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还好,来的早不如来的巧,如果陈平早几天回来,可能面临的困难会更大,因为刘邦正在装活着,吕雉也不会让他进去探望,甚至会让他早一点歇菜。应该说,陈平回来的挺是时候。
陈平刚到长安,刘邦的灵堂也刚好修缮完毕,不早不晚,正是时候。
他跌跌撞撞地跑进宫中,跪倒在刘邦的灵前,放声大哭。
不过陈平很清楚,哭是打动不了人的,尤其打动不了坐在一旁的吕雉,因此他准备说些话。陈平的话比较上路,可谓一针见血。
陈平一边哭一边说道:“陛下,您让我就地斩决樊哙,我不敢轻易处置大臣,现已把樊哙押解回京,可您怎么就走了?”
陈平的智商绝不是白给的,这句话看似说给躺在棺材板里的刘邦,而事实上却是在向吕雉表功。
吕家姐妹听说樊哙没死,都松了一口气,吕雉甚至还上前宽慰了一句:“君劳,出休矣!”
按理说,陈平这个时候应该磕磕头,说一句节哀顺变,然后拍拍屁股走人。如果陈平真的这么搞了,那他可能就真的完了。但陈仁兄不是一般人,他做事绝对是滴水不漏,“防患于未然”这句话他理解的还是比较透彻。
陈平规规矩矩地磕了磕头,然后又说话了,“臣愿意值守宫中,服侍太后和新君。”
陈平这句话是很有意思的,他现在跪到这里实际上算是一次违规行为,说的专业点就是“抗命”,不要忘了,在他回来之前是先得到一个诏令的,诏令的内容是“戍守荥阳”。
陈平没敢去荥阳,而马不停蹄地跑回了长安,这本身就是与人口舌的事情。如果不借着机会得到吕雉的首肯,他这份罪名迟早会被坐实的。
更重要的是,陈平很有自知之明,因为他有两个长项,一个是耍阴谋诡计,另一个就是贪污。
他第一个特长很得刘邦的赏识。但毕竟吕雉不同于刘邦,他和吕雉之间并没有什么交情。更重要的是,这个特长本身就是招来杀身之祸的油头。从古至今栽在这一条上的人数不胜数。如果不趁此机会和吕雉套套近乎,那以后就不用再混了。
如果第一个特长比较危险的话,那他第二个特长就更加危险了。好像“贪污”这个词从来没被当做褒义词用过,无论哪个落马官员,都能很幸运地被扣上这顶帽子。
虽然在古代,贪污也不算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但就怕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拿出来做文章,你还别不信,这个罪名还真得屡试不爽,很多牛人就栽在这条大家心照不宣的罪名上来,的确难能可贵。
陈平很清楚,这些年来自己捞了不少钱,但也得罪不少人,如果自己拍拍屁股走人的话,相信前脚刚走,举报信一时三刻就会被送到吕雉的案前。
更夸张的是,这次还阴了樊哙一把,并把他捆的给粽子似得给拉了回来,虽然没砍掉他的脑袋,但那个二百五却一点也不承情。也就是说,待得樊哙回京,就是与他陈平撕破脸的日子。别人可以不在乎,但樊哙这个人,陈平不得不引起重视,因为他的老婆叫吕须。
陈平的心机真是太重了。
陈平跪在吕雉的面前,请求一次,吕雉没答应。那就接着跪,接着求,几次三番后,吕雉终于松口了。还拜他为郎中令,辅助新皇。
陈平留京,为他顺利躲过以后的明枪暗箭做足了准备。
十几天后,樊哙也坐着自己的专用囚车回京了。刚进长安,吕雉就下令打开囚笼,放出樊哙,并恢复他的爵位封邑。
樊哙一下车,第一件事就是扯着嗓子把陈平全家问候个遍。还好,陈平已经做了些准备,这个滑头又一次安然过关。
实际上,在此时还有一些人的命运也发生了转折,当然这几个人我们也是做过介绍的。
一个就是前边介绍过的卢绾,因为此时的他正勾着脑袋奔向了匈奴。
还有戚姬和刘如意,自从刘邦病重,戚姬就没能再临榻前,不是她不愿意去,而是没那个机会,因为她和刘邦之间隔着吕雉,那个女人成为她难以逾越的障碍。这对母子走到了命运的转角。
