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往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两汉往事- 第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也就是说,这位老兄喝起酒来不分昼夜,早晨喝稀饭还要配上两壶酒。没事喝,有事也喝,一天到晚都是醉醺醺的。

    用“酒鬼”两个字来形容这段时间的曹参,一点也不为过分,如果刘邦还活着的话,也要自愧弗如。

    如此一来,有些大臣看不下去了。好好的“相国”你不干,偏要去当“酒鬼”,一天到晚都喝酒,还时不时会旷工,这样搞下去,如何做群臣的表率?

    因此,一些好心人准备去给他提一些建议,说一些忠告。

    但曹参的表现却很抢眼。每逢人来,还没来得及开口,就被拉进了屋——喝酒。先灌你几两黄汤,堵住你的嘴再说。

    如果几两黄汤下肚还不醉,还想张嘴说句话,那曹参就不客气了,再整两坛放你面前,接着喝。直到把“好心人”喝的烂醉如泥,才算了事。

    这些人,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甩着两膀进去;最终却一滩烂泥似的,被人驾着两膀出来。无一例外。

    每次在史书里看到这一点,我就很佩服曹参。真不明白,他怎能把酒量练的如此厉害,在各路英豪连番上阵的车轮战下,竟然笑到了最后。不得不让人佩服。

    曹老兄对这份“工作”的确是很上瘾的,只要在他跟前提起“喝酒”两个字,眼直了,腿硬了,屁股也沉了。总之一句话,不喝出个所以然来不算完。

    写到此,有件小事还是值得一提的。

    据传曹家后花院临近吏员住所。所谓吏员,实际上算是相国的属臣,史料记载约有四百人。

    这些人在曹参的熏陶下,也常以喝酒为能事。

    大家都清楚,“喝酒”这种事,通常情况下会叫上几个酒友,甩胳膊抡拳、吆五喝六、大张旗鼓地搞,喝到尽兴处,拍桌摔板凳,大呼小叫,哭爹叫娘,完全都是情理中的事。

    在这些人的大呼小叫中,有人不高兴了。这个不高兴的人是曹参的“从吏”,相当于现在的秘书。

    “秘书”何许人,大家都清楚。只要脑子正常,一般是不会去招惹这些人的,因为这些人通常蕴含着让人难以想象的能量。今天,更有人为其送上了个“二号首长”的称号,可见一斑。

    这天,又有几个不长眼的家伙搞聚会,大呼小叫,作闹的厉害。我治不了,总有人会来收拾你们。

    巧合的是,曹参今天竟然没喝酒,真是难得。

    秘书适时地出现道曹参的面前,别有用心地说道:“今春暖花开,风景宜人,相国何不到后花院走走?”

    曹参今天很高兴,走走就走走,整天不是喝酒就是睡觉,散步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刚到后院,猜拳行令的呼叫声随风入耳。

    曹参拔腿就往那个方向走去,随着身后的“秘书”一阵暗喜。

    曹参进门后,几个酒徒傻眼了,酒醒大半,连忙叩头,爬在地上没敢起来。这个场景,让“秘书”的心里无比惬意。

    曹参大喇喇地坐了下来,自斟一碗,喝了一口,说道:“都起来,接着喝。”

    这种场景说这种话,怎么听都像是一句反话。几个酒徒更不敢起身了,一边叩头一边赌咒发誓,承认错误。

    曹参老脸一拉,“喝酒有什么错,都起来,陪老子喝酒。”接着扭头对身后的“秘书”说道:“去,取两坛好酒过来。”

    几个酒徒却乐了,傻笑着起身,蹭到了案前。酒局接着上演了,不过此时有曹老兄的参与,更为热闹。因为曹老兄撩胳膊吼将起来,比他们的声音还大。

    如此一来,“秘书”傻脸了。他真没想到给别人穿小鞋,竟然穿出了这么个效果。

    我讲这件小事,是希望能够展现曹参的全貌。

    这个人,虽然表现的嗜酒如命、豪爽率直,但心思却极为缜密,能一眼看清楚身边存在的明争暗斗,并且能轻松地将这些拿不上台面的东西化于无形。大智若愚,大象无形,曹参无疑是配得上这些成语的。

