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军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高科技军阀- 第5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斯大林又回到了克里姆林宫。面对极端危急的形势,他必须把全部权力都集中起来。苏联最高统帅部“斯塔夫卡”名义上由国防人民委员会主席铁木辛哥元帅担任,但实际上任何决策只要得不到斯大林的批准(这位领导人有时对一个“kv”坦克排的使用,或者铁丝网的发放都要插手)。就毫无效力可言。斯大林才是真正的、具有无上权威的最高军事统帅(相形之下,杨朔铭的军事统帅权在当时要有限的多),而且他还要把全部后方权力也抓在手上。为此在6月30日,成立了由他本人担任主席的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为莫洛托夫,成员包括伏罗希洛夫、马林科夫,贝利亚。所有苏联边疆州区、各军事工业人民委员会、甚至主要工业企业、基建单位都在该委员会。或者更准确的说,在斯大林本人的直接控制下。…;

    虽然斯大林不愿承认战场上的不利形势很大程度上是他所造成的,但巨大的失败毕竟已经给斯大林上了一课,并迫使他做出了战略撤退的决定。东北方面军奉命后退,掩护斯大林格勒方向;东方面军则退至乌里扬诺夫斯克。掩护古比雪夫方向,阻止华军扑向莫斯科;而东南方面军必须撤退到更向后的内线防御。

    在作出撤退部署的同时,缺乏现代战争知识的斯大林在战术上也拿不出更多的办法来提供给前线部队。和他的敌人杨朔铭相比,斯大林对现代战争还了解的太少、太少,但他对空军却颇为倚重。在战争初期,一旦战况恶化。斯大林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动用空军。而为了更集中的对空军实施领导,他在6月29日设立了拥有副国防人民委员权利的空军司令员(首任司令是日加列夫将军)。

    如果说在现代军事领域,战争初期的斯大林多少还是一个生手的话。在运用铁腕方面,他的经验却是丰富的。在战争形势极为紧张的时刻,斯大林也没有忘记用铁腕去惩罚那些他认为应当对失败负责的人:东北方面军司令员库兹涅佐夫上将被撤职,表现不错的第8集团军索宾尼克夫少将接替了他的职务,而副总参谋长瓦杜丁中将被任命为这位少将的参谋长。

    和东方方面军司令员巴甫洛夫相比,被革职的库兹涅佐夫算是幸运的。按照斯大林的指示。巴甫洛夫在被解职之后(铁木辛哥接替了他),与原方面军参谋长、通讯主任、第4集团军司令员科罗勃科夫少将(此人所以被捕是因为斯大林指示必须处死东方方面军的1个集团军指挥员。而科罗勃科夫少将是当时唯一一个能够找到的该方面军集团军指挥员)一道被送交军事法庭。

    尽管巴甫洛夫等人对惨败所应负的责任并不足以处以极刑,尽管他们愿意以普通士兵的身份上前线效力,但是为了维护领袖的尊严,法庭还是按斯大林的意思,于1944年7月2日将4人全部判处死刑并没收全部财产。急于完成任务的军事法庭在匆匆宣判后,当晚就直接将4人拉出去枪毙。另外,东南方面军空军司令员普图辛、第41步兵军军长科索布茨基少将和在中国空军偷袭中惨遭覆灭的第9混合航空兵师师长齐尔尼奇也遭到了枪决。同时为了审查突出华军合围的红军军人,斯大林还批准建立了25座甄别营。

    为了逃避同样的命运,有不少苏联将领自杀。其中包括东方方面军空军司令科佩兹、机械化第17军副军长科若钦,当然还有前面提到的东南方面军军事委员瓦舒金,虽然他还不是一位将军。

    没有人指责斯大林的专横、独裁。因为对当时面临空前危机的苏联和俄罗斯民族来说,要顶住强大的敌人,就不得不接受斯大林和他的手腕。这是一场生死存亡的战争,任何软弱和犹豫都会导致整个民族的灭亡。

