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往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两汉往事-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从早厮杀至晚,血流成河、堆尸如山,楚汉双方伤亡惨重,随着夜幕的降临,项羽此次翻盘的机会彻底化为泡影。被三面夹击的楚军,最终被打成了散沙。眼看大势将去,疲惫的项羽不甘就此结束,高声怒斥,鼓动军心,重聚散兵,杀出重围,退回垓下城内。

    楚军虽败,但汉军亦伤亡惨重,双方又一次僵持了起来,一连多天,互有攻守,但都奈何不了对方。

    僵持的局面,让项羽陷入了空前的痛苦,一支孤军,没有援兵、没有储粮,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无需对方攻击,仅挨饿就能摧毁自己的十万大军。

    而此时的韩信也无比的苦恼,明明自己实力雄厚,兵强马壮,却一直奈何不了项羽。明明楚军已经陷入重围,缺兵少粮,可仍顽强的阻挡着自己前进的步伐,甚至差点拿走自己的全部。

    几天休整后,项羽有动作了。因为粮食彻底吃完了,他不想被饿死,也不甘于失败,深夜亲自带领钟离昧、季布等人于汉军大营抢掠,抢掠的目的很简单,用奇袭寻找转败为胜的突破口,捎带抢口吃的。这种干法无疑于虎口夺食,但也是毫无办法的办法,抢一口总比饿着强。他的这种骚扰方法,虽没有为楚军撕开一条缺口,争取到胜利的希望,但还是给韩信制造了不少麻烦,因为他本想一举摧毁垓下,可在这里却碰到了前所未有过的困难。

    韩信的苦恼让站在外围的刘邦感觉到了。最初刘邦自认为待得四面合围之后,项羽如同被锁住的困兽,单等他来进行轻松的屠宰。可战局却大出他的预料,疲惫和饥饿缠绕的楚军仍这么的顽强、这么的彪悍。

    韩信在前边的消息传了过来,刘邦率领大军向前推进,支援韩信。最终,汉军把垓下城重重围住,轮番敲打,可饥饿的楚军仍很有秩序也很有效率地进行着有效的抵抗,让城外的刘邦和韩信痛苦地看着这个城池,无奈地在城外观赏着零星的白雪。

    韩信怎么也想不通,一支孤军怎么会能有如此的战斗力,他遥望着这座孤城。这座城池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城墙并不是高不可攀,城门也并不是钢铁巨石,然而无论自己如何敲打,它却依然屹立在面前,似乎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雄关,横亘在自己的眼前。

    然而,这个不起眼的城池却充满一种魔力,一种钢铁顽石一样的意志,紧紧扼守着这个看似摇摇欲坠的墙壁。这个意志的给予着就是项羽,他的存在,让这个孤城坚不可摧。

    要想攻城,先摧其志;要摧其志,先惰项羽。

    韩信陷入了沉思……

第五章 楚汉争锋—(二十九)四面楚歌() 
人,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败。刘邦能走到现在与他一直以来的坚持、隐忍和把握时机紧密关联;而项羽走到这一步也与他一直以来的放纵、屠杀和错失良机紧紧联系。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用在他两个人身上无比恰当。

    没有援军,没有粮草,悬于孤城,狂人失败的命运业已注定,只是等待最后的那一刻判决而已。可就在最后的判决到来之前,刘邦日子过的也不好受,因为他虽然不挨饿,但却在受冻。

    就在这胶着的日子里,最后的判决还是到来了。

    在楚汉僵持之中,韩信终于想到了个摧毁城内楚军意志的办法——唱歌,这似乎是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但最终证明这个办法很有用。也有人说这个办法是张良想到的,还有人说这是汉军自动自发的,我不倾向最后一种,这种提法我觉得很无厘头,不解释。

    在这个办法的指引下,汉军不攻城了,还办了个音乐学院,挑选一些在汉军的楚人,当了音乐系教授,开始在汉军中普及音乐教育,专业内容——楚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些教授们的悉心教导下,广大汉军终于光荣毕业,随便拉出来个人都能像模像样地唱上两句。