    实际上,曹府,明争暗斗这种事实际上还是比较少的。因为曹参对人比较宽容,些许小错,从不追究,甚至还会刻意掩盖。最终,老曹家的日子过的比较和谐。

    我一直很佩服古人的语言概括能力,那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确很有道理。曹参把道家的东西融进大汉王朝之前,已把这些东西糅进了曹府,这里才是“黄老学说”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站。

    应该说,这些东西,对我们小民百姓的家居生活是很有用的。这是老子的教诲,也是曹参的智慧,可以学学,没有坏处。

    总而言之,在这段时间里,国家大事都被萧何安排过了,曹参就剩下喝酒了。这种日子,羡煞旁人。

第十章吕氏掌国—第二十二节萧规曹随(三)() 
老曹同志把酒喝的很过瘾,但有人却开始纳闷了。纳闷的人是刘盈。

    前边介绍过,这位老实皇帝是想干点实在事的,至于要干成些什么事,他可就没谱了。

    应该说,他根本没掂量清楚自己的分量。只希望老娘能大发慈悲,放手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帝王。

    而他没想过,很多事情,是需要自己去争取的。有些坎,必须自己来迈,别人只能摇摇旗呐呐喊,根本不能代替。

    如果想早日亲政,那就一个办法——争。简单点就是去和老娘争,她说东,你偏说西;她说好,你偏说坏。这种办法,不是她控制了你,就是你控制了她。况且这种事情,只有你刘盈有这样的资格,其他人根本没这份实力,也没这个胆量。事实上,的确是有很多人用过这种办法的。

    当然,“明争”需要付出一些代价,最起码需要和老娘撕破脸。如果于心不忍或者能力不强,那就只剩下另外一个办法了——耗。也就是耗时间,耗到为老娘开追悼会,这是一个屡试不爽的好办法。当然,这个办法的关键点是比耐心,如果忍耐力不够,会让当事人觉得很扯淡。

    就刘盈的性格,他应该选择后者。也就是说,他现在应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锻炼身体,多活上几年,这才是他应该干的事情。

    但是这位仁兄在有些时候会迷失自我,会操一些闲心,会生一些闲气,结果把自己的追悼会开到了老娘的前边,真够憋屈的。

    犹如这一次,他愣是没看明白曹参的所作所为。他认为“皇帝”和“相国”都是应该干些实在事的,最起码不能把“喝酒”当成主业来搞。曹参明目张胆地混日子,明显没把自己放眼里。

    最终,刘盈很生气。

    生气的刘盈叫来了一个叫曹窋的人。

    这同样是一个老实人,其老实程度要比刘盈严重的多。这个人之所以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主要因为他是曹参的儿子,仅此而已。

    刘老实把曹老实叫到身边,极为不满地说道:“回家问一下你爹,就说‘整天饮酒,不上朝,也不处理公务,怎么治理天下?’”最后,刘老实还千万叮咛,“不要说是我让你问的。”

    你自己是老大,既然很生气很不满,为何不表达出来?大可把老曹叫过来臭骂一顿,何必绕这弯子。再说,纵然绕弯子也没必要让人家亲儿子去当奸细,既探不出实情,还掉自己的身份。真弄不明白这个人。

    曹窋回去后,找了个机会,拉着长脸,学着刘盈的口气把那句话问了出来。

    曹参一听,火冒三丈。老子为了保命,把胃都贡献给政府了,你小子不但看不明白,还竟然捏着嗓问质问,反了天了。

    曹参在身边摸了半天没找到趁手的家伙,气急败坏地跑到门口拉了根板子,追着曹窋狠抽了一顿。

    曹窋屁颠屁颠跑回来,不但没问出个所以然,还挨了顿打,憋屈的满脸通红。

    几天后,曹参终于上朝了。朝毕,刘盈把他留了下来。

    刘盈问道:“为何惩治曹窋?那是我让他去问的。”

