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时,贾母捐资二十两交凤姐备酒戏,开演前贾母问宝钗愿听何戏,宝钗深知贾母喜热闹戏文,便点了一出《西游记》,问到凤姐时她迎合贾母之好,点了一出《刘二当衣》,贾母果然都很喜欢。贾母不只喜欢看戏,还对戏曲说书有些研究。一年元宵节,贾府的小戏班子刚演完,又安排说书女先来。贾母问说何书,女先回答说《凤求鸾》,还不等女先把故事内容大意说完,贾母忙说已经猜到了,接着贾母便把当时戏曲公式化、概念化弊病和作者道德标准做了一番比较系统的评论,可见她对戏曲艺术爱好之深。
贾母对斗牌、吃酒行令、猜灯谜也很感兴趣。每当她心情闷了,便少不得找有脸面的婆子们来陪她斗牌;特别是行令,更是举行宴席所不可缺少的。有时用梅花搞击鼓传花,传到谁手里鼓响,便要罚一杯,说个笑话讲个故事,贾母很爱听。邢夫人为给自己丈夫贾赦讨鸳鸯作妾,让贾母狠批评一顿,她正在气头上,一见薛姨妈来了,便高兴起来说:“咱们斗牌罢别让凤丫头混了我们去。”于是斗了一回牌,贾母也消了气。刘老老二进荣国府时,史太君两宴大观园。大家坐定,贾母先提议道:“咱们先吃两杯。今日也行个令,才有意思。”于是,从贾母起,顺领下去,至刘老老止,说完大家称赏,行令取乐,贾母极为高兴。一次,贾妃娘娘差人送来灯谜让大家猜。贾母见元春这般有兴,自己一发喜乐,命人速作一架小巧精致围屏灯来设于堂屋,不祗众姐妹喜不自胜,贾政朝罢,见贾母高兴,也来承欢取乐。
每到中秋佳节,冬季雪花纷花,或是桂花、海棠花、梅花开放,贾母都要带头领着众人赏月、赏花、赏雪,进行游园活动。逢到这时,贾母说说笑笑,十分开心。一次湘云、宝钗诸人商量起诗社,请贾母进园赏桂花吃螃蟹,贾母高兴的进园来,到藕香榭看桂花,还吃了螃蟹,说说笑笑好不热闹。一年冬季,下了一夜的雪,天上仍是搓绵扯絮,大地粉妆银砌一般。宝玉湘云诸姐妹根据凤姐一句“一夜北风紧”的题目,在芦雪庭争联即景诗。这时只见贾母围了个大斗蓬,坐着小竹轿,打着青绸油伞,鸳鸯等丫环跟着而来。贾母说:“我因为天短了,不敢睡中觉,抹了一会牌,想起你们来了,我也来凑个趣儿。”贾母兴致很浓,又到惜春的住处指点她如何画画儿。八月十五中秋节,贾母说赏月在山上最好。于是,在大观园里的假山上的大花厅里铺设了防寒物品,贾母居中坐了,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一家人团团而坐,吃酒赏月,贾母心情极为开朗高兴。
说笑话,猜谜语,也是贾母喜欢的娱乐内容。贾母有时心情寂寞了,便打发凤姐来讲几句笑话,逗老祖宗乐一乐,开开心。一次贾母得知她的大儿子贾赦要讨她身边的丫环鸳鸯作妾,气的浑身直抖,在这样一个极严肃、紧张的气氛里,周围的人大气都不敢出,凤姐为给贾母开心,便故意编派贾母的不是:“谁叫你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得水葱儿似的,我要是孙子我早要了,还等这会子呢?”贾母消了气,便也逗笑说你带去给琏儿放在屋里时,凤姐说:“琏儿不配,就只配我和平儿这一对‘烧糊了的卷子’,跟他混罢例。”说的众人全笑起来,把那冷冰冰的场面缓和下来,贾母的心情也由阴转晴了。当刘老老二次来贾府,贾母知道了便说:“我正想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儿,”刘老老见贾母喜欢,便编出什么女孩儿雪下抽柴、观音菩萨托梦等故事给贾母和宝玉黛玉诸人听。当贾母带刘老老逛大观园时,在宴席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老老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时,上上下下都一齐大笑起来,贾母笑的流出眼泪,搂着宝玉叫心肝。
从封建社会流传下来一句俗话:“人生七十古来稀”,贾母活到83岁,可算是稀中之稀了。她能有如此高寿,这除有优越的物质生活和生存环境而外,恐怕是她有丰富的精神生活,用各种喜好和娱乐来调节情绪,使之心胸豁达,性格开朗有重要的关系。当然,像贾母这样能够有满足自己的各种精神生活所需的条件,在旧社会里那还是极少数的,甚至极个别的。但在现代社会,情况已有了很大的改变,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对老年人来说,物质生活大都不成什么问题,尤其生活知识、娱乐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给广大老年人提供了十分优越的精神保健条件。
人到老年,生活相对比较清闲、孤独,只讲究吃的好、穿的好、住的好,并不能排除精神上的空虚与寂寞,需要有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来添补,充实精神上的空虚,提高生活质量。所以,相对比较而言,精神生活比起物质生活显得更为重要。物质供应祇是保证生命生存的需要,而丰富的精神生活则可以改变肌体的物质因素,调节物质新陈代谢,促进内分泌物的变化,增强抵抗能力,有助于延缓衰老。有丰富精神生活的人,不易被任何的忧郁伤感、孤独寂寞的心境所干扰,能够保持心胸豁达,性格开朗,平心静气,宽宏大度。这种心境正是从富有的精神生活中取得的。因此,我们要从贾母的善于丰富精神生活上有所启示,注意从自己的爱好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乐趣,寻求精神寄托,不断更新、充实和挖掘精神生活所需要的渠道与方式,永远保持情绪开朗乐观,努力培养洒脱欢快的心情,善于调节不利于心境稳定的情感,做到这样,就会达到延缓衰老,健康长寿之目的,比之贾母来,长命百岁是绝不稀奇的。
《红楼絮语》之50
刘老老何以长寿
