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第三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决战第三帝国- 第2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很好,科兹洛夫同志!”梅赫利斯说道:“很好的计划,只要我们团结在一起勇敢的面对敌人,就一定能歼灭这些法西斯。我马上去向斯大林报告要求他给我们增援,你负责组织第46集团军的防御。当然,我还会向斯大林同志报告你的表现!”

    这番话说得科兹洛夫热血沸腾,瞬间就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二话不说就按照梅赫利斯的命令着手组织第46集团军构筑工事。

    当科兹洛夫在政治方面还是太嫩了点。

    梅赫利斯当然不会向斯大林同志报告科兹洛夫的表现……虽然梅赫利斯会因为自身利益的原因尽力向斯大林请求增援,但这些表现、这些计划以及这些努力,转眼间就变成梅赫利斯的了。

第五百八十二章 KV坦克() 
    多谢兄弟们留言鼓励,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叛逆了,昨晚做了他一晚的思想工作,自己身为教师却管不好自己的孩子,真是有点讽刺!

    *************

    但就算有梅赫利斯出面协调,苏军能从为刻赤港提供的增援也十分有限。

    空军方面,苏军也面临与德军相同的问题……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了哈尔科夫。再加上克里木方面军之前在空中力量的损失,使苏军只能勉强在塔曼半岛聚集起三百七十架战机。

    这个数字虽然十分庞大,但其实苏军能到位的大多都性能弱后的伊15战机……这款战机是老式双翼机,最高时速只有442公里,苏军曾经用它在诺门罕战役中对日军的老式战机构成优势,后来支援过中国,但因为日军已经装备先进的“零”式,于是该机在中国遭遇惨败。

    苏军因为这款双翼机的上翼结构是海鸥型设计,所以将其称为“海鸥”战机。

    它当然不是德军BF109战机和FW190战机的对手,所以虽然数量众多,但其实制空权还是掌握在德军手里。

    只不过这款“海鸥”式战机在史上的高加索战役中又重新火了一把……原因是高加索地区地形复杂山峰凌立,高速飞行的战机往往无法或者也可以说来不及躲避山峰,反而是“海鸥”这种低速战机在高加索地区如鱼得水频繁出动轰炸、封锁德军及德军的补给线发挥出让人意想不到的作用。

    当然,如果德军沿着黑海绕过高加索就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了。

    其次是海军。

    黑海舰队在之前的塞瓦斯托波尔战役时已频繁出动为塞瓦斯托波尔提供火力支援,甚至三番几次的承受德军战机的轰炸,此时许多军舰都需要维护,能增援克里木方面军的只有三艘军舰以及两艘运输船,这显然不足以为被困在德军另一头的三个集团军提供充足的补给和火力支援。

    事实他们很多时候都无法放心的给那三个集团军提供补给,因为那是杯水车薪会遭到苏军士兵的哄抢,而且一旦靠岸苏军就会蜂涌而上希望能搭乘运输船离开。

    再次就是坦克。

    苏军在高加索地区倒是有上百辆坦克,但问题不在坦克而在运输……在此之前苏军就努力为塞瓦斯托波尔运送补给物资,而德军就用空军封锁,在封锁与反封锁中苏军就损失了相当一部份的运输船,短时间根本无法按照科兹洛夫的要求给刻赤半岛运送一个坦克旅过去,最终只运达了两个坦克营五十辆坦克。

    其中3辆KV2型坦克,8辆T34坦克,16辆BT7快速坦克,23辆T26轻型坦克。

    科兹洛夫收到这些坦克后马上就结合第46集团军的防御将其布署在防线上。

    这可以说是科兹洛夫的失败。

    因为坦克这玩意主要就是有机动性,而科兹洛夫就简简单单的把坦克当作炮台使用将其布署在防线上,这对德军根本就无法构成多大的威胁。

    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像隆美尔在非洲的做法一样,将坦克布署在二线哪里被敌人突破就从哪里把敌人打回去。

    不过这似乎也不能怪科兹洛夫,他是步兵学院出身,不仅是他,苏联的高级军官普遍不会灵活的指挥坦克作战。

    两天后,德军终于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赶到了刻赤港。

    曼施泰因举着望远镜朝刻赤方向观察了一番,然后皱起了眉头。

    “敌人显然在这两天做了些准备!”曼施泰因回过头来对秦川和斯莱因上校说:“他们占据了有利地形,而且我好像还看到了KV坦克!”

