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絮语 刘宝彬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楼絮语 刘宝彬著-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饮酒看签互相取笑儿,好不热闹。
  直到二更以后,临时照管黛玉生活的薛姨妈打发人来接黛玉,黛玉说:“我可熬不住了,回去还吃药呢!”宝玉等还要留着众人,李纨、探春也都说夜太深了不妥,也都命点灯回走,袭人等齐送过沁芳亭河那边方回来。大家复又行起令来,彼此有了三分酒,便搳拳赢唱小曲儿。到四更时分,方收拾皿漱睡觉。及至天明,宝玉梳洗后一眼看见砚台底下压着一张纸,待晴雯拿给他看,原来是妙玉送来的贺寿贴儿。只见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宝玉待要写回贴,看妙玉自称“槛外人”,竟不知回贴落什么字才好,后出外遇上岫烟告诉他只写“槛内人”即可。
  宝玉回房写了:“槛内人宝玉熏沐谨拜”几字,亲自拿到了栊翠庵,隔门缝儿投进去,便回来了,宝玉的寿辰至此才算结束。
  贾宝玉这时也只不过十二三岁,这样一个小公子过生日为他搞的这般排场和毫费,这在那个时代的贵族家庭来说,本是个很平常的事。然而,贫苦之家的孩子过生日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不用说在旧社会过的那种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能吃个菜馍馍就不错了。直到建国初期的二三十年里,孩子过生日也只不过给煮两个鸡蛋、买几块糖吃。至于衣服、鞋袜那里买得起,大的穿小了给小的穿,破了补一补继续穿,饭桌上也只是粗茶淡饭跟着大人一样吃。那时候除了高级干部肉蛋供应特殊照顾好一些,普通干部职工是平均主义大锅饭,高低也差不到那里,能吃饱穿暖就不错了,那有多余的钱往孩子身上花。农村就更苦一些,从清早干到晚也挣不了几个工分,一个工分只有几角几分钱,农村的孩子更是不知道什么是过生日,吃穿比城市的孩子也差多了,好多儿童因爹娘交不起几元钱的学费而不能上学成了文盲。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经济的大发展,人们生活普遍提高,在这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家庭中独生子女的出现,于是在家庭、在社会、在校园里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阶层。他(她)们的长辈从物质上对他(她)们着意的进行了全方位的包装成为“小皇帝”、“小绅士”、“小贵族”式的一代,成为当前的高消费阶层。《黑龙江晨报》曾用一个版的篇幅,报道《校园里的贵族们》的情景颇令人深思。哈尔滨市十三中许多中学生过生日的几天前,家长就忙着张罗,把孩子的同学请到酒店,家里人和亲友也要出席。不用说高挡的蛋糕必不可少,美味佳肴也要摆满席面,酒杯饮料频频相碰,另外还少不得按孩子的喜欢买些生日礼物。一个孩子过一次生日,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哈十八中的学生说,同学聚会、同学过生日都要到场,每次最少要送三四十元,多则上百元,送少了丢面子,让人看不起。一个班里每周都有同学过生日,同学也如大人一样,随礼现象已很普遍。哈三十二中学,当社会上刚刚流行大哥大、BP机时,有些班级的学生就佩带了。有一个班从小学刚人中学的学生,有30%以上的学生有传呼机和手机,老师在上面正上课,学生的BP机就“嘟嘟”的响起来;现在不仅中学生有,小学一年级学生也有。有一个7岁女生佩带手机,上老师家去补习功课,小女孩的书包里发出“嘟嘟”的响声,女孩从容地从书包里拿出手机跟家里通话。
  现在的中学生已开始互相比手机的品牌、价钱的高低;手拿牌子亮的、钱多的学生洋洋得意,受到无手机的学生的羡慕。在穿戴上中学生就讲究名牌服装。南岗区有个中学不少学生穿的是名牌鞋,价格都在千元以上,穿一套阿迪达斯、耐克等品牌的服装大都在500元以上,有的学生穿的衣服、鞋都在2000元以上,有的学生仅500元以上的鞋就有七八双,他(她)们说,穿名牌才显得气派,才能被别人高看一眼。在吃的上更是讲究,不用说家常便饭不愿吃,在餐厅也是要高档的。哈市肖红中学的餐厅每天中午有3元、4元和5元的盒饭,学生买3元的不到20%;而买4元和5元的分别占30%和50%。一个学校中午一次倒掉的剩菜饭达40多公斤,其中多是鸡鸭鱼肉。哈松雷中学的学生每人腰里都有数量不小的零花钱,想吃啥就买啥,零食不离口。学校食堂的一级厨师做的饭菜不愿吃,却经常合伙上饭店酒楼去吃。
  现在不祗十几岁的女中学生爱美,而且开始追求美。头发要到“发艺”、“发型设计室”去剪,每次都要花上几十元上百元,怕上“发屋”、“理发店”去做头让同学知道了掉价。有个上初中三年级的女生,母亲是下岗职工,每个月只靠她父亲400多元的工资维持生活。这个女生不考虑家里的实际条件,每件事都与她身边的同学比,要名牌、要高挡,同学有什么她就向爸妈要什么。
  今年春节同学聚会,她看同学都给大家买礼物,她就管父母要300元钱也要给同学买礼物。她妈无耐,只好把准备过节的270元钱全给了她。在中小学里,每到放学或开家长会,校园门口便成了汽车博览会,各式各样的汽车挤得路两旁满满的。过去学生看谁的爸爸妈妈官大,坐的汽车档次高?现在学生看谁的爸爸妈妈有钱,坐的是不是自己家的轿车。坐上豪华高级轿车的孩子,流露出十分得意的神情。据国家统计局所属美兰德信息公司对北京、上海、成都、广州、西安五大城市的调查表明:全国10岁至12岁孩子的每月消费总额超过35亿元,五个城市中每月每个家庭为孩子花的钱平均是672元,北京最高764元,上海736元,其中服装、食品物质的消费占60%。
