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称帝后,丁公准备出山了,他为当初放刘邦一马而感到欣慰。直到听说自己的好外甥季布被刘邦封官后,丁同志慌不择路地跑来了。刚跑到刘邦的面前,本以为刘邦会请他吃顿大餐,封个大官,却不曾想刘邦二话不说就把他扔进了牢房,请他吃牢饭去了。
这个结果让丁公很是惊诧,连不远处的利几也很吃惊。得到这个消息后,利几立马上书替丁公求情,他把能说的好话替丁公说了一遍,接着得到了刘邦的回复:丁公对项羽不忠,致使楚国败亡。
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利几的心。在利几听来,这句话不单是在说丁公,更多的是说给他听得。莫名其妙地揣摩到这一层后,他开始颤抖了。就在他颤抖之时,臧荼派人来做宣传工作了。臧荼的造反理论在吴芮跟前没用,可在利几的心里却掀起了不小的涟漪。不过利几不同于臧荼,臧荼把功夫用在嘴上,而利几却用在了行动上。当臧荼的使者走后,利几开始暗自招兵买马,同时希望臧荼能联系好吴芮,从南至北同时起兵,从而浑水摸鱼。
然而令利几不曾预料到的是,吴芮不但不和他们一起闹事,还在第一时间把臧荼的造反理论原封不动地向刘邦进行了宣贯。更没让利几预料到的是,看似威风凛凛的臧荼竟然如此不济,还没开始闹腾就被刘邦围在了老家,并且被砍掉了脑袋。
一连串不利的消息,让利几难以承受。更让利几难受的是他不知道臧荼临死前有没有给刘邦留下什么遗言,这是利几尤为关心的事情。可不幸的是这件事情还不能去问刘邦,要是直接去问,无疑等于此地无银三百两。
不能去问,那就只能去揣摩了。人一旦去莫名其妙地揣摩一件事,往往会越想越糟糕,越来越担心,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任何风吹草动都能让当事人几近崩溃或狗急跳墙。利几就实实在在地感受了一次。
就在利几认真揣摩的时候,在洛阳的刘邦突发奇想地下了一道诏令——举通侯籍召之,就是要召见所有侯爵以上人员到洛阳见面。这个诏令下发后,利几坐不住了,他地第一反应是刘邦知道了自己曾和臧荼的密谋,自己此去必死无疑。
而事实情况是,刘邦根本不知道这件事,因为臧荼当初只忙着宣传造反理论,忘了向刘邦交代后事,连利几是谁他都把忘到了脑门后,还顾得上操心这杂七杂八的事情?而此时的利几却几近崩溃,在万般无奈之下,做出了个决定——扯旗造反。
领邦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恼火,刚灭了臧荼,又有不长眼的家伙跳出来叫唤,随即亲率大军开往颍川。洛阳离颍川本就不是太远,利几还没把造反口号想全,刘邦就跑到了城外。
不过利几的造反还是比较有声色的,最起码没有发生如同臧荼造反时临战倒戈的场景,由此可见埋头实干的人还是容易出成绩,但这只是似乎而已。因为他莫名其妙的造反行为只上演了几个月,在刘邦猛烈的攻势下,颍川的大门终于被慢慢推开。就在颍川城破的头天晚上,利几很侥幸地带着几个小弟冲出了重围,开始过上了四处游荡的日子。
利几这一次吃了沉不住气的亏。本可以颐养天年,造福子孙,可他这一冲动,要了全家人的命,还使得自己过上了流浪单身汉的日子。不过他也没流浪多长时间,在刘邦正式迁都的前期,刘邦还是找到了他。出于博爱之心,刘邦很贴切地为他找了个单身公寓,不交房租,吃喝全免,捎带还送他一套超大型项链,让他并不痛快地过了一段时间,最终砍掉了他的脑袋。利几这个人真的很无聊。
灭掉利几后,刘邦暗自派人把所有诸侯调查了个遍,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热情关心一次诸侯们的日常起居生活。更加重视的是,臧荼的宣传工作是否到位,是否深入人心,唯恐臧荼的工作态度不够认真。
不过调查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这一阵还真没发现什么异样的状况。因此他准备搬家了。
公元前201年九月,刘邦正式迁都咸阳,自己也移驾关中。不过刘邦这次搬家,不光带走了身边的文武百官,还捎带了一干人陪他通行,这干人的身份都很特殊——诸侯子弟。明面上是关心诸侯日常生活,便于联系,可在心里想的可就更深刻了。
