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莫名的激动。直到一个时辰之后,宁玉瑶写满了十篇梅花小字之后才让清芙收拾好文房四宝,
惠娘看着宁玉瑶写的十篇梅花小字,不免惊异。这字哪里像是一个五岁的孩童写的,根本就像是一个习字十多年的学子。这字就像是画一样,而且一字字都显示出一种平静祥和。都说一个人的字代表着一个人的心境,原来自己五岁的女儿心境已经如此安宁了吗?
夜里,惠娘将宁玉瑶的字拿给宁父看,宁父也倍感惊喜,直道自己的女儿是神童。
宁玉瑶不禁感叹时间过得真快。又是一年春来到,总这样过日子确实无聊,自己是不是该找找什么新玩法。冬天太冷,许多活动都受限制,现在不一样了,春暖花开,自己也不怕被冻着了。
宁玉瑶想到立春已经过了,而且前段时间族长基本上把村里愿意跟着宁家一起稻田养鱼的人家用纸记下来了,不是特别多,村子里只有一半的人愿意跟着一起养,主要是担心万一出现问题,那可会是要了一家人的命啊,所以这边宁玉瑶听到很多人家没有跟着一起也没什么想法,毕竟他们都不知道养育着坚实的科学性而且路是自己走的,明年如果看到效果的话,也肯定会心动加进来的,今年光是种棉花也会发一笔横财。
宁玉瑶就跑到惠娘屋子里想让她将稻田养鱼和棉花种植技术传给方大,然后到时候让他直接带着村民一起传授交流,一进屋,惠娘正在为宁玉瑶做春衫,蓝色的襦裙,搭着外套玫红锦缎小袄,边角缝制雪白色的兔子绒毛,不用上身试穿就知道到时候宁玉瑶穿上肯定会十分娇俏可人。
惠娘听到动静,抬起头来说:“你这丫头又想干嘛。”语气中无不体现着浓浓的调笑和打趣之意。
“娘,你可冤枉我了,我想的可都是正事啊,我们把方大叔叔叫来吧,马上就要耕种了,种棉花和水稻养鱼也要开始弄了。”宁玉瑶嘟起小嘴儿假装不满的说道。
“哟,原来是娘亲误会你了,来,瑶瑶过来,让我安慰一下你受伤的心。”上次也是惠娘无意中打趣她,结果这小妮子回了一句要安慰她受伤的心才行,又让惠娘有了可以调笑的的话题。
“好了,不笑话你了。你说的这件事等会儿让清芙叫你爹爹过来,直接告诉你爹爹吧,到时候让他带着方大一起跟乡亲们解释一下怎么学习。”惠娘说道。本来就是宁父是家里的顶梁柱,而且梨花村人也十分尊重这位举人,平时说的一些话,村里人信服度也会很高。
等过了一会儿,宁父进了房门,宁玉瑶就跑了过去说:“爹爹,我把我整理的关于棉花和水稻养鱼的材料已经弄好了,到时候先在我们农庄与方大方二试验一下,这样也可以让村子里的人家相信。”
“好好好,我先看一下。”宁父仔细看了一下宁玉瑶手中递过来的材料说:“我等会儿就去把你方大叔找过来,这几天就琢磨一下。”本来宁父在积极准备科考,但是景旭远倒是微微提了一句,多关注民生问题,引起了宁父的思考和注意,琢磨之下才觉得朝廷选拔的是实干之才,而不是仅限于理论上,而且自己科考不仅是为了自己家,还是为民谋福,所以这些日子宁父也渐渐走出书房,关注一下老百姓问题。
等宁父带着方大和方二还有农庄请的几个长工一起,仔细研究了几天之后,就让方大去通知宁之海明天聚集要学习的人到宁家院子一起商量一下。
