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濞就亲力亲为地做了一次示范。他刚跑到东越没几天,就被东越王找个机会砍掉了脑袋。然后一路向西,送去了长安。这也怪不得东越王,人家也没办法,都是为了活命而已。
主要人物都介绍完了,但还有一个配角的结局还没交代。这个人就是周丘同志。
当初,周亚夫派韩颓当南下破坏吴楚粮道,刘濞也连忙让周丘阻拦。就这样,周丘和韩颓当把躲猫猫游戏一直玩到现在。刘濞一口气逃到东越后,周丘失望了,他没想到这些藩王们如此不济事,还没怎么着呢,都纷纷缴了械。
既然吴楚大军不复存在了,也就省了粮路问题。周丘不愿意陪韩颓当玩游戏了,因此他决定返回下邳。可由于心情不佳,又惊有惧,还没回到下邳城,就因后背生毒疮而死,其军也一哄而散。
这次七王之乱,除了刘遂闹的时间久一点外,其余几路也就折腾了三个多月。当然,这些当事人们,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叛乱被平定后,汉景帝刘启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归朝廷所有,同时取消了封国的官员任命权和赋税征收权。并且规定:诸侯王不得治理民政,只能“衣食租税”,即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至此,诸侯王的地位基本与汉郡无异。更重要的是,经过这次折腾,也为后世那个“推恩令”的施行,奠定了基础。(未完待续)
第十九章 争储——第一节 洗牌()
叛乱被顺利平定了,下边就该研讨一些利益分配问题。
刘启最大收益人,这是无可争议的。整个王朝都是他的,灭掉了对手,坐稳了皇位,还捎带削弱了诸侯王势力,一举多得,成绩斐然。虽然收益较大,但表现的不太明显。毕竟他本身就是“老板”,通常情况下都在给别人涨工资、发奖金,自己收入好坏完全参照企业经营情况。因此,我们也按规矩办事,不在刘启身上做太多研讨。
当然,为了这次平叛,很多人都做出了贡献,但个个列举出来太过繁琐,相信大家也会不愿意看。因此,就对几个主要人员做个简单介绍吧。
首先是周亚夫和窦婴。
应该说,这两个人无疑是主角,虽然我对他二人介绍的并不太详细,但毕竟他们挑了大梁。如果没有周亚夫的谋划和操盘,吴楚大军也许真能跑去洛阳转两圈,甚至汉朝以后的历史真会被改写。如果没有窦婴的全局调动和粮草补给,齐地就不会那么顺利地平定,汉军也不可能沉住气和吴楚大军硬耗。
虽然表现的很出彩,但周亚夫接着干他的“太尉”;窦婴继续干他的“大将军”。也在这个时候,窦婴有了个新封号——“魏其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官”当到他们这种地步,晋升余地不是太大。
官位上没什么体现,但实惠还是捞了不少。一是得了赏赐。挣了不少钱,这是必须的。另外一方面就是影响力提升很多,威望日隆。汉景帝事情,逢朝廷议事,“诸列侯莫敢于亢礼”。
关于他二人的事情随后还有很多,待到那时再一一介绍吧。
第二个需要介绍的是梁王刘武。
刘武死守睢阳,挡住刘濞去路,为周亚夫争取了不少时间,也是顺利平定这次叛乱的关键一环。
刘武也付出了的巨大代价。仅前期荆壁一战,就折了几万人;后守卫睢阳。倾全国之力,一边打仗一边征兵,只要有手有脚能扛的动枪的,都登上了城墙。这一仗。梁**民伤亡过半,偌大的睢阳城,被打成了个穷光蛋。
不过后期收益也挺可观。平叛结束后,他的封地向西、向北延展很多,“居膏腴之地,辖四十余城,皆多大县”。梁国,成为当时最大的诸侯国。更兼朝廷赏赐无数,在不久之后。刘武财资愈丰,势匹朝廷。
