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醒来的时候,正好三点钟。
黄晨已经安排好了下午的活动,去参观大屠杀纪念馆。
凌锦华原本是想低调去那里凭吊一下,没想到,他准备去的时候,中午来迎接他的那些官员,已经在宾馆门口等着了。以他们的话说,去这么有纪念意义的地方,他们必须陪同。
意思差不多是这样:要以官方身份参拜那些抗战时候牺牲的英烈,凭吊那些无辜死难的同胞。
凌锦华最终没拒绝他们的相陪。
所有人都换了一身衣服,罗子凌也换上了深色的外套及白衬衫。
凌锦华是一套藏青色的中山装,里面同样是白色的衬衫。
车队抵达大屠杀纪念馆的时候,居然飘起了小雨,黑沉沉的天幕,给人以非常肃穆的感觉,让人很压抑。
纪念馆方为了接待凌锦华,提出闭馆谢绝其他参观的游客,但被安排行程的黄晨拒绝了。
他知道,凌锦华不喜欢这样的安排,他不想搞特殊化。
因此,官员只能采取严密的安保措施,陪同的官员围在凌锦华身边,一齐参观大屠杀纪念馆。
大屠杀纪念馆门口的那些雕塑,无声地向他们诉说着当年的苦难,所有人的心情都变得沉重。
凌锦华的神情也同样变得凝重起来,他久久地注视着那些浮雕,脸上有悲色起来。
一块巨大的十字架形石碑上写着“1937。12。13…1938。1”及“300000”的字样,黑沉沉的天幕下,所有一切,给人以极其悲壮的感觉。五星红旗猎猎飘扬,那鲜艳的红色,更给人以刺激。
民众的鲜血,染红了旗帜。
没有人说话,所有人都是一脸庄重肃穆。
凌锦华没有马上往前走,而是站在写有“1937。12。13…1938。1的”十字形石碑前久久伫立。
身后所有人跟着他站立,长久地凝视着那石碑,没有人说话。
现场只有几位官方安排的记者,在变换着角度拍照。
“太姥爷,1937年12月13日,是我们华夏的劫难日,金陵城破,当时的华夏地首都沦落于鬼子之手,数十万同胞蒙难。鬼子的罪行,罄竹难书。”罗子凌似乎明白凌锦华的心思一样,走到他的身边,声音轻轻地说道:“我虽然没有经历过那场劫难,没经历过那场牺牲了几千万人的卫国战争,但我知道,那是刻印在全体华夏同胞心里永远的伤痕,是我们华夏永远的痛,永远的耻辱。无论怎么样,我们都不能忘记那场劫难。三千五百万死难者,那些为国牺牲的军人,被鬼子杀死的同胞,他们的冤魂,依然没有安息。”
“我生于一九二七年,我的父亲是东北军的一名营长。九一八事变的时候,他没有听从上峰的命令放弃抵抗,而是率全营将士奋勇抵抗,最后全体殉国。”凌锦华声音低沉地说道:“我母亲听到我父亲殉国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如果没有我,她肯定追随自己深爱的男人去了。后来,她带着我,逃进了关内。那年,我五虚岁,我妈二十七岁。”
谁也想不到,凌锦华会当众说起这样的事情,更没有人知道,凌锦华的父亲居然是东北军的军官。
没有人吭声,连几名记者都放慢了动作,不忍心打搅老人回忆往事。
“还好,我父亲的一些战友照顾,我和我母亲最终得以在燕京安顿下来。但没想到,战火很快就烧到了华北。我母亲怕我出意外,又带着我逃到了长安。那时候,长安由东北军、西北军驻守。因为我们是东北军的家属,因此我们母子两人就在长安安顿了下来。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七七事变爆发。那年,我十一虚岁,我母亲三十三岁。”凌锦华继续讲述自己的事,“后来,我母亲不幸死于乱兵之中,我变成了孤儿。再后来,我加入了红军。那年,我十五岁!在我十六岁那年,一场战斗中,我亲手击毙了一名小鬼子。在战斗结束后,我在战壕里嚎啕大哭。我觉得,我可以为自己的父母报仇了。”
凌锦华讲的很动情,罗子凌听了,有点鼻子酸酸。
身边一名陪伴的女性工作人员,听到这里,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其他一些人,也很动容。
但罗子凌依然弄不清楚,凌锦华和他讲这些事情是为了什么。
第1988章 那将是国之幸事()
第二更
罗子凌知道,凌锦华并不是想告诉其他人过去的事情,而是在和他交流。
罗子凌觉得,在这种事情上,只有他敢和凌锦华交流点什么,其他人,都不敢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罗连盛也应该不想和凌锦华聊这方面的事情。
在想明白了这一点后,罗子凌忍不住感慨了句:“想不到,太姥爷这么小就参加红军了。我猜,你在后面的战斗中越来越勇敢,一再立下军功,从战士慢慢成长为一名军官,对不对?”
