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施二:硬抗。
实际上,“硬抗”在有些时候也不失是个好办法,尤其对付吕雉。
吕雉是个很执着、很有主见的人,凭几句话就想改变她的主意,难度系数还是比较大的。刘盈不是一个巧舌如簧的人,就他的说话水平,哼!别难为刘兄弟了。
如果刘盈有些魄力,大可以明着和老娘叫板——你敢杀了他,我就死给你看,看谁损失大。
当然,我说的是假设,如果刘盈有这种魄力,吕雉的表演相信能提前结束,他刘家天下也不会搞出那么多无厘头的事情。
然而,刘盈兄弟很让人失望,他既不“软磨”,也不“硬抗”,而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躲藏。
真是一个天才的办法,相信很多未成年的小朋友,如果期末考试拿了个“零蛋”回家后,通常都会采取这种办法。在此,我还专门查了一下史料,刘盈同志现今17岁,要说还处在这个年龄段,不足为奇。
刘盈的表演开始了。
就在刘如意还在半路上时,刘盈亲自动身赶到霸上,迎接这位同父异母的兄弟。
在霸上等来刘如意后,刘盈拉住兄弟的手一起回宫。回宫后,刘盈别出心裁的让刘如意和自己同吃同住、形影不离。
这就是刘盈的办法,他算是抖了不少精神,亲自给兄弟当保镖。大汉皇帝竟然想出这么一个弱智的办法,真不敢恭维他的水平。
虽然刘盈的办法不怎么样,但还是起到一定效果的。因为吕雉虽然想动手,但总不至于跑到刘盈的眼前干吧。
再说杀人这种事情,吕雉也不会撩胳膊亲自动手的,通常情况下,她只需动动嘴皮子,打发几个无所事事的太监就能搞定。太监虽是吕雉的手下,但也是刘盈的门徒,这些人总不会跑到刘盈的面前张牙舞爪的杀人吧,如若真要那么搞,他们的脑袋也得跟着搬家。
如此一来,刘如意还真的奇迹般的躲过了吕雉的明枪暗箭,应该说是躲过了一段时间。由此可见,刘盈的举措虽然不太恰当,但还是有效果的。
然而,就随后的结果来看,这的确是一个笨办法,这种办法只能解救一时,不可能解救一世。
刘如意还是出事了。
公元前195年12月份的一天,刘盈早起狩猎,而刘如意赖床未起。刘盈念及兄弟年幼,没舍得让他起床跟随。
刘盈出去了。
刘盈前脚刚走,几个太监就鱼贯而入,一壶毒酒强灌进刘如意的嘴里。
待得刘盈返回时,刘如意仍躺在床上,不过此时的他已是一具尸体。
这就是刘盈挖空心思想出来的办法所获得的结果,相信眼前这个场景会让他终生难忘。
此时他突然开始恐惧,他恐惧的看着四周的人,一个个平时点头哈腰、俯首帖耳的太监宫女们,何以敢在自己龙床上作恶。
刘盈的心开始颤抖了,而他最为恐惧的还是自己的老娘,他真没想到,老娘会用这种方式解决掉自己亲爱的弟弟。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刘盈为自己的“躲藏”付出了代价。
刘如意死了,这是一个可怜的孩子。
然而,刘盈的悲剧人生也从此拉开了序幕。因为这次经历,是他称帝后一个极不成功的案例,深深地打击、折磨、刺痛着这个老实巴交的人,让他开始自卑、沉沦,终其一生都没能走出这个阴影。虽然他仍然活着,可心已临死不远,用不了多长时间,吕雉会再次狠推一把,让他彻底跌入无底的深渊。
当然,就吕雉的本意而言,是不愿意看到这种结果的。但这个妒恨成性的女人,完全忽略了儿子的感受。刘盈的悲剧,恰恰就是她亲手造成的。但这个女人至死也没能弄明白这一点,因为她根本没考虑过儿子的性格。
刘如意死后,吕雉把目光转向了戚姬。
吕雉派人砍断戚姬的手脚,挖掉她的眼睛,用火烧焦她的耳朵,灌她喝下哑药,把她扔进猪圈,并起了个名字——“人彘”。