    斯大林这位并不十分精通军事的领袖最大的突出之处就在于:他有足够坚强的神经去承受一次又一次最可怕的打击和令人震惊的损失,并且在这所用千百万人的生命去交学费的战争大学校中学会战争。正如斯大林这个名字所显示的那样,他是“铁打的人”。

(五百九十三)坚守

    但是,光有“铁打的领袖”是不够的,还需要同样坚强的人民。要由他们用亲人甚至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承受战争所带来的无穷无尽的苦难、牺牲。夸夸其谈的战略家们尽可以大谈苏联在领土、资源、人力上有多么大的潜力,但这一切潜力需要俄国人民以世界上其他民族、任何时代都未曾承受过的空前惨重的巨大牺牲去发掘。人类的历史上,又有不知多少也很有潜力的国家、民族无法承受那仿佛置身地狱般的战争而选择了妥协与投降。斯大林了解他的人民,他要号召起他们。在做出了一系列具体部署后,1944年7月3日,斯大林再次以苏联最高领袖的身份向人民发表了广播讲话。这个并不特别善于演讲的格鲁吉亚人试图用他那口带有土腔的俄语打动他的人民,他们当中很多人决心响应他的号召,通过坚壁清野、游击战争和超人的努力去反抗中国人的进攻。事实证明,正是坚韧不拔的俄罗斯人民无数的血肉之躯造就了斯大林这位“伟大的领袖”。

    在经过短暂的慌乱之后,苏联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试图在击溃东方方面军的华军进攻的道路上投入第13、19、20、21和22集团军,加上突围出来的残部,建立一道新防线。

    斯大林面容消瘦、苍白,下眼泡发肿,眼睛由于不眠而布满血丝……他终于意识到了悬在全国、以及作为“领袖”的他本人头上的巨大危险的分量。如果不采取一些非常的措施,不动员一切力量。中国人几个星期之后就可能打到莫斯科。他着手撤换军事首长。联共(布)中央委员会、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一项决议,决定成立国防委员会,由斯大林领导。国防委员会主席握有无限的权力。祖国面临的致命危险要求集中每一个人的努力。新任东北方面军司令员索边尼科夫少将接到斯大林的命令:“恢复原先的态势。”凌乱后撤的部队接到新命令后,既无法进攻。又无法防御。而华军察觉了这种混乱,对第8和第27集团军的接合部实行突击并突破了防线……这些消息并不能增强国防委员会主席的信心,他既不能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又找不到一条正确的行动路线,以便赋予各战略指挥机构在那些悲剧性的日子里迫切需要的信心,使它们能够坚定不移和深思熟虑。

    在蒙古首府库伦,呆在名为“鹰巢”的东线华军最高统帅部里的中国总参谋长蒋百里在得知斯大林的讲话内容后表现得非常高兴。在他看来,斯大林的号召将为中队毫无顾忌的对俄国平民采用暴力提供借口。而坚壁清野将把苏联人自己饿死。蒋百里对此的评价是:“多亏斯大林提出毁掉一切的口号,现在千百万人注定要挨饿了。”至于俄国人响应斯大林的号召反抗中队的可能性和危险性,蒋百里和他的将军们相当重视。但他们相信,苏联已经注定要失败了。游击战争也改变不了这一结局。

    对此深信不疑的蒋百里,早在7月8日就开始安排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的命运了。他决心把这两座苏联城市连同数百万苏联军民一道夷为平地。蒋百里估计:“到8月15日将进入莫斯科。到10月1日,将结束俄国战役。”这种情绪并不只属于他一个人。中国国防军统帅部的一位官员也在6月29日的私人信件中估计,再有14天就可以进入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了!由于担心自己的估计太保守,他又加了一句:“不过。可能比我们设想的更快。”…;