还有一个人就是审食其,这个并不算聪明的人,站到了舞台的中央,不过他的表演不能算出彩。
要说还有很多人的命运都发生了一些转变,不过在此时,这些人是顾不上考虑这些的。因为现在的重点工作是刘邦的大丧,还有新皇的登基。
事情进展比较顺利,刘邦驾崩两个月后,也就是公元前195年6月26日,刘盈继皇帝位,吕雉荣升皇太后。
第十章吕氏掌国—第六节刘邦的遗产(求收藏()
刘邦终于闭上了眼,他不再折腾了。
刘邦虽然死了,可他为大汉天下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实际上,我们还是有必要简单探讨一下他所留下来的东西。
第一个就是“休养生息”政策。
要说这个政策早在刘邦第一次进入关中时就已经开始,一直持续了这么多年。
我之所以把这项政策放到第一位,是因为这四个字所涵盖的内容,不仅为刘老大成功造反吸引了人气,更是西汉王朝以后几十年的国策方针,这个方针,把刘家天下推上了封建王朝的巅峰,它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第二个是“和亲”国策。
要说这种办事方针不是西汉王朝独有,在它之前以及之后,都层出不穷的发生着。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刘邦这个外交政策,影响了汉匈随后几百年的关系,让这两个民族在摩擦、冲突、争斗中逐渐融合。
今天,能够幸运地将“匈奴”这两个字在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消失,刘邦功不可没。
第三个是为刘家天下留下了一大波能臣武将。
刘邦闭眼时,文臣有萧何、张良、陈平、王陵等一大干人;武将就更了不得,周勃、曹参、灌婴、夏侯婴等等很多人都蹦跶的比较欢实。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人对他老刘家忠心不二。要能力又能力,要忠心有忠心,谁要想打他老刘家的主意,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就这种局面来看,如果刘盈争点气,只需多活几年,熬到给老娘开追悼会,那大汉王朝是不会发生什么离奇事件的。
可不幸的是,刘盈这个老实娃很让人失望,他自己的追悼会竟然开到了老娘的前边,真够不争气的。刘盈这种不争气的行为,给吕雉创造了一些制造离奇事件的机会,差点让大汉王朝过早地歇菜。
不过还好,因为上边提到的人中有很多到那时依然健在,帮扶着老刘家顺利度过了难关,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总归来说,还是刘邦比较厉害,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人脉,正如他自己所料,这些人是“安刘氏者也”。当然,刘邦的原话是“安刘氏者必勃也”。周勃的确是随后那件大事中的主角,更幸运的是,周勃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
刘邦认人识人方面的能力,绝对是高手中的高手。纵观整个古代史,能达到这种造诣的人屈指可数。难怪我们敬爱的毛爷爷那么推崇刘邦,不是没有道理的。
第四个是剪除了异姓王。
我之所以把这一条也列举上来,是有一些理由的。刘邦为了稳固帝业,吸取了历代王朝分封诸侯的教训,基本上扳翻了所有异姓王,替代的是同姓王,纵然个别人起来造反,称了帝依然是他刘邦的子孙。对刘邦来说,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可喜可贺。