每次看到这一点,我都有骂人的冲动,我一直认为吕雉有些变态。真弄不明白,一个人会恨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做出这种泯灭人性的事情。整个古代史,吕雉算是登上了“巅峰”,她的恶名也从此开始铸就。
如果她折磨戚姬是变态的表现话,那她下边的举措就更加变态。吕雉把戚姬折磨的不成人形后,还别出心裁的请蒙在鼓里的刘盈前来观瞻。
当刘盈看到这一幕后,他心底的防线彻底崩塌了。他放声大哭,朗朗跄跄地返回寝宫,大病不起,大半年未能下床。期间,这个老实的皇帝派人给老娘送去了一句话:“此非人所为。朕为太后子,不能治天下矣。”
从此,刘盈自暴自弃,饮酒逸乐。刘邦真是看的太对了,刘盈的确是一把扶不上墙的烂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这一点。
虽然他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他是一个好人,实践证明,好人是当不了好皇帝的。刘盈托生错了地方。
不过在随后的故事情节中还要介绍到这位仁兄,现在就让他接着沉沦吧。
戚姬的结局到此也就结束了,在这几节中戚姬是砧板上的鱼肉,没有资格上台表演。我以“戚姬的结局”为此节之名,只是对这个才女的缅怀,我所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因为她悲惨的结局,应该得到后世的缅怀。
事实上,有人早就做过这项工作了。汉文帝继位后,在戚姬的故乡定陶建祠祭奠,人称戚姬寺。戚姬寺原有大殿三间及配房,后世又有多次扩建。院内古树参天,傍晚时分,晚鸦归巢,绕寺飞鸣,似哀戚姬,故“戚堌晚鸦”成为了定陶古八景之一。
可惜的是,“特殊时期”期间,戚姬寺遭严重破坏,加之年久失修,现仅存清代大殿三间,大门一座。
写到此,这段历史也该翻过去了,但还有一个人有必要做一个总结,这个人就是周昌。
刘如意死后,生气、愧疚、悔恨等等一系列不好的情愫,一股脑地涌上了周昌心头,从此,他称病不朝。三年后,在忧郁、痛苦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在他临死前,喘了半天气,只说出两个字:“赵王……”
第十章吕氏掌国—第十三节萧何辞世(求收)()
刘如意和戚姬先后挂掉了。
戚姬的死,刘邦留存的那些嫔妃们,算是被彻底清洗了一遍。
更重要的是刘如意也死了,算是开了个好头,按照吕雉的本意,要借着这股势头,把刘邦的那些儿子们也摆置摆置。
可不成想,自己的亲生儿子那么不经刺激,看一下“人彘”,就被吓的大小便失禁,半身不遂。因此,吕雉消停了。这段时间,是吕雉掌国期间难得的平静时期。看来人还是有点牵挂的好,要不然,吕雉还不知道要折腾出什么离谱的事情来。
可就在这一片歌舞升平之时,一件大事发生了。这件事情就是西汉的开国良相萧何,临近生命的尽头。此时正是公元前193年7月,也是刘盈继位的第二个年头。
这一年,萧何65岁,要说他的年龄也不算是太大。然而,这些年来兢兢业业,已经几乎淘尽了他所有的精力。
那次刘邦的刺激,让他胆战心惊;后来戚姬母子的被杀,又让他本已憔悴的身心雪上加霜。
要说戚姬母子和萧何的联系并不大,可不幸的是,萧何曾陪着周昌同志为那母子俩奔波了一阵,说白了,他害怕吕雉秋后算账。
萧何是一个踏踏实实、谨小慎微的人,他没有陈平的那种智慧,没有张良的那种洒脱,也没有周昌的那种蛮劲,说白了,他是一个聪明的老实人。能把事情看明白,但看的不透彻,总会产生一些莫名其妙的恐惧感。
每一件事情发生后,他都容易和自己联系在一起琢磨,越琢磨越害怕。渐渐的把那些细如发丝的东西,看的比磨盘还大。