第三个要介绍的是齐王。
应该说,刘将闾在这次平叛中功不可没。若不是他困守齐地三个月,刘卬等人早和吴楚大军会合了。况且,他和刘武一样,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然而,他并没得到朝廷的认可。
叛乱被平定后,一些风言风语传到长安。言“刘将闾曾和刘卬等人聚谋,欲为叛”。刘启听闻后。勃然大怒,当即下诏:移兵伐齐。刘将闾绝望了。但他身处千里之外,有口难辩,不得已,在朝廷大军到来前,饮下一杯毒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刘将闾一死,刘启也大为懊悔,毕竟刘将闾在平叛过程中多有贡献。因此,立刘将闾儿子刘寿接任齐王,算是些许补偿。
要说刘将闾是死是活并不重要,他从亮相到现在一直是个配角而已。不过他的死,却给让另外一个人保住了命。这个人就是那个爱搞文学,还擅长搞发明创造的淮南王刘安。
前边介绍过,刘濞造反时,刘安第一个响应。只不过他行事扯淡,被自己的丞相给关了禁闭。不但没造成反,还先行和叛军干了一仗。
要说他的表现,远比刘将闾恶劣的多。刘将闾丧命,他刘安应该也不会太好过。然而例外还是出现了。刘将闾一死,勾起汉景帝一丝怜悯之心,饶了刘安一命,让他继续干他的淮南王,不过封地小了一大片。
扯淡的刘安保住了命,并且原封地未动封地。然而,他那两位对朝廷“忠心耿耿”的兄弟,却搬了家。衡山王刘勃改封济北王(原济北王刘志改封淄川王);庐江王刘赐改封衡山王。
紧接着,汉景帝刘启彻底洗牌,一口气让很多诸侯王都搬了家。甚至参与叛乱的六王的后代,也竟然有了相应的封号(刘濞被列为首犯,其后人未获此项优待)。搬家到不打紧,关键是大家到达目的地后,突然发现,封地大幅缩水。说这些人是诸侯王,实际上很多连郡守都不如。
当然,在这次平叛中,还有很多人都表现的很出彩,比如那个栾布,还有那个韩颓当,还有一个叫灌夫(这个人随后介绍)……由于人物众多,过于庞杂,我就不再一一累述了。只要大家晓得,这些人都升了官,或者有了封号就行了。
搬家的搬家,上封号的上封号。虽然几家欢乐几家愁,但不管怎么说,都忙的热火朝天、不可开交。应该说,绝大部分人是快乐的。毕竟打了一场恶战,死了很多领导,腾出来很多位置。在那个不流行“六十岁退休”的年代里,一下子就出现这么多机会,的确是一件值得快乐的事情。
借着这股兴奋劲,群臣上书:早立储君。
当然,群臣此时提出这个建议,绝不是闲的穷开心,定然有人在幕后操纵。至于操纵的人,其实很容易想到——皇帝。
刘启之所以会来这一手,也是万般无奈。前边提到过,太后窦漪房一心让梁王刘武为储君,而刘启不乐意。更重要的是,刘武在这次平叛中,功勋卓著,声望很高。朝中很多人,也认为此举可行,甚至已暗中向刘武示好。夸张的是,刘武本人也在朝中暗自行动,送礼的送礼,拉关系的拉关系,甚至刘启身边的妃子宫女们都收到了礼物。这种局面,是刘启不愿意看到的。
应该说,刘启很生气,只不过碍于面子没表现出来罢了。
因此,他决定赶在太后行动前,自己先行动手。
群臣上书后,刘启当即表态:国不可无储君。
刘启一生共有14个儿子,3个女儿。到目前为止,刘启至少有9个儿子,因为刘彻是第九子,并且现年4岁。
这么多儿子中,指定个接班人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汉景帝四年夏,皇长子刘荣被立为皇太子。这个业已二十岁的年轻人,被推上了前台。
当然,走上前台的人,不止刘荣一个。栗妃,刘荣老娘,一个胸大无脑,甚至有些脑残的女人,也荣幸地亮了相。(未完待续)
第十九章 争储——第二节 栗姬的运气()