    中国方面的看法不是没有依据的。他们虽然也充分认识到了俄国人的顽强和技术力量的强大,但还是对自己的胜利深信不疑。因为苏联军队和他们的装备遭受的损失是如此巨大,要恢复元气是几乎不可能的。对此,中国国防军统帅部7月4日的作战日记是这样评价的:俄国人损失了这么多飞机和上万辆坦克。他们一定所剩无几了。当天蒋百里告诉中国将军们:“实际上,他们(苏联)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一开始我们就消灭了俄国的坦克和空军,这再好不过了。俄国人在这方面是不能恢复元气了。”蒋百里在这里也是在为自己表功,因为正是他选择了这么一个绝好机会。出于同样的目的,在保持了一个星期的新闻沉默后,在6月29日,蒋百里下令发布了10项胜利公报——每小时发布一项。真可谓风头十足。

    徐元锦元帅当天也在工作日记中记录了对形势的分析:“被我方查明的敌人164个步兵师中有89个师已经全部或大部被消灭,在战场上有作战能力的俄国步兵师还有46个,另外18个师被牵制在其他地方,在后方作为预备队的显然还有11个师,被我方查明的敌29个装甲师中有20个已大部或全部被歼,9个师还有充分作战能力,敌人凭这点兵力甚至在最重要的正面也无力构成稠密的正面。我坚持认为俄国战役在两周之内已经取得了胜利。”

    中苏战场上华军的节节胜利使苏联周边的形势也变得非常不利。这一时期德国和意大利对苏联的援助还主要停留在酝酿阶段,

    苏联战场的形势紧张起来。虽然从6月29日开始,苏军就从欧洲地区调动足额的陆军师到东部作战。但在华军实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远东苏军的兵力在1944年内非但没有增加,反而从210万减少到了不足100万人。

    苏联当时迫切希望日本进攻中国,并希望其在亚太地区扩大侵略,以牵制美国和中国的力量。深受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影响的斯大林相信日本联合舰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日本人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而不是用它孱弱的陆军来和中国争夺亚洲霸主的“荣誉”。在这一点上,早期德国驻日武官们对日本陆军不高的评估显然也发生了作用。(出于公平,应当指出的是。被斯大林看重的日本海军却看不起苏联。在他们眼中,那是一伙专门哗众取宠的流氓,而受到藐视的日本陆军却对德国陆军国崇拜得五体投地)。

    可是这种形势却没有像蒋百里、徐元锦以及其他中国将军的结论所预言的那样来临。俄队虽然遭到沉重的打击,可还完全没有被消灭。就在中国人相信他们已经胜利的时候,庞大的苏军战略预备队(总数达48个师)已经开到了战线。这些本来用以对华军实行战略反攻的部队,现在则被用以组织防线以挡住华军的进攻。

    为了防止华军突向莫斯科,预备队主力被投入到了东方方向。早在6月25日,苏军就已组成了以内战时代的骑兵英雄布琼尼为司令员的最高统帅部预备队集团军群(下辖19。20,21,22集团军),7月2日上述部队被编入东方方面军。而原来准备调给东南方面军的第16集团军也在乌里扬诺夫斯克展开。在更深远的地区,第24,28军也在作着准备。…;

    被分散而匆忙投入战场的预备队显然不足以改变苏联军队所处的劣势,但他们能够稳定住战场上的局势,使华军暂时无法向苏联的心脏部分推进。而在这些战略预备队的背后。红军正在急速扩充。到7月1日,已有530万人入伍。诚如中国方面所估计的那样,这些新兵无法在短期内被配养成合格的战斗部队,但他们将通过自身的巨大牺牲一点一点的消耗中队的力量。

    对蒋百里和中国将军们来说。战争其实才刚刚开始。

    当最后一丝日光脱离了杨静怡的视线,远处战线的景物慢慢溶入了夜色。吃力地背着满是尘土的苏制“莎”冲锋枪。杨静怡开始爬出散兵坑。一路上都是废弃的钢制弹壳、炮弹碎片,还有炸碎的枪械零件和瓦砾。上面夹杂着无法辨认的衣服碎条。

