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往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两汉往事-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田臧自己率领大军直奔秦军。田臧还是有一些眼光的,他这一站的目标是敖仓(郑州西北)。敖仓是秦国最重要的粮仓。而让田臧失望的是,自己屁颠屁颠跑了过来,而有一个人正严阵以待等着自己。这个人逼死了周章,当然也将会杀掉你田臧。

    你田臧并不比周章高明,要说你提出的这次军事构想也不是没一点道理,在后世有一个专业术语——围城打援,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就将此种打法演绎到了极致。

    要用这种打法,通常要有足够的实力。一是有实力把围好,不能让猎物跑出来;二是有实力设伏,将救援队伍挡住或围歼。当然具体是要挡住还是围歼,那需要看你此仗的重点和你自己的实力。比如自己实力不是太强,主要目的是攻城,那只要能在攻破城池之前挡住前来救援的军队就行;如果主要目标是消耗前来增援有生力量,那最好是围歼。但不管是那种目的,设伏是最重要的。

    而田臧却不这样,他认为设伏是件很丢人的事情,因此领着兵、带着队,雄赳赳气昂昂地向敖仓开去。

    对他这种行为,章邯是非常满意的,因为田臧太配合了。现在全国各地都在闹造反,甭说全部把灭掉,就是让章邯到各个地方走一圈,就能把他累死。因此章邯比较感激自动送上门来的,用他的话来说,是来找死。

    田臧就没有掂清自己的分量。当田臧高高兴兴跑到敖仓时,章邯已经领着大军在城下等他。章邯也没等田臧坐下来喝口水,直接领着他的犯人兄弟冲向了田臧的大营……

    最终田臧为他的自负付出了代价,因为他把性命留在了章邯的面前。然后,章邯挥师荥阳,正在荥阳城外喝风的李归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就成了别人的刀下之鬼。

    周章、田臧两支军队的灭亡,陈胜几乎丧失了所有的本钱。在经过几个轻松的战役之后,章邯扫清了所有的障碍,陈县终于展现出了他的全貌。

    此时的陈胜已失去过往的豪气,也没有了一呼百应的气魄,面对城外的章邯,显得那么无助和无奈。

    应该说,败给章邯他并不丢人,因为他们并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在领兵这个学术领域,章邯属于实干派,而陈胜以及他的很多手下都属于偶像派。几轮pk下来,偶像派最终败给了实干派。

    就在陈县门口,陈胜亲自监军,和章邯你来我往几个来回后,最终还是败下阵来。没办法,陈县是待不下去了,那就跑吧。可章邯那张狗皮膏药却紧紧的贴在陈胜的身上,他跑去哪,章邯追到哪。从河南一直跑到安徽,章邯就在屁股后边紧追不舍。

    章邯这种行为让陈胜很头疼。可就在陈胜头疼的时候,有人动起了心思。这个人是陈胜的马夫,名字叫庄贾,这个人跑着跑着不愿意跑了,因为后边的章邯离的越来越近,更重要的是章邯还给陈胜规定了价码、贴上了个标签。被章邯追到是死,但杀了身后这个人却能得到标签上标注的回报。忠诚这两个字和庄贾有仇,因此在安徽涡阳东南,庄贾彻底解决了陈胜的痛苦,提着他的人头送给了章邯。

    庄贾杀了陈胜,然后自己又傻着脸跑去陈县住了下来,还当了个小头头,领了几个小弟得意忘形起来,可连他自己都没想到的是,有一双眼睛正紧紧盯着他。就在章邯吃饱喝足,领着兵离开陈县时,这个人慢慢逼了过来,他要的不是庄贾的位置,而是他的性命。

    盯着庄贾的人叫吕臣,这个人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还有好几次露脸的机会。吕臣实际是陈胜身边打扫卫生的服务员,但听说陈胜被杀后,非常气愤。待章邯离开陈县后,吕臣兄收罗一些人马冲进陈县,把庄贾砍成几段,然后又恢复楚国的称号。可没几天,章邯又派人把吕臣赶了出去。

