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往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两汉往事-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妫导っ骰故潜冉鲜涤玫摹2还馕蝗市值拿虼硕恢辈皇翘茫苋傩业乇换榈健俺艄鳌蹦且焕嗳巳豪锉摺U庵旨虻サ姆掷啵淙欢哉馕蝗市植惶脖冉峡科住?杉鄙鼻椎庵值氖虑椋荒芩闵鲜鞘裁春檬隆

    政治斗争就是这么残酷,无论一统天下的帝王,还是割据一方的霸主,要想混个自然死亡,还是很有些难度的,这个岗位的危险指数要比黑煤矿的矿工们还要高出好几个百分点。这个位置上,杀人和被杀,是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如果侥幸混了个自然死亡,那应该是祖宗八代烧了高香。

    不管怎么说,我们的这位主角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央,再多美言也难以掩饰其恶行,再多诋毁也难以削弱其武功。

    此时冒顿的心情是比较畅快的,虽然东有东胡,西有月氏,但南边的秦朝铁骑已褪去曾有的荣光,冒顿成功跻身区域三强。但这位仁兄并不满足与此,他的眼光放的更远,他要第一,并且是唯一。因此,他开始在这条道路上努力了。

    而就在冒顿名列区域三强的同时,我们另外一个主角刘邦还在深山老林里当土匪。由此可见,在刘邦和冒顿先后登上擂台之前,冒顿的起点明显要比刘邦高出许多。刘邦如果在pk中吃亏,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当然,打仗的能力不能按先来后到进行排序,但也不失是一个实力对比的参考。

    好了,不再废话了,把时间交给冒顿这个主角来支配吧。

    冒顿当上单于没多久,还没来得及考虑如何去搞周边邻里关系,一个没事找抽的人出现了,这个人就是东胡王。

    东胡这些年来地盘广大、人丁兴旺,一直看不起身边这个来回搬迁的邻居。虽然有过几次摩擦,但匈奴人在顽强的头曼单于带领下,终没被东胡吃掉。因此东胡在心底是非常讨厌头曼的。

    冒顿杀掉了头曼,这件事让东胡人在心底多少有些快意。不过快意归快意,并不代表东胡对冒顿有多少好感。因此,东胡准备利用新单于登基的机会,匈奴祝贺一番,趁机试探试探冒顿有多少分量。

    东胡使臣屁颠屁颠跑来了。在冒顿的面前,使者趾高气扬的宣贯了一番东胡的治边方针后,最终用一句话为此次出使做了定性:“吾王欲得头曼时有千里马。”

    千里迢迢跑来专门要一匹马,东胡王也真能够恶心人的了。

    一匹马本不代表什么,但这是头曼骑得的千里马,虽然头曼死在了冒顿的手上,但不管怎么说仍然是人家的老子,你这个时候没头没脑地跑来,要人家老爹的东西,这似乎也有些过分。

    很多匈奴人生气了。我靠,那匹千里马是我大匈奴的宝马,说给就给啊?因此这些人纷纷表示:“不给!”

    就在一片嚷嚷怒声之中,冒顿说话了:“不就是一匹马吗?和人家做邻居怎么能这么吝啬?”

    使者很高兴,牵着千里马洋洋得意地返回了东胡。

    东胡这次要马事件让很多匈奴人义愤填膺、耿耿于怀,可令他们想不到的是,东胡人想得到的东西远不止那一件。

    没多天后,东胡使臣又来了。他这次不是要老单于留下来的东西,而是要现在单于自有的东西。不同的使者,相似的语调:“吾王欲得单于一阏氏”。“阏氏”是什么身份相信很多人都清楚,就是单于的老婆。

    东胡王千里迢迢来抢冒顿的老婆,这不是闲着找抽吗?

    这一次,匈奴人出离愤怒了,纷纷请兵攻击东胡。

    而冒顿的态度又一次让这些人纳闷了,“不就是一女子吗?怎么能因以女子和邻居伤和气?”