  在中、小学里的学生形成这种“贵族阶层”,出现攀比的不正之风,责任不在孩子,而在于家长,在于家长的心态的扭曲。不可否认,人们生活的普遍提高,有了比较丰富的物质条件,小贵族是形成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特别是当有些私有企业的业主和一部分暴富者,把自己一扔千金,挥金如土的花钱模式,有意无意的,浅默移化的影响到孩子的身上,把校园里的奢侈、攀比的风气带起来了。已往家庭中大都是多子女,长辈对子女的感情是分散的;而现在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则给长辈带来一种“稀者为贵”的心理,不仅是父母把子女当成溺爱的对象,爷奶辈也把独生孙子女看成是“掌上明珠”,把对多子女的爱集中转移到孙辈身上,便产生一种“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的心态。于是,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有求必应,任他(她)们一味追求享乐的心理不断膨胀,过早的沾染了成年人的一些恶习,导致校园里出现一个本不应该出现的“小贵族”、“小绅士”的阶层,这是很值得人们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的家庭,几千年来的传统都是由多子女所组成,而从本世纪的80年代以后,多子女家庭被独生子女所代替,这是自古以来历代老一辈人所没有经历过的,这是家庭结构的一次重大变革,可以说是家庭结构上的一次革命。这场革命的焦点是要改变已往的那种“广种薄收”的扶养模式,变为“人才素质”教育模式,也就是说从量变到质变的一次飞越,这里涉及到传统观念的演变、道德法则的继承、教育方式的更新等一系列问题。这一代独生子女群体,是前所未有的一代,对每个家庭的长辈来说,从婴幼儿到他(她)进入童年、少年时期,应用什么视角去审视他们?用什么形态来引导、启发他(她)们?用什么样的思想规范教育他(她)们?这已成为当代社会和家庭长辈们有着诸多而不同的探讨和评价,也是需要深入探索和研究的一门科学课题。
  这里有一点可以肯定的说,要这一代独生子女再回到父辈或祖辈当年那种清贫的生活里,去感受艰苦朴素的经历,去接受老一辈人的思想观念是难以做到的。
  随着社会、家庭物质生活的丰富,给子女充实适当的物资条件也并不为过。但是,一位伟人说过:“再富不能富孩子”。超越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特别是超越了现实人们的思想形态,去追求子女的高消费,娇惯子女的索取,不仅无益于这一代身心健康,而且有害于他(她)们的未来,影响国家对人才的需要。社会心理学家论断:成年人的人生观念,其中有80%的比重是在童年到青少年时形成的,这一阶段是接受传统思想、道德观念、人生价值观的极为重要的时期。在《红楼梦》第42回里,刘老老跟凤姐谈到对巧姐的调教时,说了一段颇耐人寻味的话:
  “富贵人家养的孩子都娇嫩,自然禁不得一点委屈:再他小人儿家,过于尊贵,也禁不起,以后姑奶奶少疼他些就好了。”富贵人家的孩子从小“娇惯”、“尊贵”,长大后难以成才。清代从雍正朝以后,在文韬武略,在治国征战做出卓越贡献的,大都是汉人,例如刘庸、左宗棠、年更尧、曾国蕃等,而从八旗贵族里面的子女没有出现大有作为的人。从贾府的下一代所出现那一群娇生惯养的子弟,无不是花天酒地,吃喝玩乐之徒,那一个能担当起国家的栋梁之才。所以,清朝的灭亡这是必然的事。
  俗话说:“七岁看老”,这一段如对子女没有正确的引导,可行性的教育,任其向高消费攀比,任其追求享乐,娇生惯养,其结果必然助长他(她)们的依赖思想,虚荣心和利己主义思想,满足不了愿望和要求时极易走上邪路,恰恰与下世纪所需要的新型人才背道而驰。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独生子女教育如何,是关系到下一代人在新世纪里能否担当起振兴中华,立于世界富强之林的重任。做为老辈人在这个问题上失职,就是背离了时代的要求,背离了民族的期望。
  《红楼絮语》之19
  贾母评书
  在《红楼梦》第54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至十五这晚上,贾母在大花厅上摆酒席,定一班小戏。此时唱的《西楼会》,那戏中的于叔夜赌气去了,饰演文豹的小演员便发科浑道:“你赌气去了。恰好今日正月十五,荣国府里老祖宗家宴,待我骑了这马,赶进去讨些果子吃。”引得贾母等都笑了。说了一个赏字,三个媳妇每人摄了一笸钱,向戏台上说:“老祖宗、姨太太、亲家太太赏文豹买果子吃”说毕向台上一撒,只听“豁啷啷”,满台的钱,众人看小演员们抢钱取乐。
  一时戏歇了,便有婆子带了两个门下常来的女先儿进来,贾母命她们坐后问说什么新书?女先回答说,是残唐五代故事,名叫《凤求鸾》。故事大概是有一位乡绅王忠,曾做过两朝宰辅,膝下有位公子,名唤王熙凤。上京赶考路上遇雨,到了一个姓李的庄子避雨,这庄子李老爷与王老爷是世交,有位千金小姐,名雏鸾,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贾母听了道:“怪道叫做‘凤求鸾’,自然是王熙凤要求这雏鸾小姐为妻了。”于是,贾母就当时说唱艺术评论了一番很有见解的话。贾母说道:
