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往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两汉往事- 第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随后的几天里,这位仁兄就站在城外不走,把大军分成几队,白天黑夜频繁骚扰,让城内守军既不能好好睡觉,也不能安生吃饭,这让他们烦不胜烦,也疲惫不堪。

    就在城内守军紧绷的神经极尽崩溃之时,周勃来真的了。乘夜,催动大军全力攻城,最终把眼前这颗顽石硬生生地敲成了稀烂。

    这一仗,周勃打的很生气,因为这次硬拼让自己死了不少人,因此他进城后干了一件事——屠城。这个时候,周仁兄还能干出这等事,比刘邦手段还要狠出好几倍。

    马邑城破了,陈豨北逃的大门关闭了。而此时的周勃并没有停下他前进的脚步,他从这里出发,继续他精彩的表演。

    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周勃挥师雁门(今山西右玉县),定其十七县;其后继续北上,攻克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拖县东北)十二县。一举解除了汉匈边境线上陈豨的军事武装,彻彻底底地进行了一次大换血。

    介绍到此,也许大家会产生几个疑惑。

    第一个疑惑。

    刘邦在南边敲打,周勃在西边作闹,陈豨为何躲在代郡一直不愿意露头,眼睁睁地看着小弟们一个个被别人干翻?

    事实上,陈豨在这段时间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虽然没有碰到周勃、樊哙那些彪悍之徒,但也面临着不小的麻烦。这个麻烦就是东边的卢绾。

    在刘邦手下的这些大将之中,卢绾的能力应该说还是比较普通的,没有周勃的智慧,也没有樊哙的勇猛,但凭着和刘邦的关系一举夺得“燕王”的称号。

    要说这个人还是有一些能力的,既看过猪走也吃过猪肉,在这些年的耳濡目染中,也很有两把刷。

    就在刘邦回师北进之时,卢绾也很是配合地从北平郡出发,袭击代地东北。虽然我前边经常提到燕国之时,经常说是北京,实际上西汉时的北平郡设在无终,即今天津市蓟县。如果有雅兴的话大可翻开地图看看,卢绾所在地正好在代郡的东北方,卢绾这次进兵,方便快捷,直接给陈豨迎头一棒。

    当听到卢绾进军的消息后,陈豨着急了,连忙出兵上谷,阻挡卢绾前进的脚步。

    卢绾这次出兵,并没有实质性进展,也没有沾到多大的便宜,但对整个战局的发展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他吸引了陈豨的注意力,让刘邦和周勃放心大胆地在各自的方向尽情闹腾。

    介绍到此,第二个疑惑要产生了。

    陈豨当初能入的刘邦法眼,在打仗方面应该是很有一套的;并且在代地待了那么长时间,虽然和韩王信有些暧昧,但终没有让匈奴在他手上沾到多少便宜;更重要的是,能和韩王信交朋友,陈豨的实力应该是比较雄厚的,要不然他将是刘仲第二。

    但是,和刘邦的这次叫板,他却步步被动,四处挨打,让人有些看不下去。他的表现似乎和自己应该有的水平很不相称。

    可如果认真想想,陈豨如此的表现也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他曾经的身份是汉臣,他带的小弟也都是汉人。那些实诚点的,有点忠诚度的,都不愿意跟着他闹腾。史书里用一个词描述过陈豨这次造反行为——“劫掠”,也就是说,陈豨这次作闹,还有很多人是被胁迫的。能胁迫这么多人跟着自己一起干,应该得益于他养的那些门客。看来陈豨的这一招还是挺有用的。

    但话又说回来,陈豨纵然再聪明,实力再强劲,那也得看看所比较的对象是谁,碰到刘邦,陈豨也只能去替人家数钱。因为他和刘邦比起来,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犹如一个婴儿和成年人打架,再能闹腾也只会被人家按在地上打一顿屁股。

    更何况前段时间,刘邦还先后送来两道消息,一道是“主犯必究,从犯不问”,第二道是为陈豨等人标上了价码。这样一来,效果比较明显,先是一些人纷纷投降,后是很多人俩眼泛金光。

