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的是,他是御史大夫,这还恰恰是个靠说话吃饭的岗位;可夸张的是,周结巴在这个岗位上干的很好,并且还不是一般的好,因为他在这个岗位上干的很多人都害怕,甚至刘邦还得让三分。
原因要说也很简单,因为周仁兄说话不利索,平时不说话,但说出来的都是要命的东西;并且这位仁兄继承了他堂哥的传统——极其彪悍,一旦认准,不管是谁,揪着不放,狠话能撂你没完。
刘邦就在他面前吃过亏。
有次,周昌进宫奏事,内侍传话皇上庭院闲暇,周昌二话不说就跑了过去。没头没脑地冲到刘邦面前,眼前的场景让他一愣。
要说他看到的也不是很严重的事,只能说是有些不合时宜。这种事李斯曾经就玩过,不过我们在前边没有对李斯着意描述,也没有提起过。当然,李斯是被赵高故意作弄,而周昌则算是无意碰到。
周昌看到的场景是刘邦正搂着戚姬……
省略部分你可以想象。
周昌见此情景,扭头便跑。
刘邦的举动也很让人吃惊,站起身来就追了过去,拽着周昌把按到地上,并且还骑到他的脖子上。
我真闹不明白刘邦的心里,你说当上皇帝了,叫人打他一顿都能理解,还提起俩腿追?纵然追上了,推他一把、捶他几拳也算合情合理,可还非要骑他的脖子上。这种举动,真是太符合他刚出道时的身份。
刘邦骑在他的脖子上还问了一句话:“我是什么样的皇帝?”
周昌是个硬骨头,又羞又怒,直着脖子、昂起头,大声吼道:“桀、桀……桀纣之君!”
刘邦挨了骂反倒有些不好意思了,站起身来哈哈大笑,放走了周昌,但至此不敢和姓周的愣头青开玩笑了,甚至有些敬畏他。当然持这种态度的人不仅仅有刘邦,萧何、张良、陈平那一群人见到他,也恨不得绕道走。
君臣之间能有这种场景,从古至今算是稀有。
这一次,刘邦废太子,周昌很生气,但由于自己是个结巴,别人说话的时候他又插不上嘴,因此一直酝酿到现在。终于忍不住了,他站了起身,会场安静了,大家把目光投向了这位猛男,静待如何表演。
第八章 红霞万里—(十三)易储风波(六)()
在廷议现场,刘邦向群臣肆无忌惮地抡起了棒槌。群臣心里都清楚,皇帝这次是要东真格了。
然而,现场绝大部分人都是刘家的老人,当然也和吕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刘盈这些年来的表现虽然不抢眼,但也没犯错,并且人还比较老实,刘邦这次大刀阔斧地恶整,让这些人心中多少有些不爽。
当然,如果刘邦这次不打吕泽他们屁股的话,虽然反对声一片,但还不至于让群臣这么激动。而此时,却不得不激动。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刘邦的行为明显是要向吕家开刀了。如果此时不再努力争一把,太子肯定被废,吕家也跟着玩完。
群臣这一次算是豁了出去,争先恐后地发言,唯恐轮不着自己说话。要说也没什么大不了,不就是打屁股嘛,大家都挨打也不算很丢人。
按照这一理论,樊哙、夏侯婴等人就痛痛快快地闹腾了一番,这让刘邦咬牙切齿地准备送给他们些礼物,而就在此时,周昌站了起来。
平时大家都怕这个周结巴,见到他都想跑,而此时却有一种救命稻草的感觉,纷纷闭上了嘴,给他腾出了场地,静待他的表演。
周昌来到了殿中央,准备说话了。
周昌已经憋了好长时间,由于自己口吃,一直轮不着自己发言,所以很生气,用史书里的一个词——“盛怒”。司马迁老爷子真是高手,这一个词就顶我说了半天话。
由于周昌“盛怒”,所以结巴的更为严重,张嘴就直奔核心思想,很有总结概括的意思。好了,不再废话了,让周昌表演吧。
周昌扭着头,费了半天劲,说道:“臣、臣……臣以为,绝、绝……绝不能换太子。”
刘邦费力地听完他的话,愤怒地问道:“为何?”
