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皇后呆呆的坐着,泪水一滴一滴的往下掉,她闭上了眼睛,一直在背后暗中助她的婆婆就这样离去了。窦太后的存在,威慑后宫,稳定朝臣,为他们夫妻俩操了多少心,帮她圆了不少场!如今,这样一位伟大的女人,就这样去了,叫她怎么不悲痛莫名。
随着丧钟响起,李烈陛下,公孙皇后,还有各位妃嫔一起跪在太后的灵柩旁边。
这一阵丧钟响完,不过盏茶功夫,宫里又一次的响起了丧钟。这一次,是为过量服用五服散的太上皇李刚而响。
李烈陛下三日未上朝,一直在太后的灵柩旁边跪着,公孙皇后亦是如此。兄两人不言不语,拒绝被任何人打扰,最后守护者他们的母亲。
因为太后的过世,整个皇宫里面沉浸在一片哀伤之中,处处都是耀眼的白,宫人们也不敢大声的说笑,完全失去了往日的生机。
朝臣们一言不发,就连话最多的御史大夫也闭了嘴。没有人对李烈陛下的举止提出任何异议,不管作为儿子,还是作为帝王,李烈陛下的作为都是合适的。不管太上皇如何,窦太后值得如此,不过三日不上朝罢了,谁还能翻出天去。
窦太后陨落的消息一传出,举国哀痛,许多人自愿给窦太后服丧茹素,以纪念那个杰出而伟大的女性。
李烈陛下按照窦太后的要求,一切从简,合葬了自己的父亲和母亲。虽然他很想单独为自己的母亲立碑作传,可他是帝王,太多的条条款款管着,他只好作罢。
然而,李烈陛下的作为,让一些有心人士认为李烈陛下心里有鬼,才会如此草草安葬了窦太后。以窦太后的声望,在这个以孝为天的时代,有心人士决定做一片大文章。
文章如何来做,自然要找一个发言人,而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人最有资格提出疑问,而且他也愿意做这个出头鸟。那个人不做旁人想,就是李烈陛下的大哥--李忠。
潜伏进了上京的契丹间谍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窦太后陨落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李忠的耳朵里,而李忠第一次摆脱了洛四郎的监控,偷偷出发去了上京。
李忠还在沾沾自喜,殊不知自己是托了别人的福。契丹折损了不少探子,这才引开了洛四郎的追兵,让李忠顺利的抵达了上京。
李忠在上京城门口上演了一场孝子哭母的大戏,而李烈陛下看到李忠的作态,左右为难,只能让李忠择日进了宫。
李忠也只是想着,借着母丧,重回上京这样的繁华之境。
可契丹人不这么想,他们花了这么多功夫,费了这么大的劲,可不是为着李忠站起来。他们把窦太后死因蹊跷的消息,拐弯抹角的知会了李忠。
然窦太后已经下葬,就算李忠有疑问,他也没有证据,他怎敢提出来,让李烈挑刺吗?
李忠是傻,可还没有傻到那种境界,他按捺住了。
他按捺住了,可契丹人按捺不住,他们从没放弃任何可乘之机。他们寻找着机会。
而在霸州,裴大郎也在思考着一些问题,现在的情况有些特殊,这让他陷入了沉思。
裴大郎苏醒后的两个月时间,虽然并没有亲自出战,可在他的威慑下,边关战事总算是稳定了下来,虽然称不上战事平息,可以称得上胶着、拉锯,双方都不肯再进一步了。
天启这边是等着裴大郎痊愈,而契丹却是等着天启的内乱,这不再是一场军事战争,而转变成了政治斗争。
裴大郎察觉其中肯定有什么蹊跷:他并未痊愈,对战事了解还不够全面,这正是契丹进攻的绝佳时机。
他没有傻到相信,契丹人要来一场什么公平之战,等着他痊愈再来个一决雌雄。
战场上,什么公平,正义都是虚的。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他们绝对不会书写自己的卑鄙龌龊,你们绝对看不到他们如何虐俘,如何屠城。胜利者都是正义的,都是公平的,他们的胜利都是天时地利人和,敌人的失败都是暴虐残酷不得民心。
作为一个将军,裴大郎冷静的思考着一切的可能性。
契丹内部摄于沙摩柯现在的威信,虽然有些小摩擦,可还不至于内乱到不敢发兵。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契丹休整,暂不发兵呢?