    普及教育结束了,那的展示展示成果呀,因此韩信很有创意地举办了一次毕业典礼——在夜间开展楚歌歌唱比赛。楚歌是委婉缠绵的那种曲调,不像北方歌曲高亢嘹亮,更没有我们现在的军旅歌曲宏伟雄壮,但取得的效果却比这两种好的多。六十万大军扯着嗓子唱楚歌,把那个委婉缠绵的曲调唱的异常嘹亮。

    歌曲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东西,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对合适对象,唱合适的歌,最能引出埋藏心灵深处最隐讳、最秘密的情感。楚歌打动的不光是自己,也包括对方,因为项羽的军士绝大部分都是楚人。随着歌声的传来,连城内的楚军也开始随之应和,歌声久久盘旋在垓下的上空。楚军多日来紧绷的神经突然松弛了下来,士气崩溃。

    这嘹亮而委婉的声音不光唱散了楚军的心,也惊吓住了楚军的将领,更惊吓到了项羽。金戈铁马、血染长沙,他毫不畏惧,可这委婉的曲调却让他惊恐万分。对,是惊恐。项羽的第一反应是以为汉军已尽得楚地,下意识地颓坐到了椅子上。完了,一切都完了。

    深夜,惊恐的项羽辗转难眠,起身与几个嫡系将军愁饮帐中。多年来的点点滴滴在脑子中盘旋往复,曾经出现过的人,曾经发生过的事,如同一场梦。有过亡命天涯,有过快意恩仇,有过傲视天下,可现在却走到了穷途末路。一切都是梦,以噩梦开场,以喜剧表演,以悲剧落幕……

    愁饮中,一个女人默默来到了他的跟前——虞姬。史书中对虞姬的记载很少,甚至连名字都没能留下来,他的真实姓名一直是个谜。虞姬虽然在史书里记载的很少,我们前边也没有加以介绍,可事实上这个女人很重要,她在项羽的心中绝对是他一生最为珍贵的主角。

    通常电影故事里会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英雄配美女,没有美女绕怀的英雄似乎有些单调乏味。项羽是英雄,无论成败都难以掩其耀眼的光芒,既然是英雄,我们的固定模式是不能打乱的。当然,电影里的搭配方式要看导演的喜好,而项羽和虞姬完全出于自己的意愿,因为这两个人竟然是自由恋爱,在那个社会环境下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更为夸张的是,项羽英雄无敌,虞姬美艳无暇,天作之和,简直绝配。

    在江苏常熟有座虞山,今是著名的虞山风景区,虞姬就出生在这里。相传虞姬出生时五凤鸣宅、异香闻庭,长大后容颜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并有“虞美人”之称。能做为项羽唯一的女人,无论关于她的传言是真是假,我在心里都真心相信这个传言是真的。

    下边这段故事很多出于野史,虽然我这本书基本是根据正史来的,但我思来想去还是准备把这段野史里的记载讲述一下,因为我相信这是真的,纵然是古人的虚构,我也宁愿相信他是真的。

    当初,项梁杀人避祸,携项羽南下吴中会稽。虞氏当时为会稽郡吴中望族,项梁叔侄在此结交江东子弟,当然虞家的人就认识了不少,在这些人中有一个叫虞子期,他的妹妹就叫虞姬。

    虞子期制造兵器远近闻名,项梁叔侄为准备造反器具,没少往虞子期家里送银子。后来项羽起兵后,兵力扩充至6万,需要大量兵器,更是经常往返于虞子期家里。据传虞子期也是功夫了得的厉害角色,在野史中,把虞子期与季布、钟离昧、黥布、龙且并称为楚军五大将。当然这是以后发生的事情,而在此时,虞大哥还是个自主经营的买卖人。