    冒顿的态度让他的小弟们傻眼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曾经那个彪悍的太子,如今却成了标准的软蛋。最终,东胡使者领着“阏氏”顺利返回了东胡。

    此时的匈奴人失望了。头曼在世时,遭遇那么多坎坷可从来没受过这等窝囊气,他们在心底开始鄙视冒顿。

    而此时的东胡王却高兴了。抢了头曼的宝马和冒顿老婆的东胡王极为兴奋,他真没想到冒顿这么不济,简直是个十足的软蛋,夺位而来的这位老大真的底气不足,这样的人正好可以欺负。

    没多长时间后,东胡的使者又来了。这一次他要的东西似乎不值一提——“瓯脱弃地”,这是一块东胡和匈奴之间的闲弃之地,双方居民都没在这块土地上居住。而此时东胡王提出了对这里的管辖权。

    这一次匈奴人不愤怒了,因为那块闲地放那也是放那,反正自己用不着,更为重要的是冒顿那位仁兄连老婆都能不要,还会对这块鸟不拉屎的地方感兴趣?因此,有些人模仿冒顿的口气说道:“那不过是一块弃地,给他们吧,怎么能因为一块弃地而得罪邻居?”

    说这话的人应该说是动了一番脑子的,他们这次回答,完全根据前两次冒顿处理此类问题的方式而的做出的绝佳的答案。说完这句话,这些人心中有些得意,他们认为这句话会得到冒顿的充分认可,并大加赞赏。

    而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冒顿的举动却大出他们的意料,这个人真的不按常理出牌。听完那些人的建议后,冒顿大发雷霆,“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么可以随便给人呢!”同时下令砍掉了模仿他说话的那群人以及东胡使者的脑袋。这位东胡使臣也很冤枉,本以为这次出差是一件很轻松很愉快的事情,可做梦都没想到,前两任使者提那么无理的要求竟然能全身而归,而自己只说了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竟然被砍掉了脑袋,他真的有些无奈。他至死都没闹明白冒顿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随即,冒顿率领大军奇袭东胡。

    而此时,东胡王还正惬意地在家里等着使者来带给他好消息。而使者没有等到,却等来了冒顿十万铁骑。

    毫不设防的东胡王为自己没事找抽的行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为他很不幸地被俘虏到冒顿的面前,并且很幸运地被冒顿亲手砍掉了脑袋。

    这一战,冒顿彻底灭掉了看似无比强大的东胡。至此,东胡一举不振,再也没能书写曾有过的辉煌。

    灭掉东胡后,冒顿并没有消停,随即挥师西进,连克月氏,把这个曾经没拿走他性命的民族赶到了大漠深处。值得一提的是,冒顿这次进军,一举俘获月氏王,并很有创意地把月氏王的人头打造成酒具,摆到案前专供盛酒。

    随后,冒顿挥师向南,渡过黄河,兼并楼烦王、白羊王,并一鼓作气收复被蒙恬夺走的匈奴土地。

    而此时,中原大地正处于楚汉争锋时期,没人顾得上招待这个北方到来的客人。借此机会,冒顿设官制、定礼仪、平周边,使匈奴的地盘达到了顶峰,其人口也翻了多倍,兵力也扩充至三十多万。

    匈奴族从成型到头曼时期,时大时小,时分时离,直到冒顿的横空出世,使得匈奴登上千年来的辉煌,并且把这个辉煌续写好几十年。

    就在冒顿做好这一切之后,刘邦也慢慢登上了擂台,开始了两位猛男的第一次对决。

第七章 烽烟再起—(十二)白登之围(上)() 
冒顿这些年来是非常努力的,在漠北荒原追南逐北,逮谁灭谁,忙的不亦乐乎,终于把大匈奴推向了历史的最高峰,也成就了他的不世之业。而我们另外一个主角刘邦也没闲着,从最底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连拉带打,终于灭掉了几乎所有的敌人,顺利登上了帝位,实现了完美转身。

    两位猛男都顺利地解决了身边的对手,各自都登上了人生的巅峰,目空一切地扫视着自己脚下的芸芸众生。此时的他们都是惬意的,也是志得意满的。

    就在各自志得意满准备享受胜利果实之时,突然发现了对方,发现身边竟然盘踞了一个庞然大物,这让他们都感觉很不舒服,在这个方面他们两个人是有共同点的。虽然刘邦没准备去大漠旅游,当然冒顿也没准备来长安遛弯,但他们都不愿意看到一个强邻威胁自己的安全。睡榻之侧哪容他人酣眠!

