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河东岸,陈余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背水而战的汉军,个个如同杀红了眼的野兽,迎着赵军冲了过来,在空阔的场地上进行了一场殊死之战。
就在陈余忙着应付眼前的韩信之时,埋伏侧翼的二千汉军举着红旗冲进了防守空虚的赵营,拔掉赵军全部的旗帜,插起了两千面红旗。
前碰硬敌,后失老巢。赵军瓦解了,队伍大乱,士兵溃逃。最终结果是韩信大破赵军,俘虏赵歇,斩杀陈余。
韩信定赵之战,亦称井陉之战,是又一次军事史上的奇迹,这次奇迹的创造者,也得以跻身军神的行列。此战,对楚汉战争的整个进程具有重大的意义。汉军的胜利,使得其在战略全局上渐获优势,即消灭了北方战场上强劲的敌手,为下一步平定燕地创造了声势和前提,并为东进击齐铺平了道路,从而造就了孤立项羽的有利态势。
战斗已近收尾,不过还有一个人值得一提,这个人就是李左车。
大破赵军后,韩信传令军中不准杀死李左车,必须抓活的,重赏千金。他给李左车标上了这么个价码后,广大汉军同志们彻底激动了,别的活先不干,专找李左车,不要死的专要活的。在这一倡导下,东奔西逃的李左车没能逃出韩信的手掌心,最终被捆成个粽子送到了韩大将军的面前。
然而当李大粽子被送到韩信跟前时,奇迹发生了,韩信慌忙亲自过来为其松绑,并礼让上座,以师待之,让身旁将领很是纳闷,也让李左车很是吃惊。在这里,这个败军之将,才真正找到了发挥他价值的机会。
第五章 楚汉争锋—(十四)八难()
韩信定赵的两个月后,黥布也被楚军打的丢盔弃甲,逃窜到刘邦面前。赶走黥布,项羽终于松了一口气,可以专心致志摆置刘邦了。
就在项羽心急火燎地准备收拾刘邦的前期事宜,刘邦自己也很忙活。两位大哥都是绝顶高手,每次出手都很有套路。
刘邦当初驻守荥阳后,学了章邯当初在巨鹿搞建设的本事,筑甬道送粮草,一直从敖仓修到荥阳。这一举措颇见成效,把敖仓军粮源源不断地送到前沿阵地,硬撑着和项羽搞了一年多对抗赛。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年多来,刘邦虽然不急,可项羽有些受不了,仗打到这份上,总不能一直这样耗下去。因此见刘邦学章邯,项羽也没忘了自己搞拆迁的老本行——侵夺甬道。当初就是这么个搞法,把章邯弄的焦头烂额,事实证明现在的刘邦也一样在焦头烂额。
项羽时不时的道路破坏工作,让粮道不畅,使汉军乏食。随着黥布的败逃,项羽攻击的频次在逐渐增加,大有对甬道全部翻新的意图,这让刘邦很是头疼,也很痛苦。
老大痛苦之时,也正是小弟们表现的绝佳时机。郦食其率先表现了,不过他这次表现很不成功。就在刘邦抓耳挠腮想办法的时候,郦食其为他出了个主意——拥立六国之后以树党。郦食其还很有理想,“徳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简单点就是要以德服人。
刘邦乍然一听,感觉不错,现在的项羽如此猖狂,要是多些帮手应该不赖,毕竟人多力量大。因此刘邦立马刻了六国印玺,遣郦食其为使者前去封立六国之后。郦食其擅长的是说话,出谋划策这种事,他只能归到二流水平,甚至靠下。他这次忽悠,差点没把刘邦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如果他这个建议进行操作的话,我们这本书就不用再写了,有没有汉朝的存在还真说不清呢。
好在不是所有人都这么糊涂,就在郦食其准备动身时,张良刚好从外地返回荥阳,前来拜见刘邦。
张良在侍者的引领下来到跟前时,刘邦正端着碗往嘴里拨拉着饭,见张良进来,放下筷子,指了指身边的位置,有些得意地说道:“子房到我跟前来!有件事想听听你的建议,有人为我谋划消弱楚军之计。”接着就把郦食其的建议述说了一遍。
随着刘邦的讲述,张良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最终愣在了当场。刘邦看着张良吃惊的表情,问道:“你怎么看?”