裴大郎突然想到了一种可能。霸州经过秦猛的清洗,间谍什么的,几乎绝迹。然而,这些人是没有办法在这种战乱之时,穿过两军的封锁,回到契丹的。
那这些人去了哪里?如果是自己要逃到某地潜伏,自己会选择哪里?
上京!
自己一定会选择上京。这里是都城,信息来的最快,情报最可靠,起事最容易。
自己如果去了上京,要做什么,来影响战局呢?
刺杀李烈陛下?造反?
反正只要是天启乱起来了,上京乱起来,自己就很难两全,契丹就有了可乘之机。
那么,自己该怎么做?一切都只是自己的推测,自己不可能离开霸州。这不仅是擅离职守的问题,还关系着军心,民心。
那上京之事怎么办?
裴大郎不放心的其实还有很多。
除了影响社稷的李烈陛下,在他心中,最重要的还是身在大将军府上的家人。
若几个孩子老实呆在府上,自己父母均在,还带着数百侍卫,一家子的安全倒是无恙。
可是几个孩子和太子关系甚好,李烈陛下和公孙皇后时常召几个孩子入宫伴驾。如果出点什么事情,那该如何是好?
想到这里,裴大郎坐不住了。
裴大郎踱起了圈儿,焦躁的情绪溢于言表。
也不知道是谁说的,情绪是会传染的。既然这是一种传染病,事情关乎自己的三个宝贝而,裴大郎的焦躁自然地也传染给了三娘。
三娘前思后想,不管是刺杀还是造反,李烈陛下挂了才算大乱。普天之下,论医术,自己还算有把握。裴大郎苏醒也两个月了,军医也看得过来,自己在霸州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不若自己回上京,看着孩子,没准还能保住李烈陛下一条小命呢!
三娘把自己的想法和裴大郎商量了一下,两人达成共识,三娘收拾包袱,回上京去了。
☆、第二十三章 清明祭祀
第二十三章 清明祭祀
李忠借口为窦太后和太上皇李刚守陵,滞留在了上京。李烈陛下并未太过在意,毕竟,李忠的手段太过低劣,和他不在一个档次上,他也就放松了警惕。
事实上,并不是废材就一无是处。君不见,废材如郭靖,在江南七怪加洪七公和周伯通等一干名师的教导下,不也成了一代救国救民的大侠了么?
人家李忠也是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的三有新人。可惜啊!李忠是个法盲,自己弟弟制定的法律上,明文规定了,那谋反可是抄家灭族的大罪。
可九五至尊,皇帝宝座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啊!那会如此轻易放弃。没几个人和三娘一样,认为皇帝是个脑力活加体力活,又苦又累;很多人都只看到了当皇帝的风光一面。
这不,李忠就是其中一员。
人拼死拼活寻着机会,就想在龙椅上坐坐,体验一把万人之上的感觉。为了这个目标,和谁联合一把也无所谓的。
李忠不是没发觉,一路上护送自己,传递消息的这一群人的种种可疑之处。
可人李忠想的可好了,这又没白纸黑字的,等着我登上帝位,我说没有做过,还敢有人说我做过?我不承认就是了。
契丹人可不笨呢!人家也没有想要李忠履行什么承诺,找李忠就是因为他笨,好利用。人契丹人只要上京乱起来,分散裴大郎的注意力,吸引一部分边关兵力就是了。
至于李忠能不能成事,登不登得上皇帝的宝座,他们才不关心呢!