翌日清晨,梨花村人慢慢的来了。宁父先控制着一百多人的局面,说:“大声安静一下,听我先讲讲。”因为宁父是举人的原因大多数人还是会听宁父的话的,顿时安静了下来,宁父接着说道:“水稻养鱼可以提高水面利用率。一田多用,稻鱼双丰收稻田中丰富的天然饵料降低养鱼成本;养鱼时间一般为3…4个月,时间也不是很长。而且稻田养鱼后鱼类可吃掉大量杂草,杂草一般不用薅锄,又可以增加鱼产品,而且稻田养鱼技术易学,操作简便。如果害怕卖不掉什么的,到时候你们的喂养的渔也可以按照市价由我宁家统一收购。”
“宁贤侄,我们都相信你,都听你的。”发话的是村里的一位长辈,活到他们这个年龄也算是看透了很多,这不想到宁家根本不可能坑害大家,直接带着几个儿子一起来学习。
“大叔,你放心,这些我们在宁家农庄都已经试过了,绝对不会出什么岔子的,马上就有我身边这位种田好手带你们去看看稻田养鱼是怎么弄得。”
“乡亲们叫我方大就好,你们跟着我来吧,接着就把棉花和稻田养鱼的方法教给你们。”方大直接站了出来。
为了防止溜出田去鱼、便于到时候饲料管理和捕鱼起水,养鱼稻田一定要按照要求修建和制备一些简易设备和工具。
方大说:“稻田养鱼先把把田埂要加高加固,达到一种捶打结实、不塌不漏的状态。而且乡亲们想啊,鱼喜欢跳跃,如鲤鱼有时就会跳越田埂;另外,一些食鱼的鸟也会在田埂上将鱼啄走;而且又可以在加宽的田埂上可以种植玉米草、苏丹草等青饲料。第二是要开好进排水口,你们看宁村长家的这块田排水效果就很差,到时候要弄稻田养鱼的话。进、排水口的地点应选择在稻田相对两角的田埂上,这样你们看,进、排水时,可使整个稻田的水顺利流转。而且进、排水口要设置拦鱼栅,避免跑鱼,拦鱼栅的东西村子里面自家都有,比如说可用竹、木、砂网,
方大顿了顿又继续说道:“而且开始的时候必须要施足底肥。养鱼稻田要结合整田施用一定量的底肥,放养鱼种则不宜太过早,到时候在栽秧后20天左右我们会将各家需要的鱼苗送给你们,这样是因为放养过早鱼会吃秧,过迟对鱼、稻生长不利。晚稻田养鱼,只要耙田结束就可投放鱼种。ァ
等会儿我就将你们带到宁家农庄里,去看一下这几天宁家是怎么弄的田埂和施肥一系列的事儿,这样你们也可以实事求是的问一下不懂的问题。
翌日,雨已经停了,家家户户开始出门种庄稼和种棉花,一切有条不紊的忙碌着,自家的农庄宁玉瑶有时在景旭远的陪伴下也会常去看看,顺便出去走走看看春天的风景。
宁玉瑶现在是真心喜欢上了这个村子,简单、自然,处处透着淳朴,没有现代都市的繁华和冷漠复杂,所以她才会真心实意的想为这个村子做些什么,将棉花的种植技术和稻田养鱼的方法教给他们。而且前段时间宁家的泼粪法,在最初的时候也给村里的人家解释了,大家虽然半信半疑,但都下意识的把自家的粪给存起来了,后来见宁家所用的方法确实可以增加作物产量,所以现在施肥问题根本无须担心。
第六十一章()
时间悄悄进入了五月的中旬,在忙着锦绣坊生意的同时,宁玉瑶也经常在景旭远的陪伴下去农庄看看,毕竟这都是宁家的心血。不过可喜的是,因为方大他们的悉心照料,地里面的蔬菜瓜果都长得很好,尤其是那为数不多的西红柿,那些枝上已经结出了,一个个小小的青果子,估计不要多久就能成熟,摘下来吃了。
所以宁玉瑶想是不是还需要买几个种田的好手,到时候也可以顺势将农庄的规模扩大。
不过现在还不忙,还有更重要的事,因为自家大哥可是要参加秀才考试了,现在宁家基本上都停了下来,就连惠娘算是暂且抛了其他的繁杂事儿,一心与宁玉瑶和李氏琢磨吃食,至少自己虽然在考试上不能处理,但是日常的饮食营养什么的还是必须跟上,毕竟不知道有好多人在考试三天后基本虚脱的不成人样,所以惠娘想着后援一定要准备充足。
