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信来了,韩王信无奈了。再顶一阵?这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如果硬拼,那只有等刘邦来替自己收尸了。
无奈的韩王信开始抓耳挠腮地想办法,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看似不错的主意——和谈。此时这位韩仁兄也并不是要真心去和冒顿谈什么具体投降事宜,而只是派了几个人过去忽悠一下这个猛男,稳住局势,拖上一段时间,好等刘邦过来帮忙,用这种外交手段去忽悠没文化的冒顿,要说也不是什么大不了事。然而令他想不到的是,他不但忽悠了冒顿,也迷惑了刘邦,这是他不曾预料到的,他真没想到自己演戏的水平这么高,还这么入戏。
随后的几天里,韩王信好酒好礼备上,金银财宝拿上,派人出城送给了冒顿,然后信口雌黄地在冒顿面前胡吹大侃,按着冒顿的心意大包大揽地签订一些不平等条约。反正我说话又不算数,随便聊聊,忽悠你一把算了。
对他的这一行为,冒顿还是比较认真的,既然要和谈,那就谈呗。挖城墙也是不一件多体面的工作,劳心费神,还的死人。匈奴人的生命力虽然很强,但也不是打不死,金刚罩、铁布衫这种高级货又没发明出来,纵然发明出来似乎也没在匈奴的地盘上推广。因此冒顿认认真真地开始谈了。
冒顿这些年来都是和直性人打交道,头一次见到这么个满肚子花花肠的家伙。谈话内容让他心情很舒畅,但没认真分辨韩王信做出的承诺有多大水份,因此沉住气开始谈了。
由于聊的投机,这俩人竟然隔着城墙一连聊了二十多天。正聊得兴奋之时,刘邦终于派人来了,在马邑城外经过几天对砍之后,终于赶走了冒顿,把饿肚子的韩王信捞了出来。
此时的韩王信应该是高兴的,虽然饿了几天肚子,但毕竟还活着,并且还把冒顿忽悠了一把,很有成就感。
就在他暗自庆幸之时,刘邦的又一封信来了,这封信的内容主要是责问他和和冒顿谈话的内容。
马邑解围后,韩王信和冒顿二十多天来隔着城墙的谈话内容渐渐传到了刘邦的耳朵里。刘邦听了韩王信的承诺,差点没把他气背过去。堂堂韩王,竟然能闹出这么一出,脸面何在?忠心何在?
韩王信看完刘邦的责问信后,脑袋嗡的一声。这些天来只顾得上嘴上过瘾,还真没考虑过老大的感受。这一下可好,把冒顿忽悠不轻,也把自己忽悠了进去。
韩王信彻底绝望了,被砍头的场景在脑子里一遍一遍地放映,把他刺激的魂飞魄散。最终,韩王信狠了狠心,咬了咬牙,实实在在地归降了匈奴。不过此时的马邑还是他的势力范围,因为他这次投降只是宣布挂靠公司的变化,并没准备进行岗位调整,也不打算把这个地盘还给刘邦。
他的这种行为对刘邦而言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刘邦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这个韩王信竟然这么不靠谱,因此准备彻底解决了他。
第七章 烽烟再起—(七)汉匈之战的前言()
韩王信的投降激怒了刘邦,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这位仁兄竟然会投靠夷狄,竟然这么不靠谱。愤怒的刘邦把卑鄙、无耻、下流等等这些恶毒的词语往韩王信身上招呼几遍后,最终决定亲自动手,希望彻底解决这个疥疮。
这一次,刘邦动作还是很快的。就在韩王信宣布投靠匈奴的十几天后,刘邦亲率大军开往山西。
闻得刘邦亲自赶来,韩王信连忙派心腹大将王喜赶往铜鞮(今山西沁县),扼守要塞,以期挡住刘邦的脚步。
然而王喜这个人比较爱热闹,也比较自负,认为刘邦千里迢迢跑来算是强弩之末,因此不愿老老实实地待在城里搞防守,一心想冲出去把刘邦赶回家。这种莫名其妙的想法,让王喜着着实实地冲动了一把。