如果仅停留在这一点上,似乎体现不出刘邦的高明。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别出心裁地把秦王朝的郡县制和以往的分封制充分结合,全部揉进了自己的帝国,这对后世影响巨大。尤其他那位极其生猛的重孙子,就充分体会到了这位老祖宗的良苦用心——高兴让你称王,不高兴让你住牢房,并且你的地盘还不让别人染指,直接设个郡县就能归到中央。不得不佩服刘邦的高明。
讲到此,我觉得有必要对目前的几个诸侯王做一下介绍,因为这些人将成为我们下边故事中的主角。
刘邦称帝后,第一批分封了七个异姓王,分别是臧荼、韩王信、韩信、彭越、张敖、吴芮和黥布。再后来又分封卢绾为燕王。也就是说,刘邦总共分封了八个异姓王。
这在前边是做过重点介绍的。臧荼、韩王信、韩信、彭越、黥布先后被砍,张敖被废为“侯”,卢绾被赶去了匈奴。到目前为止,仅剩吴臣(吴芮儿子)这颗独苗。
吴臣能够成为一个异类,一是因为自己太能混,二则要感谢刘邦死的太早,要是刘邦卯着劲再捣鼓几年,相信吴臣也得乖乖缴械。
总的来说,异姓王们算是彻底完蛋了,剩下的就是老刘家的这些王爷们了。
第一个称王的人是刘邦的大儿子刘肥,这位大少赶了一个好时候,刘邦刚称帝,就让韩信搬了一次家,从齐地搬到楚地,随后就让刘肥这位大少戴上了“齐王”的帽子。虽然这位仁兄没能当上皇帝,但齐国的地盘也大的不得了,这位仁兄的日子过的还是比较惬意的。
第二批封王的是刘邦的几个兄弟。
韩信被抓后,刘邦将楚地一份为二,封刘贾为荆王,兄弟刘交为楚王。白登之围后,刘邦又封二哥刘仲为代王。
然而这三个人的结局却大相径庭。刘仲那顶“代王”的帽子根本没戴几天就被刘邦给收了回去。
其次是刘贾,这位仁兄在黥布造反时很不幸地被砍掉了脑袋,他那顶“荆王”的帽子也没能传下去。
唯一剩下的是刘交,这位仁兄活的比较欢实,在《诗》学研究和造人运动方面做出了骄人的成绩。
第三批封王的人是刘邦的几个子侄。
三儿子刘如意被封为赵王,当然,那是在刘邦拿掉张敖后才干成的事情。
四儿子刘恒被封为代王,这个人在十几年后将成为我们故事的主角。
五儿子刘恢被封为梁王,这是一个可怜的人。
六儿子刘友被封为淮阳王,这也是一个可怜的人。
七儿子刘长被封为淮南王,这是一个嚣张的人。
小儿子刘建,在刘邦临死前被封为燕王,这又是一位可怜的人。
还有一个人叫刘濞,他是刘仲的儿子,刘邦的侄子。刘邦灭掉黥布后,希望有个“壮王”镇吴,就找到了刘濞。这个人将在几十年后成为一件大事中的主角。
好了,不再胡扯了,我们该做个总结了。上边写了这么多,实际就是一句话:到目前为止,共有十个诸侯王,其中异姓王只有一个。
实际上,刘邦为刘家天下留下了很多东西,可最重要的莫过于上边介绍的四个方面。我在此加上了这么一节,也许有人会觉得莫名其妙,而事实上,上边介绍的这些无聊的东西,正是下边故事情节的背景资料;上边提到的那些人物,也将陆陆续续登上舞台。
这算是一个引子吧。
第十章吕氏掌国—第七节 戚姬的结局(一)()
刘邦的丧事终于办完了,刘盈也顺利登基了,不过汉朝的军国大权却全部掌握到了吕雉的手里。
出现这种局面要说也是合情合理的,毕竟刘盈还年轻,由老娘替他当两天家似乎也未尝不可。
话说回来,出现这种局面也由不得刘盈,这位17岁的老实孩子,一直以来是老爹老娘较劲的筹码。
怕惹老爹不快,所以一直小心翼翼,唯恐多走一步路,多说一句话,多年来没干一件正经事,“实在”两个字完全能代表他的生存状态。
同时,刘盈又完全依赖老娘。他每一个举动,全部仰仗老娘的指点。实话说,他能赖在“太子”的位置上不挪窝,全靠老娘的张罗。最终,让他养成了一个生活习惯,任何事情都靠老娘替他拿主意。
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明白,一个人能不能独立,不完全是靠自己的地位,而主要在于自己的思想。如果思想不独立,无论混到什么样角色,最终也只是别人手中的玩偶而已。刘盈的行为,完全符合“玩偶”这个称呼。