日后,这上京指不定是谁的呢!就算你李忠登上皇帝的宝座,你说的话顶个屁用。
最好你登上皇帝的宝座,至少,你比李烈好对付多了。
两边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暂时的联合了起来。
别说,还真让他们找到了一个好时机--天启十一年的清明节。
清明节是个祭祀亲人的节日,窦太后和太上皇李刚刚去世不久,作为亲儿子,一国之主,李烈陛下当起表率作用,带头祭祀。
当然,作为儿媳妇和一国太子,公孙皇后和李康也是要一路随行的。
为了这一家子的安全,陵墓方圆十里戒严了,一路上重兵把守,务求一路顺畅,平安无事。自然,守陵的李忠也有了休息日。
可惜,人李忠太勤快了,休息日也不闲着。联系契丹人,嘀嘀咕咕,商议了一夜。
这一夜,李忠兴奋得连觉都没有睡,期待着第二天的来临。
从小到大,李忠就被拿来和弟弟李烈比,可无论怎么比,人家都说,自己没一点比弟弟强的。可那又怎么样?自己以后是要承爵的,这一点,弟弟李烈拍马也赶不上。
可谁成想,李烈是没有承爵,可他翻身做了帝王,一国之君。
凭什么?一母所生,母亲把所有的好处都给了他。以前,他有爵位,还不觉得怎么,可现在看来,老太婆偏心的不是一般的厉害。
没有老太婆的支持,不靠着老太婆的身份,他李烈怎么可能做一国之君。
自己也是他的儿子啊!老太婆怎么没有想到他呢!
李忠忿忿不平,后半夜的思绪被一种怨念缠绕着,李忠的脸不自觉的歪曲着,变成了一种恐怖的形状,仿佛厉鬼缠身一般。
人就是这样,心存善念之时,长相再丑的脸也会可爱几分;心存恶念的时候,长相俊美的脸也会变得不堪入目。
李忠还算俊俏的脸庞,此刻变得阴森可怖,偏偏他还不自觉,陪着他低沉的阴笑,若是小孩见了,怕是要哭上好些日子。
李忠兴奋得连觉都睡不着,可契丹人那边却是早早的就睡下了,只留了几个位高权重的,密谋着明日的计划。
事关重大,每一步都不能出错。
李忠的任务简单,可他们的任务却繁重。小到时辰计算,埋伏的地点、角度;大到逃跑的路线,如何才能制造出更大的乱子。他们都要一一讨论,尽量减少人员的伤亡。
四更天,契丹所有埋伏在上京以及周边的间谍都出动了。今日,他们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颠覆天启朝,制造一起内乱。
为了这一次的行动,契丹间谍们好不容易建立起的情报网,几乎都运作起来---的坑,埋的钉子,修的地道。。。。。。
李忠不知道,他背后的契丹人用了多大的力量,只求他能成事。这股力量,连李烈陛下都为之吃惊。
李忠在禁军到来之时,乖乖的离开了窦太后和太上皇李刚的陵墓,只是他离开之时脸上的那一抹笑,怪异的让人摸不着头脑。
禁军统领是个谨小慎微的。(不谨小慎微不行啊!李烈陛下就是个狐狸投的胎,要是问到细节,你答不上来;或者是不能及时发现细节上的不妥;这禁军统领要来干嘛!)