刘邦刚到城外,王喜就挥舞着大刀冲了出来。可等王喜一头扎去后,才发现这是一个难以脱身的泥潭。在阵中左冲右突、上蹿下跳,终没能再跑出来。他为自己的自负行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因为他这次跑出城后就再没回来。直到战役结束,刘邦才在死人堆里找到这位仁兄那支离破碎的躯体。这个人,史书里记载很少,我对他也很无言。
王喜阵亡的消息传到马邑,韩王信绝望了。他本就没奢求王喜能赶走刘邦,只是希望他能阻拦一下刘邦前进的步伐,为自己争取一些时间,好再忽悠冒顿一下,让那个傻大个来帮自己一把。可让他没想到的是,王喜的能力太为稀松,前前后后没几天就交代了全部。
铜鞮是马邑的门户,王喜丧命,也代表着马邑已无险可守,此时的韩王信彻底绝望了,最终收拾了行囊,一路向北,投奔匈奴而去。
韩王信没头没脑地跑到了冒顿的面前,然而在这里他没有感受到所期望的待遇,因为冒顿对他的到来并不感冒。
当初,在马邑城外韩王信把他忽悠的不轻,在热情洋溢地进行谈判之时,刘邦莫名其妙地跑来了。被刘邦在屁股后狠踹他几脚后,冒顿才弄明白自己上了韩王信的大当。吓的扭头就跑,直到逃回老巢还心有余悸。冒顿在对韩王信多轮吐槽后,发誓赌咒不再相信他了。
然而,就在冒顿指天发誓之时,韩王信跑来了。
这位仁兄跑来的很不是时候,看着冒顿板着的驴脸,韩王信才晓得自己把这个猛男伤害的有多深。但来了总不能扭头重走吧,再说也没地方可去了。最终韩王信尴尬地坐在了冒顿特意为他准备的小角落,开始了他忍辱偷生的日子。
冒顿冷落韩王信,然而却比较喜欢他的一个部将,这个人叫赵利。要说这一切都是拜韩王信所赐,当初他在忽悠冒顿之时,派出去送钱送物的那个人就是这个叫赵利的。因此,没多长时间后,在冒顿的授意下,赵利被拥戴为王,收集过往残兵,屯集在汉匈边界的最前沿,成了名副其实的炮灰。
但韩王信注定不是一个爱消停的人,在坐冷板凳的过程中,他思来想去准备闹腾点事情,以在冒顿面前争取一点安身立命的资本。在冒顿的面前,韩王信在地图上指向了一个地点——广武。事实证明,这个人的能力的确不同凡响,这一点刘邦真的没有看错。
几天后,在韩王信的提议下,冒顿令左右贤王及赵利、王黄等一干人率军南下,兵临广武以南至晋阳之间。
韩王信指出的这个地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广武,倚山傍险,虎踞要冲,地势险要,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曾经刘邦和项羽就在这里对峙了很长一段时间。背靠广武,南逼晋阳,进可兵临关东,退可严守要塞,挡住刘邦北进的脚步,这步棋简直下的太高明。更为关键的是,韩王信倒戈速度太快,时至目前刘邦的势力竟然还没渗透到这里,这个时候不进军,简直对不起刘邦。
韩王信这步棋是下对了地方,可他没有计算清楚刘邦的攻击力指数,也没考虑自己手下那些残兵的心理活动,最终结果证明他没下出成绩。
这支杂牌军刚驻扎下来,汉军来了。
要说汉军骑兵和匈奴骑兵本不在一个档次上,可这一次却例外,因为有这支杂牌军的加入,匈奴人也只能呜呼哀哉了。匈奴人挥舞着马刀,准备采用以往的老规矩对付眼前的敌人,可刚准备开打,突然发现身边跟过来的这支杂牌骚动了。
因为那支杂牌军并不是严格意义的骑兵,有步兵、有车队,搅合在匈奴的骑兵队里不伦不类,更为可气的是这群人忠诚度很差,两军还没开战就有人宣布倒戈。不过这也可以理解,这些人的老家都在内地,住不惯露天帐篷、吃不惯牛羊马肉,还有点想家里的老爹老娘,靠这干人打仗,冒顿算是瞎了一次眼。
对砍的结果毫无悬念,通常情况下杂牌军在正规部队面前是很难做出成绩的,当然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除外。
这一阵匈奴人是痛苦的,因为他们明明骑的都是马,可在人群和车队的穿插过程中,跑出来的效果却像头猪。
而汉军犹如猛虎下山,一直在这群人屁股后喊打喊杀,从晋阳追到广武、从广武追到离石,几番肆虐,把那支匈奴杂牌打的上蹿下跳。
