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往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两汉往事- 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份,却得到了刘邦几乎所有的恩宠。

    此时的吕雉一天到晚,用着她那嫉妒羡慕恨的眼光看着刘邦下榻的方向,在空虚寂寞的日子里,她暗暗地送给了刘邦一顶绿帽子。

    而戚姬虽然没有争到面子,可赢得了里子,一天到晚粘在刘邦的身边,一如既往地吹着她的枕边风,甚至还差一点扭转整个大汉王朝的时局。

    因此,我们说在这一轮博弈中,戚姬似乎要占一些优势。

    在这“暗斗”的过程中,谁也奈何不了谁。

    戚姬虽然很会吹枕边风,但每次在刘邦面前涉及到吕雉的内容时,刘邦都会刻意的把话题引开,因为在他的心里很清楚,自己亏欠“正室”太多,并且那个“正室”在群臣中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因此刘邦不准备去捅这个马蜂窝。

    而吕雉也奈何不了戚姬,虽然自己是“王后”(后来提升至皇后),虽然自己儿子是“太子”,虽然自己和群臣们的关系很好,可这些依然奈何不了戚姬。因为戚姬在刘邦心中的分量太重。

    在这种僵持过程中,一个巧合的机会,让她俩人上演了第二回合的pk。这一回合,让俩人彻底撕破了脸,开始从“暗斗”转变成“明争”。

    一次,吕雉带儿子刘盈散步,可冤家路窄,偏巧碰到戚姬也领儿子刘如意散心。吕、戚俩人算是冤家路窄,可对刘盈和刘如意俩人而言却是挚友相见。这种不协调的场景,让吕、戚俩人的斗争得到了升华。

    这次巧遇,让两个大少热情洋溢。刘盈刚准备过去拉刘如意的手,就被吕雉一把拉了回来,“他该向你跪拜!”

    刘盈愣了,刘如意也僵在了当场,这个场景更让戚姬怒不可遏。

    这件事情,深深刺激了戚姬,她现在真正明白为什么自己会低人一等,同时她也开始有些害怕。待得刘邦龙御归天后,自己将何去何从?因此,他准备争一把,为儿子的地位争一把,也为自己的将来争一把。但令她没有想到的是,这是一条不归路。

    至此以后,戚姬常在刘邦跟前哭诉自己和儿子现在的凄苦,也不失时机地替刘邦分析其百年之后自己娘俩可能会出现的凄凉。这些畅想是有根据的,根据就是吕雉现在的态度。最终,她向刘邦提出了个建议——更易储君,立如意为太子。

    刀子亮了出来,这一次是彻彻底底来真的了,没有回旋余地,不成功则成仁。

    事实情况似乎也朝戚姬有利的方向发展,因为刘邦同意了。

    实际上“更易太子”这种想法,刘邦早几年前就有过,只是一直处在犹豫之中,没敢提上日程,也不愿意去捅这个马蜂窝。原因我们在前边是介绍过的,刘邦不喜欢刘盈,而极其喜欢刘如意,理由很简单——盈不类父,而如意类。

    这一次,刘邦下定了决心,他准备干成这件事,为自己的好儿子着想,也为自己的大汉江山着想。

    吕雉在这第二次交锋中,算是彻彻底底的失败了,她没想到自己为争这一次面子,会产生如此严重的后果。这一次,她亏大了。

第八章 红霞万里—(十一)易储风波(四)() 
换太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度系数大,风险系数高,不是一般人说搞就能搞成的事。因为在这个岗位的人将决定国家以后几十年的走向,稍有不慎将万劫不复。所以,一般这个岗位上的人只要不是太不像话,他老爹是不会轻易动这种心思的。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例外,并且这种例外也不在少数,其中刘盈就很荣幸地归到了这个例外之中。

    刘邦也知道这件事的难度系数很大,因为跪在下边看似很听话的那些人,还不知道会做出什么离奇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吕雉的对抗能力还有些把握不准。因为这件事办完后就该和吕雉撕破脸了。母以子贵,刘盈要是被废,吕雉也得跟着挪窝,只能跑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养老,几十年的夫妻,刘邦对自己这个厉害老婆还是心存余悸。