    曹参一听,心中一紧,暗骂儿子“兔崽子,竟然敢阴我”。不过此时的他是不敢有任何显露的,连忙跪地,免冠谢罪。既然皇帝问起了那个话题,再不回答似乎就说不过去了,总不至于再拉根板子把刘盈抽一顿。

    磕完头后,曹参开始了他的忽悠,“陛下认为您和先帝谁更圣明?”

    刘盈一愣,我问你为什么打曹窋,你却绕到我身上说事。刘盈答道:“我怎么敢与先帝相比。”

    曹参接又问了一句,“陛下看我与萧相国,谁更有才能?”

    刘盈咧嘴一笑,心中暗想,这还用比?你老兄天天喝酒,萧何天天干活,哪有什么可比性。刘盈委婉地说道:“你好像不如萧何。”

    被皇帝讽刺了一番,但曹参不以为忤,接着说道:“陛下说得对。先帝与萧相国所订法令,皆已完备。我等只需谨守职责,照章行事,如此足矣!”

    这段对话,算是老曹同志对自己治国举措的一次解释吧。应该说,他的确这么干的。

    但就算照章执行,你也没必要天天饮酒呀?该上班还得上班,不能总是带头旷工吧?何况萧何在世时也没这么搞过。

    实际上,曹参的几句话中是隐含一些内容的。

    刘盈是个老实人,他看不透曹参的行为,也就更意会不到这句话所隐含的东西。

    曹参这句话不仅在解释自己的行为,也是在暗指刘盈所应该采取的处世方法。既然你说话不顶用,何必争抢着要干活,按规矩干些力所能及的事,隐忍几年,待为你老娘开过追悼会后再说话不更好?

    也许有人会问,曹参既然有心,何不把话说的明白些。“隔墙有耳”这个词大家都清楚,曹参如果敢挑明说事,刘盈听的倒是明白,相信吕雉同样也会听的清楚。如果他真要把话说明白了,那就等着被砍头吧。

    佛家看中一个“悟”字,是很有道理的。有些话,说的太直白了也就毫无意义了。如果能在隐晦的一句话中“悟”其中的精髓,其回报将是极其丰厚的。否则,就是对牛弹琴。

    刘盈就是一头牛,他明显没这个智商,更没有那种悟性。就他那点水平,只能说是找错工作,入错了行。他看不透曹参,也就难以掌控曹参,就更别妄谈能够跳出老娘的掌心。他用行动证明,自己只是一个木偶而已,就算吕雉不来掌控,迟早会落到别人的手中。然而,刘盈没这份自知之明。

    接下来的日子里,曹参依然肆无忌惮的饮酒,依然一如既往的不朝。就这样,他在“相国”的位子上“混”了三年。

    公元前190年,病死,谥号懿侯。

    虽然在介绍这个人时,我用词刻薄,但在心中是非常尊敬这个人的。

    这是一个饱藏智慧的人,也是一个极具手段的人,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正直的人。

    他用生命的最后三年,弥补着他和萧何之间曾出现过的隔膜和缺憾;也只用了三年时间,把“黄老学说”融进了大汉的血脉,让这个在废墟中站立起来的王朝开始焕发勃勃生机。

    这个人,是值得尊敬的。

第十章吕氏掌国—第二十三节大婚(一)求收() 
曹参在时,刘盈嫌他混日子不干活;曹参死后,刘盈才晓得这个人有多重要。

    应该说,曹参当相国的这三年,是刘盈皇帝生涯中最为惬意的一段时间。老曹同志一闭眼,刘盈的好日子也算到头了。并不是我有意抬高,事实确实如此。

    曹参这三年来,喝酒是主业,当然也会搞一些副业。曹参的副业就是找人聊天。

    在似醉非醉的状态下,向群臣宣贯一下自己的黄老学说,当然也会打打太极、和和稀泥。他用自己的方式,没让这些人闹腾的太狠。

    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找吕雉聊聊天,绕着弯子提一些建议,讲一些故事,没让老寡妇折腾的太狠。

