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并也因此与银行建立了良好关系,这对未来借款将很方便。
这些良好的商业往来关系为未来优越的经营奠定了基础。然而一个进入中年的公司,虽然目前继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已经明显比刚成立的公司慢,这阶段的公司就像你我一样,在步入中年以后增长速度不及年轻时快,这时候公司必须努力突破现状。而如果这些公司在稳定后即开始松懈,那么一些学习力强及有企图心的竞争者,将很快对公司造成威胁。
就像人类一样,公司也有中年危机,过去他们只要努力就有相对回报且纪录辉煌,但现在不论他们如何努力,成长速度似乎不成正比,他们放弃旧有模式,试着透过不断检讨改进,想找出一个新的,方向。这种危机事实上很常见,苹果电脑就是一个例子。
在1980年底,苹果电脑刚开始公开对外发行,同时,推出事后证明是失败的苹果三号(Apple Ⅲ)电脑产品,公司虽然立刻停止该产品的生产,但一切为时已晚,消费者对苹果三号电脑失去信心,甚至对公司都失去信心。
对任何一个公司来说,没有一件事比商业信誉来得更重要。一个百年历史的餐厅,她可能有满墙的奖状和感谢状,但这一世的英名,也会因一次的食物中毒,或新厨师把菜单弄错而毁于一旦;所以要弥补苹果三号电脑失败所造成的损失,公司必须采取断然措施,公司裁撤了多位执行阶层的高级主管,当时也造成管理上的一个大变动。
苹果电脑公司在其后又发展许多新的软体程式,将硬碟磁片装置在某些现有的苹果电脑机型里,并在欧洲设立多家分公司。由好的方面看,由于这项新产品的开发,使苹果电脑在1982年达到10亿美元的年销售业绩;但由坏的一面来看,苹果电脑却把商机拱手让给其主要竞争对手IBM公司,IBM就在这时候切进苹果电脑的势力范围—个人电脑。
原本苹果电脑公司发展出一具一流的商业电脑名叫利沙(Lisa),与滑鼠配合同时推出,滑鼠是利沙的一个附属装置。但由于苹果电脑“不务正业”,不把精神专注在其最在行的个人电脑领域中,却试着抢入IBM的专长—商用电脑市场。利沙的销售其糟无比,公司的获利暴跌,股价也一落千丈,一年内股价跌了一半。
苹果电脑公司是一个不到10年的公司,但却面临一个中期成长公司的营运危机。投资人开始恐慌,公司管理阶层感受到压力,员工也紧张兮兮地开始找工作。总裁麦克 马库拉(Mike Mark Kula)辞职,而百事可乐前任总裁约翰 史古力(John Scullery)在这时临危授命,被聘请进人苹果电脑,企图力挽狂澜。史古力除了是行销专家外,完全是个电脑门外汉,然而行销专家就是苹果电脑现在最需要的人才。
史古力将苹果电脑分成两大部门,一是利沙,一是麦金塔,两者除了都有滑鼠,其他装置也非常相似,因而彼此相互激烈竞争。尽管两种产品同质性很高,麦金塔却比利沙容易操作且售价便宜,后来,该公司决定放弃利沙,集中火力在麦金塔的发展上。在大力推广麦金塔的行销策略上,苹果创出一个不可思议的新点子,他们在电视上大打广告:“带一台麦金塔电脑回家,免费试用24小时。”
这个新点子,让订单如雪片般飞来,苹果公司在三个月内卖出7万台麦金塔电脑,这时公司开始渐渐回复正常,但人事上仍有些让史古力头痛的混乱和倾轧。
这是公司民主化时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公司的股票透过市场公开发行后,股票被大多数人所持有,公司的创办人不见得能再一意孤行。
史古力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以解决公司听面临的问题。而麦金塔也开始在市场上取代利沙,为商业界所喜爱,新的软体又让麦金塔很容易与任何电脑网络相容,在1988年时,麦金塔的销售量已突破100万台。