但这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也是一个正直的人。把国事放在肩上,义无反顾;把百姓放在心上,责无旁贷。做为西汉王朝的第一任丞相,他是称职的,也是独一无二的。他之所以能被千秋万代所敬仰,主要基于这两点。
而此时,这个身心疲惫的老头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要说生老病死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除了嬴政哪一类神经有问题的人,会一门心思捣鼓长生不老学术研究外,绝大部分人都是接受这一客观规律的。
况且死那么个把人,没什么大不了,几千年来似乎天天都在死人。可萧何的病危,对刘盈而言,却算是一件不折不扣的大事。
刘盈虽然老实,但并不傻,刘如意和戚姬先后被害,把他刺激的及近崩溃。他现在对老娘有些失望,因此躺在床上除了在良心上对自己做一些谴责外,剩下的时间就是在考虑自己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放眼朝堂,不是吕家的人,就是依附吕家的人;纵然有个别走正路的,要么自身实力很一般,要么关门闭户不露头,挑来拣去,就剩下萧何那把老骨头还在埋头拉套,并且影响力相当了得。如果想摆脱老娘的掌控,萧老头算是刘盈最后的一根稻草。
这是刘盈躺在床上琢磨了几个月才弄明白的事情。这个刚成年的老实皇帝,能想到这一层,已很不简单了。
可天算不如人算,刘盈刚想明白这一层,“萧何病危”的消息就传到了他的榻前。
闻得这一消息,无异于五雷轰顶,真是天不助我啊!
刘盈在床上躺不住了,让人抬着赶往萧府。
拉着老相国的手,刘盈泪如雨下。如果戚姬的死,他是伤感的话,这一次他是实实在在的伤心。
他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话按抚慰眼前骨瘦如柴,也为大汉王朝奉献了全部的老相国;更不知道该用什么话,来安慰自己并没躁动多长时间的心。一切畅想,都是美梦一场。
临了,刘盈榻前问道:“相国百年之后,谁可代之?”
记得在刘邦临终前,吕雉曾问过这句话。到萧何临终时,刘盈同样也问了这么一句话。
实际上,刘邦的答案,刘盈是清楚的,但他不死心,并不是他不信任曹参,而是他希望萧何的继任者是能够帮助自己做些事情的人,毕竟他对曹参那个人并不熟悉。
刘盈要做的事情,也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皇帝。这种事情,不是随便找来一个人都能符合要求的,关键因素在于他和老娘吕雉间的关系。
在刘盈的眼中看来,萧何是满足这个要求的,因此,他相信萧何的推荐,同样会符合自己的需要。
萧何实际也很清楚刘盈此时的想法,因为几个月前,在刘盈卧床不起,萧何在入宫探望之时,俩人也多少探讨过一些事情。而不幸的是,自己临近末路,这个年青皇帝未来的道路,自己是无缘作陪了。
萧何明白,他做出的答案不仅仅会左右大汉的江山,也将影响这位新君以后的道路。这个答案不是那么容易说出口的。
萧何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屏退了左右,叹气道:“了解臣下的,莫过于皇上啊。”
刘盈沉默了。
两个人安静的坐着,谁都没有开口。
刘盈在把自己所认识的人回想了一遍,最终还是落脚到老爹曾经那个答案上。
“曹参如何?”刘盈先打破了沉默。
听到这个名字后,萧何挣扎着叩头道:“皇上已有合适之人!臣死而无憾!”
