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所有把他们都遣散了。”
刘秀眼看就要到手的庞大力量化为乌有,心里不太高兴,就讽刺老鲍:“你忠心可嘉啊!”
不过,刘秀也是慕名征召老鲍的,就逐步放手使用他,先后委任他为谏议大夫、鲁郡太守、扬州牧,封关内侯。
在这些工作岗位上,老鲍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极强的敬业精神,忠实地执行刘秀王朝制定颁布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击豪强,保境安民,发展教育,修习礼仪,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作出了突出的成绩。
此间,他因为老母亲去世回乡丁忧。离职之际,他把自己的全部财产散发给了当地的孤苦子弟。
他以自己堂堂正正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的表现,赢得了刘秀的器重和尊重。
刘秀很赞赏他,曾经赐给他豪宅,被他谢绝了。
酝酿司隶校尉人选的时候,刘秀想到了老鲍。
老鲍一生中最牛的表现,最被人们记住并津津乐道的,就是在这个任上大胆工作,勇于在太岁头上动土。
公元35年6月27日,老鲍刚上任司隶校尉不久,朝廷为中郎将来歙举行隆重的葬礼,刘秀亲自缟车素服,率领文武百官告别老来。
赵王刘良也是参加葬礼的,回来时经过洛阳城的北门,跟右中郎将张邯迎面相遇。
正在门槛上,道路狭窄,难以同时通行,张邯连忙避让,动作慢了一点,惹得刘良大为光火。
刘良呵斥张邯赶紧调转车子滚开,随即,他又命令手下叫来城门侯史岑贵训斥一通。作为一种惩罚,他命令岑贵在地上往前跑几十步,以增长记性。
刘良过去胆小怕事,刘秀登基后他腰板硬了,但温良恭俭让的秉性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像这样的发火是不多见的。
按说,刘良在这时候发点火也不是不可以。按照规定,帝国各级干部及群众,上至皇帝,下至县乡普通工作人员和普通老百姓,在乘车的颜色、制式和道路通行方法上,都有明确的要求。也就是说,谁能坐什么车,谁在路上碰到了先给人让路,都是有严格详细的规定的,不能乱来。
当年刘秀在新野避难时,跟二姐夫邓晨乘车外出,就因为碰上了上级官员的车子避让不及,差点被下狱治罪。
但是今天张邯也是朝廷重臣,人家并没有当然也不敢故意要挡住刘良的车子,城门侯史岑贵就是眼皮不眨地盯住城门,也难保不出现车子相遇的情况。
大家迎面碰上了,也是一种缘分,谦让一下就是了,刘良做得确实过分。
这一切都让老鲍知道了。
他根本不顾刘良的特殊身份和地位,立即上书刘秀,弹劾刘良。
在这次上书里,鲍永详细叙述了刘良发飙的情节,然后义正词严地说:“刘良身为朝廷重臣,一方王侯,明明知道岑贵是京城享有六百石俸禄的城门侯史,却肆意侮辱,让他在马车前,在大庭广众之下叩头跑步,所以,刘良是不守藩臣之道,犯了大不敬之罪!”
刘良的做法虽然不妥,但是对照法律规定,他毕竟没有杀人越货,抗旨谋反,论罪过不应严惩。尽管如此,刘秀接到老鲍的上书还是非常重视的,他立即表态,一方面高度赞扬老鲍不畏权贵、勇于负责的工作精神,另一方面明确支持老鲍对赵王刘良的弹劾!
与此同时,刘秀还进一步重申,朝廷和本人将坚决支持老鲍等监察干部正确行使职权,切实整顿干部作风。
这件事在中直机关震动很大,干部们都引以为戒,小心翼翼。
不久,老鲍推荐扶风人鲍恢为御史台监察官(都官从事),被刘秀采纳认可。
鲍恢也是个清正廉洁、刚直不屈、不畏强权的好干部,为人、工作跟老鲍十分相似。
于是,刘秀经常告诫那些开国元勋、皇亲国戚:“你们为人做事都要收敛点,小心别遇上二鲍!”