成熟期的公司
一个公司的中年危机,常会让投资人束手无策,不知道股价已跌了一半,是该卖掉好呢?还是继续抱着,期待公司能有转机。当然事后我们看出那时候确实是苹果电脑的转机,但当危机发生时,究竟有没有转机实在是很难确定。
对一个经历过黄金岁月的20、30或50年的老公司来说,我们不能责怪其不积极求增长、运作效率显得老态龙钟,因为他们已经经历过所有该历经的事,看过该看的循环,而且也几乎找不到什么机会是他们应该尝试而他们没试过的。
就渥尔渥斯的例子来说,它是一个一百多年历史的公司,已有好几代的美国人在其成长阶段中曾到渥尔渥斯买过东西,在该公司尚处成长阶段时,曾经有一段时间,美国的任何一个乡、镇、城市都有其分店。
最近,渥尔渥斯正连续两年处在亏损状态中,当然其获利有可能会好转,但不可能再像成长阶段时创造惊人的营业量;而大部分成熟的老公司也都很难再找到一些动能让他们创造过去的高成长纪录。当然,也会有一些例外。譬如箭牌公司、可口可乐、爱默生电器(Emerson Electric),以及麦当劳公司。
美国钢铁、通用汽车,以及IBM电脑就是那些风光不再的成熟期大企业最好的三个案例。其中IBM和通用汽车还能扭转乾坤,再创新契机,但美国钢铁却是命运坎坷。美国钢铁公司曾是全世界最大,也是全球第一个资产上亿的公司,当时修筑铁路、制造汽车,及盖摩天大楼,没有一项重大工程不需要钢铁,而美国钢铁供应60%的钢铁需求。在本世纪初时,美国钢铁在钢铁业里呼风唤雨,操纵市场的主导能力,没有任何一家同业公司能望其项背;当然也没有一家股票像美国钢铁那么受欢迎,它也是当时华尔街成交量最大、交易最活络的股票。
在那个时代,每当杂志要描述美国的国力和辉煌成就时,总是会放上有熊熊火焰燃烧熔炉的钢铁厂照片,以及将炽热金属熔浆倒入模型槽中的图片。那时候,美国是个工业生产导向的国家,到处工厂林立;而当时泰半的财富及国力是来自美国东部,及中西部的许多钢铁厂。
钢铁业在当时是个吸引人的行业,美国钢铁公司的繁盛,历经了世界大战及六位不同的美国总统,其股价在1959年也达到创纪录的每股108;875元的历史天价。
这时是电子时代的初期,也是工业及光荣钢铁业时代的末期,其实这也是投资人将手中钢铁股换股转进LAM的最佳时机,但前提是你必须是个有远见且不是情感用事的投资人,才能洞悉这个时点,因为美国钢铁的评等一直都是“绩优股”,也就是华尔街对一些声誉卓著公司的惯称,而这些公司似乎也被期待要永远领先、超越别的公司。当时几乎没有人能预测到在1995年时美国钢铁的股价可能会下降。
以美国钢铁公司的下跌为例,道琼斯工业指数在1995年时是500点,到了目前的四干多点,指数已涨了八倍,但美国钢铁的股价却跌了一半,其忠实股东已经涣散,只有在天堂等待美国钢铁重振往日辉煌荣耀。
这里有一个值得学习的功课,可免掉你日后的痛苦,那就是不管今天这个公司多大,或在市场多有主导地位,他不会永远停留在最巅峰状态。一个公司被称为“绩优股”(Blue…Chip)或“世界级经营”并不能挽救大势不再的情况,这个道理正如大英国并不因为有一个“大”字在名字前面,就保证她永远是世界最强盛的国家一样。
美国钢铁公司的股东像英国人民一般,在英国已失去其世界领导及强权地位很久之后,英国人民仍沉浸在身为世界强国的假象里。
国际丰收者公司(International Harvester),主宰美国农耕机器设备达半世纪之久,1年在达到顶峰后就好景不再,虽然公司后来力图振作,甚至将名字改为那维斯塔(Navistar),仍然无法挽回颓势。约翰 曼维尔(John…Manville)曾是绝缘材料业的翘楚,在19}}年达到高峰后即一路衰退;美国铝业公司(The Alumnus pany of America),以阿科亚(Alcoa)之名名闻遐迩,当铝箔刚被发明时,铝被广泛使用,而其股票也非常吃香,在50年代阿科亚公司的股票在华尔街常是被追捧的对象;但到了1957年其股价攀到每股23元的高点后,股价一路下跌,直到1980年股价才再回到23元的价位。