    秦川明白曼施泰因这句话的意思。

    这话包含的重要信息有两点:

    一个是“有利地形”,刻赤是个港口城市,它建在海拔较高的地方……十余万百姓会在这聚居总是有它的原因的。

    所以,相比起在大雨中泥泞不堪有如沼泽的周围地区来说,刻赤港则拥有较为干硬的地面,这十分适合苏军运送补给。

    苏军的防线就在城市外围,他们构筑起战壕、拉起铁丝网布下地雷,再把坦克分散到战壕中以加强火力和掩护。

    秦川不认同苏军这种把坦克分散在战壕间的做法,事实上,苏军在城内拥有干硬的土地完全可以让坦克在内部机动作战,但苏军显然没有把握住这个机会。

    然而,这些坦克和防御还是会给德军造成很大的麻烦:主要原因是周围一片泥泞,德军就算是行军都十分困难,更何况还是朝苏军防线进攻……可想而知,如果这样闷头就上的话,苏军进攻弗奥多西亚的一幕就会在刻赤重新上演,只不过这回死伤惨重的将会是德军。

    另一个信息,就是KV坦克。

    KV坦克可以说是苏军中的一个奇葩存在,德军陆地上基本没有任何武器装备能够击穿其正面装甲……正面装甲厚达110MM,同时又装备一门152MM口径的榴弹炮。

    因为它炮塔高耸像一个小厕所,同时又带着对俄军的不屑,德军将这种坦克称为“俄国厕所”。

    但这种坦克却一度创造了辉煌的战绩,几辆KV就像个钢铁怪物一样完全不顾德军的火力冲进德军装甲部队里一阵乱压乱辗,压毁、辗毁四十几门火炮,并掩护其它坦克击毁了四十辆坦克。

    用德军士兵的回忆,就是:“这次迎击战中,我军的坦克中有三分之一是四号坦克,我们的坦克向开上前的怪物(KV坦克)进行三方向射击,根本没有用,炮弹就像是在敌人坦克身上挠痒,而我们的坦克却象骨牌一样被打倒!”

    所以,现在一看到苏军防线上的KV坦克,曼族泰因心里就咯噔了一下。

    当然,KV坦克也不能说是无敌的,它的缺陷就在于故障率太高,以至于大多数KV坦克都不是被敌人摧毁而是因为故障无法使用而被抛弃的。

    但是,德军总不能在防线前等着这些KV坦克出故障吧,尤其是德军根本等不起……闪电战的第一要求就是要快,继续这样等下去,苏军就会越来越强大而德军战斗力却会越来越弱。

    之后会是什么结果就不用多说了,那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第五百八十三章 伏击() 
    因为时间不在德军这一边,所以即便曼施泰因对刻赤防线有些无可以奈何,但还是制定了一个进攻计划。

    首先展开的当然是空战。

    在这方面曼施泰因布置得很成功,他估计苏军如果在坦克方面得到增援的话,那么在空中力量上肯定也有加强。

    于是,曼施泰因就先出动轰炸机,五十架BF109和FW190则躲在稍后一些的云层中埋伏。

    斯图卡轰炸机一上来重点就是冲着苏军的KV坦克一阵狂轰滥炸……这就是苏军将坦克摆在前线的失策之处,坦克那么大架一个玩意尤其是KV坦克还有一座高耸得吓人的炮塔,使它第一时间就会暴露在德军的视线之下。