    逃跑的路上吕臣碰见一个叫黥布的猛人,实际这个人应该叫英布,因为受过黥刑,就是往脸上刻了几个字,因此恼怒之下竟连姓都给改了。当时黥布手下带了几千小弟,见到吕臣,俩人一商量直接又跑回陈县,把章邯的人赶跑。

    俩位大哥重回陈县连口水都没来的及喝,又被章邯毫不给面子地赶了出来,就这样你来我往好几次,最终陈县还是落入了章邯的手上。走投无路的两位大哥提着腿跑到了一位狂人手下。

    就陈胜吴广这两个人的结局来看,他们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从开始到终结只折腾了六个月时间。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陈胜吴广完成了他们的使命,从普通百姓,到南面称王,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在这几个月的时间,点燃了灭亡秦朝的熊熊烈火,在自己分身碎骨的同时也将秦朝推向了深渊。他们的死并没影响秦朝灭亡的脚步,因为将有更厉害的角色将站到历史的前台,继承他们的事业。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它开创了一个先河,也指引后世很多有志青年奋不顾身的投入到这个很有意义的事业中去。

    陈胜吴广死了,他们的死证明了一个人的强力,那就是章邯,见谁灭谁,似乎有章邯的存在,秦王朝还可以存活几年。现在的他是无可争议的猛将,最起码胡亥是这样认为的。

    可不巧的是,就在章邯志得意满的时候,一个狂人逐渐逼了过来,这个狂人的出现将是章邯的噩梦。但现在的章邯是舒心的。

第二章大泽乡起义—(六)魏咎的成绩() 
章邯杀了陈胜,赶走了吕臣,下一步又有了新的目标。这个被当成目标的人就是那个被请了五次当上魏王的魏咎。

    几个月后,章邯几十万大军包围了临济,不幸的是魏咎同志就住在里边,那个三番五次把他弄来的周巿刚好领兵去外地旅游了,把他一个人丢在了这里。一个人住也不是啥大事,关键是章邯领着几十万人跑来,要赶他走。这让魏咎很生气,也很无奈。

    这几个月来一直都很无奈,所有的一切都是被迫,当初就不怎么愿意来当这个王,那个姓周的死缠烂打地把他弄过来。现在可好,人家章邯不愿意让我当王,带着人跑过来,而你周巿却跑出去遛弯,不见人影。来来往往很热闹,都是你们的事,好像和我魏咎都没啥关系。

    可无奈的魏咎还是表示了自己的愤怒,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这一次不想听章邯的安排,领着军士和章邯对垒了起来。虽然能力不是多强,但老实人发起火来也让人生畏,因为就领那几万人硬是和章邯对垒了十几天。

    周巿倒是很地道,一听说秦兵要去赶魏咎,连忙领兵回来营救,并联络了齐王田儋,还有从南边叫来一个叫项它的人也来帮忙。一个城市被围,一群敌人来救,相似的场景,只是场地发生了变化,演员有所变动而已。但几个月前的其中一个主要演员,仍是这次戏份的主角,只是角度发生了变化,曾经的救人者成了围人者。演员不同,所获得的效果也大相径庭。

    周巿、田儋、项它领着他们各自的兵,一路长跑赶到临济,刚准备喝点水、歇歇脚,章邯却很不礼貌地带人冲了过来——衔枚夜击,用他的标志性打法,毫不客气地将这几个人一股脑全砍翻在临济不远的郊外。周巿、田儋,这两个很能闹腾的兄弟,结伴走向了不归路。

    这一下,魏咎没招了,欲哭无泪的魏咎准备投降,可在投降前魏咎给章邯写了封信,信的内容很简单,“我投降,恳请别屠城”。屠城,这在那个时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攻城遇人抵抗,一旦破城,将毫不客气地在城里的大杀特杀一番,弄他个鸡犬不留。