    这种局面,亏的陈豨能力比较过关,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早就结束了这次莫名其妙的闹腾。然而陈豨这次闹腾,足足地持续了一年多,直到汉十二年十月,陈豨才彻底结束这次表演。由此看来,陈豨的能力还是很过关的。

    纵然如此,他毕竟不是刘邦的对手。既然不是对手,那么就该请真正的对手上台,最起码得回家把老爹叫来护驾。

    到此,我们的第三个疑问出现了。

第八章红霞万里—(二十五)陈豨的闹腾(九() 
第三个疑惑实际上是比较明显的。

    我们前边介绍了很多,也讲过陈豨曾经通过王黄等人和冒顿挂上了钩,并且王黄等人也实实在在参与了其中。然而令人惊诧的是,在他们这阵丢人的表演过程中,冒顿竟然没干一件事,没露一下头,这似乎不是他的风格。

    事实上,冒顿是有一些动作的,我们前边因故事情节的限制,没来得及去探索这位老兄此时的心理,在此只好加以补充。

    早在陈豨投诚匈奴、宣布造反之时,冒顿就乘机打发一群职业强盗南下抢劫。这是一个好机会。大汉公司的门岗都开始监守自盗,冒顿要是不利用利用这个机会,简直对不起刘邦。

    冒顿这阵趁火打劫,引起了刘邦的重视。但现在他不愿意登擂台和冒顿pk,在一番思想活动过后,他有了个不算很排场但比较实用的办法——和亲。

    早在五年前,在刘敬的建议下刘邦就搞过一次,当时准备把亲女儿刘乐嫁过去,可折腾一阵后弄了个假公主送给了冒顿。那是一次不成功的和亲,因为假公主过去后,反而增加了冒顿南下的频率。在陈豨刚来代地的一段时间里,还是给了匈奴人一些颜色,起到了一些震慑作用。然而陈豨也造反了,北方门户洞开,现在似乎已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挡匈奴铁骑。

    就在冒顿带着一群职业强盗流窜作案时,一个老熟人来了,这个老熟人就是刘敬。他这次亮相并没有做出什么特别的成绩,只是按套路完成一件对他来说轻车熟路的事情——和亲。

    刘邦这次和亲仍然没能把女儿送过来,只是找了个本家的姑娘,叩上一个公主的名号而已。

    对于这个女人,冒顿还是比较重视的,她到达匈奴后,成功地被冒顿封为“阏氏”。

    不过冒顿真正感兴趣的仍不是这个女人,而是汉朝送过来的那些那些金银财宝,尤其是汉朝的一个许诺——“岁贡”,也就是汉朝每年向匈奴人纳贡。

    汉朝,是我们历史上有过无比辉煌的朝代,然而,这个朝代的开局却是以无比卑膝的姿态出现。然而在史书里,却一直躲闪其辞,讳莫如深。

    我一直认为,中华民族是有很多优秀传统的民族,谦虚、执着、坚持、大度、勇敢……,但我们却也是一个很健忘的民族,是一个不敢直面历史的民族。我们只愿意怀念或者追忆那些辉煌的过往,却一直不愿意直面曾有过的屈辱。因为我们一直在试图掩盖历史的真相。

    在辉煌面前,我们大肆美化,浓墨重彩;然而在屈辱面前,我们掩藏躲闪,羞于启齿。更长远的历史可以不去回忆,可近代那次几乎亡国灭种的危险,我们也开始渐渐淡漠。

    记得小时候看一些抗战神剧,日本鬼子很脓包,也很龌龊,很不经打。鬼子一打就跑,我们一打就赢,久而久之让我们的年轻人产生了错觉。觉得我们真的很牛气,日本鬼子的确很不济,甚至让一些没能亲身体味那段历史的人,还会很畅想,觉得那是一种幸福。

    渐渐地,我们产生了一种自豪感,觉得我们高人一等,最起码要比日本鬼子牛气很多。理由很简单,电视里都是这样的剧情,对于陪着电视长大的年轻人来说,产生这种心理是不足为奇的。

    而事实上呢?