汉军的高歌猛进,让刘邦的头脑有些发热,他似乎找到了克制匈奴的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过去关于匈奴的传闻,他开始有些疑惑,这么不经打的部队,竟然困扰那么多代人,投入那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修长城、筑碉堡?真是穷极无聊。在刘邦有了这种想法后,他准备采取一个大举措,实施一个大行动,和匈奴奋力一战,彻底解决这个麻烦。
至此,汉匈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真正开始了。
这是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战争,为这场战争汉匈双方所付出的代价,所投入的精力,远远超过了刘邦的预料,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可也是他不得不面对的。无论这场战争的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都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第七章 烽烟再起—(八)备战()
头脑有些发热的刘邦准备采取这个一劳永逸的办法,把匈奴敢进大漠深处,彻底解除其对大汉的威胁。多少代人没解决也不敢想的事情,被刘邦提上了日程,这位仁兄此时是比较大胆的,当然他也没预料到即将面临的危险。
决心已下,但他还是决定做些准备工作。与匈奴人打仗不同以往,因为这些野蛮人长期在马背上生活,居无定所,有机会就来,有困难就走,来无影去无踪,一直以来都是他们骚扰边疆的机会多,被别人追着打的次数少。而现在的刘邦却突发奇想准备来个长途奔袭,搞一个攻守易形,不可谓不是一此创举。
就在刘邦试图搞创举之时,匈奴的冒顿也很配合地做出了个小举动——驻兵于代谷(今山西省繁峙县至原平市一代)。好了,人家都开到家门口了,这一下不想打也不行了。
随后的几天里,刘邦开始了他的部署。
第一步是调兵。刘邦大肆征调兵力,以期举全国之力打胜这一仗,并下诏燕、赵、齐、梁、楚等藩国出兵勤王。此次刘邦的兵力空前浩荡,史载32万。这一次的兵力和彭城之战时大不一样,那一次连运粮队都把凑了进去,而这一次则清一色正规军。刚结束内斗,就能凑够这么庞大的游行队伍,实属不易。刘邦这一次算是压上了老本。
第二步是布阵。兵力够了,刘邦把能用的上的将领几乎都调了过来,并排布了一个豪华阵容。命灌婴为前将军,独自将兵,进驻广武。夏侯婴为左军,樊哙为右军,周勃、郦商、靳歙、傅宽等等一些列前边介绍或者没介绍过的人全部陪在刘邦的身边做为后军。这一次刘邦算是投上了大本钱,准备进行一次豪赌。
欣赏着自己所拥有的实力,刘邦并没有为此满足。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刘邦对兵书的研究并不怎么透彻,但这句话他却深有领悟。因此他准备派一些人去刺探一下军情,了解一下对手,增加一些把握,第三步棋就在此时下了出去。
刘邦先后派出去十几波人跑去冒顿那里悠转,有明的有暗的。明着派出去的我们通称为使者,用现代话翻译出来就是大使,冠冕堂皇地跑到匈奴的老营交流一下感情,纵然开打前还要迷惑一下对方,就如二战时日本对付美国佬的方式,并且还能顺便刺探一下军情。暗地里派出去的更多,乔装改扮、偷偷摸摸,在人家的地盘上干一下非法的勾当,这些人我们通常称为暗探,用现代话来说就是间谍。但无论是以哪种方式派出去的人,带回来的结果似乎只有一条——敌方都是老弱残兵,不堪一击。得到这个消息,刘邦非常高兴,随即下令大军开拔,向句注山进发。
就在刘邦信誓旦旦,准备大干一场之时,最后一个大使跑回来了。这个人我们在前边提到过,他现在的名字叫刘敬,曾用名为娄敬。这个的说话从不按套路出牌,这次亦然。
刘敬屁颠屁颠跑回来后,刘邦问话了:“都看到了些什么?”