    章邯最终答应了魏咎的请求,当章邯迈进临济城的那一刻,魏咎点起了一把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魏咎死的同时,有一个叫魏豹的弟弟正提着两条腿向南方逃窜,可用不了多久,这位仁兄将会原路返回,并恢复哥哥的荣耀。

    魏咎是个实诚人,他不怎么会闹腾,也不怎么会享乐。当初实实在在地跟陈胜闹革命,后来规规矩矩地当王爷,再后来悄无声息地被烧死。不会打仗,也不怎么会说话,如果没有那个“后裔”的身份,将注定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在这个纷扰的世界,能留下名字就是件难事。可这个人用自己的行为向世人展现了两个词语的意义,这两个词语是仁厚和勇敢。

    清楚自己实力不济,知道难逃一劫,不愿意看到屠城,不希望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成为自己的殉葬品,他宁愿背负骂名向敌人投降,这何其仁厚;在得到对方同意的答复后,又毫无畏惧的选择有尊严的死亡,又何其勇敢。把百姓放到心上,这份仁心远比那些功成名就之士更值得崇仰,足可与那些威震天下之人相媲美。

    他,没为历史留的太多,但仅此一项,就能做为楷模,为人敬仰。

    章邯兑现了他的承诺,在他进城后,很难得的杜绝了一次屠杀。这就是魏咎的成绩。

    魏咎并不寂寞,因为就在前几天有一个王爷先他一步向阎王爷报道了,可能还在半路等他呢。那个人就是田儋。

    田儋当初吼一声当上了大王,并带兵出来把周巿砍的满地找牙。可这一次,却应了周巿的邀请,自费跑来旅游一圈,也陪着周巿一同迈进鬼门关。曾经的敌人,现在的朋友,当初夺走了你想要的东西,现在用性命来回报你。这,足够了。

    逝者业已逝去,活的仍需活着。

    田儋战死,齐国震动,在一片慌乱过后,有人开始浑水摸鱼。就在田儋死讯传来的第二天,齐国士族立马拥立老齐王的兄弟田假称王。这里说的老齐王并非指田儋,而是战国时期齐襄王田法章的儿子田建,也就是被秦朝灭国后被逮走的那个爱玩的扯淡人。

    齐国内部这次人事调整,让一个人看不下去了。这人就是田儋的亲弟弟田荣。当初田儋战死,田荣领着残兵跑到东阿(山东阳谷)。如果按资排辈,田儋战死也轮不着田假那小子称王,而齐国士族这么不照顾面子,竟然不经过自己私自立大王,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让田荣无比气愤。

    可气愤归气愤,现在的田荣还顾不上去和他们争辩。田荣现在很忙,因为章邯在屁股后追了过来,还很有闲心地把他团团围住。这让田荣很着急。就在田荣满面痛苦地时候,有一个人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这个人的到来,让田荣得以咸鱼翻身,又见光日。

    向他伸出援助之手的人叫项梁。这个人实际上已经闹腾了很长一段时间,由于这段时间能闹的人太多,也只好让这位项大叔站后台凉快了半天,现在凉快够了,也该出来露相了。

    项梁的突然出现,使秦军措不及防,也彻底结束了章邯出征以来保持的全胜记录。能把猛人赶跑的人本就是猛人,可事实证明,两个猛人的身后,还站了一位更厉害的角色,这个人开创了一段不为太长的历史,也在历史上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或讴歌、或抨击,无论哪种观点,都无法掩盖此人的光芒和辉煌。

    这个仁兄,猛人的概念已经难以涵盖他的一生,他应该叫一代狂人,这个人将会成为我们下一段故事的主角。

第三章 乱世纷争—(一)项梁起事() 
项梁是个不折不扣的猛人,就在上边那些人你来我往走马灯似地赶场时,我们的项大叔也没消停过一天。应该说,和上边那群人比起来,项梁要比他们有背景的多,也有能力多。

    项梁是楚国人,被陈胜拿出来当旗号使的项燕就是他爹,因此老项家在楚国内部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的。

