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挑来拣去,还是项羽树大,靠着他似乎更稳当。这一次郦食其失败了,刘邦也失望了。
最终,刘邦决定重用韩信,进攻魏国。韩信表现的机会终于到来了,从此,这位仁兄在这条路上一发而不可收拾。韩信率军征魏,这位仁兄的第一次表演精彩绝伦。
就在韩信率军向魏地进发时,郦食其跑了回来。虽然他这次说话很不成功,但还是了解了不少事情。
郦食其站到刘邦面前时,刘邦问话了,“魏国大将是谁?”
“柏直。”
“乳臭未干,不能挡韩信。骑将是谁?”
“冯敬。”
“虽贤,不能挡灌婴。步卒将是谁?”
“项它。”
“不能挡曹参。”
战事的发展的确如刘邦所料,识人用人方面,刘邦真的是绝顶高手。
魏豹得到韩信进军的消息后,在蒲板布置重兵,亲率大军封锁临晋关。当布置停当后,魏豹自认为防守的万无一失,足可高枕无忧。而事实证明,魏豹太不了解韩信,也不怎么爱搞战前调查,如果他晓得还定三秦是怎么回事的话,这一次绝对不会如此大意的。因为要和韩信对阵,首先得从项羽的打架模式中走出来,不然被卖了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一样的手法,相似的表演,仍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魏豹在黄河北岸紧紧张张摆棋子时,韩信也没闲着,他也在临晋关正对面大张旗鼓地布置疑兵,故意拉开战船,摆出要强度临晋关的架势。而与此同时,在上游的夏阳暗设伏兵,并很有创意地组织军士都搂了个木制盆瓮,悄悄地渡过黄河,偷袭了魏都安邑。
等魏豹缓过神来,安邑已落入韩信手中。收到这一消息,魏豹大吃一惊,于是亲率大军返回安邑,迎击韩信。如果对手普通角色,魏豹还好应付,而面对韩信,他只能自讨无趣。就在魏豹往回赶的路上,韩信精心为他布置了个口袋,待魏豹一头扎了进去后,东奔西逃,再也没能跑出来。
最终,韩信轻松俘虏了魏豹,平定了魏地,并很有耐心地把魏豹送去了荥阳。当魏豹再一次出现在刘邦的面前时,耷拉着脑袋,不说一句话,也没有了说话的资本。他这次短暂的闹腾,真的很不值。
人有的时候就如股票,有升值,也有贬值。魏豹在经过这一次不成功的闹腾后,从绩优股迅速滑落成了一支垃圾股;而韩信则恰好相反,从一支潜力股异军突起成了一支绩优股。
刘邦准备东用一次大手笔,重用升值了韩信。选择好了吉日良辰,设置好了高坛广场,甚至刘邦还沐浴斋戒了几日,做好前期工作后,准备拜将了。诸位将领看了刘邦的举动都很高兴,每个人都以为自己要做大将军了。等到任命结果出来后,大家还是吃了一惊,不过好在韩信前一阵的出色表现,最终还是得到了全军的认可。
就在刘邦忙着水淹章邯、收拾魏豹的同时,项羽则忙着敲打黥布。
黥布当初一激动叛了变,没几天就招来项声和龙且。这两位仁兄毫不客气地围着黥布敲打。汉三年(公元前204年),黥布战败,一口气跑到荥阳,在随何带领下直接觐见刘邦。
刘邦笼络人心的方式非常特别,也很见性格。黥布跑到荥阳,站到刘邦面前时,刘邦正在洗脚,这位仁兄尤为乐意以此种方式见人。黥布见状,非常愤怒,也非常后悔,甚至想为此自杀。从刘邦屋里出来后,后悔的黥布被引进为他安排的住处时,当看到帷帐、衣物、用具、饮食和随从人员都和刘邦同样规格时,黥布大喜过望。于是,黥布提出申请,派人返回淮南,招领部下。而此时楚国已派项伯收编了黥布的部卒,并杀尽黥布妻儿老小。然而,黥布派去的人还是找到不少过去的朋友和亲近臣下,带领数千人抄小路投奔刘邦。