刘邦的工作态度很认真,按理说不应该再有异常情况发生了,可事与愿违,更大的事情发生了。
第七章 烽烟再起—(三)玩火()
刘邦迁都咸阳,正直夏秋之交,风和日丽,阳光灿烂,让刘邦无比舒畅。就在他满面红光,春风得意之时,一个关于韩信的消息传了过来。不过这个消息很扫刘邦此时的雅兴。
韩信我们在前边介绍了很多,这个人在军事上屡战屡胜,近乎于无敌;可在政治上却屡战屡败,近乎于弱智。但这位仁兄一直没做好自己的定位,尤为热衷于政治斗争。总让本就想找他麻烦的刘邦,轻松地找到收拾他的借口。
韩信和项羽性格迥异,但纵览两人一生,却惊人的相似,军事上成就显著,政治上败笔连连。军事上的成就我们不再复述,在政治上,项羽是目空一切,抽刀斩乱麻,干脆利索;而韩信则恐惧一切,总犹豫不决,拖泥带水。韩信的造反,似乎可以贯穿其一生,可从头至尾,直到死都没能干干脆脆放出个屁来。可这位仁兄却从不愿意老老实实待着,总会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举动。他的这种行为,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犯贱。当初讨封齐王是犯贱第一集,现在第二集要上演了。
他的这次犯贱应该从收留一个逃亡的朋友的开始,他这位朋友的名字叫钟离昧。
钟离昧我们在前边也多次提到,但从没对他进行介绍,让这位仁兄在后台凉快了好长一段时间,该让他上台表演了。
钟离昧是个智勇双全的猛将,项梁起事的早期就投奔过来,从小兵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终于登上了将军的位置。后来在项羽帐下,更是屡立奇功,和龙且并称为楚国两大虎将。
那段时间钟离昧混的比较好,跟着项羽发了不少财,俨然一个暴发户。而这位暴发户却有个穷朋友,这个人就是韩信。认识韩信并不是收了他多少礼,得过他多少好处,而是钟离昧比较欣赏这个把门的保安。原因很简单,每次韩信在项羽面前喋喋不休地宣贯自己的军事构想时,钟离昧就陪在项羽身边。韩信的惊人奇谭没对项羽构成什么心里冲击,却让钟离昧受益良多,使他随后能顺利的为刘邦制造麻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认可了韩信后,钟离昧和韩信的关系渐渐有些亲近,甚至有些微妙,一个市场开发部的经理和一个门岗保安竟然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简直有些不可思议,然而这却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随后的日子里,钟离昧多次在项羽面前保荐韩信,可项羽一直摇头,因为他在心里看不起这个钻过裤裆的男人。最终,无奈的韩信准备卷铺盖走人。
韩信前脚刚走,范增发现了他的价值。范增对待人才的办法很简单——杀,因此派人追了过来。范增不是让韩信回去,而是要他的脑袋。
事实证明,范增的确是个一流的导演,他很成功地导演了一场《虎口脱险》的中国古典版剧情。
不过在这部电影里,韩信让范增很是失望,他不能独立完成脱险任务。就在范增着急的时刻,莫名其妙地跑进来一个群众演员,并且这个群众演员给予韩信莫大的帮助,最终为这部电影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个群众演员就是钟离昧。
电影成功杀青后,范增和钟离昧还在项羽面前争辩了很久,最终项羽摆摆手,“不就是一个韩信嘛,跑就跑了呗。”项羽的态度让钟离昧完美地给韩信一个人情,也为自己随后的逃亡路线埋下了伏笔。
后来上演的剧情我们已介绍过了,就在钟离昧在项羽手下尽情表演时候,一个“和谐”的场景发生了——陈平行贿离间。这种办法只有陈平能想出来,并且也只有他才能做的有声有色。通过陈平这么一搞,范增气死,钟离昧也被疏远。
实际上,钟离昧还是很冤枉的,当初陈平派人到府上送钱,钟离昧想都没想就把他们赶了出来。可这群家伙出门后,不但不感念钟离昧的清正廉洁,反而大肆宣扬钟离先生收受多少多少贿赂,贪赃枉法。
众口铄金,传的多了,项羽自然也就相信了。因此项羽找了个机会问钟离昧:“收了多少钱?”