    这俩人虽然都看对方不怎么顺眼,但也没曾想过一举灭掉对方,这似乎已超出了各自的学术理论范畴。原因很简单,刘邦对漠北那块鸟不拉屎的地方不感兴趣,而冒顿除过跑来抢点东西之外也没准备长住。因此两位猛男在僵持中怒视着对方,试探着对方,也防备着对方,但都没敢做出过火的举动。

    然而,一个人的突然亮相打破了这种僵持,这个人就是韩王信。他这次成功地发扬了搅屎棍精神,连拉带推,一阵牵线后,刘邦和冒顿终于登上了擂台,开始了真正的对决。

    这是一次危险的行为,如果按常理推断,这次行为过后,失败的一方可能会丧失和对方叫板的资格。当然,韩王信是希望冒顿选手获胜的,因为只有那样自己才能咸鱼翻身。

    而事实上,韩王信一直期盼的情景没有发生,不是那两位大哥没上擂台,而是在擂台上有人放了水,最终使这次规模空前的对垒成了一场水分颇多的表演赛。“打假拳”、“踢假球”这种事情在两千多年前就能发生,难怪我们的国足会踢不出亚洲,这真是习惯经验害死人呀。

    我们废话也说的够多了,那就请两位老大上擂台吧!

    公元前200年冬,刘邦亲率大军越过句注山直指平城。从敲打韩王信开始直到此时,刘邦仍一直保持这全胜的记录,这让刘邦有些忘乎所以。

    兵法云:“骄兵必败!”这句话刘邦是晓得的,可在这些完胜的记录面前,他忘记了这句话的精髓,也没沉下心去考虑出现这种状况的缘由,只得出了个结论——冒顿不堪一击。

    而冒顿这次表现却出奇的优秀,他继续发扬收拾东胡王的手段,频繁示弱,引诱刘邦。就在刘邦进军的途中,他派去老弱残兵,多方阻拦,但每次刚一接战,扭头就跑。

    这种频繁的骚扰、溃退、再骚扰、再溃退,让刘邦烦不胜烦;更重要的是那些攀胳膊吊腿的老弱病残,实实在在的迷惑了刘邦。最终他传下了一道军令——全力追击,一举灭敌。如果刘邦知道这道军令会带来什么后果的话,打死他也不会这么张牙舞爪的。

    刘邦带领的这支军队是个多军种部队。当然也不是什么海陆空三栖,只是步兵、骑兵、车兵三个原始军种的混合体。总的来说步兵人数最多,最少占总人数的2/3;至于车兵那只是这支庞然大物中的星星点缀,根本没被搞成独立兵团;骑兵那就要少的多了,最多不超过10万人。

    大家看到此,也许会很迷惑,人家冒顿40万骑兵,你用10万骑兵和人家对砍,脑子灌水了吧?纵然把20万步兵派上去,让这些大哥提两条腿在野地里和人家的大马赛跑,不该是发了疯吧?

    事实上,刘邦不是脑子灌水,也没发疯,只是被蒙了两眼。因为前段时间冒顿把精兵良将隐藏的太好,刘邦派出去的明探、暗探所得到得消息是“匈奴兵十余万”。如果把这个数字和刘邦带来的人数加以对比的话,汉军似乎会稳赢。

    当然,刘邦此时对他的这支多兵种部队是抱着很大信心的。他的打算是用10万骑兵去和匈奴人对砍,20多万步兵、车兵在四周布防呐喊,从而一举歼灭其有生力量,剪除眼前这个祸胎。