    因此,在干这件事之前,刘邦准备先放出些风声,观察一下群臣们的态度,也想试探一下吕雉的为人和能力。

    易储的风声放出来侯,犹如往茅坑里投了颗炸弹,反对的声音一浪盖过一浪,连刘邦都没想到闹出的动静会这么得大。

    在我们讲反对的声音之前,关于吕雉的实力我们还是需要分析一下的,如果不了解这个女人的实力,就很难理解刘邦此时的行为,也很难理解随后吕雉的疯狂。

    我一直相信,实力决定一个人的发言权和影响力,没有足够的实力,无论具有什么样的身份,都是闲扯。当然,身份可以培养实力,但更需要实力来支撑。吕雉能在随后的日子里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天地,绝不仅仅是靠那个“太后”的身份得来的。

    好了,我们就来共同探讨吕家的实力吧。

    刘邦当初闹革命时,把各种不同身份的人捣鼓到了一起,其中有“客”(萧何、王陵)、“中涓”(曹参、周勃)、“舍人”(樊哙)等各种形色的人。

    “客”这个身份,还有两个特殊的人,一个叫吕泽(吕雉大哥),另一个叫吕释之(吕雉二哥)。

    由于司马迁老先生对吕家的人刻意回避,因此对这两个人的记录很少。而事实上,这两个也是牛人,为汉家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那个吕泽我们在荥阳大战时还提到过,在下邑硬生生地挡住了项羽前进的步伐,让刘邦歇了歇逃亡的脚步。

    在当时,“客”代表着一股相对独立的实力。也就是说,在刘邦起兵时,吕家也组织了一支武装,有自己的军事体制。我说这些也许大家会怀疑,可这些东西实际上是有一定的史料为依据的,因为在《史记》——《功臣表》中记载:博成侯冯无择就是吕泽的郎中;东武厚郭蒙、阳都侯丁复、曲城侯蛊逢、河陵侯郭亭等都是吕家的部属。连部属们都参加了革命事业,而对老大们却不加以介绍,真佩服司马迁老爷子的能耐。

    写到此,我再简单穿插一句题外话。

    前一阵我说史官们在很多大事上不敢说真话,而引起一些人的疑惑。有人提出疑义:史官虽然官位小,但绝大多数都是按照实事记载的,就算是帝皇都不会得罪史官!

    在这里我告诉你,从古至今,皇帝不怎么愿意得罪言官,当然也并不是得罪不起,如果惹恼了给他挪挪窝再收拾他也不是不可以。而史官并非言官,帝王们对史官可就不是太客气了。因此,史官们在很多大事上,尤其在一些避讳的人物和事件上是虚于周旋,搞的滴水不漏。

    这种事情也同样出现在司马迁老爷子身上,关于吕家的事情就是一个明证,这种结果让人抓狂。

    好了,回到吕家的话题上吧。

    吕氏武装在当时有相当大的自由度,在刘邦嫡系阵营中似乎只有韩信曾有过一段这种自由度,而韩信没有自己的班底,而吕家则一直保持这种态势,直至西汉建国。(当然,彭越、臧荼、吴芮、黥布等一些藩王也有这种自由度,不过这些人并非刘邦嫡系,因此我们就不再在这些人身上做文章。)

    可见,吕氏这支武装在反秦斗争和楚汉战争中都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由于史料的缺失,这支武装到底起了多大作用,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从后来封侯的食邑和排名来看,多少还是能看出这支武装的重要性的。

    阳都侯丁复,食邑7800户,排名17;

    曲城侯蛊逢,食邑4000户,排名18;

    河陵侯郭亭,食邑不详,排名27;

    东武侯郭蒙,食邑2000户,排名41;

