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这个办法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事,大家都在用,没什么出奇之处。但这个简单的举措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那位犯了错的员工会抗议。不就是一个小错误嘛,何必大惊小怪。若碰到一些二球伙,说不定会抄起烂砖就蹲在你回家的路上,拍不死你。其次,那些没犯错的人会产生一种侥幸心理,幸亏犯错的不是我。但侥幸过后,他会以同情者的姿态去那位被整的同事面前卖好,说什么不讲人情了,恐怖专政了等等一些东西。最终的结果是:管理者被孤立了起来。
对抗就这样产生了。
然而,作为管理者,事情不能不办,问题不能不解决。
另外一种办法就相应而生——奖励。也就是说,这个人犯了错,但不处罚他,而去奖励那些没犯错的员工。这种办法叫鼓励性举措,也就是鼓励某些行为的发生。
大家可以试想,其他员工都奖励了,而唯独没有你的份,这难道不是“考核”的变异版?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然而,一个词语的变化,却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可以试想,你无缘无故得了个奖,心里会怎么想?肯定觉得公司挺够意思,甚至巴望着别人再犯错。
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
当然,无论结果如何,最起码管理者没被孤立。既把事情办了,还得人人说好。
应该说,“奖励”这两个字就是吕家兄弟应该采取的“树威”办法,而且是唯一行得通的办法。这是我个人认为的。
当然,对吕家兄弟而已,“奖励”这两个字需要动一些心思,搞一些手腕。
我们不妨试图探讨一下。
陈平,给你升官,别当什么丞相了,直接干太傅,交出实权,别在朝廷上乱参和。你不喜欢钱吗?多给你点,前提是别说话。敢胡来,对不起,第一个办法依然管用。
周勃,升官,太尉干了这么多年,没功劳也有苦劳,丞相那个位置你也可以待两天。也许有人会疑惑,让周勃干丞相不是给吕家自己过不去吗?不过我可以告诉大家,这个人除了能带兵、会打仗之外,其他方面没多大本事。不让他干太尉,就相当于连名义的军权也交了出去。没有了军权,这个人就是个废材。事实上,汉文帝就用这个办法对付过他。
夏侯婴、灌婴等等这些老将们,升官,前提是远离军权。
对待所有人,两个字——升官,职务不够上封号。但对这些人中是应该区别对待的。吕家嫡系,去部队里边混;其他闲杂人等,去边缘部门混。
最终的结果是,大家都升了官,但吕家人完全掌军权。
当然,如此搞法,肯定有个别人会不愿意,会蹦出来闹一闹。这个时候,就该用“考核”那两个字了。树立几个坏榜样,砍几颗人头,也不妨大局。
应该说,我讲的这个办法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具体效果如何,我也不敢打包票,因为这种理论探讨性的东西,并没经过实际验证。但我个人认为,这无疑是吕家人应该选择的一个办法。
然而,吕家兄弟并没有做出选择。他们只在“诛群臣”三个字上动了一番心思后,就再也没有下文,坐等局势的发展。这无疑是危险的。
决定他们命运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这个事情就是刘章写给大哥刘襄的那封信。当刘襄传檄天下、组团旅游之时,摆在吕家人面前的将是另外一道难题。
但不幸的是,吕家兄弟依然填上了个错误的答案。
在某种意义上说,陈平、周勃等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的对手太差劲。
第十二章 覆灭—第十二节 吕氏败亡(五)()
如果上边是吕家兄弟犯的第一个错误的话,下边发生的,无疑是他们最致命的错误。
当刘襄起兵的消息传到长安后,吕产、吕禄慌了神,他们第一反应是立刻派兵灭掉刘襄。
有句俗话叫: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吕家兄弟的行为无疑符合这句话。
按理说,刘襄敢闹出这么大动静,只需用屁股想想,就知道京城里边肯定隐藏有他的人,如果京城里铁板一块,借他刘襄十个胆也不敢如此放肆。请相信不会有人嫌自己活的时间太长,跳出来作死。至于是谁在眼皮底下使坏,也无需动多少脑筋,就能猜他个*不离十。
蒋介石有句话,叫“攘外必先安内”。虽然他这句话的目的有些不地道,但还是颇有道理的。所以说,有点脑子的人都会去干一件事——缉捕刘章、刘兴居。这是最起码的一步棋。这步棋不下出去,不把刘襄三兄弟定性为反革命,你老吕家就难有立身之地。
通常情况下,把刘襄三兄弟定性为反革命后,就要摆出一幅鱼死网破的决心,搞一段黑暗专政,砍掉一些人,进行一次大清洗,彻底掌控朝局。
这似乎是一个给出标准答案的选择题。然而,吕家兄弟却别出心裁地填上了个让人莫名其妙的东西。这个答案,葬送了吕雉多年来的辛苦努力。
老吕家,你们完了。
吕家兄弟的答案很简单:无视刘章、刘兴居,对京城各方势力不管不问,直接挑了一个人去和刘襄干架。重要的是,他们挑出来的这个人,让我很难理解。我弄不明白这是个什么情况,难道吕产、吕禄是两头猪?