  “这些书就是一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这么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乡绅门弟,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绝代佳人’,只见了一个清俊男人,不管是亲是友,想起她的‘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像个隹人?就是满腹文章,做出这样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一个男人家,满腹的文章,去做贼,难道那王法看他是个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了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堵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子的小姐,又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的,就是告老还家,自然奶妈子丫头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是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头知道?你们想想,那些人都是管做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了不是?”
  有的红学家在评论贾母评书这段话时,认为是喑喻大观园中的某个小姐,是说给她听的。说给谁听这个问题不是本文要评论的。这里要说的是从艺术评论的角度看,贾母对戏曲、评书在编创上存在着陈腐旧套问题的批评,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至少有三点启示:一是故事结构公式化、概念化,缺乏创新、缺少新意。正如曹雪芹在书中开头指出的:“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如戏中的小丑一般。”好多戏曲评书落入这种旧套;二是人物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性格雷同,缺乏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得不到观众的共鸣;三是情节虚假,事体不合情理,不符合实际生活,大有闭门瞎编乱造之嫌,观众看了极不真实。今天的文学艺术创作上存在的问题何尝不是如此。
  所以,曹雪芹借贾母之口,对戏曲评书的评论,这对提高艺术创作水平颇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应该说,改革开放20多年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得到了认真的贯彻落实,文学艺术事业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电视进入了千家万户,为亿万人民群众丰富了精神生活,鼓舞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这应该说是当前文学艺术发展的主流,必须应该肯定。但是,这并不是说在艺术创作上已尽善尽美,而是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按着人民的要求尚有很大的距离。特别是进入家庭的影视作品的创作上存在着贾母评书中所指出的毛病。电影、电视是综合各种艺术所组成,它的创作如何,可以说是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各种艺术的水平。目前,在影视创作中反映城市企业改革题材的故事片电视剧,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公式化、概念化,缺乏新意,缺乏感染力。我们从银幕和屏幕上看到这类的影视剧,大都是一个公式:艰苦创业(或是兼并)—挫折矛盾—努力斗争一庆功结束。这种故事里面的人物也是一个公式:两个人事业上是对手,情场上是情敌,人物必定是孤男寡女,一会儿跟这个相恋,一会儿又跟那个拥抱,争风吃醋,互相打斗;故事贫乏,内容空洞,人物苍白无力,缺乏个性,吸引不了观众。这种缺乏艺术性、思想性的影视作品没有真实的反映出当前丰富多彩的企业改革生活。
  目前,古装片、武打片、和尚片的影视剧泛滥成灾。每天打开电视机,有十分之八是这类电视剧充斥荧屏,而反映现实生活,特别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太少。许多古装、武打、和尚的电视剧,不是为报家仇,就是为报父仇、为报师父之仇,互相武斗,刀枪剑戟满天飞,其中的人物穿戴、装饰和面孔也都大同小异,更缺少角色的自己性格;武打虚假,漏洞百出,让该死的剑没刺到身上就口吐鲜血而亡,而不该死的刺多少剑中多少弹依然跳跃如常;甚至在拳脚互打时,设计的被打者拉着架子等着对方拳头打来,而没有打到身上,被打者便倒在地下,颇有侯宝林说相声中武松打醉虎的情景,令观众啼笑不得。而这些影视剧只不过是让人看个热闹,体现不出“古为今用”的艺术原则,看不出其主题是说明什么问题,对今天社会有着什么意义。《雍正王朝》收视率较高,所以受到观众的欢迎,就是它用历史事件,针对现实官场腐败问题而展开的剧情,塑造了雍正这一历史人物在面临国库空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