张良高声问道:“谁给陛下谋划的计策?这样做陛下的大业就全完了。”
刘邦一听,有些纳闷,挺不错的办法嘛,怎么到张老弟嘴里就成了祸胎了。刘邦忍不住问道:“为什么呢?”
“借用你面前的筷子,让我为大王筹算一下。”张良拿起筷子在桌子上一边画一边说起来。“商汤能置夏桀于死地而封其后代,你现在能置项羽于死地吗?”
刘邦摇了摇头,“不能。”
“武王估计能砍掉商纣的脑袋而分封其后代,你能得到项羽的头颅吗?”
“不能。”
“武王能释放拘禁的箕子,修建比干的陵墓。现在陛下能修建圣人坟墓,表彰贤者门里,尊重智者门第吗?”
“不能。”
“武王曾发放巨桥粮食,散发鹿台钱财,赐给贫穷百姓。陛下能散发府库钱粮来赐给贫穷百姓吗?”
“不能。”
“武王灭商后,告示天下不再用兵。陛下能废武行文吗?”
“不能。”
“武王曾把战马放出去牧养,表示不再打仗。陛下现在能这样做吗?”
“不能。”
“武王曾把牛放出去牧养,表示不再运输粮草。陛下现在能这样做吗?”
“不能。”
“现在天下游士离开故地,跟从陛下走南闯北,都想盼望得到一块封地。如今恢复六国,封故六国后代,天下游士都各自回去侍奉他们的君主,陛下和谁一起夺取天下呢?况且楚国当今强大无比,重新封立六国后代就会被逐个削弱而屈从楚国,陛下怎么能使他们臣服呢?如果真的采取了郦食其的计谋,陛下的事业就全完了。”
张良侃侃而谈,而刘邦却愣在了当场。自认为不错的主意,没想到这么的蹩脚。最终,刘邦狂喷出嘴里的饭菜,脱口大骂道:“腐儒,差点坏了老子的大事。”连饭也顾不上吃了,站起来命令使者,追回郦食其,销毁印玺。食其差点捅出来的窟窿,被张良及时给补了上去,但郦食其在刘邦心中的位置从此大打折扣。
本没想把他俩人的对话记录的那么详细,但经过犹豫后还是记录了下来。因为俩人的这段对话实际上对刘邦建汉的影响非常之大,在史书里记录的很清楚——“良发八难。”上边啰啰嗦嗦的那段话就是“八难”的内容。当然已经对张良的原话进行了删减,只保留了其原意。
之所以说俩人对话对历史进程影响巨大,是因为“八难”,改变了秦末以来一直采用的造反套路:一强大就称霸,一称霸就分封,一分封就内讧,一内讧就开打,一开打就称霸。这种恶性循环的造反套路坑坏了陈胜,坑坏了项羽,最终让张良窥探到了其中的精髓,也让刘邦得道了实惠。在这一宗旨下,刘邦开始属于他自己的造反方式,也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传奇。
刘邦造反的成功得益于此。当然造反成功后,他又不自觉地走上了这条老路。这条路上注定荆棘遍地,注定坎坷崎岖。因为这一决定为他自己制造了不少麻烦,也为后代出了不少难题,一直困扰了刘姓天下近百年时间。在几代人痛苦的挣扎、碾压和屠杀后,直到他的一个尤为生猛的后代横空出世,才使这一恶性循环得以较为有效的控制。
宗旨是确定了,但刘邦的痛苦还没解决,因为项羽还在荥阳外倒处悠转。拆迁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抗议队伍敲锣打鼓地游行,这种肆无忌惮的行为让刘邦受尽折磨。但他毫无办法,因为现在的项羽铁拳无敌,硬气功了得,依然无比强大。虽然刘邦打太极的功夫很有造诣,但在擂台上,被铁拳狠捶猛砸的时间多,还手的机会却很少。
但这一切,注定不会太久。因为柔能克刚,再强的硬气功都有软肋,虽然这个软肋隐藏的够深,但最终还是被找到了。
第五章 楚汉争锋—(十五)离间()
就在刘邦四处找人聊天谈心探讨革命理论的同时,项羽却正在加快着进攻的步伐。几个月后,项羽彻底截断了汉军的运粮甬道,把刘邦围困在荥阳城内。