“没收。”
“骗人的吧?”
“没骗。”
项羽不问了,但在他的心里也不相信钟离昧了。
不过这位钟离先生却比较忠诚,无论项羽怎么难为他,他就是不离开,夹着尾巴过了好长一段时间。直到曹咎被杀,钟离昧成功挡住刘邦前进的步伐,才重新恢复在项羽心中的位置。不过此时的这支“霸王股票”已开始进入了“熊市”阶段,并一路下滑,连都没挂两天,就直接宣布破产。
垓下之战,钟离昧和季布为项羽能顺利突围当了一次诱饵之后,也成功逃脱。不过他和季布的逃跑路线完全不同,季布一路向北直接跑到濮阳,而钟离昧却一路向西直接奔进了深山老林,在那里啃了几十天树皮后,终于躲过了刘邦的搜捕。
韩信被封为楚王后,钟离昧把所认识的人全部赛选了一遍,最终还是选择了韩信。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钟离昧轻轻叩开了韩信王府的大门。
当韩信看到他时,第一反应是要叫人抓他。可刚准备做这个发声运动,却他又停了下来,因为他想起自己当初逃跑时的场景。最终长叹一口气,把钟离昧让进了书房。
在韩信府,钟离昧老老实实地住了下来。他没像季布那样受那么大的罪,也没有丢那么大的人,可事实证明他选择的是一条并不明智的路。
对韩信而言,试图保住恩人的性命,这似乎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可他缺少应有的智慧,也没有采用该用的办法。
刘邦的眼中,钟离昧和季布一样,都属于最顽固,最不可饶恕的角色,也是着重抓捕的对象,这一点韩信是很清楚的。正因为他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一直不敢到刘邦面前帮钟离先生求情。但他又不愿意把钟离昧上交过去,他还想挽救这个人的性命。因此他选择了一个办法——隐藏。事实证明,他的这个选择,无疑是在玩火,既烤糊了钟离昧,也烧焦了自己。
在钟离昧陪着他的这段日子里,韩信没有想办法去向刘邦解释,反而在钟离昧的提醒下,想起了刘邦两次夺走军权、改封楚王等等一系列事件,让他心中有些哇凉,因此在钟离昧反动言语的蛊惑下,韩信开始动摇了。最终俩人开始探讨如何才能更上一层楼,这个人生理想。
然而不幸的是,他俩人对话的内容,渐渐传进了一些人的耳朵里。更为不幸的是,这些人是刘邦派来的暗探。
韩信通过这次玩火行为,给了刘邦收拾他的一个绝佳的借口,也减轻了刘邦收拾他之后的负罪感。
第七章 烽烟再起—(四)擒拿韩信()
韩信把钟离昧养了起来,应该说他养的过程还是比较小心的。因为他知道,把这位兄弟留在身边无疑是搂了颗炸弹,而不幸的是这颗炸弹的拉弦却捏在别人的手上。搂不搂是自己说了算,可拉不拉却由别人说了算。但韩信是个重感情的人,明知炸弹很危险,可还是义无反顾地搂了起来,他认为只要保密工作做的好,这颗炸弹是不会轻易爆炸的。
可事与愿违,就在韩信收留钟离昧的几天后,一封密奏从韩信的王府大院直接送到了刘邦的案前。密奏的内容让刘邦勃然大怒。刘邦从来没对韩信放心过,因此他早在韩信身边埋下了眼线,韩信的一举一动,甚至夜里睡那个女人,他都了解的一清二楚。