应该说,刘秀从制度上、用人上和查办案件上,全面加强吏治整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帝国监察体系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恢复和建立起来了,政治肌体的自我保护和政治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大大提高;一大批专兼职监察干部在刘秀的支持下大胆工作,勇于负责,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风改善和政策落实;各级干部的自律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明显改善,少数胡作非为的干部和为非作歹的豪强也心存忌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老百姓是基本满意的。
他的这些工作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和老百姓愿望的,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产生了极好的社会政治效果,不少做法也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这些哥们儿下场惨了点——刘秀也有不厚道的时候
也不得不说,刘秀及其家人是人而不是神,他以及他们在对待干部上也有一些不当甚至错误之处,最明显的就是少数坚持原则、敢于碰硬的干部下场不堪,让更多的干部心寒。
不妨举几个例子吧,反正这样的例子今天也很多,希望以后会越来越少。
这几个例子中的哥们儿起初都是刘秀非常信任并且亲手提拔重用的,他们的际遇让人倍觉尴尬而又发人深省。
侍御史申屠刚是个猛人,但是,由于他太过生猛,犯言直谏起来不顾一切,有时候搞得连刘秀都下不了台,让刘秀很不爽。渐渐地,刘秀心里就有点烦他,逐渐疏远他了。
恰好这段时间,刘秀的家里不太平,皇后郭圣通跟贵人阴丽华的矛盾十分突出。家务、国政搅和在一起,刘秀心里很烦恼,已经在考虑把皇后郭圣通给废了,改立阴丽华为皇后。当然,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太子也得换人。
这些都是刘秀家务,也是帝国的核心机密,深深地在刘秀的心底里酝酿,任何人也不敢过问,连议论也不敢议论。
但是,申屠刚是个猛人,是任何人中的例外。
申屠刚多次建议刘秀抓紧时间让太子刘彊到东宫就位,精心给他挑选老师,好好地把他培养成帝国一哥的接班人!
这显然跟刘秀的计划背道而驰,也是刘秀极为反感的。
刘秀根本不听。
申屠刚再建议。
刘秀仍然不听。
申屠刚再三建议。
刘秀依旧不听,还恼了!
在其他方面,申屠刚也是毫不顾忌,一谏再谏。
终于有一天,刘秀下诏,免去申屠刚同志的侍御史职务,降为平阴(今河南孟津东北)县令。
申屠刚非常郁闷,心想我秉性如此,是你征召我来当这个侍御史的,更重要的是,是你支持我大胆说话,大胆干事儿的!现在却……
后来,刘秀可能也觉得对这样有点不负责任,就重新调整申屠刚的职务,让他担任朝廷参议(中大夫)。
但申屠刚已经心灰意冷,无心仕途,不久就因病辞职,最后在家中去世。
历史还是记住了申屠刚。
老鲍的精彩表现大家都看到了,刘秀对他的肯定大家也知道了。
但是,老鲍只知道工作,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工作上,耻于投机钻营,不善于琢磨人,也不善于揣摩领导,特别是皇上的意图,不久就吃了亏。
在官场大多数干部把取悦领导和经营人脉放在首位的时候,老鲍跟申屠刚一样,只知道把主要精力用在工作上,显得很另类。
老鲍乍看铁面无私,其实也是重情重义的性情中人。在到长安霸陵检查工作时,老鲍路过更始帝刘玄的坟墓,睹物思人,想想当年刘玄的知遇之恩,老鲍不听同事的劝阻,坚持要祭拜刘玄。
他对同事说:“更始帝待我不薄,我岂能路过故主的墓不拜!哪怕得罪当朝天子,我也要拜!”