在《红楼梦》里,要论年龄最大者,应属刘老老了。在第39回,贾母问刘老老多大年纪,刘老老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说,比我大好几岁呢。刘老老活到多大岁数书中没有交待,不过贾母83岁病故后,刘老老最后一次来贾府送巧姐时,大概已经八十六七岁罢,这在三百余年前的封建社会里,人能活到这个岁数,应该说是长寿了。那么刘老老何能长寿呢,说来有四个因素:
一、坚持常年劳动。刘老老生活在农村,靠种田度日,每天都要到田里劳动。第39回,刘老老说道:“我们村庄上种地种菜,每年每日,春夏秋冬,风里雨里,那里有个坐着的空儿?天天都是在那地头上做歇马凉亭”。在第113回里,贾母去世后,刘老老来贾府见凤姐说:“昨日又听说老太太没有了。我在地里打豆子,听见了这话,唬的连豆子都拿不起来了。”这说明刘老老一生都在劳动,就是已经八十六七岁高龄还在坚持田里劳动。科学研究证明,劳动要伸展四肢,加大肺活量,这有利于强化肌力,心脏功能,提高人的最大摄氧能力;劳动可以降低血脂,缓解人的紧张情绪,可以改善全身的健康状况;劳动还可以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提高人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抗病能力,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劳动还可以使人体的许多器官恢复或增强功能,延缓衰老的进程。刘老老一生不间断的在田间劳动,当然不光是为了健康的目的,主要是为生存度日的需要,但在客观上对她的长寿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善于动脑。刘老老的长寿,还跟她善于动脑有一定的关系。刘老老虽生活在乡下,但见多识广,阅历丰富,凡事喜好琢磨。第39回里,周瑞家的领她来到平儿这里,谈起螃蟹的价钱,刘老老计算起来:“这样的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两银子。
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银子,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当宝玉、黛玉等公子小姐喜听乡间的奇闻怪事时,刘老老便顺嘴编些“抽柴火”、“泥塑像”的故事给她们听。刘老老不仅善于动脑,而且机智过人,连最机灵的宝玉也对她讲的故事信以为真,入痴如迷,几天丢不下。“生命在于运动”,其中包括脑力劳动。现代医学专家认为,脑子用得越少,越易变老;脑子开始工作的时间越早,延续的时间越长,脑细胞老化的速度就越慢。由于每个脑细胞的寿命都是受“用进废退”的进化原则所支配,勤动脑会使大脑经常处于一定的活跃状态,对延长寿命是有益的。刘老老能够善于观察周围客观事物,琢磨分析,不断增长见识,使大脑经常处于活跃状态,这对她能够长寿是个重要的因素。
三、性格开朗。刘老老性格开朗,诙谐乐观,善解人意,不仅讨人喜欢,也对身心建康有益。她二进荣国府时,不仅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还说了许多笑话,让贾母和哥儿姐儿们开心。在第40回里,凤姐端一碗鸽子蛋放在刘老老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老老便站起身,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不可否认,这里面固然有她为博取贾母和众人的欢心,故意出些洋相,充当一次女清客的成份的一面,但刘老老如没有开朗乐观,喜诙谐,不爱烦恼的性格,也不会说出的话,做出的事会讨得众人这么开心。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的疲惫和痛楚。”精神乐观,心情开朗,做到恬淡虚无,平心静气,宽宏大度,喜闻乐见,便能保持精神健旺,增强内在的抗病能力,保持身体的阴阳协调平衡,必然会达到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目的。
四、少吃肉食多吃菜,这也是刘老老长寿的秘诀。第39回刘老老给贾母送些瓜菜来,贾母说:“我正想个地里现结的瓜儿菜儿吃,外头买的不象你们地里的好吃。”刘老老笑道:“这是野意儿,不过吃个新鲜。依我们,倒想鱼肉吃,只是吃不起。”刘老老说的是实情。在那个时代,农村的贫苦庄户人家,过的是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那还能大鱼大肉的调换着吃。我国古代长寿老人的经历和经验也证明,他们的食物均是以清淡为主。而历代帝王,虽吃尽人间山珍海味,而长寿者却不多。饮食能够节制,多吃优质蛋白和维生素,不过多吃油脂品,多吃清淡的食物,是老年人不应忽略的。
老年人最易于产生心理上的抑郁和孤独感,这对健康不利。注意调解自己的生活方式,消除心理障碍,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要多活动、多动脑,善于寻找和充实生活情趣,保持稳定的心境;要多注意饮食的科学性,这些对老年人长寿是非常有益的。刘老老虽然生活在三百年前的封建社会,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但是曹雪芹写出她的长寿经,对我们今天的老人来说,还是值得借鉴的。