    事实上是日本鬼子硬生生在我们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肆虐了50多年(从甲午战争开始算起)。

    这么长时间里,我们在干什么?

    在被砍头,在被侵虐,在被坑杀,在被屠戮……

    我们一直在用*和人家的刺刀碰撞,在用*供应人家侵虐……

    我们在干什么?

    1945年8月15日,这个日子我们应该记住,那时日本鬼子投降的日子。然而,我们并没有记住,最起码我们记得不是太清楚。因为,无论是日本人还是我们中国人,都在有意或者无意中,掩盖那段历史的真相。时隔仅仅68年,我们已经开始淡漠了那段记忆,但我希望我们能够记住,最起码南京人应该记住,最起码有良知的中国人应该记住。

    好了,回到主题上吧。

    冒顿得到了实惠,也停下了他行色匆匆的脚步。既然汉朝人年年来送礼,似乎没必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抢劫,毕竟那不算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至此,冒顿消停了。但他没有阻拦王黄等人南下帮助陈豨的脚步,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还在精神上做了一些鼓励,在军事上提供了一些支持,他所做的一切,算是一次投资,道理很简单,不外乎是为了让利益最大化。因为王黄等人如若真的闹腾成功,他冒顿能将匈奴的地盘在向南推进几百里,甚至更多。所得的实惠自然要比现在刘邦所提供的会多的多。

    但对刘邦来说,这次和亲还是颇见成效的,最起码稳住了冒顿。只要这位猛男不上擂台,其他人他根本不放在眼里。

    然而,就在冒顿准备坐山观虎斗时,剧情却完全以一边倒的形势发展开了,这让他多少有些躁动。就在他满心犹豫,钻在帐篷里抓阄决定自己下一步方略之时,传来一个消息——周勃定马邑、平雁门、克云中。

    机会逝矣!如果此时出马,那将不再是陈豨和刘邦之间的事情了,而是汉匈新一*战。灭掉汉朝,他没那份底气,如若不成,那连“岁贡”也将失去。因此,冒顿又重新消停了下来。

    而此时的陈豨却是难过的。在刘邦、周勃、卢绾的共同努力下,他终于从代郡出发,开始了一次长途旅游,率领残部,逃亡大漠,开始了韩王信曾经有过的日子。

    这次逃亡,又让他多活了近一年时间。这一年来,他频繁骚扰代地,也不消停。直到汉十二年十月,也就是下边我们将介绍到的彭越、黥布纷纷表演结束后,刘邦又一次派周勃、樊哙搭档,出军代地,彻底要了姓陈的命。

    陈豨的闹腾,介绍到此就基本结束了。

    不过有两件事还值得一提。

    一是刘邦赶走陈豨之后,封自己的第四个儿子刘恒为代王,这个人在十几年后将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我们的主角。

    第二件事情是关于卢绾的,这个人为了挑拨冒顿和陈豨的关系做了一次努力,但这次努力把自己给玩了进去,并最终也受陈豨的牵连,步了他的后尘。

    好了,陈豨这个人就让我们到此为止吧,该开始下一个话题了。

第八章红霞万里—(二十六)韩信的结局(上() 
陈豨的闹腾我们翻过去了,但其所引发的一系列事情还在继续,他牵扯到的一些人物我们还没有交代。对于这些人和事,我们需要着笔了。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陈豨牵扯出来的几个人都比他牛气,看来陈豨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臭棍,粘上他就没什么好结果。