“娘,哥哥要考试了,在考试的时候我们也给他准备一些吃食吧。”宁玉瑶感觉最近几日好像家里的气氛都有点变了,特别是平常说话好像大家都是轻言细语,生怕影响了家里的读书人。
惠娘一把接住蹦蹦跳跳到自己跟前的宁玉瑶说:“你这小丫头,真是跳脱。”等帮宁玉瑶整理好略微有点乱的衣衫之后,又继续说道:“你大哥考试的东西差不多都已经准备好了。”
秀才考试直接连考三场,县试、府试和院试一起要连续考九场,整整三天。答卷、吃喝拉撒睡都在里面,不得出来,就像以前宁父曾经考过的秋天的举人试也是这样,不少人还没考完就被横着抬了出来。
宁玉瑶感慨,读书人的身体还是很重要的,幸好现在大哥也算是文武双全,不像寻常书生一般的弱不禁风。否则,十年寒窗苦读,即使是真才实学、满腹经纶,身体熬不过这几日也白搭。不过,那么狭小的空间,又只能喝水吃干点,吃不好睡不好,还要高强度地连续答卷,身体吃不消也属正常。
“娘,你什么时候准备的我怎么不知道啊。”宁玉瑶疑惑的问,最近自己没瞧到自己娘有什么动作啊。
“考试的笔墨纸砚已经备好了,至于吃的到时候会提前到镇上,直接在糕点铺子里买些饱腹的糕点就好了。”惠娘看到宁玉瑶十分关心这个问题也就细细的回答道。
“娘,这怎么能行。”宁玉瑶惊讶的说,整整三天的考试,就靠以垫点糕点支撑饱腹,人不虚脱才怪,于是宁玉瑶接着说道:“娘,考试的时候光吃这些到时候大哥的身体撑不住怎么办?就算是撑住了,但是考试的时候如果吃饭都不能吃好怎么才能集中精力好好考试啊,趁着现在还有一段时间,我们弄出几样可以储存几天的吃食,到时候大哥说不定考得更好的。”
“瑶瑶说的很有道理啊,只不过以前你爹爹考试的时候都是这样过的啊,我也没想到在吃食上琢磨。”惠娘突然有点恍然大悟,上次相公考试的时候基本上出来的时候都已经脚步虚浮了,还在家好好休息了几天才缓过来。
于是接下来惠娘一直带着宁玉瑶和李氏一起在厨房里折腾,宁父也并没有打搅他们,而且自己也想看看能够做出怎样的吃食来。
又过了两天,已经离考试的时间很近了,宁玉霁的考试篮已经慢慢地备齐了,尤其里面的饮食,都是惠娘和宁玉瑶亲自准备的。炒米、咸肉腌菜、糕点、水、茶叶、备用药丸都被宁玉瑶专门放在空间里增灵,到时候也可以防止头脑不清。
惠娘和宁玉瑶一直在大堂里讨论着宁玉霁的考试篮,宁父出书房的时候,好奇地看着装在考试篮的东西,看到其中还有一个瓷罐,看到瓷罐里的米问道:“这米为什么跟我们吃的不一样,是熟的吗?好香。”
宁玉瑶回答道:“爹爹,那是炒米,是这些日子我们在家里捉摸出来的,昨天亲自在厨房看着李姨人炒的,这样用炒米煮粥,不怕会煮不熟,且不容易积食。”
宁玉瑶想到科考的考生连着三日坐在那儿答题写文章,小小的空间根本没法运动,也没时间运动,很容易积食、人不舒服。除了炒米,宁玉瑶给宁玉霁准备的糕点也都是好克化的。
古代的秀才考试一共分了四场,童生试、县试、府试、院试。只有通过了院试才算是考上了秀才。宁玉霁如今只是通过了童生试,成为童生,也算是在考取功名这条路上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县试、府试和院试要参加。院试是三年两考,好在这几个考试今年都有。如果顺利宁玉霁今年就能取得秀才功名。
五日之后,秀才选拔考试正式开始了,破晓时分,考场门口便是人山人海,宁玉霁略显轻松的靠在一颗大树上闭目养神。
宁玉磊怪道:“那么早来又进不去,不如多睡一会儿,这些人真是奇怪。”