    丁复前边的十六个名单中,除了王陵和周昌之外,其余十四人全部是清一色的“刘家军”。不过我告诉你,那十四人中,有一个人叫樊哙,而樊哙的老婆叫吕须,吕须的姐姐叫吕雉。

    写到此,我不愿意再搞学术研究了,因为这似乎足以让我们明白吕家的实力,如果再研究下去,别说读者不同意,连我都不愿意干了。

    刘邦要废太子,就得先向吕家开刀,他抖的精神的确是有点大了。

    第一拨反对的浪潮马上就扑了过来。

    第一个蹦出来的人恰恰还不是吕家的嫡系,而是萧何。

    作为丞相的萧何,在听到这个消息后,第一时间跑去皇帝跟前为他讲故事去了。萧何把历代换太子而导致的严重后果,在刘邦面前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一遍,把自己累的口干舌燥,抬起头时,只见刘邦笑了笑,然后向他摆摆手,“丞相回去吧,我知道了。”

    这种不置可否的回答,让萧何无言以对。

    要说萧何第一个站出来是有道理的。因为萧何一直以来和吕家的关系很好,尤其和吕雉他爹吕太公更是交往甚密,早在刘邦闹革命前,萧何就和吕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这也是为什么刘邦当初能放心地把刘盈交给他,坐镇栎阳的一个原因了。

    这么多年来萧何陪着刘盈,应该是事实上的监护人,教他识字、教他做太子,两人的密切程度,早已超出君臣关系。况且刘盈是个实在人,萧何这一点看的很准。刘邦现在想换太子,明显是在欺负老实人。

    更重要的是,萧何隐隐已看出了刘邦这次草率行为所隐藏的危险。吕家的实力不容小觑,此时更换储君,不仅仅是动摇国本,更是要和吕家翻脸,如此一来,后果将不堪设想。

    而萧何的说辞并没能挡住刘邦更换太子的脚步,他在这条路愈走愈远,最终把吕雉气的不轻,也伤的不浅,让这个女人咬牙切齿地把戚姬的全家诅咒了一遍又一遍。

    刘邦是要对这次行为付出代价的,并且事实证明他付出的代价的确还真不小。

第八章 红霞万里—(十二)易储风波(五)() 
在易储风声刚传出之时,吕雉就跑到刘邦跟前,验证这个风声的真实性,而得到的回答是——“子乌虚有之事,无需挂怀。”然而吕雉不是个容易糊弄的人,在以后的日子里她一直关注着刘邦的一举一动。

    刘邦和萧何对话的内容就这样很快传到了吕雉的耳朵里,萧何的引经据典和刘邦的不置可否都完完全全地展现在她的面前。这让吕雉很生气,她在心里很轻楚:刘邦要有举动了。

    随即,吕雉把大哥吕泽和二哥吕释之叫到了跟前。

    吕家叔侄纷纷表示要上书请愿,决不允许刘邦这种卸磨杀驴的行为发生在太子的身上,也不能发生在吕家的身上。

    就在这俩人热情洋溢地抒发个人情感之时,吕雉伸手制止了他们:“此时,你们不宜上书,吕氏旧属也不要如此。”

    吕泽和吕释之迷惑了,现在不说话,难道等着刘邦欺负?

    然而吕雉紧接着的一句话揭开了谜团,“示弱群臣,收取人心,放出话去,就说‘太子何罪?’”。

    真正的较量开始了。

    三公进言,刘邦答复:没有此事。

    要说皇帝亲口否认了,也就该结束了,可事情不算完。

    九卿上书,刘邦很生气,这是搞什么啊?刚放出点风声,就这么闹腾,要是真着手,那还了得?因此,刘邦又一次答复:没有此事。

    这一次,大臣们消停了。

    要说试探的差不多,大家都反对,哪个儿子当太子似乎是无所谓的事情,就此打住不就得了?而事实上,此时的刘邦根本没放弃换太子的想法,理由很简单,戚姬在得到群臣一直反对的消息后,在刘邦面前一直哭。刘邦把眼前的泪人看看,又把刘如意拉到跟前看看,又洗了一把脸准备进行下一步的闹腾。

    给你们面子,但不是怕你们,一国之君难道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办点事情?