日子一天比天难过,刘邦一天比一天焦虑,毫无办法的刘邦准备和项羽进行一次对话,因此派使者求见项羽,请求割据荥阳以西来与项羽讲和。这无疑是次割肉,刘邦处世哲学很简单——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可这一次,他真的很无奈,准备把到嘴边的肥肉吐出来和项羽分享。然而项羽不是傻子,更重要的是身边还有范增那个比较厉害的角色,因此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刘邦的示好,一门心思要和他一较高下。
当使者返回荥阳,把项羽的原话复述给刘邦后,刘邦很失望,看了站在身边的陈平一眼,自言自语地感慨了一句:“天下纷纷,何时定乎?”
陈平向前迈出了两步,讲了一段早已思虑已久的话,从此也正式登上了舞台,开始了让人眼花缭乱的表演。
陈平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实用”两个字可以做为其一生的评语。无论他所出的计谋,讲的话,甚至办出来的事,全部围绕着这两个字进行。和萧何比,他少了些和睦;和张良比,他少了些大气。但事实证明,他的“实用”理论,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年代,都能让他能游刃有余。功成名就之后,萧何绞尽脑汁地败坏自己的名声来降低危险系数,张良费气淘力地淡出老大视线,而陈平却能自由自在地在刘邦身边畅游,过的还比较滋润。我不认为陈平的处世方式好,而只是想说他的方式真的很有用。
当初,项羽要杀他,一口气跑到汉军大营,在魏无知的引荐下,见到了刘邦。应该说陈平跳槽是有资本的,因为在项羽手下时,已经是个高级干部,最起码是个中层领导。刘邦对他的到来还是比较认可的,并且还亲自请他吃了顿饭,聊了几个小时的天,相谈甚欢,最终给了他一个职务——都尉,主管军中人事。对陈平来说,这一次只是换了个公司,岗位相同,职务相同,级别相同,但不同的是在老大心中的地位不同。仅此一项不同,注定了他一生的走向。
无论在哪个公司,有两个部门通常比较牛气。一个是财务部,管着财政大权,无论是谁,再厉害都要花钱,想花钱就得来说好话,要不然饿死你。所以,要进财务部的门,先把脸上表情摆好,笑脸进门、点头哈腰,半天好话之后,能笑着出来算你运气,只要别哭鼻洒泪就行。另一个就是人事部,管着人事考核权。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在这里要敢放肆,随时都可能完蛋。因此要进人事部的门,先的表情严肃,庄重进门、谨慎应承,绞尽心机之后,能顺利出来算你走运,只要别挥汗如雨就好。
陈平很幸运,赶上了个好日子。这次平级调动,让他掌握了人事考核权,也让他发现了个一本万利的生财之道。陈平的考核方式很简单:衙门大开,有钱进来,没钱滚蛋。谁送的钱多,派给谁好差事,轻松便捷还能捞点实惠,赢点彩头;要不然就给你个苦差事,活多难干好还穷的叮当响,费力不讨好。
他这么一搞,有很多人不满了。一个楚国逃兵,跑来没几天就有资格考核这些老将,还明目张胆地收受贿赂,要是没人提意见那才有鬼呢。
最终,周勃、灌婴等一些将领忍不住了,在刘邦面前述说他们的不满,“陈平只是长的好,未必有真本事,中看不中用。”
刘邦听了这些话,微微一笑,毫无表示。刘邦很相信自己辨别人才的能力,有没有本事自己会有衡量,别人的乱叫,连一点参考价值都没有。