实际上刘邦这是在为难周昌,就周昌的说话水平,想让他说清楚所以然,那得准备下午饭。
不过周昌有自己的解决方式,没有两把刷不可能在这个岗位上混这么长时间。
周昌的解决方式很简单,瞪着两眼说道:“臣、臣……臣口不能言,然、然……然臣期、期……期知其不可。陛、陛……陛下欲、欲……欲废太子,臣、臣……臣期、期……期不奉召。”
周昌两句话,我用的标点符号有些多,如果大家看的费劲,也敬请见谅,由于这位仁兄说话就是这种方式。
周昌费劲的表达完自己的意思,刘邦不怒反乐了。对付这个姓周的,刘邦有经验,绝对不能和他对着干,要不然还不知道啥难听话在等着他呢,更为关键的是刘邦在心里比较喜欢这个人。
周昌说话不利索,但爱较真,他一旦认准个理,八匹大马都拉不回来。更重要的是,这位仁兄不怕死,不管你是谁,我说不行就不行,要么你杀了我,要么就听我的。现在他明着说“不奉诏”,这个愣头青可真敢来这一手,还不用打这赌。刘邦让他当御史大夫,真算是用对了人。能用到这么个人,也让后世很多有为的皇帝很是艳羡,包括汉武帝。
刘邦笑了,摆了摆手说了声:“今天廷议就到此吧!”然后率先离开了大殿。
这次论战,以群臣的胜利而告终。
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终于度过了难熬的一天。
大臣们陆陆续续地离开大殿,当周昌走到门口时,吕雉拦住了他。
实际上这次廷议,吕雉一直在现场。当然,她没有收到刘邦的邀请函,也没有机会站到前台进行表演,而是躲在侧房偷听。因为这次廷议将会影响自己和儿子随后的生存方式,这不能不引起她的重视。
在周昌的面前,吕雉下跪了。
这个高傲的女人,帝国的皇后,流下了痛心和感激的眼泪:“没有你,太子几被废矣。”
的确,这次皇帝和群臣间的拔河,因周昌的诤谏使群臣稍占优势。吕雉的下跪,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应该的。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她这次下跪也是很值得的,因为以弱者的姿态亮相于群臣,也引来更多的同情,也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刘盈在这次风波中能够化险为夷,应该感谢很多人,感谢很多事。其中,最应感谢周昌这次的诤谏,张良随后的奇谋,还有他老娘吕雉的这一跪。
廷议结束了,但不代表刘邦就不再换太子了,这是在场所有人的心里都清楚的。
然而,群臣们都已经做出了自己所能够提供的支持,也付出了最大的努力,甚至还有很多人也贡献出了屁股,但并不代表这就是最终的结果,因为最后的答案始终握在老大的手上,只要皇帝不放弃“换太子”的想法,群臣永远都不可能赢得了这次对抗赛的最终胜利。
让皇帝放弃自己思虑多年的想法,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的确,一般情况下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完成的,然而这一次出现了“二般情况”。
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刘邦这一辈子闹革命,别的本事稀松,但用人的本事绝对一流,正因如此,此时的大汉天下卧虎藏龙、高手云集。
“换太子”这件事情闹腾到现在,高手终于还是出手了。
这个高手就是张良。
这位仁兄我们已经让他凉快好长一段时间了,自从刘邦决定迁都长安起,我们就再也没提到过他。也不是我不愿意介绍他,主要是这位仁兄的确在这段时间里啥也没干,更夸张的是什么活动也不参加,包括上边讲的这次热热闹闹的廷议。
自从帮助刘邦分析了一下“迁都”的好处后,张兄弟就彻彻底底的把自己掩藏了起来,再也不愿意露头。
并且他掩藏的还比较好,俗话说“小隐于野大隐于市”,而这位仁兄更夸张,觉得隐藏于“市”还不过瘾,更上一个台阶——“隐于朝”,可谓化腐朽为神奇。这位仁兄不光有大奇谋,更有大智慧。翻阅古代史,一生作为和张良最相似的似乎只有明朝时候的刘伯温,可不幸的是刘伯温只有大奇谋,而缺少大智慧,以致最终的结果完全相反。
这一次,张良藏不住了,因为有人亲自来找他,找他的人就是吕雉。又让他进行了一次精彩绝伦的表演。
第八章 红霞万里—(十四)易储风波(七)()
张良又一次要冒泡了,在这里我觉得还是应该多说些关于他的事情,因为一直以来还没有专门对他进行介绍,在此,我感觉应该抖开包袱了,不然的话很难理解他此时的行为。
张良一辈子不少闹腾,刺杀秦始皇、佐策入关、智斗鸿门、下邑奇谋、虚抚韩信、劝都关中……每次建策都精彩绝伦,也让刘邦收益颇丰,可见张仁兄的确不同凡响。
按理说,这种人应该是精力充沛,爱凑热闹,难耐寂寞的人。而张良却恰恰相反,这个人平时很安静,沉思的时间多,说话的时间少。并且这个人长的像个女人(画像为证),身体素质还不是多好,史书记载“体弱多病”。自从刘邦入都关中以后,张仁兄就以多病为托词,闭门不出,穿上道袍,当起了道士;甚至在家里架了个小锅炉,搞起了冶金技术,专业术语叫“炼丹”。
也许大家会觉得很可惜,这么聪明的头脑不用来抓经济、搞建设,偏偏要步秦始皇的后尘,搞什么冶金技术,捣鼓那些毫无意义的事情。
而这正是张良的高明之处。早在楚汉争锋接近尾声之时,这位仁兄就开始筹划自己的退路,从那时他就开始分步实施自己的保命计划。的确,他是应该好好筹划筹划的。
刘邦称帝后,封张良为留侯,食邑不祥。不过据史料记载,刘邦当初很慷慨地让张良在齐地自择三万户,而张良很谦虚,说:“当初和皇上在留地相遇,就把留地封给我足矣,再大的我就不敢要了。”张良这一谦虚,刘邦就慨然应允,一点也没觉得不好意思。
这个“留地”并不是什么好地方,食邑也是最低,前边提到过的侯爷们的食邑几乎都远在他的之上。同样是汉初三杰,萧何食邑排名第一,而张良却身居榜尾,这让后人费解。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汉初三杰之一竟然沦落到这等地步,也许你会为张良鸣不平。在过往许多重要决策中,张良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只得到这样的待遇?而刘邦为何会有这种态度?