    介绍到此,本次pk的结果已毫无悬念。

    但刘邦不同于常人。如果只搞数字游戏,似乎展示不了他异于常人的魄力,前边提到的那道极为要命的军令,就充分展现了刘邦这方面的能力。

    刘邦的军令下达后,汉军全速向平城全力进发了。

    当然,代步工具的不同,跑出来的效果也就不尽相同了。刘邦骑的是马,因此他带着10万骑兵马不停蹄地首先赶到了目的地,而那20万仁兄则很无奈的用两条腿在后边量路。

    刘邦率先跑到平城后,冒顿也悄悄地逼了过来。

    冒顿本着把刘邦忽悠到底的精神,在平城西的白登山设下埋伏,然后派那群攀胳膊吊腿的仁兄们赶去平城诱惑刘邦。

    刘邦见此情形,极为兴奋,率领骑兵蜂拥而出,一直把那群老弱病残撵到了白登山。

    到这里后,刘邦不撵了,也并不是他不愿意撵,而是无需再撵了。当然也不是刘邦把人家消灭了干净,而是人家把他团团围了起来。

    看着四周密密麻麻的人群,刘邦愣了,他怎么也没想到对方的10万骑兵会有这么大的规模。

    一直以来看到的老弱病残不见了,而是整齐划一的铁血精锐。西面是清一色白马,东面是清一色青马,北面是清一色黑马,南面是清一色红马,每面是10万骑的方队,而刘邦则很不幸的待在了中央。

    如果谁再在他的耳边说什么“匈奴只有十多万人马”,他肯定会毫不犹豫地砍掉他的脑袋,因为这些人只给他点清楚了一个方向的人数;如果此时还有人说对方只是些老弱残兵,他也会毫不犹豫地砍掉他的脑袋,因为那清一色的战马和昂扬的斗志,纵然是个兵盲也该看出其中的蹊跷。

    刘邦不再亢奋了,替而代之的是无奈和茫然,此时的他,抱头痛哭的心都有。

第七章 烽烟再起—(十三)白登之围(中)() 
就在刘邦被匈奴大军团团围住,焦头烂额之时,周勃率领的20万步军才匆匆赶到了平城。周勃这次来的比较晚,一则是代步工具不给力,二则是在跑路的过程中还捎带办了一件极为漂亮也极为关键的事。

    周勃这位仁兄也是一位硬汉,不过他的出身比刘邦还要寒碜。早在参加革命前,这位仁兄靠编制蚕箔为生,每逢有人办丧事,他还会客串一把弹唱演员,为送葬队伍营造一些氛围。

    但他的出身并不影响他的生猛,从刘邦早期的游击战开始,周勃逢战必身先士卒,威猛无敌。不过他不同于灌婴,灌婴因生猛狠辣而常被安排去打前锋,为大军开路架桥;他也不同于夏侯婴,夏侯婴因刚勇多智常被安排做后军,为刘邦擦屁股。而周勃则智勇兼备,虽然没有韩信那种大谋略,但每次战役都习惯于刨坑、诱敌、打埋伏,因此常被安排为领军主将,统筹指挥。正因如此,刘邦在这次冲动前,特意安排周勃率领步兵主力随后跟进,这个安排也是刘邦转危为安的得意之笔。

    早在冒顿引诱刘邦追击的前期,另安排一支人马进驻硰石(今山西省宁武县),这支人马就是韩王信的部队。虽然我们称之为韩王信的部队,实际上领军主将是赵利、王黄,除了那些士兵是韩王信曾经的手下外,事实上和姓韩的没一点瓜葛。

    当初冒顿在正面引诱汉军主力,而命令赵利、王黄悄悄进军硰石,试图让其斜插汉军后方,犹如一把尖刀,切断其粮草,和匈奴大军做犄角之势,让汉军首尾难顾。一旦刘邦陷入匈奴大军的包围,赵利、王黄则急速靠拢,最终合兵一处,并力剿敌。

    这种安排可谓狠辣,如果是普通人遇到这种状况,必将陷入绝地。刘邦不是普通人,但当时的他在满脑冲动的状态下还不如一个普通人。这次要完全靠刘邦拿主意,汉军休矣。

    但刘邦有一项过人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用人,例如这一次,他这次人事安排,算的上是他本次战役的绝佳之作。最终,刘邦在冒顿派来的老弱病残的引诱下头也不回的跑到了平城,把周勃丢在了身后走路。

    周勃这个人比较稳重,办出来的事都有板有眼。冲动的刘邦要求他认真走路,尽快来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