“老弱残兵。”
“能打吗?”
“不能打。”
刘邦有些迷惑了,对方是老弱残兵高兴还来不及,你竟然这个时候泼冷水。刘邦冷冷地问道:“为什么?”
刘敬越说越高兴,而他没注意刘邦的脸色越来越难看,“陛下试想,两国相争,必将先声夺人,炫耀自己的优势。而我此去看到的净是些老弱病残,明显是在故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来麻痹我方,而另设伏兵。因此我认为此次不易出兵。”
刘邦终于爆发了,“你这齐地的狗才!靠能说会道当了官,现在竟然胡言乱语败坏我大军士气。”
没等刘邦骂完,他身后的将领们早就开始偷偷了笑起来。都当上了皇帝还能满嘴脏话,要是脸皮薄点的主还真有些受不了他。
随着大家的笑声和刘邦的骂声,刘敬的脸涨得通红,但他仍不退步,充分展现了硬汉的本色,瞪着俩眼冲着刘邦吼:“臣以为绝不能出兵。”
刘敬这句话深深地刺激了刘邦,这让刘邦尤为恼火,他没想到这个傻帽竟然这么大胆,敢冲着自己大吼大叫,因此二话不说,把他给关了起来。
可这个刘敬是个一根筋,到了这个时候竟然一点也不服软,扯着嗓子天天喊着“不能出兵”。由于他的顽强,让刘邦烦不胜烦。最终,忍无可忍的刘邦专门为他打造了个加粗型、超大型项链,叫他戴上,并让几个人陪着,一路长跑,住进了广武的单身宿舍。
刘邦的32万大军进发了,他的目的地是代谷,也就是冒顿现在驻扎的地方。
早在刘邦做准备工作之时,冒顿也没有闲着。刘邦打仗要战略、搞套路,这位仁兄也一样,一点也不比刘邦逊色。
广武大败,冒顿非常恼火,因此准备和刘邦大干一场,挽回自己的面子。此时不同以往,自从韩王信来的冒顿身边后,让他了解了太多中原大地上的战乱和倾轧,清楚了太多离乱和疮痍,更重要的是让他了解到了刘邦的实力,当他闹明白这一切后,他做出了个胆大的决定,倾其全力,彻底摧垮汉军主力,搬开自己南下的绊脚石。
因此,冒顿开始准备了。
冒顿这一次也是动用了所有家底,几乎把老曹里所有的男人搜罗个遍,足足凑足40万,进驻代谷。这一次,他要向刘邦收点利息。
而就在冒顿准备停当之时,刘邦派人过来调研了。对于这些人的到来,冒顿是有办法对付的,他的方法很简单:把老弱残兵揪出来,站到闪光位置亮相,而把精兵强将悄悄地隐藏起来。
此时他了解刘邦,而刘邦不了解他,这种不对称的信息资源很是帮了大忙。事实上,刘邦是有机会避免这种不对称情况发生的,可他却赶着这个机会离开了自己的身边。
与其说刘邦这一次是上了冒顿的当,不如说是吃了自负的亏,因为他不光得到的老弱残兵的景象,还得到了冒顿只有十几万人马的消息。真不明白,四十万大军何以能够掩藏这么好,只能说刘邦派去的那些人数学加减法没有学好。刘邦这一次是要付利息了,当然那干认为形势大好的仁兄们也将会付出些代价。
32万对阵40万,至此,汉匈近百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拉开了序幕。这是一次真正实力的较量,它的结果也将影响随后几十年时局的走向。
而在此时,无论是刘邦还是冒顿,心中都是畅怀的,当然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