于是,他在刘玄墓前痛忆往昔,哭尽思念之情。
还有一次,老鲍出差路过扶风,又杀牛摆酒,到过去的老领导苟谏坟上祭奠。
对于这位曾经顶住巨大的政治压力,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保护自己的老领导、已故郡太守,老鲍也是终身不忘。
这两件事都让刘秀很不愉快。他怀疑老鲍这样做是不是有什么政治意图,还专门交给朝廷高干讨论,看老鲍用心何在。后来,在太中大夫张湛的极力劝说下,刘秀心中的不满才渐渐消融。
但是,刘秀对老鲍的信任也从此大打折扣。
再后来,老鲍在工作上仍然犯言直谏,刘秀就很生气了。
有一次,朝廷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大司徒韩歆在已经得罪刘秀的基础上,列举大量事实说明即将发生饥荒和动乱,言辞激烈,手舞足蹈,被刘秀当场免职。
刘秀怒气冲冲,要求他立即回家当老百姓去。
这还不算,刘秀在散会后又专门下诏,派人到韩歆家中谴责他。
当时,朝廷重臣免职后,皇帝还下诏谴责,这是相当严重的,就意味着有可能要治当事人的死罪。
韩歆及其儿子韩婴在巨大的压力下无奈自杀。
老鲍非常了解韩歆的为人和工作,认为老韩心直口快,并不是故意跟皇帝对着干,在这期间多次进谏,为老韩求情。
刘秀不仅没有同意老鲍的意见,还下诏把老鲍贬出京城,改任东海相。
老鲍从此离开朝廷权力中枢。
被阴丽华母子阴死的虞延
如果说申屠刚和老鲍是因为只知道一味工作、敢说真话,被刘秀公开免职的话,那么,我们的熟人虞延同志则是被阴丽华母子玩死的。
虞延同志不给阴丽华家族面子,坚持依法惩办阴家家奴马成,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是,也正是这件事儿,使他跟老阴家结下了嫌隙。
阴丽华的长子刘庄继位,是为明帝,仍然对虞延同志信任有加,提拔他到中央工作,先后担任太尉、司徒等要职。
但是,就是这么一位非常优秀、工作为人几乎无懈可击的好干部,最后还是被阴丽华母子给狠狠地涮了一把。
这已经是刘秀去世十几年之后的事了。这里说这事,是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刘秀整肃吏治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阴丽华女士的历史形象和历史地位是早有定论,万口一词的,作为一个接近完美的女性,几乎没有留下负面的信息。
同样,刘秀的第四子、她的长子刘庄自幼就深受刘秀宠爱,继位成为明帝后励精图治,到后来他的儿子继位成为章帝也干得不错。爷俩儿在位期间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被称为“明章之治”。
跟老妈阴丽华一样,明帝刘庄无论年少时,还是继位后,在为人上、工作上都是清清白白,出类拔萃的,历史也早有定论,本人也几乎没有留下负面的信息。
联手涮虞延一把,是娘俩儿被确凿记载的、罕见的阴招儿。
娘俩儿使出这招,借助了楚王刘英谋反案件的平台,有典型的刘秀风格:出手无痕,一招毙敌。
由于虞延同志工作太出色,为人太严谨,想暗算他确实不太好找机会。为了寻找这样的机会,阴丽华隐忍了将近二十年!
来看刘英谋反案件。
刘英是刘秀的第三个儿子,是许美人所生的唯一儿子。
刘英从小就感到郁闷的是,自己跟老妈一样,从来就不被老爸刘秀宠爱,一直就被老爸和兄弟们冷落。
公元39年,刘秀大规模册封的时候,刘英与其他兄弟一批,被封为楚公,两年后与其他兄弟一批被晋爵为楚王。
他的封国在彭城一带,国土面积最小,经济最不发达,社会最为落后,在所有兄弟们中,他也最自卑,最没有发言权,就像当年刘秀的先祖、西汉景帝的儿子长沙定王刘发一样,“国小地狭,不足回旋”。
直到去世前两年,刘秀觉得自己对这个儿子太过刻薄,才把临淮郡的两个县取虑(今江苏宿迁西南)、须昌(今山东东平)划给刘英。
总之,刘英在老爸刘秀在位时期,在三十来岁以前,就像豪华宴席上珍馐丛林中的一碟小菜,是在别人的冷落中度过的。
虽然比起普通人家来,刘英和老妈从来没有衣食之忧,但在刘秀的皇家盛宴上,他的老妈只能捡人家不坐的位子坐,而他,只能拽着老妈的衣襟,忧郁而胆怯地偷觑一个个气壮如牛放声谈笑的贵宾!