    然后,曼施泰因就让通讯兵为飞机员指示这些坦克的位置……德军在协同方面做得很到位,或者也可以说是出于闪电战的需要,空、步之间的通讯和协同一直很紧密。

    KV坦克虽然正、侧面装甲都很厚,甚至对背面装甲德军也要用钨蕊穿甲弹在30米的距离上才能击穿……据说在列宁格勒战役的时候,有德军步兵冒着生命危险靠近KV坦克然后用两倍的炸药企图将其炸毁,结果它除了履带断了之外依旧安然无恙,吓得德军撒腿就跑。

    但就算这种KV坦克各面装甲怎么厚,顶部30MM的装甲厚度还是成为它的弱点,尤其斯图卡轰炸机是高速俯冲轰炸机,它在天空一个翻滚几乎是以九十度的大角度往下方俯冲……投下的炸弹即准确冲量又大得惊人,不说能轻松的击穿KV顶部装甲,就算不能击穿震都要把KV坦克里的苏军成员震死。

    于是豪无悬念的,几辆KV没能发挥一点作用就被炸成了一团火球,“斯图卡”轰炸机紧接着又朝其它能找得到的坦克、炮兵以及汽车下手。

    苏军当然不会任凭德军的轰炸机这样一辆又一辆的将其坦克摧毁,马上就叫来大批的“海鸥”战机前来支援。

    但这早就在曼施泰因的计划之中,远远望见苏军机群赶来时,德军轰炸机转身就脱离战场。

    如果科兹洛夫或是梅赫利斯是个聪明的指挥官的话,这时就该命令机群放弃追击改为轰炸、扫射德军然后返航。

    原因很简单,“海鸥”战机的最高时速442公里,德军“斯图卡”轰炸机最高时速410公里,两者时速差不多,等苏军机群追上“斯图卡”时只怕燃油都耗光没法返回了。

    但梅赫利斯却歇斯底里的大声命令着:“追上他们,把他们全都消灭掉!”

    梅赫利斯的脑海里只想着,如果这样下去回避战斗的话,那么德国轰炸机还不是来来回回的就能把防线的坦克全都消灭光了?!

    他没想到的是,德军之所以还有所顾忌,完全就是因为知道苏军还有数量不俗的空军,一旦这些空军被消灭掉的话,那么德军的轰炸机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接着的空战就不用多说了:早就做好准备的德军五十架战机从云层中突然俯冲下来,然后就是一片猛烈的机枪声……一架架“海鸥”战机接二连三的冒着黑烟从空中栽了下来。

    德军的BF109和FW190战机的最大飞行时速分别是710公里和760公里,以这速度进攻时速只有442公里的“海鸥”战机那简直就是杀鸡用牛刀……空战中战机的速度极为重要,因为这意味着速度快的一方可以随意以任何姿态、方向攻击对方,而对方却连瞄准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在机舱里傻愣愣的看着目标一会儿在眼前猛然间又窜到后方了。

    空战的结果毫无疑问的就是苏军大败,尽管苏军的战机有150架之多,但空战这东西不存在“以多打少”的问题……存在代差的战机往往是连对方的毛都没摸着就被消灭得一干二净。

    这一回也是如此,一百五十架苏军战机能返回的就只有十八架,而且还都带着伤,德军就只有一架战机被流弹击伤驾驶员跳伞且被成功救回。

    曼施泰因对这场空战很满意,他进攻计划的第一阶段也就顺利完成了。

    接着,等“斯图卡”战机返回基地重新挂满炸弹再次飞到刻赤上空的时候,曼施泰因的第二阶段进攻就发动了。

    首先打去的就是一排排炮弹。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炮弹大多都是从苏军那缴获的……德军是秉着先用苏军炮弹再用自己炮弹的原则,毕竟地毯式轰炸对精度要求不高,打缴获的炮弹也不觉得可惜。