赶走了黥布,项羽又想再办一件事,清理一下门户。
主角在前边是做过介绍的,名字叫陈平。当初殷王司马卬叛楚,项羽派陈平率军连打带拉又让他安稳了下来。可好景不长,刘邦环定三秦,军临关东,又经灌婴狠踹猛打一阵,司马卬被俘。紧接着就是彭城大战,刘邦大败,各路诸侯纷纷弃汉投楚,可一个人却莫名其妙地死了,这个人就是司马卬。之所以说他死的莫名其妙,是因为史料里对他的死,记录的非常模糊——“诸侯见汉败,皆亡去。塞王欣、翟王董翳降楚,殷王卬死。”甚至死在谁手都成了个疑点。
不管怎么说司马卬是死了,他死了也不耽误项羽干正事。项羽要干的正事就是收拾当初平定殷国的将领。分析项羽此时的举动,司马卬死在他的手里应该是合理。
项羽这个缺心眼的决定让陈平害怕了。这位帅哥很聪明,也很活泛,就在项羽准备动手的前期,把曾得到的赏金和官印封包起来,还很有操守地派使者送还项羽,然后只身从小路逃走。
据说在逃跑渡河期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渡河时候,船夫见他一个美男子独身赶路,怀疑他是逃亡的将领,身上一定带着金银财宝,老是盯着他看,想谋害他。陈平害怕,因此爽快的做出了一个举动。你不是想看吗?那我就脱给你看。因此陈平把衣服脱的精光,光着身子跑到船夫跟前帮他撑船。这么一来船夫不好意思了,也知道他实在没什么财物,方才作罢。
最终,陈平还是有惊无险的跑到了刘邦的面前,在这里开始了他的传奇经历。
时至目前,好像刘邦越折腾,能人越多,实力越强;而项羽却刚好相反,越折腾,跑的人越多,能人越少。只能说项羽是在胡折腾,最终的失败,也已由此注定。
第五章 楚汉争锋—(十三)韩信定赵()
俘虏了魏豹,平定了魏地,韩信得到了刘邦的认可,最终登台拜将,成为汉军唯一的大将军。
干完这些事,刘邦在韩信的建议下准备再去收拾一个人——陈余。收拾了这个人,将立于楚军上游,再去彭城转一圈似乎不无可行。更为关键的是还有两个人正在项羽腹地闹腾,项羽还顾不上太多杂七杂八的事情。
一个是黥布。事实上,韩信定赵是在黥布败退之前发生的事情,笔者只是为了能全面展现韩信的功绩,才在这里加以介绍。黥布现在还没被打败,仍赖在九江和项羽对垒。另一个是彭越。这个游击高手仍在梁地四处闹腾,牵制着项羽军力,破坏着楚军辎重。这两个人的闹腾,让项羽很是头疼。
项羽很头疼,而刘邦却很快乐。因为此时的刘邦正忙着灭敌、收降和掠地。下一个目标就是陈余。严格来说应该是两个人,另外一个人名字叫赵歇,但这个人只是被称呼为赵王,事实上只是个摆设。
要说陈余这个人很有意思。和张耳称兄道弟那一阵,提的建议都还很能拿出台面,可自从和张耳翻了脸,脑子就开始不断发热,国运和私仇完全联系到了一起,成了十足的愣头青。只要是张耳的朋友,那就是我陈余的敌人。在这一办事宗旨下,开始了他和刘邦的对话。但事实证明,他和刘邦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对话的结果最能证明这一问题。
刘邦在进攻彭城前期,派使者通知陈余,准备和赵国联合攻楚。当使者站在赵歇和陈余的面前唾沫横飞地说完后,只得到陈余一句冷冷的回答,“杀掉张耳,我就出兵。”
张耳现在是刘邦跟前的红人,陈余的要求明显超出了使者掌控范围之外,最终使者无奈地离开了赵国,把陈余的话原封不动地转告给了刘邦。
如果陈余一句话,刘邦就砍掉张耳的脑袋,则难以服众,其他小弟们也会战战兢兢,因为整天杀人放火,哪个人外边没几个仇人呀?这也不是刘邦的办事风格,他要这么搞,没几天汉军大营也只剩下刘邦一个光杆了。
