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安人洪承畴,万历年间进士,连连擢升,位至蓟辽总督。崇德六年,曾大败皇太极。崇祯皇帝视洪承畴为干城人物,将其树为天下士子学习的楷模。崇德七年,皇太极断其粮道,洪承畴战败被俘。明之朝野上下以为洪战死了,崇祯则以为洪即使被俘,也必定不屈而死,御制《悼洪经略文》,明昭天下,对其家属抚恤恩荣,很是热闹了一番。皇太极谙知洪承畴之才略,深明此人对他统一中国的重要性,派了许多能言善辩的大臣前去劝降,均告无效;又派了几个极出色的美女去侍候,洪仍是不吃不喝,大骂清廷,誓为明朝忠魂,只求速死。正在皇太极无法可想时,28岁的庄妃出面了,她说让她去试试。稍事梳妆,庄妃将自己乔扮成一个端庄清丽的汉族女人,先给洪喂下几口参汤,又和颜细语地询问他家中的妻子儿女,她知冷知热,很清楚洪承畴此时此地心里在想些什么。从她皓腕底下所启动的和煦春风渐渐地化解了洪承畴为明殉节的念头,终于乖乖地归顺了清廷。和风化坚冰,软索套猛虎,洪承畴便开始“经略”清廷的天下。吴三桂是“冲冠一怒为红颜”,洪承畴是佳人一笑即反戈,八旗子弟真如虎添双翼,风驰电掣地杀了进来,大明江山能不土崩瓦解吗?在招降洪承畴之际,美女非一,为什么只有孝庄才能折断这柄最强的弓弩?
草原奇葩数孝庄(2)
清兵入关之前,皇太极就病故了,庄妃痛不欲生,愿以身殉,被左右以子女年幼需其抚养为由而劝阻。皇太极临死时未及册立继承人,诸王兄弟(包括正宫所生之子)竞争皇位非常激烈。庄妃冷静隐忍,以其远见卓识的才干,取得握有重权的多尔衮(皇太极之弟)的支持,终于让自己不到6岁的儿子福临登上皇位,是为顺治帝。多尔衮为摄政王,主理朝政,并乘机入关,风卷残云似地打进了北京城。
大权在握、野心勃勃的多尔衮,比皇太极年轻许多,比孝庄又只长一岁,他对嫂子的慧美妩媚倾慕已久,进了紫禁城,便正式提出要与孝庄成婚。美色所形成的魅力在古今中外都是颠扑不衰的,权势对其攫取的力度与强度只存在暗中滋长的递增率。为了清朝的江山,为了儿子福临的皇位,孝庄别无选择,只好委曲求全,下嫁给垂涎既久的小叔子。说服洪承畴而使用“美人计”,孝庄是为了自己的丈夫;在北京城忍辱含羞而梅绽二度,是为了幼小的儿子。女性的爱,最本质的激情是母爱。为妻为母,孝庄献出了自己的。
1650年,与孝庄生活了五年之久的多尔衮病死于军中,孝庄37岁,重又寡居。当此之时,国家的稳定与儿子顺治的婚事,对孝庄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折腾。婚姻在民族团结、宫廷稳固方面的作用,实在是太重要了,孝庄为此耗尽了心力:顺治十年,她打破清廷惯例,将平南王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育之宫中,“赐白金万两,岁俸视郡主”;同年,又将皇太极的第十四女和硕公主嫁给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儿子顺治是个率性不羁的情种皇帝,第一位皇后是孝庄的侄女,顺治废掉了她,第二位乃科尔沁绰尔济之女,不久,顺治又欲废之,起因是他对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的爱恋”(《汤若望传》)。两次废后都涉及清廷显要,孝庄见事态发展不能再迟疑了,当即果断地阻止了第二次废后之举,致使顺治郁郁而亡。想不到家国之事如此棘手,顺治亡后,孝庄不得不辅佐7岁的孙子玄烨即位。在后人看来,与其说康熙开始将清王朝推向了辉煌的顶巅,毋宁说孝庄乃是清初政坛一个隐形的、坚实如磐的底座,她起到了只有崇高母性才具有的包容、统摄、平衡和稳固的砥柱性作用。