但是,刘英跟自己的四弟、阴丽华的长子刘庄感情很近,关系很好。
刘英知道自己在皇家很孤立,就主动接近亲近刘庄。而极端聪明的刘庄,可能是自己心地善良,也可能是自己想在兄弟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也可能是刘秀、阴丽华的特别交待,对三哥刘英也格外热情,格外关照。
在长大成人的孤独寂寞、无可奈何的岁月里,刘英对大大小小任何事情都没有发言权,就到处跑跑,交交朋友。
后来,他又开始信奉佛教,斋戒诵经。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大约于公元前5世纪我国周朝周灵王时期,由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立,传入我国的时间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这段时间,佛教作为洋教,跟我们国产的道教思想交锋非常激烈,它进来后一时水土不服,还没有广泛传播。
所以,刘英信奉这么一种刚刚进来几十年、“曲高和寡”的洋教,既有深刻的原因,也使他显得非常另类。
他是我国有确切记载的很早的佛教徒之一。
公元57年2月5日,刘秀去世。同日,按照刘秀生前的安排,四儿子、三十岁的太子刘庄即位称帝,为汉明帝。
虽然刘庄即位是刘秀的安排,但是他的登基大典却有点混乱。
刘秀在时,可以用他的绝对权威驾驭一切,他不在了,帝国权力出现了真空,大家议论纷纷:下一步国家怎么办?
刘秀丧礼时,开国元勋、宗室贵族和当朝权臣们往来祭拜没有一点章法,想来的就来了,想走的随时就走了。
哥们儿碰面了,谁先谁后、谁让着谁都没有什么讲究。老四刘庄往龙椅一坐,其他兄弟们也没拿他当做一哥,你推我搡地跟他并肩坐下。
同时,皇宫内外也是一团乱麻:老皇上驾崩了,听说老四登基了,看看新皇帝长得啥模样!
刘庄自幼饱读诗书,也一直跟在老爸身边学习政治,但他更多的是给人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温文尔雅,彬彬有礼。
老妈阴丽华更多地让人觉得是一位慈祥的大妈,在前廷后宫跟人从来不争论不争执,温柔贤淑,举止有方。
很多干部群众认为,这娘俩儿真和善!也有人认为,这娘俩儿是完全可以忽悠的!
面对眼前的乱局,刘庄痛下决心:必须立即动用军权立威,否则龙椅将会被人弄脏!于是,刘庄下诏,责成太尉赵熹调度军队,主持先皇的丧礼,维护朝廷秩序。
赵熹是跟刘秀参加昆阳血战的老同志了,长期领兵打仗,也担任过郡县主官,大胆打击豪强,着力改善民生,深受老百姓拥戴,也被刘秀倚重,官至太尉,拜关内侯。
在刘庄看来,老赵秉性刚直,执法如山,举止威仪,是个可以信赖的好同志。
赵熹奉命作出严密部署,加强保卫警卫工作,整肃朝廷内外秩序;整顿规范高级干部和元勋贵戚参与重要会议、活动纪律;同时,他还带剑上朝,把跟刘庄平起平坐、拉拉扯扯的皇子们全部请下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爵位和级别在大臣行列排队。
不久,朝廷的秩序逐步安定下来,乱局渐渐消除。
不过,由于刘庄是以老四的身份继承大统的,不少人、特别是他的兄弟们心里还是很不服气:既然老大(刘彊)不能坐龙椅,那么哥几个谁不都可以坐吗?
比如,刘庄的同胞兄弟、老八、山阳王刘荆,就处心积虑地想把龙椅抢过来,并付诸了行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庄既要严格整肃吏治,又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结好老三刘英,就是刘庄的战略选择。所以,刘庄一登基,就对刘英大加赏赐,专门赏给他的财物络绎不绝。
登基的第二年(公元58年),刘庄册封刘英的表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