通用汽车公司是全世界最具主导地位的汽车公司,也是汽车业中最大的绩优股,在1965年10月创下最辉煌的一页以后,30年来从未再创新高峰;今天通用仍是美国最大的汽车公司,也是最早具有全产品线的汽车厂,然而他却比最赚钱的公司相差一大截。60年代时他就已显现出反应迟钝的迹象。
当时德国福斯汽车和BMW登陆美国大陆,而日本的丰田及三洋也在这时入侵,他们将目标瞄准底特律,但通用却迟迟没有反应,如果当时是一个年轻、战斗力旺盛的通用汽车,可能已经快速地迎向这个挑战,但是老大的通用只是用他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因应这个威胁。
因此,当小型车在美国已如火如荼地抢占市场时,通用仍然继续生产他的大型车,而当通用意识到这股潮流时,它开始翻修过时的工厂,翻修费用高达数亿美元。但就在工厂翻修完毕,并开始生产小型车时,市场的趋势却又转回追求舒适、豪华的大型车。
长达30年之久,美国大型工业都不是获利最好的公司,然而,如果在1965年正当通用处在巅峰状态时,你做如此推测,一般人宁愿相信猫王是用对嘴唱歌,也不会有人相信你。
其次是IBM公司,在60年代IBM公司就是一个已步入中年的公司,这大约是通用公司开始步入衰退的时期。从50年代早期,IBM就创造出惊人的表现,其股票也非常值得持有。IBM是一个超级品牌,也是一个品质的象征,IBM的公司商标就像可口可乐瓶罐一样知名。而其完善的管理,也为他赢得许多荣耀与奖励,许多其他公司开始学习IBM的管理方法。即年代末期,第一本有关IBM经营哲学的书,书名为《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问世,并成为畅销书。
几乎所有的证券经纪商都推荐IBM股票。对共同基金经理人来说,IBM是必然投资的选股标的;而如果你没有IBM的股票,你就是个特异独行的人。
尽管如此,发生在通用公司身上的事,同样也在IBM身上重蹈覆辙。投资人太沉湎于IBM过去优越的表现,而忽略其目前的市场发展。其实那时候,一般人已不再买大型主机个人电脑,这个市场已经没有成长空间,然而这却是IBM的核心事业,IBM的个人市场被周边竞争者以低价抢攻,导致其盈余和股价如云霄飞车般地往下滑落。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是什么理由,使这些规模大而应变迟缓的老企业仍具投资价值呢 原因在于:一、一般大型企业已经稳固,不容易有倒闭风险;二、发放股利的机率很高;三、大型企业一般都有些有价资产可获利变现。
事实上,我们随时随地可看到一些企业怪杰,他们不断投资各种有价资产,以期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而研究一个老企业,深入探究他的财务报告,就好像在有钱老姑妈的阁楼上翻箱倒柜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在哪个阴暗的角落里发现一些了不得的宝藏。不管土地、大楼、设备、存放在银行的股票和债券,或是并购小型企业,而这些被并购的企业,其实也具有实现未来万一清偿后的潜在利益。这些公司的股东就像是有钱老姑妈的亲戚一样,等着分到该得的一份遗产。