    虞子期和项羽熟悉后,俩人经常一起切磋武艺,相互敬重。而这么一来二去,引起了一个人的关注,这个人就是虞姬,美人爱英雄,合情合理。而此时的项羽也注意到了这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倾慕异常,英雄爱美人,亘古不变。你情我愿,相互爱慕,这一切没有逃出虞子期的眼睛,最终在他的撮合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如果这是部爱情片,两情相悦,皆大欢喜,到此就可以结束了。而不幸的是个纪录片,爱情只能是其中的点缀,我们还得继续往下进行。

    结婚后,俩人如胶似漆,夫唱妇随,并且还跟随的比较紧,项羽到哪,虞姬就出现在哪,相得益彰,和谐的很。项羽担心,她也担心;项羽高兴,她也高兴,这个男人的喜怒哀乐决定着她的喜怒哀乐。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幸福的日子总是不长有,痛苦的日子还是到来了。

    被围垓下,四面楚歌,项羽愁饮,曾经意气风发的男人颓做在案前,意志消沉。虞姬看在眼中,疼在心里,轻轻依偎到项羽身边,眼泪默默滑落。

    败局已定,生死茫然。两人相对无言,曾经的欢娱变成了眼前的一汪苦水。共同分享层有过的欢笑,共同承担眼前的困苦。说了很多话,流了很多泪。

    项羽颤颤站起,唱了自己的一首非常有名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词苍凉悲壮,情思缱绻悱恻。

    此际,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哀叹。这个曾经威武雄壮的男人,丧去了曾有的威骨,虞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舍不得他,但大势已去,生死难料,她不愿意成为他的负担,更不愿意让他一直这样消沉,她默默地做出了一个决定,怆然拔剑起舞,也以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是历史上少见的绝命悲歌,也是爱情的悲歌,虞姬为了让项羽不再有牵挂,唱完《垓下歌》,挥剑自刎。

    项羽没想到虞姬会有这样的举动,更没来的及救下心爱的女人,抱着慢慢逝去的爱人,大声哀嚎,高声痛哭。至此,生死两别,永难聚首。

    悲痛的项羽紧紧抱着业已冰凉的虞姬,久久不忍松开。泪水犹如泉涌,痛悔纠缠于胸,静静地回忆曾经有过的点点滴滴,从相识,到相知;从聚首,到分别……难矜以后的日日相思。

    项羽在悲恸的哀嚎过后,只好把爱姬匆匆掩埋,随即跨上自己心爱的乌骓马,带领八百骑兵连夜突围,冲破汉军的包围,杀出一条血路,向南而去。

第五章 楚汉争锋—(三十)奔逃() 
刘邦毕竟人多,几十万人围着城池闹腾,这对城里边的人来说是一种折磨,对城外的刘邦也是一个不小难题。先不用说要打发这几十万大爷一起撬城砖,单是让这些人排好队就有不小的难度。当时又没有麦克风、扬声器之类的高级货,发布个命令全靠嗓子喊。如果给几十万人发布个命令,光用嗓子喊会把他累死,那真的要是这样,选将军绝不能看本事,只管挑嗓门就行。

    事实绝非如此,发布命令也不太需要练嗓门的。

    刘邦的嗓门就不高,但把几十万大军组织的井井有条。当然能做到这一点的不止他一个,在他之前有很多人,在他之后也不胜枚举。当然能做到这些的,绝不仅仅是靠个人魅力,有些很不咋地的将军也能有声有色的组织个自助旅游什么的。这就有必要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当时军队的编制,那就更容易让我们了解为什么随便拉出来个将军都能做到这些,并且做的有声有色。

    具体的设置是这样的:

    汉代的兵制是以二与五的倍数为基准。最基础的单位为伍,即每五个人有一个伍长。

    两个伍为什,每十个人有一个什长。

    五什为队,每五十个人有一个队率。

    两个队为一屯,每一百人有一个屯长。

    两个屯为一个曲,每两百人有一个军侯。

    两个曲成一部,每四百人有一个军司马。

    通常每五个部为一个营,即两千为一独立的作战单位,通常统军者为都尉;