凌锦华看了罗子凌一眼,似乎对他的表现挺满意。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小鬼子宣布无条件投降。那一年我十九岁。那时候,我已经是一名副连长了。”凌锦华说着露出了骄傲的神色,“在和倭国军队的战斗中,我总共消灭了三十二名小鬼子。”
“太姥爷,你真是太厉害了。”罗子凌忍不住称赞起了凌锦华,“我比你一九四五年的时候大了几岁,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消灭一名小鬼子,我远不如当年的你啊!”
罗子凌这样的瞎比喻,让一些陪同的官员一脸的古怪。
一些人觉得,罗子凌瞎拍马屁,怎么可以拿这样的事情相比?
还有人觉得,罗子凌太会往自己脸上贴金了。
但凌锦华却知道,罗子凌这样说,是大有深意的。
罗子凌去倭国的时候,虽然没有亲自杀人,但他指使了身边的人,杀了好几个倭人。而且,他在与倭人的较量中,为国争了光。
因此,他也回了一句:“你表现很不错了。你虽然没杀小鬼子,但却让整个倭国蒙羞了。”
身边的那些官员,这才反应过来,罗子凌在上次与倭国倭医的比试中,为国争了光。
这一老一小,还真的可以对比一下年轻时候的功绩。
“可惜,已经没办法报当年的仇了,这是无比巨大的遗憾,”罗子凌忍不住感慨,并哼起了一首歌:“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同声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这是《中国远征军军歌》,虽然听到过的人不多,但罗子凌却非常喜欢这歌,轻哼了几句后,罗子凌一脸认真地对凌锦华说道:“如果,我是说如果,有一天我们再和小鬼子开战,那我一定主动请缨,入伍从军,打小鬼子去。就像远征军军歌里面唱的那样: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一夜捣碎倭奴穴,太平洋水尽赤色。富士山头扬汉旗,樱花树下醉胡姬。”
“远征军很伟大。”凌锦华眼睛看着面前的碑文,轻轻地回了罗子凌一句。
“为国而战的华夏军人,无论来自哪里,都很伟大。”
一老一少,在纪念碑前说这些,那些官员听的目瞪口呆。
他们也进一步明白,罗子凌得凌锦华宠的程度。
可能,这世界上,只有罗子凌一个人敢和凌锦华这样说话,其他任何人,都没这个胆量。
凌锦华似乎很欣赏罗子凌的豪气与胆量,回头看了他一眼,点点头认同了他的观点:“为国而战的军人和其他仁人志士,都是国之英雄。”
顿了顿后,又道:“你父亲也是!”
罗旭升今天也陪着凌锦华来参观纪念馆,他是随行人员中唯一身着军装的人。
听凌锦华说到他,他马上快走两步,走到凌锦华的另外一侧。
“身为华夏军人,却没机会率军与敌作战,实是惭愧。”他站到纪念碑前,举手行了个非常庄重的军礼后,又摘下军帽,向死难者鞠了一躬,再捧着军帽,面对纪念碑,很认真地说道:“如果有战,愿意以任何方式为国而战,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罗家的男人,都愿意为国而战。”
于是,站在凌锦华身侧的罗子凌和罗旭升,就成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凌锦华看了看罗子凌,又看看罗旭升,并没多说什么。
一行人继续往前走,走进了纪念馆后开始真正的参观。
纪念馆内,参观的人很多。
参观的人很多,但秩序井然,几乎没有什么嘈杂声。
大家都怀着沉重的心情参观纪念馆,很多人驻足观看纪念馆内的资料,还有人在抹眼睛。
纪念馆内,看到一个个死难者的名字慢慢飘过再消失不见的时候,所有人的心情再次变得沉重。
“身为军人,不能保护百姓,是一种耻辱,”凌锦华走过那里的时候,轻轻说了一句。
“太姥爷,你指的是当时的革命军?”罗子凌忍不住问了一句。
“还能指什么?”
“我觉得,那时候军人能做到死战不退,已经很不错了。”说到这里,罗子凌站到凌锦华的面前,很认真地说道:“太姥爷,你觉得,现在我们就很好吗?”