当然,老干也有可能发出新芽来,就像全录和美国运通过去几年来一直努力做改善,即是期望有朝一日能找到转机。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一个老公司开始摇摇欲坠时,可能得花上儿十年的时间去重新回归正常运作,当然,忍耐是美德,但当你持有夕阳产业的股票,你的任何忍耐是不会有回报的。
公司间的联姻与离婚
大大小小的公司之间常会出现各种不同状况,如果仔细观看这些不停上演的事件,就像看一出很棒的连续剧般精彩。许多公司间不是“联姻”(即合并,(merger),就是“离婚”(通常指废除公司某一事业体,或裁撤某一部门),而在这些活动中最盛行的就是“并购”(takeover)。所谓并购,也就是一个公司吞并另一个公司,而这个被并购的公司并没有任何反抗,称之为“善意并购”;但当这个公司拒绝被并购,并试着用相对反并购等方式对坑,则通常称为“恶意并购”。。
其实真实状况并不像听起来这么恶劣,因为这种公司间的并购在金融界早已相当普遍。当一个公司已公开对外发行后,他很难完全掌控公司真正的股东,因此他需要竭尽所能地保护自己以免被别家公司吞并,然而没有任何人能保证永远不被并购;而由于每家公司都有权力去并购别家公司,因而当自己成为被并购的对象时,其管理阶层也不能太愤恨,因为他其实也有权去并购他想并购的公司。
不管是善意或恶意并购,被并购的公司都已不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主体,而是附属于并购他的公司的一个部门。卡夫(Kraft)公司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曾是一个独立公司,有自己的股票,且股票也被许多投资人、共同基金和退休基金所持有。接下来即是卡夫公司被菲利浦 摩里斯公司并购的经过。
并购的念头来自菲利浦 摩里斯的总裁,他决定将公司的业务由单纯的香烟扩展到多种不同领域,因此该公司很早就开始收购不同行业的公司,其中有米乐啤酒(Miller Brewing pany)威斯康辛面纸(Wisconsin Tissue)、七喜汽水,和通用食品(General Foods)。在1年他们买下安德曼公司(Entenmann’s)正式进入甜甜圈事业,并在1988年收购了卡夫起司公司。
并购的过程是,菲利浦 摩里斯公司用高于市价的价钱,从数千位卡夫公司股东手中买下其所拥有的股票,一旦菲利浦 摩里斯掌握了卡夫公司51%的股权,并购即告完成,而同时菲利浦 摩里斯也掌握卡夫的经营权。这时候,菲利浦 摩里斯很容易就能说服股东把手中剩下的49%持股卖出。以便取得绝对的主导权。
善意并购的过程既短又没有冲突。因为如果有一个公司本身经营不好,他的股东会很希望透过善意并购改变公司的管理阶层,此时,通常股东会愿意卖出持股,因为并购公司一般会出比市价更高的价格收购他要并购的对象;而随着并购消息的公开,被并购公司股价常会在一夜之间飙涨二到三倍。
相反的,如果是一个同时有二或三家公司一起争夺一个公司的恶意并购案,这时并购公司可能并购失败,演变为对簿公堂或一场股价大战,通常这样的战争可能持续数月之久。虽然曾经有过小公司恶意并购大企业的例子,但通常恶意收购的案子,总是发生在财力较大的大企业并购小公司。
当一个大企业有多余资金存放在银行,却不知如何利用时,公司通常可以把这些资金当作特殊股利发放给股东;但一般经营阶层则认为与其把这些钱寄给股东,不如去寻找一个并购计划得刺激,而且不论他们想并购的公司是什么行业,他们都认为自己的经营能力比现任经营阶层高明,也有自信可为目标公司带来更多利润。所以,并购本身不仅是金钱和财富的较劲,事实上,还攸关经营者的自我意识。
企业整合与企业结盟
最成功的收购,是这个收购案所涉及的各公司是在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