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往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两汉往事-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羽手下最为厉害的角色。有他的存在,让这对叔侄把秦王朝闹腾的天翻地覆,直到有一天项羽对其的冷落,伤心的老头才黯然的离开项氏,他的离去也加快项羽的灭亡,这些都是后话。

    有个叫召平的,当初奉陈胜命令来江苏闹腾,刚到扬州地界就听说陈胜失败,因此这位兄弟头都没回就投奔到项梁手下。

    在东阳县,当地苦力们杀了县令,死乞白赖地要一个叫陈婴的称王,而陈婴不愿当出头鸟,对其军吏说:“项氏世世家将,有名于楚。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因此领着两万人投奔了过来。

    还有前边提到的吕臣和黥布,这两位落魄大哥自从被章邯赶出陈县后,少吃没喝的,没办法,也屁颠屁颠的跑了过来。这些人的加入,让项梁的实力和声望日益增加。

    这些人中还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韩信,不过此时的他还只是替老大看门的小喽啰。

    通常最厉害的人物最后出现,在投奔到项梁手下的这些人物中,还有一个最为厉害的角色。当然在此时他也并不怎么出名,但事实证明,他的知名度将盖过几乎所有的人,只有那“项羽”两个字方可与其媲美,他的名字叫做刘邦。自从这位仁兄当土匪后,已经被我们放后台凉快的有段时间了,该出来亮相了。事实上他和项梁叔侄一样,一刻也没消停过,只是他没有人家叔侄混的好,现在腆着脸跑来凑热闹了。

第三章 乱世纷争—(二)出山() 
刘邦来投奔项梁之前,已在老家折腾有段时间了。

    在陈胜吴广宣布起义后不久,很多郡县的农民纷纷起来争杀县令以相应,就在此时,沛县的县令慌了神,怕自己也被殴死。通过几晚上翻来覆去的思考后,县令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办法就是带头起义。这个主意和会稽郡守殷通何其相似,并且我告诉你,他们的结局也惊人的相同。

    当县令和手下商量如何起义时,很多官吏纷纷应和,其中包括萧何和曹参。但这两个人却另有新奇的想法,有想法就要提建议,这个高明的建议提出来后,躲在深山啃树皮的刘邦终于有机会翻身了。

    俩人经过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以及多次讨论和交流后,准备给县令提个建议。建议的内容是,“你是秦朝的官,现在却要造秦朝的反,这样搞下去怕老百姓不听。不如召集一些逃亡在外的地痞流氓回来,威胁着老百姓一起造反。”县令一听觉得这个办法好,竟然缺心眼的按这个方案操作了起来。

    召集逃亡地痞流氓能找谁啊?不用动脑就能想出来,应该说萧何曹参对刘邦真是够义气,不分场合、不失时机的进行提拔。不过这一次他们不是提拔刘邦跟他们去升官,而是准备跟这个混混当土匪。

    就这样,杀狗的樊哙起早贪黑向荒山野岭跑去,正啃树皮的刘邦一见樊哙,以为送肉来了,激动的连忙迎了过去。跑到跟前一看,两手空空,以为他自己也犯事来投奔自己了,还没来得及问呢,樊哙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老大,不用在这荒山野岭混了,县令请你回老家一起造反。”

    这一下刘邦乐了,自己当几年土匪,连当官的都羡慕,竟然还聘邀请自己回去一起干。说走就走,也顾不得回忆县令曾给自己穿的小鞋,反正不用再东躲西藏,刨草根、啃树皮了。

    要说刘邦这几年也没白混,当初上山当土匪那阵只有十几个人,功德圆满下山时已经有近百个人了。

    刘邦一干人屁颠屁颠跑到沛县时,县令后悔了。那位大爷当亭长时候自己都管不住,并且还想方设法摆置过他,现在都成土匪头了还能控制得了。因此就在刘邦跑到城门口时候,县令关闭了城门,派人防守,并打算杀掉萧何曹参。