尼克松在《六次危机》中认为,激发起政治热情的妇女,每个人都是“一只老虎”。由少女到妻子,到母亲,再到祖母,在每一次角色转换中,孝庄都是到位而成功的。这个女性将毕生精力投进了清王朝的创立、开拓之上,在她手底,治大国如烹小鲜,她是用北国草原上淡紫色花朵那样温柔的文火,将国事调理到了最和谐而又最完美的尺度。
政治与爱情,最难两全。孝庄自己的爱情生活(包括由她主宰的儿子的爱情生活),也是欠完美的。许多事情都具有双重解释,在北京城梅开二度时,或许,孝庄也从心底喜欢自己的小叔子,倘真这样,当年扶植儿子登基之事,在感情上就很复杂了。临去世时,她语重心长地嘱咐康熙:“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厝,则我心无憾矣。”(《清圣主实录》)这个从塞上草原进入紫禁城的东方第一美女,在成功地主宰着王朝命运的同时,有自己难言的苦衷,有着个人无可诉说的隐痛。
聪慧闺秀,误国女皇:慈禧
孝庄出于蒙古显族博尔济吉特氏,慈禧满族,姓叶赫那拉氏。清王朝如旭日出山之际,孝庄是这个王朝碧绿色的巨大底座,近300年时夕阳西下,慈禧则是它凋败褪色了的灰色底座。这两位女性,年轻时出落得同样的美丽,孝庄终年75岁,慈禧终年74岁。这是二人在历史表象上的相近之处。
慈禧之父为安徽候补道员。叶赫那拉氏非常聪明,从小即喜爱读书、写字,心里暗暗地将自己与西施、杨玉环进行比较,对武则天更是佩服。她从书本里的吕后、武则天身上体悟到,女人的天性未必就次于男人,如果能当上统治者,或许会将一个国家治理得更好……在那拉氏十多岁时,贫病交集的父亲病死安徽,家中连棺材也置办不起,最后是在父亲好友吴棠等人的接济下,那拉氏才奉着泣哭的母亲、牵着幼小的弟妹,护送父亲的灵柩回到京城。
美丽的女人是藏掖不住的明珠。那拉氏16岁时,咸丰皇帝广选天下美女,她被选入宫中。刚进宫时,她只是一个在圆明园打扫落叶的宫女。只要进入宫中,那拉氏就有的是办法。不多久,便博得了咸丰皇帝的青睐,先封为贵人,进而封为懿嫔,两年后生下儿子载淳,更有了一根借以提升地位、接近皇权的魔杖,加封懿妃后,很快又成为仅次于皇后的贵妃娘娘。叶赫那拉氏因为聪慧,受过苦又读过书,而咸丰皇帝偏偏又平庸无能,也就乐得由那拉氏帮自己批文下诏。政坛上要强的女人,精神上迥异于传统型的“美女”,她们大抵是历经冷暖,勘破玄黄,将尘世一切丑恶、悲愤郁积于胸,从纷纭世事中看清了自己所处的位置,也理出了自己所要致力的方向的女人。早就借鉴过西子、杨妃、吕后、武则天的那拉氏,正是这样。
有的大臣也窥得了贵妃娘娘有专权的迹象,多次密奏咸丰,而沉溺于酒色的咸丰,对此并不介意,反而对那拉氏恩宠有加。但在咸丰病笃于热河之前,他却突然记起了后妃不能干政的祖训,一下子封了八名顾命大臣,将朝政委托给他们。从八名顾命大臣的手里,一个才26岁的那拉氏能翻出这16只巨掌吗?咸丰这样做,自以为是极为聪明的一步高招。那时,小皇帝载淳只有6岁,乳臭未干,工于心计、深谙权术的慈禧,不动声色,却在最关键的时刻显露出她的手段来了,她与恭亲王奕密设计谋,高屋建瓴,一举收拾了那群虎狼似的顾命大臣,三个被处死,五人被革职或充军。慈禧垂帘听政,大权落在了她的手里。对于听政的慈禧,老太监信修明有这样一节描述:
慈禧的威严,皆在眼神。平日直如闪电,无人敢对其光,声音亦洪亮……每大臣觐见退朝时,差不多满头是汗,极道太后之圣明。袁世凯曾说:“余在万军之中,必极坦然。独朝见皇太后时,不知汗从何处来,而如此心怯也。”
太监是君臣之间最直接的旁观者,其所见自然符合实际。慈禧之威严,显然是从果断地、迅速地处置那一群顾命大臣的行动里形成的;她那透明的长指甲稍微一翘,光绪帝的皇冠砰然落地,谋图变法的谭嗣同就在菜市口被砍冬瓜一样没了首级……这都是杀鸡给猴看,别的朝臣,谁能在这个“老佛爷”的面前不冒汗呢?!