既然皇帝都听吕雉的,那天下自然就是吕雉的。她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想怎么整就怎么整,对外人来说,只有干着急的份。
更重要的是,现在军政大权全部掌握在吕家的手里,虽然萧何仍是相国,但这位老兄自从被刘邦收拾过以后,基本上处于半歇业状态;况且他已是个63岁的老头,精神头也不是太好。因此,他现在基本上能处理好日常政务已经很不错了,让他参和吕雉母子间的事情,那是痴人说梦。
张良就更夸张了,刘邦在世时他已经闭上了嘴,更别指望这位老兄出来凑热闹。
至于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虽然还站在朝堂上,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去和吕雉叫板。再说纵然你想叫板,人家刘盈也不答应,谁要不想混个自然死亡,大可上去试试。
就这样,大汉天下顺理成章的落入了吕雉的手里。所有这一切,应该说是刘邦、刘盈父子俩共同努力的结果。
吕雉终于如愿以偿的登上了权力的巅峰。
话说回来,吕雉还是被传统观念毒害的太深,眼界还是太狭隘,掌政天下就让她得意忘形,归根结底也是个没理想的家伙。与后世那个被称为“武则天”的女人比起来,吕雉就差的太远了。
但不管怎么说,吕雉还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规划,是可喜可贺的。
到目前为止,我好像从来没有说过吕雉是个好人。既然她不算是一个好人,那肯定就要去干点坏事,要不然就对不起她的身份。
在过去的日子里,有刘邦压制着,吕雉虽然满肚子坏水,但没多少机会往外边倒。现在可就不同了,刘邦一死,再也没人敢在她的面前说三道四,因此,她准备大刀阔斧地收拾一些人,干几件坏事,向世人展现一下自己的本色。
剧情就在这种背景下展开了。
吕雉首先想要收拾的人实际上很容易想到,就是刘邦的嫔妃们。
按理说,收拾这些人的办法很简单,“陪葬”完全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对历代帝王来说,妃子陪葬这种事情是再正常不过了,用此方式解决掉这些人,合情合理,并且还能展现自己的虚怀若谷,一举两得的事情,按理说吕雉是没道理拒绝的。
然而,结果很出人预料,嫔妃们还真没一个人去陪葬,在历代帝王中,刘邦算是一个异类吧。
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在吕雉的身上,原因很简单——吕雉不愿意。
要说陪葬,还真不是什么好事,相信那些妃嫔中也没几个真心希望这么搞,如果真有这种人,要么是真爱情,要么是神经病。可我查遍史料,在帝王家里有真爱情的根本就没几个,说是凤毛麟角一点也不夸张;至于患了神经病的那就更少了。
但吕雉却并非出于人道主义关怀,而完全因为嫉妒。她唯恐这些嫔妃们跟刘邦过去后,继续诱惑刘老大,因此,吕雉别出心裁地找了些丑的不行的宫女给刘邦送了过去,当然也送过去了一些卫队什么的。
虽然留下了这些嫔妃们的性命,可吕雉并不愿意让她们好过,挨打的挨打,干活的干活,刷马桶的刷马桶,住冷宫的住冷宫,反正一句话,不让她们过好日子。
当然,也是有个例出现的,那些刘邦比较冷落的妃子,现在的生活待遇将会有质的提升。比如有个称为薄姬的妃子,就比较幸运,她得以随子就国为王太后。这个女人将会有更多的故事要讲,因为她的儿子叫刘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