    “一个星期了……不,还有9个小时,增援的部队该反击了吧?”杨静怡疲惫地边爬边想。

    离杨静怡不到100米,在满是瓦砾的建筑中隐然可见一辆“灰狼”式坦克的炮管正寂静地伸向前方。“嘿,这家伙还活者!”杨静怡喜悦地看着还健在的同伴,爬行的方向改为坦克设伏的阵地。要是没有它,敌人也许早就在昨天冲过杨静怡和战友们设伏的阵地了。

    当杨静怡沿着建筑物墙壁站起身的时候,她忍不住向后方城堡的中心看去。“更多的建筑物被空袭摧毁了,不知道今天晚上有没有增援。”杨静怡正在呆呆地看着城堡的轮廓,试图找出那高高的水塔还在不在。

    “进来吧,别在门口晃悠,小心敌人的冷枪。”一个瘦高的坦克兵冲杨静怡打招呼。

    “慌什么!”杨静怡不满地嘟囔着,人却快速地转进坦克掩体。

    “怎么就你一个人?”另一个坦克兵冲杨静怡问道。“老刘他们呢?”

    “哦,他的腿受伤了,动脉打断,下午被医疗兵弄下去了。其他人……,都牺牲了。”

    “再不来人,我们都要拼光了!”瘦高的坦克兵有些黯然。

    “今天他们一定会到的,我听说围歼战已经结束了,一共歼灭了敌军70万人呢。”杨静怡安慰他们道。

    “他们是吃掉了70万敌人,可我们面前的敌人却越来越多。”坦克兵苦笑着,叹了口气。

    自从杨静怡决定留下来坚守这座苏军的秘密军事基地后,这里的战斗就一刻也没有停歇,苏军一直拼命的发起进攻,试图夺回这座基地,但在华军伞兵和特种部队以及当地逃亡土著组成的志愿兵的阻击下,始终没有得手。

    “有增援了!”站在门口的瘦高个坦克兵欣喜地向杨静怡们喊道。

    当杨静怡抢到门口时增援的人员已经爬上了斜坡,十几个人背着大大小小的箱子。其中一个人还扛着一具反坦克火箭发射筒,另一个魁梧的人大概背着自动榴弹发射器。人群小心地越过满地翻转破碎的牵引火炮残骸朝杨静怡们快步走来。

    “怎么只有这么少的人,晚上怎么能挺过敌人的反复冲击啊?”杨静怡心中不满地想着,一阵饥渴疲倦的感觉涌上心头。杨静怡已经有一天一夜没有睡觉了。只吃了一块压缩饼干,水壶在下午老刘——也就是刘汉良上尉受伤后就挂在他的担架上。

    “这里情况怎样?”打头上来的增援部队军官冲杨静怡们问道,看军衔是个中校。…;

    “还好,有三个人。”在杨静怡身后向敌人阵地观察的坦克兵回头说道。

    “哦?”中校迟疑了一下。“其他人呢?”

    “从昨天晚上开始抬下六个重伤员,其他人……都牺牲了。”由于没有喝水,杨静怡的嗓音有些低沉沙哑。

    昨天晚上是杨静怡上阵地以来最艰难的一夜,天刚一黑敌人同时发动了立体突击。天上是俯冲轰炸机和战斗机在掩护,大量的炸弹落在阵地上。地面敌人投入了大约有一个团的装甲步兵混成部队向杨静怡和战友们这一线阵地反复冲击。敌人的每一次冲击还都有自行火炮予以炮火压制。增援的部队根本上不来。在坑道里捂着氧气面具躲避敌人航空和炮兵火力的时候杨静怡几乎认为这颤抖的坑道顶会随时坍塌下来,虽然上面有好几层工字钢保护着。

    “你们能从昨天晚上坚持到今天,只让敌人前进300米,可真不容易!”中校站在坦克旁用边用望远镜向外观察嘴里边说。

    杨静怡和战友们的阵地前有一条5米多深的短沟渠。临时被改做反坦克壕,现在几乎被炮火给轰平了。多亏工兵起先在上面架上隐蔽物予以遮蔽,敌人好几辆“t…34”坦克掉在里面,剩下几辆坦克和装甲步兵战车从平坦一些的地方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