后记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也被世人称作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鲁迅曾在《〈绛洞花主〉小引》中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集外集拾遗》)可以说,对这部伟大的著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发现,她的内容之丰富,领域之广阔,情节之生动,人物之传神,没有任何一部书能够比得上,可以说是一部读不尽、品不完、探不透的奇书。
我还清楚的记得,47年前,我当时刚刚19岁,在哈尔滨市的新华书店里,头一次看到《红楼梦》时的欣喜心情。我买回来后翻开头一页往下看就放不下了,我躺在招待所的房间里展卷阅读,三天三夜没出屋,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紧紧的吸引了我。我仿佛看的不是文字,而是踏进了大观园,身临那些活灵活现的众多人物之中。尤其是当我看到林黛玉孤独地焚搞断痴情,魂归离恨天时,我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泪流满面。正像侯宝林大师在相声中说的那样,林黛玉一死,我就觉得活着没有意思了,干什么心思也没有了,那种快快不快,郁郁寡欢的心情过了好些日子才恢复过来。1954年,李希凡、蓝翎的《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一文在山东大学的《文史哲》第9期发表,毛泽东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其他同志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的信》后,在全国展开了对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中的所谓错误以及胡适唯心论的批判。这又引起我对《红楼梦》评论的兴趣。我读了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读了李希凡、蓝翎及许多报刊上发表的评论、研究文章。
随着批判的深入,许多评论《红楼梦》的结构设置、成书过程、语言艺术、人物分析、版本研究等文章也多起来。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对《红楼梦》的研究,按着毛泽东的思路,不少评论家们提出了《红楼梦》是一部阶级斗争史、是封建社会的没落史的论断。
我受此影响,再读此书时,看到了乌庄头在灾年向贾府交租所反映的地主阶级向农民剥削压榨;看到了王夫人、凤姐等主子迫害女奴;看到了薛蟠、贾赦、贾珍等当权者倚财仗势,残害百姓等事体,这里面却实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但除有阶级斗争外,是否还有更多的内容和领域需要人们认识和探索,是有不同争论的。不管怎么说,把《红楼梦》标上政治标签,是极容易束缚读者的视线的。
80年代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不仅改变了我国的落后面貌,取得了经济的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包括文学事业等各项领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气围从来没有这样高涨过,更为《红楼梦》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和领域。也只有在进入新时期以来,才使“红学”研究更深刻、更广泛的展开,所取得的成果也是有史以来所没有过的。在这个新形势下,我再阅读《红楼梦》时,又有了新的感受。我深深感到,《红楼梦》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描写了许多事件,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不仅真实地、客观地反映了清代末期社会和家庭生活,也为几百年后的今天现实生活提供了一面镜子。从这里面看到了经济领域里的矛盾、新经济思想的萌芽、贾府里理财的弊端、奢侈浪费的陋习;看到了官场中的贪污受贿、权钱交易、贪赃枉法、徇私舞弊;同时,这里面也反映了老年人的心态和追求,以及如何对待老年人、老年人如何作长辈、老年人如何健康长寿等等,这些都为如何观察、探索现实生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历史无情,各种事态惊人的相似和重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的前进犹如浪涛汹涌,泥沙俱下,在奔腾向前的主流中难免不有沉渣、污垢泛起。尤其是应该看到,在新时期中经济转轨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善、健全;经济发展、社会分配所形成的不平衡性;加之多年来封闭的、禁固的单一思想体系,一下子释放开来,涌现了多元化的心态和思潮,这里面也难免不使部分人,包括部分执掌权势的人产生崇尚金钱、追求安逸种种影响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因此,新时期以来,社会上出现的具有十分危害的新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复杂、都突出。同《红楼梦》联系起来看,就会让人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