    随即,刘邦下令召开廷议,京城千石以上官员全部参加。

    廷议的通知下发后,与会人员都还不知道会议主题是什么,一头雾水的进入了会场。

    刚刚落座,刘邦就直奔主题的为此次会议定了性——更易太子。

    群臣被这突如其来的一棒打蒙了,仰着头看着皇帝,还以为老大在拿他们寻开心。前一阵也是这位仁兄亲口否认没有这回事,不成想等到大家注意力分散了,却又从他嘴里提了出来。

    先是一阵沉默,后是窃窃私语……

    随后,几个小官先行发言了,他们在老大面前表示了不满,把能想到的难听话淋漓尽致地讲解了一遍。

    他们的表演让刘邦的脸越来越黑,咬牙切齿地听他们大放厥词。就在刘邦的忍让过程中,有位仁兄不合时宜地把“胡亥”这两个字给带了出来,这让刘邦极为恼火。自己看中的“如意”儿子,竟然被你们说成了那个缺心眼的家伙,不能不使刘邦有些愤恨。随即,刘邦就表达了他的不满。

    待他们几个人闭上嘴后,刘邦耐着性子问了一句“说完了没有?”

    几个人没闹明白老大的意思,纷纷点头表示完结。

    他们的优良表现赢得了刘邦的奖励:当场拉了出去,每人领五十下大棍子。要说这几个人挨打是一点也不亏,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些带头大哥都还没说话,你们就叽叽喳喳地乱叫唤,不打你们打谁?“杀鸡给猴看”正是如此。

    刘邦虽然废除了秦朝很多酷刑,但打板子这一项还是很顽固地保留了下来。看谁不顺眼,就照屁股上来他几十下,这是一个很实用也很解气的好办法,刘邦这么多年来没少打人,不过这一次算是很过瘾的,因为他不光打了这几个人。

    见如此,吕泽、吕释之、丁复等几个吕家嫡系侯爷们纷纷站了出来,这些人终于找到了发泄机会,不过他们也很荣幸地领到了刘邦上述的奖励。

    如果刘邦不动刑,似乎整个会场还是比较有序的。可经他这么一搞,效果适得其反。这一次,犹如茅厕炸了坑,会场秩序彻底乱了……

    在哄哄闹闹的声音中,樊哙、夏侯婴、灌婴等“刘家军”们也站了出来,表达了他们反对的意见。

    事情闹到这地步,刘邦一咬牙准备狠到底。就在他准备叫那几个站在门口比较忙活的守卫时,一个猛人站了起来,他的亮相,让这樊哙等人的屁股少挨了一顿打。

    站起来的叫周昌——御史大夫,这个职务就是让他说话的。这个人严格意义上并不是“刘家军”出身,而他说话的分量却比在场的很多人都要重的很多,甚至要包括萧何、周勃在内。

    既然他现在亮相了,我们还是有必要对其以往的经历做一下简单的介绍的。

    周昌有位堂兄名字叫周苛,这个人我们在荥阳大战时提到过。当初周苛以“客”的身份随刘邦,也就是说周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团体。刘邦称王后,由于周苛比较忠诚,并且彪悍能言,被任命御史大夫。

    随后就是荥阳大战,周苛的事迹我们在那一章中是做过介绍了的,在此我们就不再复述。周苛被项羽弄死后,刘邦为了彰显周老兄的彪悍和忠诚,由周昌接任堂兄御史大夫的位置。从那时开始,周昌兄弟就开始了自己这份很有意思工作。

    周苛比较能说话,还把项羽气的半死,可周昌说起话来可就不是那回事了,因为这位仁兄是个结巴,一句话要唧唧歪歪折腾好半天,累得满头大汗才能说清楚,因此周昌兄在日常生活中说的话是比较少的。

    搞笑的是,他是御史大夫,这还恰恰是个靠说话吃饭的岗位;可夸张的是,周结巴在这个岗位上干的很好,并且还不是一般的好,因为他在这个岗位上干的很多人都害怕,甚至刘邦还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