慈禧登上了权力顶巅,却未必就是个自由自在的幸福者,因为最高权力对任何人也未必就意味着最高享受。信修明就发现,慈禧太后“时常暗泣”。权力至重,血凝龙椅,她作为一个女人,本性势必受到压抑和扭曲,会严重地影响其天赋的人格与个性,慈禧的乖戾与反复无常,与她“时常暗泣”是自然对应着的。女人的媚丽姿色,协助那拉氏攀上了权力之巅,与此同时,也导致她的感情与爱情在终结时难有个像样的归宿,致使慈禧个人很像是从巨大的封建废墟里开放的一支罂粟花,落日残照,血色黯然,活气有限,与封建王朝的最后沉落形成为一个色调一致的整体。
封建王朝最后熄灭在一个老女人的手里,从表面上看去,仿佛这个老女人最怯怕的是洋枪洋炮,由于怯怕,就只好让庞大的延续了两千余岁的封建王朝来为自己殉葬。《管子·水地篇》写道:“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诸生之宗室。”蛾眉似水,慈禧也为蛾眉,这个慈禧与败落的清王朝,到底是谁在为谁殉葬呢?封建宫廷用美女殉葬,由来甚久,这最后的收局,或许是历史老人安排的莫测高深的一个隐喻。
红颜薄命赛金花
出生于江苏盐城的赛金花,幼年随父离乡去苏州谋生,14岁时父亲病殁,衣食无着,沦为稚妓。数年之后,原籍安徽歙县的苏州状元洪钧,奉旨出使德、俄、荷兰、奥地利诸国,他的原配夫人何氏不愿随行。50岁的洪钧便将20岁的赛金花买来做妾,充当公使夫人,并延请老师,教以英、法、德语言文字。很快,赛金花便以其天生丽质和娴熟的外语能力,周旋于各国王公贵族之间。出使德国时,赛金花作为东方美女,深受菲丽特皇后青睐,由此而结识了俾士麦首相的红人、德国军官瓦德西。年轻的西方军官对这个典型的东方美人,一见倾心,几乎神不守舍。
出使欧洲历时五年,回国后,洪钧金屋藏娇,将赛金花安置于苏州拙政园里。洪钧不久病故,状元府的遗老遗少们将赛金花逐出了园门。迫于生计,赛金花只好又去晚清故都重操旧业。因为数年公使夫人的殊荣使得赛金花结识了一批达官显贵,芳名远播,余香尚存,在京城里便挂起了“赛金花公寓”的招牌。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西逃避难。德国军队以其公使克林德被杀为由,血腥屠城,京城一片混乱。有一天,几个德军闯入“赛金花公寓”,意图滋事,赛金花用德语与之交涉,偶尔听到联军统帅恰是昔日那个德国军官瓦德西,她当即赶往南海的仪銮殿,拜会瓦德西。瓦德西见旧时相识风采依旧,热情地接待了她。赛金花向瓦德西提出两条请求:“一是保护良善,不滥杀平民百姓;二是保护文物,别再干火焚圆明园的事情。”瓦德西慨然允诺。从此,赛与瓦这对异国恋人同居了几个月。
清政府希望能早日与八国联军签订合约。得知赛与瓦旧情缱绻,便由盛宣怀牵线,军机大臣李鸿章令其子李经才也与赛金花联系,让赛出面斡旋,促成了议和之举。慈禧班师回京,风闻赛金花公寓门庭若市,满朝文武趋之若鹜,街巷盛传“*救驾,红颜报国”之说,心里总有些不大受用,再加上更有好事者借此讥评朝政:“千万雄兵何处去,救驾全凭一女娃。莫笑金花颜太厚,军士大可赛过她。”慈禧闻知,极为羞怒:这是什么话?