惠娘笑道:“你以为都像你似的没心没肺,科考是多么重大的事,人家难免紧张,也怕迟到啊。”
宁玉磊不屑的说:“如果已经准备好了才不用紧张。”
宁父笑道:“正是,所以磊儿要记住爹的话,再过三年你也要考童生试了,平日里要多努力。”
几人正在轻松地说笑,迎面走来四个人,正是张明华和秦氏带着张烨霖和张倩宁来了。张烨霖和宁玉霁是同窗好友,所以也要参加这次秀才试,远远看到宁玉霁就带着家人走了过来,几人相互寒暄了一下。
等了一会儿,终于那考场之门被推开了,从里走出三位学官,一声铜锣震天响,标志着各位学子下场一搏的时间到了,宁玉霁提着惠娘和宁玉瑶为他专门准备的篮子,被门口的兵卒检查了一番,这也是正常之事,是按照考试规定进行例查。等检查完毕,领了考号之后,宁玉霁镇定自若的走进考场。这考场中都是一排排的“格子间”不仅狭小且还有一股难闻的潮腥味。
一个时辰后,等全部考生进场完毕,考场的大门缓缓合上,除非考试结束的那天,否则任何人也别想从外面进去,当然更别想从里面出来。
考试正式开始。
“霁儿现下正在奋笔疾书吧。”考场外面的惠娘看到考场大门已经关上,不由得呐呐的说。
“娘子,你放心吧,咱家霁儿的学问可是数一数二的,不用太过忧心。”宁父见到妻子眉头完全隐藏不了的担心宽慰道。
“对啊,娘,我们的大哥可是最厉害的了,考个秀才肯定没问题,以后还要考举人,考状元呢,以后为爹爹和大哥都可以为娘挣个诰命呢。”宁玉瑶也在一旁说道,她是完全相信自己的大哥实力非凡,这场考试只会是他的踏脚石,而不是拦路虎。不过宁玉瑶没想到的是惠娘身上最初的诰命是她为惠娘挣下的。
考场上,宁玉霁停笔,待墨干后,起身交卷。主考官收了他的试卷,匆匆一瞥,见其字迹刚正凌厉,几欲透纸而出,不由抬头细细看了看眼前的少年,丰神俊秀,年纪不大却能够写出这样一手好字,果然是人才辈出啊。
时至正午,第一场考试结束。
宁玉霁收拾了一下笔墨,便开始准备吃食,每个“格子间”里都备了只煤炉和一只小锅。宁玉霁的篮子里自带了炒米,不多时,一锅浓稠的白粥便煮好了,宁玉霁拿出碗盛了米粥,而后不知想到什么,嘴角边露出抹笑意,施施然的又从篮子里拿出两样吃食:咸菜和酱兔肉,只是这两种东西与平时自家饭桌上吃的不同,都是被压在白膜之中紧紧包裹起来。瑶瑶告诉他这叫“塑封”可暂时保持食物不腐。
宁玉霁并不惊奇,自家妹妹可是经常弄出一些让一家人都惊讶的东西出来呢。
一顿热热的饭食下来,肚中便觉温暖,精神上的紧张和疲惫缓解开来。只是这里面考试的学子可没有他这样的口福了,多数只能用糕点饼子充饥,甚至家境不好的只能啃干馒头。考试在这考场之中精神本就紧张压抑,再加上这里的环境着实恶劣,那隔间小得连躺的地方都不够,每到夜里还要饱受蚊虫叮咬之苦,夜深露中之寒,可是让一干考生吃尽了苦头。
第三日申时,考场的钟声敲响,考试结束,学子们陆续出来,门口是拥挤的人群,都是来接学子的家人,宁家的人也早就在外面等着了。因为科举三天都是吃睡在里面,里面的条件又简陋,导致考试完出来就跟剥了一层皮一般的,身体强壮的还能勉强自己支撑着,弱质的,基本上都算是被半抬出来的。
看着一个个面色灰白,半死不活的学子走出来,有的甚至连考篮都拎不动了,一出来就被人搀着扶着半抱着,宁玉磊轻声嘀咕:“这哪里像是来考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