陈余的要求似乎是个不能完成的课题。但对这一课题,刘邦轻松应对,根本不算个事。
当听完使者的复述,刘邦哈哈一笑,“这还不简单?找个假的给他就是。”
于是找了个容貌很像张耳的人,割下首级,送给了陈余。几百里路程,又是大夏天,等首级送来,已腐臭不堪,只能看个大概轮廓而已。陈余研究了半天,也没辨出个真假,最终出兵助汉,进攻项羽。
等到刘邦彭城大败四处奔逃之时,陈余又得到了一个消息——张耳没死。这个消息差点把陈余气的吐血,一怒之下背叛刘邦,与楚联合。
公元前205年九月,韩信、张耳率军东进,一阵很追猛打,全速推进,一举灭掉代国,在阏与俘虏代国丞相夏说。两人本想一举灭赵,可不想荥阳吃紧,刘邦派人调回韩信精锐,开赴荥阳抵御楚军,这让赵歇和陈余又得以消停一年。
也许你会问怎么不抓住代王,而只抓了个丞相啊?为能把故事讲的尽量清楚,在这里做个简单的补充。当初项羽封张耳为赵王,让赵歇去当代王;后来陈余赶走张耳,迎接赵歇回来当赵王;再后来赵歇为了表示感谢,封陈余当代王;由于赵歇软弱,陈余为保其不受项羽欺负,也为抓住赵地大权,因此久久留在赵歇身边,一为保护,二为监视,但又舍不得代国,因此就让夏说去做了丞相。虽然这段话有些绕口,可事实情况就是这么复杂。也就是说韩信攻代时,代国最大的领导就是这位姓夏的仁兄。俘虏了他,也等于灭掉了代国。
公元前204年十月,荥阳战局逐渐稳定,回过了神的刘邦,再一次想起了陈余,准备收拾他。
陈余这一年过的也不好受。虽然给项羽送了几封投降信,交流了感情,抹了把眼泪,可项羽还是不信任他,时不时会来刺激刺激他。而西边的韩信也时不时会过来凑凑热闹,这让陈余腹背受敌,痛苦不堪。想收复代地,又没那个精力。不得已,只好龟缩赵地,胆战心惊地防守了一年。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先打破了这个僵局。荥阳战局稳定后,韩信、张耳率几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直指赵地。
赵歇、陈余听闻消息,立马聚集大军,号称二十万,在井陉关(今河北井陉东),占据有利地形,摆开架势准备与韩信决战。
就在陈余忙活之时,一个厉害的角色说话了。这个人叫李左车,赵国名将李牧之孙。这个人文武全才,深谋远虑,其智力足可和张良、范增、陈平之流一决雌雄,并还著了一部兵书《广武君略》,可惜没能流传下来,但有一句话非常有名,只要上过几天学的小朋友几乎都听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李左车属于赵歇嫡系,当初辅佐赵歇,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当然他也是陈余刻意打压、排挤之流,空有个称号,摸不住兵权,只是有机会让人很不待见地提提建议,发发牢骚罢了。
看着陈余忙活,李左车也准备为赵国贡献一份薄力,因此他向陈余提了个建议,“汉军千里馈粮,士卒饥疲,且井陉谷狭窄沟长,车马不能并行,宜守不宜攻,只要严守,则可万无一失。”说完他的建议,还没等陈余回过神,他又接着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借我三万精兵,从小路断其后,断绝汉军粮草,韩信、张耳必被将军所擒。”如果陈余按李左车的办法去搞,韩信也只能偃旗息鼓、打道回府了,可不幸的陈余对李左车这个人很不屑,对他说的这段话更为不屑。
陈余听完,不屑地看了他一眼,冷冷地说道,“李将军可晓兵法?”