而韩信却自我感觉良好,他认为战场上的能力完全代表搞政治的水平,而通过实践证明,他差的还很远,因为刘邦了解他的一举一动,而他对刘邦却一无所知。凭他这点搞政治的水平,还这样肆无忌惮地玩火,不把他烧焦才是怪事。
密奏上的内容,惹得刘邦热情洋溢地把韩信的全家问候了好几遍,最终他准备动手了,他要亲自带人过去,把姓韩的打的满地找牙。可就在他准备动手之时却又停了下来,因为韩信不比臧荼,这个人能力太强,声望也高,更重要的是还很会打仗,如果上擂台pk,自己还真不一定是他的对手。这种没把握的事情,刘邦不会傻着脸去干的。因此,刘邦准备先稳住韩信,更重要的是想再看看韩信是不是真的要造反。
不能硬来,那就得动点心思。几天后一道诏令下给了韩信:闻钟离昧匿于楚地,务必搜捕缉拿。
这道诏令很高明,既拿钟离昧说事,又让韩信感觉深受信任。这种打打拉拉的做法,刘邦玩的很顺手。
然而韩信的表现可有点欠佳,他的智商用到军事上还行,要用来搞政治,只能帮人家数钱。
诏书来了,按理说韩信下面要做的事情不过就是一道选择题,要么把钟离昧交出去,要么举旗造反,只是a或b的选择而已,无论填上哪个选项,他可能都会走的更远一些。可韩信的举措很出人意料,因为他自己想了个答案填上去,并且标注了个c。
韩信这个人,有取天下之术,而无取天下的器宇。他是一个极端机会主义者,绝不吃眼前亏,从他的胯下之辱、讨封齐王等等举措就能窥见端倪。他这种人的气局不大,没有泱泱仁者之风,没有天下苍生舍我其谁的大志。和项羽比起来,他少了份豪气;和刘邦比起来少了份恢弘。在潜意识中,总有一个寄人篱下的想法,总想因人成事,而不敢自创局面。他无论是和项羽还是和刘邦比较,都差的不是一两个档次。
这一次,他就犯了这个毛病。刘邦给他出的选择题,把他折磨的昏头转向,睁着眼睛说瞎话。因为没过几天,他给刘邦送去了自己的答案:钟离昧未在楚地。
韩信的这个答案报上去后,刘邦真的生气了。反相已明,再不动手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就在刘邦撩胳膊准备动手之时,陈平拦住了他,并和他做了一番有关个人能力的探讨。
“陛下之兵优于楚军吗?”
“不如。”
“陛下用兵胜过韩信吗?”
“不能。”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刘邦很诚实,作为已经称帝的老大,能这样对自己加以评定,真的难能可贵。他从来没有被冲动左右了自己的行为,项羽一生气能去抹脖子,刘邦一生气最多是骂句娘。刘邦能胜过同时代的所有人,绝不仅是机缘巧合。
当然,陈平也不是闲的无聊来消遣刘邦,这位仁兄每次说的话都有杀人的内容,虽然听起来和风细雨,但事实上却是血雨腥风。
陈平说话了,“陛下何不巡游云梦,在陈县会见诸侯。韩信必以为天下无事,定会远迎谒见,那时可乘机捕捉。”
刘邦一听,这些天来的怒气渐渐消散,笑意重新浮现在了脸上。应该说陈平的建议真的太好,什么叫兵不血刃,这个就是。老大外出旅游,所到之处地方官不来拜会一下怎么也说不过去,既然要拜会,就不会领着大队人马跑来。如此一来,那就有了充足表演机会。
更重要的是,陈县这个地方选的好,既在楚国边界,又在韩信的势力范围之外,如果韩信独自跑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