他们不是猪,但不比猪强多少。因为他们挑出来的这个人叫灌婴。
灌婴很会打架,这是事实。就能力而言,灌婴要比刘襄厉害的多,当年灌婴在项羽阵营中横冲直撞时,刘襄还没投胎呢。在灌老头的面前,刘襄连提鞋的资格都不够。
灌婴能力很强,可他是刘邦的嫡系,和你老吕家关系并不怎么密切。如果这一次是刘邦派他来的,相信并不会出现什么异常。然而你吕产算个什么东西?这个时候把本已远离军权的灌婴揪出来,雄纠纠气昂昂地带上十几万部队出去游行,这不是作死是什么?
人家刘襄本就是冲着你老吕家来的,你现在派一个刘家的嫡系和老刘家的人去干架,这个天才的部署,让人无言以对。
说实话,我真没弄明白吕家兄弟是出于什么目的,难道是“以夷制夷”?只能说他们没做好定位,也没认清形势,也可能是老吕家人太不济,连个会带兵的人都找不到。
应该说,灌婴对他老吕家的危险系数要远在刘襄之上。
事实也的确如此。
当灌婴带领大军出发的那一天,一直在幕后隐忍不言的陈平开心的笑了。实力的天平终于发生了变化。机会到来了。
灌婴率领大军跑到荥阳后,暗自琢磨“诸吕欲害刘氏而自立,破齐而归,无疑助纣为虐。”随即给刘襄写了一封信,约定双方讲和。
刘襄很有自知之明,没必要也没信心去和灌婴干架,因此也停下了脚步。至此,政府军与革命军都驻扎了下来,搞起了联欢,唱着歌、喝着酒看吕产、吕禄的笑话。
而与此同时,京城里也并不安宁。就在灌婴掌握军权的那一刻起,陈平、周勃也开始了动作。
前边我介绍过,陈平、周勃暗中帮助过刘章,而事实上,他们却代表着另外一股势力。虽然陈平等人是刘氏的忠实追随者,但在这些人的眼里,刘襄、刘章并不能代表刘氏。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们所追求的也不过是利益的最大化。
应该说,这是一次三方势力的博弈,一个是宗室,一个是外戚,第三个就是功臣。所谓“宗室”就是指老刘家人,代表人物刘襄、刘章;“外戚”就是老吕家,代表人物吕产、吕禄;而“功臣”的代表人物就是陈平、周勃,当然包括灌婴。
在前段时期,“外戚”的实力最强,“宗室”次之,而“功臣”的实力就要弱的很多。
这不难理解,吕氏掌控大局,手握军权,实力比较雄厚;而刘氏虽在朝廷里没说话的资格,可毕竟还留下几个诸侯王,这些人的日子虽然不太好过,但手里多少还是有一些军事武装,这就是说话的资本;而“功臣”在京城没军权,在地方没武装,在“外戚”和“宗室”的夹缝中求生存,日子过的比较凄惨。
按理说,在这种状态下,“功臣”这一方是很难形成气候的。人家老大、老二抄家伙干架,赤手空拳的小三只能扯着嗓子吼两声,呐个喊、助个威还行,登台演戏的机会并不多。这就是随后几千年来,“外戚”和“宗室”拉锯的过程中,群臣只配当配角的缘故了。(后来登上舞台的宦官,算是“宗室”的衍生品,或者说是替代品。)
吕雉在世时,“外戚”的实力达到了巅峰,为了共同的敌人,“宗室”和“功臣”开始慢慢靠拢,最终达成了默契。纵然如此,“功臣”依旧只能当个配角。当然,前提是不发生意外情况。
意外还是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个意外事件的发生还得拜吕产、吕禄兄弟俩的帮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
这个意外事件就是灌婴重掌兵权。十几万大军握到手后,陈平等人立马从偶像派变成了实力派。至此,“功臣”这支独立的政治势力有了底气,这些人展直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权力争夺的洪流之中。
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这支势力的崛起,无论对“外戚”还是“宗室”,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当有一天,老二和小三联手把老大被打压的萎靡不振时,老二、小三就该撕破脸了。
不过到目前为止,老二、小三的关系还是挺不错的,因为他们共同的敌人依然顽强地活着。
不过活的时间并不长,因为老二率先出手后(刘襄起兵),小三也开始动手了。
第十二章 覆灭—第十三节 吕氏败亡(六)()
事实上,吕产、吕禄并不是傻子,他们也很清楚各方势力都已纷纷登台与自己较劲。刘襄起兵的消息传来后,这俩人的确拉了份黑名单,准备干些实在事。
可事到临头,这俩人的老毛病又犯了。一个优柔寡断,一个胆小怕事,这种性格注定成不了气候。
更为关键的是,他俩瞪大四只眼,也没在老吕家人中找到一个适合带兵的人,万般无奈之下,把目光停留在灌婴身上。
灌婴之所以能够如此荣幸,完全得益于近些年来的表现。应该说,吕雉在世时,灌婴基本上没说过什么话,其油滑程度不弱于陈平。
鉴于他一贯以来的良好表现,最终吕家兄弟把他拉了出来,重掌兵权。然而,吕家兄弟并非完全信任这个人。
灌婴动身后,吕家兄弟下定决心准备杀人。为避免自己的动作,促使灌婴和刘襄联合,经过研究,他们把动手的时间定在了灌婴和刘襄开战之后。
在这段时间里,吕禄、吕产坐镇南北两军,静静地等待着前方开战的消息。
而与此同时,陈平、周勃等人却如热锅上的蚂蚁,他们很清楚,这是暴风雨来临之前那短暂的平静。
灌婴虽然掌握了兵权,可远水解不了近渴,一旦吕家兄弟真的动起手来,陈平等人也只能坐以待毙,灌婴最多赶回来替他们收个尸罢了。要想活命,还得自谋生路。
该有动作了,再等下去,只能玩完。
然而,又该如何动作?现在要权没权,要兵没兵,只挂了个空头名衔,能捣鼓出什么名堂?