    萧何曹参多年来的黑社会经验不是白混的,一听风声变紧,立马撒腿就跑。估计俩位提笔杆的仁兄平时挺注意锻炼身体,竟然翻城墙跑了出来。

    被挡在城外凉快的刘邦正在纳闷,猛然见两个兄弟上气不接下气地跑了出来,见面也顾不得叙旧什么的,张嘴就骂县令不人道,把人骗下山,你竟然变卦了,并且还关着城门不让进,晚饭都没得吃。因此刘邦很生气。

    不过萧何曹参不是一般人,能有能力把你请下山,就有办法把你送进城。

    具体办法很简单,用箭向城里射进了一封信,这封信不是写给县令的,而写给广大的劳苦大众,当然还刘邦的老丈人。信里写的很清楚,“现在父老为县令守城,但各国诸侯都已造反,一旦城破就要屠城。现在造反无罪,如果大家杀了县令造反,才能保全大家性命。”

    看来沛县的文化普及教育做的还是比较成功,因为这封信射进城里后,老百姓骚动了,县令也骚动了。县令一骚动撒腿就跑,县令一带头,沛县人民立马相应了起来。县令前边带头跑,一群人立马在后追,开始了沛县第一次长跑运动会。县令一口气跑到城门口,准备到城外扩扩场地,把此次长跑运动会改成马拉松。可不幸的是自己命令关了城门,那些看城门的也太负责,不让刘邦进来,也不让自己出去。

    估计这次运动会搞的太成功,让很多人有些激动。就比如这一次,运动员们追上县令后,感到无比亢奋,为了表示亲近,竟然连捶代打把县令弄成了稀烂。

    就这样刘邦进城了。刘邦进城后,老百姓们一致推举这个大混混接着当老大,刘邦故作姿态的谦虚机次后,毫不客气地做上了这个县城头把交椅的位置,还封了自己个称号——沛公。

    当上老大了就召集人马吧,刘邦三折腾两不折腾竟然召集了两三千人。人马多了,声势也大了,但不能闲着吧,总得找件事情干干吧。干什么呢?领着种地刘邦肯定不愿意,那就出去抢吧,就算不抢老百姓,也能抢抢当官的吧,这些年来一直干的就是这个很有意思的职业,职业习惯一时半会也不容易改过来。因此领着小弟跑到胡陵、方与抢了一通,领着人马跑回丰邑住了下来。

    刘邦的日子没惬意几天,章邯逼死周章杀了田臧后,开始组织人员四处扫荡,刘邦就在被扫荡的行列之内。秦兵跑来丰邑扫荡时,竟然被刘邦领人毫不客气的赶走了。这一下刘邦得意了,因此安排一个叫雍齿的兄弟守着老窝,自己领人游行去了,可游行了一半,听说雍齿叛变了,雍齿倒没叛变给秦国的章邯,竟然投靠了魏国的周巿,这一下刘邦恼怒了。

    刘邦领兵连夜赶回丰邑,雍齿竟然连个招呼都不打,直接用弓箭把他伺候了一顿,雍齿这种不照路的行为差点没把刘邦气背过去,从此以后,刘邦就和“不忠”这个词较上了劲,穷其一生用大半经历都在干这么一件事。应该说雍齿这次行为,对刘邦打击还是蛮大的。

    可刘邦领的人不争气,怎么也打不进去,软的硬的都不行。当初怕别人端了自己的老窝,把大部分兵马都放在城内,这下可好,这大部分兵马倒用来打自己了,刘邦肠都快悔断了。

    没办法,只好走吧,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去哪呢?天下之大何处立足?就在刘邦彷徨的时候传来一个消息,陈胜死了。本准备找这个老大投靠呢,可没想到竟然这么不结实。

    就在刘邦痛苦地时候,一个消息传了过来。秦嘉拥立景驹当上了楚王。

    前边由于人物太多没有交代秦嘉和景驹都是何许人,现在做一个简单补充。当初为相应陈胜吴广起义,秦嘉在郯县起兵,后来陈胜为收编这支军队派去了一个监军,可秦嘉不愿意,杀了监军自封为大司马,脱离了组织。等到陈胜一死,第一时间就找个叫景驹的人把立为楚王,想以此证明自己身份的合法性。可偏这个姓景的并不是楚国王族后裔,最多只是楚国一个大族而已,因此很多人不认可,比如那个项梁。