    这就是本事。

    有些人,忙死忙活,吐着血嗑着药,重伤都不下火线。结果把自己累的半死,事情还不见得能办成,完全是出力不讨好。

    返观曹老兄,喝喝酒、聊聊天,就让大汉天下消停了三年。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这真是一点也不假。

    也许有人可能会疑惑,就算能让群臣规矩,但不至于能让吕雉消停吧?曹参哪有这么大的实力?

    曹老兄的确有这种实力,还真不得不承认。

    想探寻曹参的实力,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前边介绍过,早在刘邦走上革命道路前,很多事情还需要萧何、曹参两个人罩着。

    在那段时间里,这两个人给了刘邦莫大的帮助,当然也给了吕家莫大的支持。应该说,在那段时间里,这两个人和吕太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然,这两个人也和吕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后来刘邦犯事逃亡,吕雉一度做客牢房。在那段凄惨的日子里,萧、曹两人更是给过她莫大的帮助。

    吕雉虽然胡作非为,但还是一个比较重感情的人。对于那些帮过她的人,她通常是不会忘恩绝义的,对萧何如此,对夏侯婴如此,还有对一个叫任敖的人如此(将在随后介绍到),甚至对周昌也是如此,更别说曹参了。

    因此,曹参有着更多的说话机会,也有着其他人无法比拟的分量。

    当然,吕雉也是一个多疑的人,感情归感情,一旦有人威胁到自己的权威,通常是会毫不客气的。

    在这种心里下,她怀疑过萧何,同样也怀疑过曹参。

    萧何用他佝偻的背影,打消了吕雉的疑虑,最终顺利的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而曹参则以“酒鬼”的姿态,用其特有的方式展示着自己的“胸无大志”,最终也让吕雉释怀。

    没有了怀疑,那就只剩下交情了。这对曹参很有用。

    靠着这份“交情”,曹参成功地让吕雉打消了很多“无厘头”的想法,也减少了一些“不靠谱”的行为。这对刘盈很有用。

    萧何临死前推荐曹参,可谓用心良苦。然而,刘盈本人并没能体会到,不得不承认这位仁兄老实的太严重。

    曹参死后,吕雉和刘盈之间那最后一个屏障被揭了过去,刘盈接受考验的机会接踵而来。刘盈的好日子真的到头了。这次考验,就是我们本节的标题——大婚。

    通常情况下,母子之间是不该有什么隔阂的,纵然有一些不快,也不会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然而,这对母子就接连上演了几场大戏,吕雉用其特有的爱,把自己的亲儿子一步步推向了无底的深渊。

    结婚应该是一件愉快的事情,然而刘盈这个婚结的却别有一番风味,真够不容易的。

    要说此时的刘盈业已二十岁,这个年龄娶媳妇,合情合理。更重要的是,身体的各项机能都发育成熟,该懂的事情都懂了,该干或者不该干的事情也都干过了,不给他讨个老婆,荷尔蒙就该过剩了。

    因此,吕雉准备给儿子物色个老婆,专业术语叫“皇后”。

    功夫不负有心人。吕雉本着认真负责、敢于创新的态度,终于给刘盈物色了一个吕雉认为及其合适的女人,不,应该是个女孩。

    这个女孩的名字叫张嫣,十岁。

    姓张的嫁给姓刘的,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虽然年纪小点,但在古时候,这个年龄段出嫁,也不算什么稀奇的事情。

    但令人费解的是,这个女孩的老爹叫张敖。名字是不是很熟悉?对,就是我们前边多次提到的那个人。

    更令人费解的是,这个女孩的老娘叫刘乐。名字是不是更熟悉?对,也是我们前边经常提到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