏风争论过律法与人情之间的哲学问题。坤仪公主自然是秉持双月星那一套,律法最大,不讲人情。而冯英则认为律法当直,人情可悯。
双方的争论还惊动了崇祯帝,崇祯听了几次两人争论后,发觉自己的皇儿似乎太过刚强冷酷,担心公主日后行事不近人情,便下旨让冯英给公主开小灶,单独讲了大半年的律法与人情关系。
于是冯英和黄景昉一样,每月都抽几天时间,隔着帷幔屏风给公主授课。最终公主屈服了,她知道了现在的大明朝科技还不完善,很多地方存在律法监管漏洞,有些事根本就不是简单的律法能断明的,人情世故的补充,反而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现在大明的律法更多是阻吓人们、规范行为,阻止犯罪,而不是像双月星的律法那样,专门就是为了事后惩罚而制定的。
然后,一来二去,坤仪公主便多了冯英这位法律课老师,冯英也非常喜欢这个女弟子,公主不但聪慧过人,而且常常能举一反三,待人接物和蔼有礼,很得冯英喜爱。最后,冯英便成了坤仪公主的良师益友,两人也时常讨论朝局国事,冯英在坤仪公主这里也颇得良策,很有启发。
给冯英的书信内容和黄景昉的差不多,但多了两条,其中一条便是让冯英翻查当年孙承宗大凌河败仗后的案卷记录。
当年大凌河惨败后,朝廷问罪,三司会审,砍了不少人的脑袋,孙承宗引咎辞职。公主让冯英翻查旧案,重新查找对孙承宗有利的证据,便是准备在起复孙承宗时,有所准备。一旦日后起复孙承宗,必定会有人翻旧案来说,公主这是要做到有备无患。
第二条便是让刑部官司留意温党、东林、复社的举动,东林钱谦益想要整治郑冲,或许会用些卑鄙手段从官司入手。坤仪公主在皇家内档中见过一些记述,当年温体仁扳倒周延儒,发动整件大事的开端,便是一些不起眼的小案子。周延儒在朝为官,他的亲族在家乡却横行不法,被人告到地方官司,而地方官吏开始包庇,结果惹怒了言官们,然后就拉开了轰轰烈烈的扳倒周延儒活动。
刑部掌管天下官司,公主让冯英留意一切与郑氏有关的案件官司,自然也是要做到有备无患。至于留意温党和复社,是因为复社要谋求起复周延儒,温党一定会反击,两边互相攀咬的话,刑部一定会牵连其中,公主是让冯英提早准备,到时候便可从容操控两边的争斗。
最后一封信,公主是写给内阁次辅、东阁大学士吴宗达的……
第433章 皇家安平会()
内阁次辅、大学士吴宗达对于坤仪公主来说,是一位极其特殊的存在。吴宗达于崇祯三年进礼部尚书,六月兼东阁大学士,十一月晋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五年二月晋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六年十二月晋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七年二月晋少师兼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
坤仪公主与吴宗达结识的经历与冯英类似,都是通过日讲经筵而结识。吴宗达曾经担任过国子监祭酒,崇祯帝很看重他教育英才的本事,于是允准坤仪公主向其请教学问。
便在几年的时光里,坤仪公主时常请教吴宗达学问,久而相熟,并且渐渐了解吴宗达这个人来。
吴宗达入阁期间,正是奸相温体仁野心勃勃玩弄权术,陷害忠良,篡权夺利之时,吴宗达则为人正直,一时难展才华。他处事果断,宽严适度,关心他人。有言官得罪首辅都求助宗达,他总是与人为善,酌情相助。因此,深受朝臣、言官的爱戴和尊重。
但吴宗达此人也有他自己的顾虑,行事太过小心,总是委曲求全,因此处处被温体仁压制。和坤仪公主说些诗词的时候,不经意间,在诗词中流露出的都是郁闷愤懑和怀才不遇的心情。坤仪公主看在眼里,却不点破,她知道吴宗达的郁闷从何而来。
这趟坤仪公主和郑冲合谋要启复孙承宗,内阁次辅是定要争取到的,是以坤仪公主也给他去了书信。不过鉴于吴宗达为人顾虑小心,公主在书信中未曾合盘托出,而是稍稍点了一下。
书信中照例问候了吴宗达后,坤仪公主将尊师重道的真情流露与纸笔之上,而后笔锋一转便写道:“……今岁秋闱,江南复社中人尽皆落第,弟子于江南间多闻愤懑之言,复社诸君似有谋求起复周延儒之意……”
公主先将这个消息漏给吴宗达,便是让他心里清楚温体仁和复社之间的矛盾。而公主在吴宗达面前,向来是执师生之礼,因此自称弟子。
而后公主笔锋一转写道:“然弟子最近游历大明,所见所闻皆战火天灾荼毒之惨况。弟子心下凄然,但觉此种局面,或非周氏起复,出任首辅能扭转。弟子略想过,当以知兵之人出任首辅,或能解此困厄,老师以为然否?”