其实想想,就会发现这个问题不难解释。刘邦实际上是一个本土观念很强的人,萧何是自己的老乡,也是最早跟随自己闹革命的嫡系,自然封赏颇厚。而张良毕竟是个外来户,虽说过往的日子里相处的比较密切,可和萧何比起来还是有些疏远,现在革命成功了,自然就会分出个三六九。
更为重要的是,萧何这些年来只知埋头干活,不抢风头,这样的人刘邦很放心。而张良则不然,因为他对事情的判断比刘邦还准确!
从西进关中开始,刘邦想到的,张良也想到了;刘邦没有想到的,他张良还是想到了。换你当老大,会允许这样的一个人待在身边吗?并且张良想到的并不是什么安民之策,而是权谋之变,用来搞阴谋政变很合适,谁知道他以后会不会用这些东西对付自己?
讲到此,刘邦的态度大家就可以理解了。当然,上边我们讲到的东西,张良自己也想到了,他真是个实实在在的高人。与其等着让刘邦给自己穿小鞋,还不如大方一点,不去染指那些身外之物,老老实实待在家更为安全。更为高明的是把“留地”这个俩人相识的见证地作为自己的封赏,时不时还能提醒一下俩人过去的感情,算是上了道双保险。
张良实在太聪明了。
不过这似乎还不够,做完这一切后,张良来了个成功的转型,从积极进取谋臣直接转身为与世无争的道士,真可谓煞费苦心。
自从张良当上道士后,恪守“疏不间亲”的办事宗旨,在汉初刘邦剪除异姓王的斗争中,极少谋划,也极少参与,更别说去参加皇室的明争暗斗。
这次廷议的通知下发给他后,他当时就知道刘邦是要干什么,因此立刻上书,请了个“病假”,继续躲在家里搞冶炼。宫廷内争的如火如荼,而张良却在家烟熏火燎。
然而,这一次坐不住了,因为吕雉想起了他。
自从廷议过后,吕雉慌了神,到此时她也无奈了。她心里很清楚,廷议中大臣们的诤谏根本起不到决定性作用,刘邦换太子的想法依然很强烈,也很顽固,这让他不知所措。就在万般无奈之时,在别人的提议下,吕雉想起了钻在家里炼丹的张良。
随即,吕雉打发哥哥吕泽跑去请张良出来说话。而张良正一门心思明哲保身,不愿意露头。
吕泽跑了一趟,无果而回;再跑一趟,仍然两手空空。几趟跑下来,腿都跑短了一大截,还是一无所获。
最后逼的吕泽万般无奈,干脆搬到张家里住了下来,不走了。张良吃饭他看着,张良如厕他跟着,张良炼丹他陪着……最终在吕泽的软磨硬泡下,张良还是就范了。
“此事难以口舌相争。天下有四人,皇上征召而不至,义不为汉臣。今公若能让太子以诚相请而出山辅佐,必能一助。”接着,张良说出了这四个人的名字。
关于这四个人,史书送给他们一个称号——“商山四皓”,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此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刘邦久闻四皓的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而被拒绝。
要说他们拒绝刘邦是合情合理的,都80多了,还出来干什么啊?人到70就“古来稀”了,80多的老大爷还出来起早贪黑干活?图个啥呀。
要说刘邦并不是要让他们出来干活,他们所代表的是两种身份:一代表士子,也就是天下文化人的身份,80多岁的老博士为我所用,听起来就觉得有面子;二是代表“宗长”,古时候人的平均年龄都不长,而把这几个老头往人前一摆,大有神仙下凡的感觉,很有面子。因此刘邦三番五次相请,不过这几个老头很不给他面子,干脆隐居商山,不再露头。
而这一次,吕雉准备干成这件事。
具体请的过程我不敢胡讲,因为史料没有记载。但结果写的很清楚,吕泽用他那软磨硬泡的功夫,硬是把这四个老头请下了山。他成功了,看来吕泽搞这种事情还是很有一套的。
这四个人下山后,也没什么具体事,就是太子有什么公共活动时,四个老头陪着出去溜达溜达,剩下的时间就是吃饭闲聊,一天到晚啥也没干。可事实证明,这几个老头还真是有用,因为他们为平息这场“易储风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不过在他们起到作用之前,又有大事发生了,具体说来就是有人造反。
第八章 红霞万里—(十五)易储风波(八)()
刘邦想让刘如意一步到位,直接晋级太子的岗位,可不想朝廷上下反对的浪潮太猛,这让他有一些犹豫,最终他准备缓一缓“换太子”的脚步,另觅更为合适的机会。
就在刘邦为刘如意寻出路之时,有人很配合地提供了个机会,他真是太有眼色。
这个提供机会的人就是张敖。这个人在一群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