    都尉之上是校尉,校尉官两千石,堪比九卿,兵员可大可小、可多可少,战时要管三五个都尉,人数从几千到上万不等。当然这也不是固定的,有些独立军团会更多。

    校尉之上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将军。当然将军又分三六九等,带兵人数就更不好固定,但通常将军之下又会有三五个校尉。至于将军的设置又是一个很复杂的命题,要想说清楚,再写几千字也不容易介绍的很明白,因此我们就此打住,不再向上叙述。

    单这九个层级的设置就能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奥妙,每层机构下边实际只管那三五个人,只要机制运行良好,一个命令下去只要给这三五个人说明白就行。由此可见,当将军也就是搞管理,只要能把管理机制做好,把庞大的机构切割成一个个小块,操作起来就会很便宜。

    层级多了,便于控制,也便于管理,当然还是需要支付一些成本的,这个成本就是效率。一层传一层,待得传到第一线都要半天时间;与此相反,下边有个信息,层层汇报,等到老大们知道一线情况,最少也得两三个小时。如果再遇到表达能力差点的主,那就更让人头疼,三传两不传,一线员工所听到的是不是和老大的愿意相吻合,那就要打些折扣。这就体现一个将军的本事了,有能力的将军绝对不是只会喊打的角色,通常表达能力还需要很过关,不然南辕北辙的笑话会如影随形地紧跟着他。

    刘邦这方面的能力很过关,这似乎不存在争议,但效率问题还是或多或少存在的,并且这个效率问题让他亲身体会了一次。

    项羽半夜突围而去,等刘邦得到这个消息,天已大亮。因为层级太多,从伍长开始一级一级汇报到刘邦跟前,这当中最少隔了八级,加上当时汇报个情况全靠两条腿跑,按每个层级汇报需要30分钟计算,八级就需要240分钟,也就是4个小时过去了。就这种效率,项羽深夜逃跑刘邦天明知道,这一点也不奇怪。

    虽然这一切都在情理之中,但还是让刘邦极为恼火。跑了项羽犹如放虎归山,纵虎容易伏虎难,刘邦可不愿意再抖精神,表演《大决战续集》什么的。恼火的刘邦发了一阵牢骚后,随即命令灌婴率五千骑兵前去追击。

    项羽冲出重围后,一路向南,跑到了淮河北岸,在这里碰到了一个困难——没船。乌骓马虽然厉害,但归根结底只会在地上跑,还没学会在水里游,乌骓马这么厉害都不会游泳,那么跟着项羽跑出来的几百骑兵所乘的普通马驹当然更难以为之。

    眼前这个困难让耽搁了项羽不少时间,七零八凑地好不容易找了几艘渔船,终于能解了这燃眉之急。然而,几百骑兵连人带马靠这几艘渔船摆渡,一次性渡河肯定是实现不了,那么船夫同志们只好辛苦点,划过来返回去,再划过来再返回去……在这一趟趟往返过程中,汉军渐渐近了。

    汉军的不请自来,让很多项羽的追随者没能顺利登船,最终渡过淮河陪在项羽身边的只有一百多人。这一百多人,成了项羽现在仅存的兵力。虽然陪在身边的人并不多,但项羽刚才面临的困难,汉军追兵也同样会面临。这一困难,使得项羽能够带着仅剩的一百余骑顺利南撤,又一次把汉军追兵甩出老远。

    这似乎让项羽看到了一线生机,但这毕竟是似乎,因为一个更大的困难等待他去面临。

    项羽马不停蹄地跑到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把汉军甩的没影,可不幸的是自己却迷了路,东南西北分不清,左右两条道路不知如何选择。就在纠结之时,终于找到了个在田间种地的老农,上前问路。

    项羽带着的一百多人经过这一阵加长版马拉松比赛后,又饥又渴,火气很大,一则问话态度不好,二则自报了家门。两个原因的结合,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