这段对话,是萧何的最终遗言。几天后,这个为大汉天下付出所有的开国良相,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这是一个勤劳的人,是一个诚实的人,是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也是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有用的人。
这个人的死,对大汉天下来说是一个损失,对刘盈本人来说,更是一件地动山摇的大事。万幸的是,他的后继者没有辜负他的这番心意。但可惜的是,刘盈自身的能力还是太为稀松,没能利用好自己的机会。
最后,我觉还有一件小事是必要记录下来的。萧何购置的土地房屋都选在穷乡僻壤,营造的宅第也不修筑围墙。他曾说过一句话,“后世贤德,可从中学我简朴;后世无能,也不会被人侵夺。”
这是大汉王朝天字一号人物说过的话。希望对后世的一些土豪金们,能有一些帮助。
萧何死后,谥为文终侯。不得不说,这很符合他的一生。
第十章吕氏掌国—第十四节 曹参拜相(一)()
通常情况下,能被牛人认可的人,绝不是普通人,曹参就是如此。
虽然在前边的章节中多次提到这个人,但真正介绍的却很少。我这种写书方式,实际对他以及很多人是不公平的。但也很无奈,因为我不希望让太多的线索,影响故事的清晰度。
现在老曹同志终于要登场了,那我们就腾开场地让他亮相吧。
走上革命道路前,曹参和萧何很相似,都是大秦帝国的公务员。萧何是主吏,曹参是狱掾,一文一武,在沛县很有些声望。
巧的是这两个人关系很好,更巧的是他们都是刘邦的朋友。
实际上,这三个人的性格出入很大。
刘邦是那种粗线条的人,恢宏大度,不拘小节;萧何却是极其认真的人,谨慎细致,一丝不苟;而曹参则刚好居于两人之间,豪爽率直,但心思缜密且深藏不露。
这三个人能走到一起,不能不说是一个巧合。
参加革命后,曹参和萧何的身份逐渐有了些差别。萧何主政,坐镇后方,内修政令;而曹参主军,紧随刘邦,冲锋陷阵。这种身份的差别,影响了两个人随后的位置排序。
在战场上,这个人疯狂的不得了,在前边的章节中我也简单的列举过,他一系列的“破之”,为刘邦的造反之业,填了不少砖加了不少瓦。
从沛县开始就一发而不可收拾,西进关中、还定三秦,彭城大战、荥阳对峙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而在荥阳对峙之后,曹参离开了刘邦的视线,改变了作闹的方向。因为那段时间里,他陪在了韩信的身边,跟着韩信收复魏豹、踏平赵国、平定齐国。后来韩信挥师南下参与垓下会战,而曹参则留了下来,镇守齐地。最终让他和齐国结下不解之缘。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段时间里,曹参的身份为汉代理左丞相。
就战功而言,曹参的功绩远在周勃、灌婴、樊哙、夏侯婴等之上,甚至能和韩信比肩。当然,他缺少韩信的用兵大略,不自觉地就矮了三分。
刘邦称帝后,诸将一致推荐:曹参功列第一。
然而刘邦最终的评定结果却大出所有人的预料:萧何第一,曹参第二。
要说萧何和曹参的关系很是要好,只要当事人不闹腾,不管谁来当这个第一,都不会引发太大的纷争。诸将是这样认为的,当然刘邦也是这样认为。
可不幸的是,在名次排定后,刘邦做了一个生动形象但不是太恰当的比喻,即前边介绍过的“功人”和“功狗”的对比。
萧何是“功人”,诸将为“功狗”,不好意思,曹参对号入座的选择了后者。
这么一来,把曹参的肺给气炸了。这么多年来萧何钻在家里好吃好喝,轻轻松松地当了个人;而自己披星戴月、辛辛苦苦地折腾,竟然混成了一条狗。
人是为了一口气活着,自从曹参被定性为一条狗之后,他开始发飙了。当然,曹参是不敢冲刘邦发飙的,他的所有怨气一股脑地朝萧何而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