    当年,王翦逼死了他爹并灭了楚国后,项大叔就告别锦衣玉食的日子,开始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到后来又杀了人,没办法只好带着项羽、项庄两个侄子跑到吴国故地——吴县。

    要说一个外乡人,千里迢迢跑到外地躲避仇人,隐姓埋名,低声细语说话,夹着尾巴做人应该是可以理解的。而项梁恰恰相反,广交朋友、大肆宴请,在吴县混的有声有色,风生水起。以至于到后来当地大规模征召徭役或举办大规模丧葬活动都请他主持。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就有可能出名,项梁就出名了。为当地豪绅贵族送葬的过程中,很对人开始对他另眼相看,并听他指派。再后来项梁成了会稽郡守殷通跟前的红人,有事没事郡守老找项梁唠嗑,把他当成亲信看待。事实证明,殷通的眼光很不咋地。

    项梁虽然很牛,办起事来还属于中规中矩那一种,按常理办事,按套路出牌。可他侄子就不一般了,那个叫项羽的侄子是个真正的牛人,只要是中国人,上过几年学,不会有谁说没听过这个名字,因为这个人简直太出名了。

    秦始皇有一次去会稽旅游,渡过浙江,人山人海地被围着看,项梁和项羽也挤在人群中凑热闹。看着看着十几岁的项羽说话了,“你可以代替他。”这句话一说出口差点没把项大叔吓背过去。不过好在嬴政的人缘不是太好,也没啥人跑去给他报告这个情况。但项梁却开始对这个侄子刮目相看,为什么呢?因为他真的有这种想法,但只停留在心理活动的层面上,他现在是不敢付诸什么行动的。

    机会总为那些有准备的人准备着,这一次也不例外。对这对叔侄来说,机会终于还是来了。

    公元前209年7月,前边所讲的那件大事爆发了。当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传来,郡守殷通坐不住了。9月,殷通给项梁说:“江西都造反了,我们也造反吧。我想发兵,派你和桓楚带领。”你一个郡守,不老老实实当官,值不值就要造反,那不是吃饱撑着了是什么?人家陈胜吴广就是要造你们这些人的反,你凑啥热闹?

    项梁听完殷通的话,灿烂的笑了起来,机会终于来了。但在内心深处却在想另外一回事,在干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前,需要妥善做好殷通和桓楚的工作,因为他不希望别人来分他一杯羹,最起码这两个人没资格来分。

    对于这次机会,项梁是有准备的,最起码现在准备也不晚。在一个雨后深夜,叔侄俩陪着桓楚喝点酒,头脑一热就出去散步,散步到沼泽地,那个大力士项羽揪起桓楚灌进了沼泽,硬是把活生生的一个人当成有机肥料上进了地里。

    第二天,殷通组织开会,项梁让侄子佩剑站到帐外,自己笑呵呵进帐开会。殷通见桓楚没到,就问了一句,“桓楚去哪了?”项梁笑呵呵地说,“项羽知道桓楚在哪,让项羽进来,安排他去叫桓楚。”殷通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项羽进来了,殷通也该通阴了。因为殷通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最信任的人,竟然会让他的侄子拔出佩剑砍掉自己的脑袋,就到死的那一刻他都没有闹明白。

    事实上,只是他把项梁当朋友看待,而项梁却没把他当做朋友。

    殷通死了,但身边还有一群侍从护卫,这下该显示狂人本色了。项羽单枪匹马,接连砍死百八十人,比切西瓜还干脆。这一下没人敢动了。项梁说话了,“以后你们都听我的,现在开始我们造反。”就这样,项梁成了这里的老大。

    当上老大的项梁没舍得闲下来,整天领着小弟四处乱转。就在他四处游逛的期间,前来依附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期间,那个七十多岁的范增也不失时机地跑了过来的,你说都这么大年龄了仍这么精神,还要跟着他们闹腾,此种劳模精神足可做为后世的楷模,令人佩服。事实证明,这个老头是项梁手下,也是以后项羽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