公主在书信中并未点出孙承宗的名字,只是托言她自己的想法,请教吴宗达来,便是让吴宗达自己去推想。
接着坤仪公主也写了,这个问题,待得她回宫后,会好好向吴宗达请教。说是请教,其实便是与吴宗达商讨如何起复孙承宗。
接着坤仪公主笔锋一转又写了钱谦益之事,直言不讳的说了钱谦益为了一介烟花女子,不惜在家乡铺张浪费修建绛云楼的事。吴宗达为人正直,自然会对钱谦益鄙夷万分。
同时坤仪公主也写了钱谦益因求娶不成,迁怒郑冲之事,并直接言明钱谦益放出话来,将会指使东林党参劾郑冲。
坤仪公主之所以直接言明此事,只因此事直接涉及当朝内阁,吴宗达身为内阁次辅,自然知道轻重。说实在话,温体仁、吴宗达这一届内阁,若非有郑冲力挽狂澜,还真不好混下去。而且吴宗达平素对郑冲这人评价颇高,也有爱才之意,若是知道钱谦益一介被贬文人因为争风吃醋,居然想要联合朝中东林党参劾一个有功之人,吴宗达自然不会袖手旁观。
所以,钱谦益想暗中使坏这件事,坤仪公主直接挑明了和吴宗达说,让他尽早联络朝臣,并且在内阁中早作准备。
在郑冲这件事上,温体仁、吴宗达内阁上下的意见应该是一致的,就是要保住郑冲!原因有三,其一,现在的内阁能拿得出手的成绩也就是郑冲的战功,而且郑冲简在帝心,岂容他人迫害?若郑冲被参劾,打的可是内阁的脸!
其二,郑冲身后的闽党也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朝中闽党对于郑氏父子可是格外看重,而温体仁也有意拉拢闽党对抗东林和复社,因此温体仁也不会放任他人参劾郑冲。
其三,温体仁等阁臣如今拿的各地官吏之中冰炭年敬最多的就是来自辽东和福建两处,拿了钱要给人办事的!
这点坤仪公主很清楚,锦衣卫对于温体仁收取的各地冰炭年敬数额多寡可是查探得一清二楚,坤仪公主也知道此事,但无奈这种风气在大明官场已经蔚然成风,公主也没太好的办法,或许连崇祯也是知道的,只是他在装傻而已。
大明朝的官吏薪俸是非常低的,曾今有个海瑞大清官,一直用自己的薪俸养活一家人,从不收取任何的冰炭年敬等灰色收入,结果海瑞是一年都难得吃上几回肉,可想而知大明朝官吏的薪俸低到何等程度。可偏偏就是这种情形下,现在崇祯朝还时常拖欠官吏薪俸,就和欠饷是一个道理,大明朝没钱。假如不让官吏收受这些灰色收入,谁还替你干活?有时候坤仪公主也理解崇祯的难处,所以公主才有赚钱的想法。
写完郑冲的事后,公主便停笔了,她已经猜到吴宗达收到自己的书信后会作何反应。郑冲之事,他定会先与温体仁商议,内阁一定会想方设法保下郑冲,所以钱谦益这跳梁小丑的威胁压根就不足为惧。
或许温体仁一时恼羞成怒,还会迁怒钱谦益,然后加快整治钱谦益的进程。
至于复社谋求起复周延儒的事,吴宗达也一定会留心,此事上吴宗达多半会保持中立,因为公主在书信中透露过她的想法,老吴做事小心,一定会等公主回宫后,当面与公主商议。
与公主商议并非真的就是听从公主吩咐,更多的则是从公主这里可以揣摩上意!有几次公主与吴宗达讨论学问时,曾今似有似无的提点过吴宗达,就几件朝政上,崇祯的大概态度是什么,透露给吴宗达,这让吴宗达获益匪浅。于是吴宗达也很乐意教公主学问的同时,从公主那里获悉一些上意。
要扳倒温体仁,起复孙承宗,内阁次辅吴宗达不可能置身事外,所以公主一开始就打算好了,要拉小心谨慎、委曲求全的吴宗达下水,虽然有些难度,但公主还是觉得有把握的。
书信都用皇室火漆密封后,交给锦衣卫送出,没人敢偷看公主的私信。而崇祯向来尊重女儿,也不会没品的像后世的中国式家长去偷看女儿的日记或是私信。崇祯和坤仪公主相处,向来就是有什么疑问,当面问清,父女俩从来不会猜忌对方什么。
书信都送出去后,郑冲便来请公主登船,船队要继续南下。
再次回到龙须号后,坤仪公主单独在舰长室召见了郑冲,见面之后,便将自己书信的事都说了。与盟友合作的态度,坤仪公主向来都是秉持毫无隐瞒的态度,这是互相信任的基础。
公主坦陈的态度让郑冲有些汗颜,于是郑冲也主动说了自己书信交代的几件事。然后两人都各自心惊不已,均是暗想:“想不到他她还有如此手段。”
郑冲的确想不到坤仪公主在朝中的人脉如此之广,只通过日讲经筵这一个契机就能结识这么多厉害人物,当下发自内心的恭维了几句。
坤仪公主品着茶微微笑道:“本宫说过的,此前是本宫不想插手朝局,如今既然你我联手,我就须得助你,自然要改变以往做法。”
郑冲微微有些担忧的道:“只是公主这般行事,会否惹来皇上忌讳?”