这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要想打破吕家的一头独大,就必须多少掌握点兵权,就算抄家伙干架,也能找来一些帮手。
侥幸的是,周勃目前依然戴着那顶“太尉”的帽子。这顶帽子太关键了,因为这顶帽子本身,就是军权的象征。
吕雉百密一疏,虽然架空了周勃,但没把他从这个位置上拿下,为老吕家的败落埋下了隐患。“安刘氏者勃也!”刘邦临死前的这句话,真可谓一针见血。吕雉比较健忘,她捣鼓这么多年,愣是没想起这句话,竟把周勃留在了这个极其关键的岗位上。如此看来,吕家如果不败,不单是对不起刘邦,连吕雉都对不起。
虽然“太尉”是军权的象征,但只是个象征而已,周勃依然没有军权。不单如此,周勃现在连京城南北军营的大门都进不去,更别说去调动兵卒了。
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陈平、周勃等人对吕家兄弟是毫无办法的。
但是,现在没办法不代表以后也没办法,现在没军权不代表以后也没军权。机会在很多时候是被创造出来的。陈平终于找到了创造这个机会的突破口。
所谓突破口,实际上是一个人,这个人叫郦寄。
郦寄的名字很陌生,但他爹我们却很熟悉——郦商。
前边介绍过,郦商和吕泽、吕释之的关系极好。鉴于老一代的友谊,两家的儿子们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其中,郦寄和吕禄更是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的朋友,俩人的关系几乎要好到伙穿一条裤的程度。
正因这层关系,陈平准备在郦寄身上做些文章。
简单点说,陈平希望郦寄能够出面,劝说吕禄交出南军兵权。
这似乎又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郦商虽然也算是“功臣”里边的数,但他和吕家的关系很好。更重要的是,郦寄和吕禄的关系如此密切,没道理陪你蹚这滩混水。
事实上,陈平也晓得这一层,但依然不妨碍在郦寄身上做文章。郦寄能让陈平如此看得起,真不知道算是一种幸运,还是一种不幸。
陈平没去向郦寄套近乎,而是给他爹郦商发了个聚会邀请函。毕竟是多年的战友,聚个会、喝点酒,再正常不过了。
郦商这么多年来,身体一直不好,基本不上朝,闲散人员一个,有酒不喝简直对不起自己。
因此,郦商来了。
下边的事情就有些滑稽了。郦商兴高采烈地跑来后,根本就没喝上酒,而被陈平直接绑了票。陈平连面子工程都不做,直奔主题,的确有些不地道。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陈平现在哪有心情陪他喝酒?
绑架了郦商后,陈平随即通知他的孝顺儿子郦寄来赎人。
郦寄慌不择路地跑来了。他做梦都没想到,贵为丞相的陈平竟给他来这一手。
陈平给他开出了价码:要么你去游说吕禄,要么我们砍了你爹。
郦寄很无奈,老爹被人家捏在手上,总不能见死不救。不得以,郦寄只好硬着头皮登场了。
郦寄毫无办法地拜见了吕禄,说了这么一段话:“高帝与高后共定天下,刘氏所立九王,吕氏所立三王(吕产、吕禄、吕通),均群臣议定,诸侯皆认可。今君为赵王而不就国,恐被群臣、诸侯所疑。若君和梁王(吕产,先封吕王,后改封梁王)与群臣盟约而就国,齐王定然息兵,群臣必将祛疑,君则称王千里而无忧。”
郦寄的话真是太有水准了,不难想象这得拜陈平所教。既肯定了吕家的地位,又给他们找到了出路,还给了一些承诺,把话说的滴水不漏,忽悠人的水平可谓登峰造极。
吕禄有些犹豫,但并没有答应。送走郦寄后,他蜗在军营动了一番心思,然后派人把郦寄的原话转诉给了老吕家的人。
吕家人一下子炸了锅,有人认为这个办法不错,有人站出来坚决反对。在一片吵嚷声中,吕家人的胜算越来越少。
而吕禄却如没事人一样,拉着郦寄时常出去狩猎游玩。这种行为暴露了他的无知和无能,他也只能混到这地步了。
当然,并非老吕家所有人都是糊涂蛋,吕嬃就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