周勃等人见刘邦没有反应,准备下剂猛药,实实在在恶心陈平一把,“我们听说陈平在他家里时,与嫂子私通(盗其嫂);后来侍奉魏咎,待不下去,投奔到楚;投楚不合,又投汉。并且我们听说陈平还肆意受贿,送钱多得好去处,送钱少得坏去处。”
随着他们说话的进度,刘邦的脸色越来越难看。“盗其嫂”那件事十足让人恶心,不过在史料里另有记录说陈平偷过嫂子的藏金,到底是“盗其嫂”还是“盗其嫂金”,这实难以考证。不过周勃、灌婴这群人既然要抨击他,也没必要调查那么清楚,哪条狠就照哪条来,少一字还是多一字没关系,只要有用就行。总的来说,这句话真实性是有待考究的,说给刘邦听听实际上也起不到多大作用。
但其后的话可就很有深意了。刘邦虽然看重人才,但更看重忠诚。并且随后的事实证明,对于不够忠诚的人,纵然有天大的本事,只要有一次放肆,那只有一条路可走——死。而陈平的频繁跳槽,似乎和忠诚两字一点也不靠边。因此,刘邦对陈平产生了怀疑,并且把魏无知叫来痛骂了一顿。
魏无知这个人很聪明,虽然名字叫“无知”,而事实上还是知道很多东西的。等刘邦骂完后,他开口了,“我推荐他,是因为他的才能,陛下所问的是他的品行。假如一个人有尾生、孝己那样的品行,但没有好的谋略,对战争的胜负起不了作用,那陛下用他干什么呢?”
魏无知见刘邦没有反应,咽了口唾沫接着喷,“楚汉相争,我推荐的奇谋之士,所考虑的只是他的计谋是不是对陛下有用而已。再说,私通、受贿些许小事,这怎么值得你疑虑呢?”
魏无知的长篇大论发完了,刘邦对陈平的疑虑也打消了。现在我们对人才考核要求很全面,“德、能、勤、绩”,哪一样都要说出个一二三,而事实证明要按这种选拔方式来干,最终选出来的只能是个庸才。而刘邦的选人方式很简单——能。他的这种简便的选人方式,让他留住了陈平,而事实证明他的这次决定,是他这一生最为正确的决定之一。
但刘邦还是招来陈平加以质问,“听说你原来是帮助魏王的,后来离开魏王去帮助楚霸王,现在又来帮助我,这怎么不让别人怀疑你的信义呢?”陈平不紧不慢地回答道:“同样一件有用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作用就不同了。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用我,我离开他去帮助楚霸王,霸王也不信任我,所以我才来归附大王。我虽然还是我,但用我的人可不一样了。我久慕大王善于用人,所以才不远千里来投奔大王。我什么也没带,来到这儿,所以什么都没有,才接受了人家的礼物。没有钱,我就生活不了,也就办不了事。如果大王听信谗言,不起用我,那么,我收下的那些礼物还没有动用,我可以全部交出来,请大王给我一条生路,让我辞职回家,老死故乡。”
一阵大侃,道明了各方的政治优劣,还把自己的受贿行为说的冠冕堂皇。他表演完了,刘邦的疑虑顿消,对陈平倍增好感,还重赏一番,提升他为护军中尉,时时留在身边,专门监督诸将,将领们这才不敢再说什么了。
讲和的请求遭到项羽的拒绝,在听完刘邦一阵感慨之后,陈平站了出来,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表演。
陈平把刘邦和项羽的优略进行了一次长篇大论的分析后,指出了项羽的软肋——疑心太重;想了一个策略——反间;并且提出了一个办法——行贿。拿出几万斤金,实施反间计,离间楚国君臣,使其内部互相诛罚。陈平这次建议应该是他这一生最为得意之笔。项狂人的软肋被他发现,铁拳无敌的神话也逐渐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