坤仪公主摇摇头道:“其实本宫是知道的,自从父皇答允让本宫参与日讲经筵,便是有意让本宫多知道些政务。父皇知道本宫聪慧,若是本宫能为父皇分忧,父皇自然是高兴的。你不知道,日讲经筵时,父皇经常会有意无意问起本宫。否则上一回,本宫怎会有机会给你穿小鞋?”
郑冲暗暗点头,叹口气想到:“果然在这种封建皇权之下,一切朝局权利斗争都是她皇家的游戏而已啊。”
坤仪公主接着说道:“倒是你,让本宫也吃惊不小,想不到你这安平会的布局如此宏大,追逐天下海贸之利,看得本宫都有些眼馋了。上次和你说过的,本宫想入股安平会,你考虑得如何?”
郑冲笑道:“能有公主入股,臣自然求之不得。只是安平会始终是个民间组织,在各地多受盘剥,若是公主入股后,安平会能冠以大明皇家安平会之名,臣以为此后安平会将会更为顺畅。此外,安平会还要大明两京十三布政使司的商贸特许经营权,作为交换安平会可向地方上缴纳一次商税。其三,臣还斗胆请求,为安平会争取到在海外的贸易权、外交权和开战权!最后,臣想与皇室签订秘密契约,皇室入股安平会,可为股东,但安平会绝对不是皇家私产,安平会大小事务、人员任免、一应权利皆还是股东大会所有,皇室万不可随意插手安平会!”
听了郑冲的这几个要求,饶是坤仪公主行事已经颇为大胆,都不觉倒抽一口凉气,忍不住失声怒道:“郑冲,你这几个条件也太强人所难了吧!”
第434章 谋与民分利()
舰长室内,郑冲却不慌不忙笑道:“公主殿下稍安勿躁,请听微臣慢慢道来。”
坤仪公主皱眉道:“兹事体大,你说我听,咱们慢慢参详。”
自从与公主结盟后,郑冲发觉坤仪公主变了很多,什么事都商量着来,少了些霸道,多了些贤良。他却不知道这是双月星的规矩,一旦握手定下盟约后,就不能轻易背叛盟约,除非约定的事达成,盟约作废。
郑冲走到舰长室那副巨型大明地图面前,指着大明广阔的疆域道:“殿下,大明朝两京十三省,各地商贸往来不绝,然大明朝历来重农抑商,各地官吏士绅常欺压商贾,各地商贾为了自保,便纷纷成立了互不统属的大大小小商帮、商会。咱们大明朝不收商税,却便宜了地方上的贪官污吏们。”
坤仪公主颔首道:“此事本宫知晓,万历朝、天启朝都曾今想过动商税的念头,可惜朝中反对声音太多,朝野皆呼天子不可与民争利。”
郑冲道:“不错,那公主可曾想过,为何朝野会如此反对?”
坤仪公主道:“我也曾查根寻究,最后发现东林、复社等读书人家里或多或少都有商贸生意在内,收取商税动了他们的钱袋子。而坊间升斗小民易受文人蛊惑,只顾自己眼前小利,不知商税乃国家命脉,是以一体反对。”
郑冲笑道:“公主果然聪慧,一语中的。其实臣适才第一个提议,让安平会冠以皇家二字,实则乃是两全其美之事。既然此刻暂时不便广开商税,天子不与民争利,那便改一个字,天子与民分利!”
坤仪公主皱眉道:“与民分利?这不还是在争利么?有何不同?”
郑冲道:“皇家以內努私产入股安平会,便是会中平等的股东,一样享有分红利的权利,这个分字上是有讲究的。皇家入股给安平会带来更多保障,冠以皇家二字,地方官吏必定再不敢为难我安平会,此其一。其二,皇家入股,不但注入大量资金,上有好焉,下必成风,这样安平会还能吸引更多人入股投资。其三,听闻有许多皇家贡品、瓷器制法、针丝制法,都乃是皇室御用专有,若能让出些许御用专品来,交与安平会经营,必定一本万利。皇家入股能为安平会带来这么多好处,安平会的股东为何不愿分利与皇室?股东们将会很乐意与皇室分利,而绝不会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