    可一般人分不清所以然的,不过也没人愿意认真分辨,因为那只是个旗号而已,很多人不会真的把这个人当成正规领导,只要你有兵,想叫谁称王都行。这种行为还是有很大影响力的,比如秦嘉这次无纪律行为就吸引了刘邦。

    刘邦回不去家了,因此就想找棵大树靠着,然后把那个可恶的雍齿赶出去。现在又有楚王了,那就屁颠屁颠跑来了。

    刘邦兴高采烈正在路上跑时,另外一帮人也在提着两腿往同一个方向赶。闲着也是闲着,那就唠唠嗑呗,总不能光走路不说话。这一说话刘邦赚大发了,那个人叫张良。两个人聊的极为投缘,张良本是去投奔秦嘉的,可这一聊天竟然投奔到刘邦的怀抱里去了,看来刘邦的混功真是了得。

    虽然张良投奔过来了,可俩人一合计仍没多少人,因为张良也只是带了百八十个人而已,刚好是自己刚出山时的价码。还得去找秦嘉,借点兵才是正事。

    经过千辛万苦,刘邦终于找到了秦嘉,本想张嘴借点兵去打雍齿,可秦嘉很不够意思,人还没给,却安排他去打秦兵。刘邦虽然不愿意,可到了人家手下多少也得应付应付呀,反正打谁不是打啊。

    不过这次刘邦要去的地方很特别——砀山。我靠,当初就在这地当土匪了,在这抢劫那是轻车熟路。因此刘邦很快攻下了砀县小城,更重要的是收编了五六千多人,合起自己带来的兵总共也就九千人。刘邦还是很有一套的,三千人合并了人家六千人的队伍,比较能打。

    雍齿我要回来了,虽然人不是太多,但对付你已足够了。因此刘邦不辞而别就领着小弟又把来路丈量了一遍。在老家门口连着围攻几天,终于把雍齿撵去见周巿了,刘邦这下也惬意了,干脆住了下来。

    最初以为秦嘉能立个楚王,应该实力比较强劲,还准备在他手下干出点成绩;好让其赏识。不想见面不如闻名,等跑去一看,秦嘉也不过如此,就那几个喽啰;徒有其表。

    而就在此时,秦嘉正在郁闷,刘邦走了,项梁来了。总的来说,秦嘉是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小人物,既不想跟着老大混,但自己单干又混不开。当初一生气杀了陈胜派来的监军,后来一高兴立了个叫景驹的楚王,就这样几番折腾后,名声起来了,可自己实力没增加,就如捧着黄金过闹市的婴儿,总被当做猎物看待。

    当初刘邦来是想找个大树靠靠,可来转一圈后,发现这根本不是一棵大树,最多是个树苗而已,因此一回家就不愿意再来了。

    而项梁却不愿意找大树,靠着老爹的遗威和侄子的勇猛,实力逐日增加,目前已达到七八万人规模。

    把小打小闹的私营小企业搞成了规模经营的集团公司,因此项梁有想法了。但就在项梁动想法的时候,秦嘉却不识时务地立了个楚王,你立楚王了,我还干什么呀,因此项梁很生气,一生气就领兵跑来找秦嘉理论了。

    最终理论的结果是,项梁把要了景驹和秦嘉的命。

    项梁、秦嘉火拼结果确定后,刘邦心里的天平毫无争议的倾向到姓项的这一方。说实话,刘邦自己希望当老大,可章邯不配合,全国各地到处搞游行。章邯这种行为让刘邦很头疼。头疼的刘邦最终还是来到了项梁跟前,性命比名分更重要。