    第一个牵扯出来的人是韩信。这位仁兄终于为自己争取了一次上台的机会,那我们只好为他腾出场地,让他表演吧。

    韩信最近一段时间还是比较忙活的,他的主要精力用在撺掇陈豨造反这个很有意义的工作上来,一有机会就给陈豨上上课,鼓励两句。

    不过陈豨本就不是个安生的主,一天到晚想着发财和出名,他的这两个爱好,成功地让自己站到了悬崖边。在周昌并不费力地推了一把后,他就一头栽了下去。

    就在栽下悬崖的过程中,韩信又不失时机地送来一封信,狠狠地照他的屁股上跺了一脚,加快了陈豨自由落体的速度。最终的结果是——陈豨反了。

    对于这个结果,韩信是满意的。因为此时的他,唯恐天下不乱

    陈豨反了,韩信坐不住了,他准备做些事情。当然,他准备做的事情,已在写给陈豨的信中加以了说明。

    后来刘邦准备亲征代地,叫韩信过来帮忙。然而韩信依然请着他的病假,拒绝了老大的邀请。

    韩信的行为完全在刘邦的预料之中,因为这个姓韩的自从被逮来长安后,就没上过班,在家里混搭了好几年,一直专心致志地搞他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刘邦对此已经习惯了。

    最终,刘邦出发了,韩信留了下来。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坐镇京城的依然是太子刘盈,辅佐的依然是丞相萧何,这种搭配已经有好多年了。

    不过这一次还是与以往有所差别的,差别就是现在真正当家的是太子他娘——吕雉。

    这一次,是吕雉亮本事的机会,事实证明,她把握住了。

    刘邦走后,韩信闷着脑袋捣鼓开了,他把自己的家丁组织起来,进行了一个很是不错的部署。

    他的部署是这样的。

    第一步是假传诏令,赦免在官府服劳役的罪人和奴隶;

    第二步是再假传个诏令,说“吕氏谋反”,皇帝敕令捉拿;

    第三步就是冲进宫去……乘机杀死吕雉、刘盈等等一些人。

    随后的路数就比较好办了,领着这群奴隶作闹长安,定鼎天下,让刘邦回不了家。

    韩信的部署实际并不复杂,关键环节就是那些“诏令”。但那东西做起假来似乎也并不难,后世就有不少人吸纳了韩信的这个办法。事实证明这个办法还真的挺有用,不过通常死的也挺快,在后世有个专业称谓——“假传圣旨”。一般情况下,哪位仁兄一旦被叩上这个称谓后,所取得的效果和“谋反”那条罪名所取得的效果是相同的。

    不过韩信这些套路有一个前提,前提就是刘邦和陈豨实实在在地开打。当然证明这件事实的办法就是陈豨的回信。

    韩信这个办法似乎挺不错,一旦陈豨牵制住刘邦,自己将在京城胡作非为。

    韩信似乎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然而,令韩信不曾想到的是,刘邦跑到邯郸后,住了下来不再挪窝。刘邦在好儿子刘如意的陪伴下,悠闲地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日子。相信刘邦这次出征还带了一个人出来,这个人就是戚姬。在邯郸,刘邦在阴陈豨的过程中,还不失时机地享受了一下天伦之乐,这种感觉挺不错。

    刘邦很惬意,然而陈豨和韩信很着急。

    陈豨想写信,可刘邦不来打,并且时不时还干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

    韩信更着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陈豨不来信,说明刘邦还没开打,如果此时自己蹦出来作闹,可能自己刚冲进宫里,刘邦就跑到自己的屁股后了。

    因此,陈豨和韩信都很着急。陈豨着急着让刘邦来打,韩信着急着让刘邦去打,两个人着急的是一回事。

    就在两个人着急的过程中,韩信这边出事了。

    韩信这边出的事情实际也没什么新意。因为韩信要造反,毕竟刀尖舔血的干活,自然不会让百分之百的人都满意,难免其中有些不地道的家伙会站出来反对。

    反对的这些人有韩信的敌人,当然也有韩信的朋友,甚至是门客。

    韩信的一个门客就站出来反对。造反这种事需要稳、准、狠,关键点就是乘机不备、突然袭击。一旦准备停当就立马动手,把握就会大一些。如果迟迟不动的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