京城颂词云集,赛金花也预感到这是不祥之兆;瓦德西奉调回国时,她立即移居上海英租界内,以求避世苟安。而清廷官员知道慈禧的心思,趁赛金花去南市丹桂戏院看戏之机,先拘捕了她,后又发配回皖南原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封建古国,践踏弱者永远是它的第一本能,有些事情变化得真是鬼使神差,莫名其妙,一个女子做了无论怎样的好事,收到的也只能是一枚苦果。
赛金花在皖南生活无着,待不下去,便又返回上海,嫁给一位姓曹的为妾,时日不久,曹又归天。赛金花便又结识了国民党*魏斯灵,同居数年,正张罗婚礼时,魏又命归黄泉。靠山山崩,靠水水流,连克三个男人,赛金花从此被斥为地地道道的“克夫星”。晚年几乎沦为乞丐,64岁那年,贫病交加,客死于北京居仁里。
盐城、苏州、欧洲、北京、上海、皖南,清朝的状元、德国的统帅、国民党的*,花艳水明的拙政园、车水马龙的烟花巷,风口浪尖,灯红酒绿,硝烟弥漫,起落沉浮,赛金花的阅历够复杂、够跌宕、够富有戏剧性了,*们那么多的传奇故事里,为什么就没有赛金花的一席之位呢?鲁迅先生与赛金花同年辞世,他在下世前两个月时说过下面的话:“连义和拳时代和德国统帅瓦德西睡了一些时候的赛金花,也早已封为九天护国娘娘了。”这话是针对着气息奄奄、日薄西山的清王朝而说的,能视为是贬斥赛金花的微词吗?对于中国女性,鲁迅先生还有话:“我一向不相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将这两段话联系起来看,鲁迅分明是借用赛金花来斥责那些“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的。一钱不值的男人们脸皮也真厚,翻转手却将鲁迅的斥责之言反扣到赛金花的头上。*最好欺负,怎么侮弄她也不会反抗。
看风使舵的社会风习,过河拆桥的封建政坛,反复验证男权主义的恶浊与无耻?也从大局上决定了赛金花这类善良女性无奈而凄凉的命运轨迹。何谓“红颜薄命”?从赛金花的曲折历程中也很能看出几丝消息。
蛾眉性比男儿烈:秋瑾
革命女侠秋瑾,是个典型的近代才女。其诗文奇丽雄健,在清末三才女(另二位为吴芝瑛、徐自华)中尤为突出。吴芝瑛是安徽桐城人,有一度移居北京,是极负盛誉的书法家(工瘦金体)和诗人。徐自华比秋瑾年长两岁,原籍桐乡石门镇,系书香门第,嗜古文,工诗词,与吴芝瑛齐名。包括徐自华之妹徐蕴华(字小淑)在内,这四位女性所结成的友谊坚于磐石,可谓是空前绝后的。是什么原因而形成的呢?是时代的风雨使她们聚到了一起,另外,大约也是东方文化所特有的凝聚力所致吧。
秋瑾17岁时,奉父母之命嫁于湘潭富绅王廷钧,王用钱财捐了个“户部主事”官衔,1903年,携秋瑾入住京师,居城南之绳匠胡同。吴芝瑛的丈夫是无锡举人廉泉,当时居住在北京的南半截胡同就近。秋瑾与王廷钧琴瑟失和之后,吴芝瑛便接秋瑾至其家暂住。翌年,她又资助秋瑾东渡日本留学,鼓励她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第二年,秋瑾先后加入了光复会、同盟会。
同盟会在浙江南浔创办了浔溪女校,聘请徐自华担任校长。开学不久,浙江同盟会的主盟人、刚从日本归国的秋瑾即被陶成章、蔡元培他们推荐到浔溪女校任教,“新诗读罢齿犹芬,大小徐名久已闻”,在学校里,秋瑾与徐家姊妹诗文唱和,相见恨晚。自华、蕴华仰慕秋瑾的胆识和气魄,与之结盟为姊妹,决心追随秋瑾一起参加推翻清王朝的斗争。1906年夏,由于封建卫道势力的反对和排斥,秋瑾被迫离开了南浔。
两个月后,秋瑾准备到爪哇、新加坡一带去筹集起义资金,返回南浔拟在徐家小住几天,不幸突患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