第三章 乱世纷争—(三)项梁之死() 
刘邦的眼光还是不错的,因为项梁的能力真不是盖的。项大叔有策略、有步骤地办完几件事后,就功德圆满了。

    杀了景驹和秦嘉,现在没人敢随便称楚王,项梁无疑使目前的强者。那个七十多岁的范增说话了,“现在你起兵江东,楚地将领都争先恐后地归附,是因为项家世代楚将,认为能再立楚国后裔。”项梁脑子比较灵活,范增发表完言论后,立马派人去找“后裔”。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天下来成效颇丰,竟然真的让项梁淘出了个“后裔”来。项梁找到“后裔”时,这位仁兄正在放羊呢。放羊的仁兄叫熊心,就是那个被秦昭王骗去秦国做客的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这娃也的确不容易,嬴政灭掉楚国后,也没给他安排工作、食宿什么的,断这个大少的经济来源,只得自谋生路。在为找个工作碰了一鼻子灰后,最终只好给别人打长工。可长工需要力气,膀大腰圆才行,可不幸的是熊心瘦不拉几不适合从事这个很有价值的职业。但还得吃饭呀,汨罗江的水虽多,但只喝水也喝不饱啊?万般无奈之下,这位仁兄只好把自己卖了,替人家放羊。

    现在的熊心是没有什么奢望的,能混口饭吃就很知足。可这天熊心正在很惬意地薅羊毛,突然来了几个人,拽着就走,差点没把熊心吓尿裤。胆颤心惊的熊心被拉进一个豪宅还没坐下,就进来一个器宇轩昂的大个,查户口一样问了几句就纳头便拜。

    腾云驾雾半天的熊心终于弄明白了,又有人替他找好工作了。不过干什么工作都是为了混口饭吃,不管是自己给别人磕头还是别人给自己磕头,只是为了能吃饱而已。

    熊心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当上了大王,还莫名其妙的被起个楚怀王的名字,熊心真的好无奈,连起名字的权力都没有。要说和爷爷重名也不是不可以,关键是项梁太注重名字的宣传效应了,竟然把爷爷的谥号用做了自己的王号,这让熊心有些不怎么适应。

    项梁给熊心起过名字后,也淘神费心的给自己起了称号——武信君。我真不知道项梁是怎么想的,纵然起名字也不需要扎堆呀,那个叫武臣的当初就起了这么个名字,结果没多久就被歇了菜,你起啥不行,非的起个死人名字。看来项梁真的好这口,就爱在死人身上做文章。

    不过,项梁现在顾不上分析名字的好坏,因为有人求救了。求救的人就是前边介绍的那个魏咎,接到魏咎的求救信,项梁很够意思的派了个本家(就是那个叫项它的)跑去凑热闹,可没想到刚到开封就被章赶了回来,并且还带回来一个人,就是魏咎的弟弟——魏豹,俩人把原路丈量了一遍。

    项它回来了,项梁很生气,因此领一群小弟马不停蹄地向北进军,到亢父(山东济宁)时不用再跑了,因为章邯正在殴打那个叫田荣的兄弟。因此项梁二话不说,操起家伙就冲了上去。章邯正专心致志地欺负田荣,不成想突然背后有人踢他屁股,一慌神扭头就跑,这一跑不打紧,破了自己出兵来全胜的记录,也免费为项梁做了一次义务宣传。

    被救出来的田荣没顾得上说声谢谢,领着小弟扭身就向老家冲去,回到老家后二话不说就把田假赶跑,立田儋的儿子田市为齐王。不过那个田假很有意思,他竟然从田荣的来路上一照向南直奔项梁手下。项梁也挺够意思,你向荣不道谢,那我就养着田假恶心你。项梁恶心他,但田荣也不买账,十足一个忘恩负义的家伙。

    项梁赶跑了章邯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因此领着兵直追秦军,并且还捎信给田荣让他也过来凑凑热闹。可田荣没那么多政治眼光,十足一个生意人。生意人就爱谈价码,他这次就提出了价码——田假的脑袋。

    这一下项梁不愿意了,刚把你小子在人群中捞出来,怎么翻脸就不认账了,十足一个白眼狼;再说人家刚到我这里,要是杀了以后谁赶来投奔我?因此项梁拒绝了。

    这一下田荣动真格了,你不杀他,我就不出兵。田荣这种提起裤不照帐的态度,让项梁极为恼火。缺了你小子,老子照样打仗,先收拾了秦军再揍你。因此项梁派项羽和刘邦各自带着小弟,追着秦军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