    炮弹与“斯图卡”轰炸机的轰炸相结合,只打得苏军阵地一片片火光到处都是浓烟。

    接着,随着曼施泰因一声令下,步兵的冲锋就跟着往后延伸的炮火展开。

    这与德军之前的冲锋有些不同……往常基本都是坦克掩护着步兵冲锋。

    但是现在,在这种泥泞的战场上还这么做,那显然就是给自己找麻烦。

    步兵后跟一队队工兵,他们乘着步兵冲锋的时候就开始用石头、原木、沙袋等希望能为坦克填出一条进攻的道路。

    曼施泰因这种进攻的策略当然是正确的:

    步兵跟在炮火后发起进攻或许能突破敌人的防线,如果不能的话,那么工兵就会在后方步步为营的引导坦克前进并为下一次进攻做好准备。

    但这些似乎都是徒劳。

    在德军士兵逼近苏军防线五百米时苏军开火了,密集的子弹在战场上到处乱飞,没有任何掩蔽物可以藏身的德军成片成片的倒下……虽然他们不时的趴在地上躲避子弹然后再突然跳起来朝前跃进,但还是无济于事,泥泞的地面使他们的战术动作就像新兵一样笨拙,泥地上不一会儿就到处都是鲜血和尸体。

    无奈之下,曼施泰因只得把他们撤回来。

    “上校!”想了想,曼施泰因就对斯莱因上校喊道:“我在想,第一步兵团的火力是否能压得住他们?”

    闻言秦川不由愣了,曼施泰因这家伙是要把第一步兵团派上这样的战场。

第五百八十四章 铺路坦克() 
    从某方面来说,曼施泰因的这个想法还是正确的……德军正处于危险之中必须尽快突破刻赤防线,否则苏军尤其是身后三个集团军的苏军就会慢慢恢复战斗力最后将德军包括曼施泰因、第一步兵团,当然还有秦川在内全部歼灭。

    因此,在这关键时刻就正是该用到第一步兵团的时候

    另一方面,第一步兵团似乎也的确适合打这样的仗……苏军士兵大多使用的是拉栓式步枪,在苏军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德军无法突破他们的防线只能一批批的倒在防线前。

    但第一步兵团手里却装备有大量的MP43,只要第一步兵团配合得好,两到三把MP43交替射击就能压制住敌方一挺机枪,敌人手里的拉栓式步枪就更是可以忽略不计。

    于是,即便是道路泥泞难以前行,第一步兵团还是有很大的可能突破苏军防线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但可想而知,第一步兵团也要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斯莱因上校也不愿意让第一步兵团承受这样的伤亡,于是就带着些犹豫说道:“将军……”

    “我知道,上校!”曼施泰因说:“但现在我们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了,我们只能这么做!”

    说着曼施泰因看了看手表,接着说道:“离天黑还有五小时,天黑后你们知道将会发生什么!”

    秦川当然知道,天色一黑就代表德空军就无法发挥作用了,然后苏军会乘着这时间再次补充坦克、兵力等,毕竟塔曼半岛与刻赤只隔着一道几公里宽的刻赤海峡,他们要做到这些并不困难。

    然后,明天的进攻就要重新来过甚至更加困难。

    想了想,秦川就问了声:“将军,你的意思是说……如果在天黑之前能突破敌人防线就没问题是吗?”

    “可以这么说!”曼施泰因回答:“因为我们的空中力量会对刻赤海峡以及黑海实施封锁,我们前后的苏联人都无法得到补给!”

    “那么……”秦川说:“我建议我们等到天黑前发起进攻!”

    “那有什么区别吗,上尉?”曼施泰因有些不悦的反问。

    秦川理解曼施泰因的态度,战场上往往是瞬息万变的,所以有可能尽早取得胜利的话就应该当机立断。

    但秦川却另有想法。

    “有区别,将军!”秦川回答:“因为到了傍晚,我们的坦克就可以朝敌人防线推进了,到时我们就可以用很小的代价突破防线,即便这其间有什么意外也无法改变这个结果!”

    “你的意思是用工兵填路?”曼施泰因说:“可是你也看见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