禁军统领亲自向李烈陛下禀报了李忠的怪异之处--照着进京时,李忠哭得那个样子,今日清明节,李忠不哭成泪人,守着陵墓不走,这本就很怪了。还笑得莫名其妙,就更耐人寻味了。
李烈陛下也觉得很奇怪,依他对李忠的了解,这陵墓就是李忠的庇护所,他舍得离开就很是奇怪了。李烈陛下心中敲起了小鼓。可是,今日祭祀乃是早就安排好的,并不可推脱,这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事。
李烈陛下沉吟半晌,为今之计,宫中信得过的,并且有能力主持大局的,怕也只有丽妃了。李烈派人宣来了丽妃娘娘,密谈了半个时辰,把一张空白的圣旨给了她,叮嘱几句,两人心照不宣的达成了某些协议。
宫中托付给了丽妃,李烈陛下放下心来。皇后和太子都是要参加祭祀的,宫中让他不放心的,只有长公主。李烈陛下决定把长公主一并带走,前去祭祀。
鉴于李忠的反常行径,李烈陛下并不放心,把窦太后留给他的懿旨一并带上,这才放心些许。
虽然不明白李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可也只有一件事情,李烈陛下心中有愧,那就是窦太后之事。
如今,唯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罢了。
☆、第二十四章 天坛绑架
第二十四章 天坛绑架
虽然李烈陛下没有在战略上重视李忠,可李烈陛下稳重的性子还是让他做了一定的准备。这些准备虽不是万全的,可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吉时已到,心事重重的李烈陛下带着妻儿,踏上了去往窦太后陵墓祭祀的行程。
还未踏出宫门,李烈陛下还是凝重的交代了太子李康,要他照顾好自己的妹妹,也就是长公主安宁。
李康虽然奇怪,自己的妹妹安宁稳重端庄,可不是胡闹的孩子。可是,父皇既然交代了,自己虽然奇怪,可也是定然要做好的--这孩子把照顾自己妹妹当作了政治任务了。
还未离开上京,正在天坛祷告之时,李烈陛下担心的事情发生了--李忠现身在了天坛。
看到李忠身影的一霎,李烈陛下就意识到今日只怕有些许波折,可他没有想到,会出这么大的乱子。
李忠没有等祷告的国师做完法事,几步上前,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大声嚷道:“今日乃是清明之日,我父我母在上,文武百官在下,当着我父母之英灵,李烈,你这孽子,可能把我父母之死因公之于世?”
下面站着的的文武百官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窦太后和太上皇李刚的死确实蹊跷,可李忠这样当场揭穿,担心李烈陛下的有之;八卦求真相的有之;看笑话的有之;避之惟恐不及的有之。。。。。。
不管怎么样,天启朝的文武百官是有素质的,虽然眼神交流不断,可也没有乱哄哄的起来,没让国师有喊肃静的机会。
李忠得意洋洋,只要杀父弑母这样不孝的一颗怀疑的种子埋在了文武百官心中,李烈这个皇帝只怕是做不成了,那作为他的哥哥,自己当然的就能登上自己梦寐以求的位置了吧!
李烈陛下闭上了眼睛,自己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不知道李忠怎么办到今日之事的,背后有没有人指使,指使之人有何图谋?
不得不说,李烈陛下的发散思维不错,想得思路也很对。只是他没有料到,自己的哥哥有那个胆子,敢跟契丹人合作。
李烈陛下缓缓地张开了眼睛,一言不发,吧自己袖子里面的一道黄色懿旨缓缓地递给了国师,低声道:“国师念吧!让文武百官做个见证。”
国师展开懿旨,上面窦太后略有些漂浮不稳的字迹让国师稳了稳心神,缓缓念了起来:“。。。。。。哀家年事已高,体弱多病,恰逢边关战事不断,不敢多劳他人挂心,故服食五服散以治病,不想夫君误食,我二人难戒其瘾,故有此劫。。。。。。。五服散为害甚广,哀家当告诫后世子孙,不可服用此物。。。。。。。我二人之死,皆为其所害,与他人无尤,。。。。。。我儿李烈,当以国事为重,望汝善待百姓,永不加赋。。。。。。我儿李忠,才大志疏,若有奸人误导,犯下大错,则贬为庶人,永不回京。。。。。。望我子孙相亲相爱,永不刀剑相加。。。。。。。望我李氏江山,千秋万代,望我李氏,子孙昌茂。”
懿旨相当之长,阐述了窦太后夫妻的死因,痛斥了五服散的危害,告诫子孙不得服用,关切了李烈和李忠两兄弟,表达了对他们各自的期望,和对后代子孙的期许。
洋洋洒洒的千余字,被国师一读,漫说那用词造句是否华丽,意境如何,单是文中的深明大义,通篇的忧国忧民,就让一些文武百官泪撒当场。
李忠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自己这番,是肯定自己的父母死因蹊跷,可如今李烈拿出来的东西,全面否定了自己的作为。那么,今日过后,自己的下场将会如何?李烈怕是不会放过自己的吧!
这一刻,李忠从美梦中清醒了,他意识到了自己这番作为将要面对的后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