想不到罗子凌会这样说,凌锦华皱起了眉头。
因为室内光线昏暗,因此凌锦华的神情看上去有点狰狞。
罗子凌不理凌锦华的恼怒,继续说道:“我们哪,曲解了以德报怨这句话。”
说完,罗子凌又搀起凌锦华的手,继续往前走。
凌锦华明白罗子凌想表达的意思,原本想驳斥,但想了想后,最终还是没说什么,继续往前走。
罗连盛跟在他们后面,他一直没有吭声,只是静静地看着。
罗旭升听到罗子凌和凌锦华的对话后,心里有点担心,怕罗子凌的话惹恼凌锦华。
还好,凌锦华并没有生气,继续让罗子凌搀着,参观后面的展览。
凌锦华其实不是第一次来参观展览馆,只不过前面几次来,开放区域没现在这么大。
为了安全考虑,人多的一些展室,他并没有去。
对于凌锦华来说,他算是真正经历了完整的抗战,所了解的情况,比罗子凌甚至罗连盛要多的多,也真实的多。
不过,今天他来这里参观,除了缅怀,更是一种展露。
他要告诉所有人,他身体好的很,连长时间参观展览都吃的消。
在后面的参观中,凌锦华继续和罗子凌交流,并没因为罗子凌发表了与他不同的见解而冷落他。
罗子凌倒是不在意凌锦华是否冷落,也没什么顾忌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在中途休息的时候,凌锦华指着罗子凌,对在场所有人说道:“我孙女的这个儿子,敢做敢为,敢说自己的观点,并且不会因为别人的权威而改变主意。如果他能一辈子保持这样的性格,那就厉害了。如果他走上了领导岗位,还能保持这样的性格,那将是国之幸事。”
凌锦华当众说这样的话,震撼了所有人的内心。
第1989章 还是较量()
第三更
很多人将凌锦华的话理解成凌家要大力栽培罗子凌,随行的官员都这样认为。
因此,他们觉得,罗子凌前途肯定不可限量。
只有罗连盛和罗旭升不这么想。
他们觉得,凌锦华这样做,并不是为罗子凌好,而是把罗子凌树成靶子,让他成为所有人攻击的对象。木秀于林,风必吹之,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或者说,罗子凌依然要充当磨刀石的角色,只不过磨刀石的性质已经有了变化而已。说的难听一点,就是升级了。
不但要帮凌家人当磨刀石,还要替凌家抵挡外来的刀子,当替凌家冲锋的先锋官。
罗子凌相信,这两天他陪着凌锦华参观游览的消息被很多人知道后,那他们肯定会认为,他深得凌锦华的宠爱。
不只凌家人会嫉妒,会和他较量,其他的人,也会嫉妒,把他当成目标看待………目标是什么性质,鬼才知道。
原本他已经很优秀了,再贴上凌家的标签,被凌锦华宠爱的标志………罗子凌觉得,自己又被老爷子坑了。因此,他心里很不爽。但他又不能临阵脱逃,只能硬着头皮继续陪凌锦华。
一个多小时的心情沉重后,参观结束。
凌锦华虽然有罗子凌搀着,但也有点累了。
在展馆人员的相迎下,一群人来到休息室。
工作人员拿出留言本,想请众位领导写几句留言。
凌锦华没有推辞,在工作人员铺好笔墨后,挥笔而就一行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落后要挨打,努力提高国防建设,卸敌于国门之外。”
看到凌锦华写了这样的句子,罗子凌忍不住嘴角抽了抽,这也太通俗易懂了吧,这几句话没有给人任何特别的感觉。
“你被誉为国民英雄,你的字也不错,你也写两句吧!”凌锦华将手中的毛笔交给罗子凌。
看到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视着他,罗子凌有点犹豫,但最终还是没拒绝。
两名模样还不错的女性工作人员上前铺好纸,请罗子凌上前写。
罗子凌看到了罗旭升对自己的眼神警示,他读懂了罗旭升眼神中的意思。
还有这么多领导都没题词,你一个小屁民,抢了领导的风头,很不应该。
罗子凌明白这一点,因此他也知道自己不应该在其他领导题词之前写点什么,但凌锦华要求,他也不能拒绝。又被老爷子坑了一把………这是罗子凌心里的郁闷。
因为有点情绪,再加上刚才和凌锦华观点的不一样,因此罗子凌很负气地在纸上写下了李白的两句诗:“胡无人,汉道昌。”
大诗人李白的诗作非常多,留传到现在的名作也数不胜数,但李白所有诗中,罗子凌最喜欢的却是那首知名度并不高的《胡无人》。
这首诗,也不能说知名度不高,在古代,知名度应该很高。但因为一些特殊的因素,在现代,李白的这首大作极少被人提及。
但罗子凌非常喜欢这诗,他觉得这诗写的太有血性了,简直就是盛唐时候男儿血性的真实写照。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李白同学以汉代唐,写霍去病率几十万大军在严寒的冬天出征胡地。霍去病是罗子凌最崇拜的古代名将之一,甚至他小的时候,还曾有过梦想,要和霍大将军一样,率军征战西方,替华夏开疆拓土。
只不过,后来长大,他清楚如今的时代,想为国家开疆拓土根本没有可能。
和平年代,轻易不动兵戈,哪来开疆拓土的可能?
但这并不影响霍去病在罗子凌心里的形象。
“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你看看,李白同学写的如回肠荡气,把汉兵的英勇写的淋漓尽致。
罗子凌小的时候读这诗的时候,把里面的太白理解成了李白自己,他觉得李白同学太彪悍了,把自己写进诗里,代入霍嫖姚中,与胡兵厮杀。反正,罗子凌每次看这首诗都是热血沸腾。
“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有人说唐朝是胡人的政权,甚至生于胡地的李白同学也不能算汉人。但读了这首《胡无人》后,要是谁还有这样的疑惑,那可能拖出去打十八板子。
如果李唐是胡人政权,李白写带有血腥味道的《胡无人》,还不被抄家灭族?他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