这种侮辱智商的话差点没把李左车气背过去,但陈余没考虑他的感受,也没给他解释和发怒的机会,一口气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兵法云: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之兵虽号称数万,实则不过数千,能千里迢迢跑到赵地已然筋疲力尽。像他这样的兵力我们都避而不击,又用什么方法战胜他们呢?如果照你的说法做,让各路诸侯耻笑,以后不将轻易来攻打我们?”
陈余的言论发表完了,也把他的软肋展现了出来。他只是个读死书、死读书的迂腐书生,发个言、表个态还可以,领兵打仗那就超出了他的学术范围之外。陈老兄对打仗很有自己的想法,有一句话常挂在嘴边——“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也就是说,打仗不需要出什么计策,只要双方站好,拉开阵势,喊一声“开打”,双方pk就行,不然则不是“义兵”。就这么一个人,真不知他如何在纷乱复杂的时局中生存了下来,还混了一个王的称号,让人匪夷所思。这一次他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也把自己推向了无底的深渊。
陈余、李左车对话的内容和结果,很快被汉军密探报告给了韩信。当得知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兴奋异常。于是率军进入井陉狭道。陈余的自以为是减少了韩信的行军阻力,使得他长驱直入,在离井陉口三十余里地时停了下来,进行休整。
半夜,韩信挑选二千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迂回到赵军大营侧翼,隐伏待击。并交代副将,“天亮后,两军对阵,如果赵军看见我军溃退一定会倾巢而出来,那时你们快速冲进赵军营地,拔掉赵军旗帜,立起汉军的红旗。”同时吩咐副将,“今日打败赵军后会餐。”韩信的话,让副将莫名其妙,以为大将军拿他逗乐子。对方放出话来有二十万人,纵然有些水分也该有十来万,凭这两千人就能打败赵军,简直是个笑话。但人家毕竟是领导,也不好当面反驳,因此副将们只好假装答应了一声“遵命”,出去准备了。
副将出去后,韩信满面凝重地看着留在身边的将领们,眼光在每位将领的脸上慢慢移过。这一次他准备走一步险棋,这次战法他已想了很久,无比奇妙,也无比凶险,不是大获全胜,就是全军覆没。举几万人之力硬拼占据有利地形的二十万大军,别无他法。那就这样吧,是生是死,一锤定音。这个战法很有名,也很出彩,有个专业术语——背水一战。当然,这种战法的专利权应该属于项羽,因为“背水一战”简直是“破釜沉舟”的翻版。最终,韩信亮声下发了自己此战最后一道命令,“各位将军,随我渡河。”
当夜,韩信率军渡河。事实上这次渡河,韩信并没有遇见什么阻力。韩信怕自己渡河时陈余过来阻拦,因此特意安排在半夜,可他还是太不了解陈余的为人了,陈余的君子战法根本不屑于使用他人所认为应该有的手段。什么都想到了,可陈余的为人方式还是出乎了韩信的预料。
因为就在韩信刚开始下水,消息就传到了对岸陈余的耳朵里,因此有人建议趁汉军泡在水里的良机,用弓箭去招呼他们一顿。可陈余很是不屑,还很鄙视的把提建议的人臭骂了一顿,他觉得这种方式侮辱了自己的人格。
最终,韩信轻松渡过绵河,很有创意地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看见,都嘲笑韩信,连陈余也乐的前仰后翻。
就在陈余高兴的档口,韩信树起大将旗帜,大吹大擂地开出井陉口,引诱赵军出击。陈余非常配合,见韩信摆出如此无能阵势,很是轻视,随即率军攻击。而韩信在和陈余硬拼一阵后,丢盔弃甲,假装败退,一路跑回河边阵地。赵军果然倾巢而出,追逐韩信。
绵河东岸,陈余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背水而战的汉军,个个如同杀红了眼的野兽,迎着赵军冲了过来,在空阔的场地上进行了一场殊死之战。
就在陈余忙着应付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