人这辈子,需要点运气,不然的话很难露头。栗姬的运气就很不错。
刘启在认识栗姬前,早就有了老婆——薄姬。这个名字大家很熟悉。对,刘启的祖母也是这么被称呼的。没办法,她们一个姓,当时女孩子不流行取名,只好这么凑合着称呼了。只要大家晓得,此“薄姬”非彼“薄姬”就行了。
但两个“薄姬”之间是有关系的——近亲。这是包办婚姻的结果。说白了,老“薄姬”也学吕雉那一套,为确保娘家地位,也不管窦漪房同意不同意,更不管刘启乐意不乐意,大手一挥,就在自家亲戚里挑选了个孙媳妇。
不管怎么说,有了老婆,自然就得生孩子,这是分内之事。再说当时的刘启还是太子,一天到晚闲的没事干,不在床第之间寻找点乐趣,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在这方面,刘启的确付出了辛勤努力。深耕细种,把自己忙活的不轻,但颗粒无收。时间一久,刘启弄明白了,这是一块盐碱地。
在皇宫中,“无子”,也就什么都没有。这位薄姬的命运,就此注定。
不得不承认,她的运气的确不佳。
一年多后,另外一个女人出现了——栗姬。
栗姬和薄姬不同,出身平民,毫无背景。央视大剧《汉武大帝》中就多少有所体现:栗姬落难时,能够帮上忙的少之又少。说白了。栗家的势力太小。在生死相搏的政治斗争中,毫无根基,难免会吃亏。
虽然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但栗姬却有一个年轻女人做梦都想具备的资本——美貌。据史料记载:艳冠京城,能歌善舞。
这个资本,给栗姬带来了自己的好运。
一次,刘启穷极无聊,私自出去瞎溜达。这一溜达,就碰到了栗姬。
一个身强力壮的成年男子,碰到一个多才多艺的美艳女子。脑子里会想些什么,大家都清楚。
刘启是什么身份啊?太子。未来的皇帝,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种身份,荷尔蒙反应是很容易解决的。
栗姬什么身份啊?民女,除了姿色出众外。就没什么多余的东西可讲。这种身份,乖乖就范也是可以理解的。
就这样,刘启也不讲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干脆利落地把事情给办了。
从古至今,“痴心女子负心汉”这种事层出不穷,早被人大书特书、批倒批臭。刘启倒没那么离谱,他挺负责,也不管祖母和老娘有什么反应,直接把栗姬带回了宫。封为“孺子”(汉朝时,太子妻妾分为三等:妃、良娣、孺子)。
栗姬倒也挺争气,10个月后。就给刘启生了个儿子——刘荣。这还不算完,栗姬再接再厉,接二连三地又生了两个胖大小子刘德、刘阏于。当然,栗姬也就此三个儿子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个儿子的年龄排序,在刘启十四子中位列前三。
也就是说。刘启找接班人,只要按“先来后到”排序。栗姬都将是受益者。
事实情况也确实如此。
刘荣当上皇太子(世称栗太子)后,皇后薄姬的位置就有些抢眼了。毕竟人家刘荣的亲娘健在,而且深得皇帝宠幸,可自己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应该说,自从两年前太皇太后(老薄姬)病逝后,她的日子就愈来愈艰难,身份也越来越尴尬。不仅皇帝的态度冷淡,甚至那些妃子宫女们对她也不屑一顾,“被废”这个话题,早被传的沸沸扬扬。应该说,他是有心理准备的。
随着刘荣身份的晋升,薄姬就开始等待“被废”的诏令。
然而,这份诏令迟迟没能下发。这让薄姬很纳闷,直到有一天她哭哭啼啼把自己的担忧讲给太后时,窦漪房静静地看了她一会,说道:“皇后无过,安能被废?”
这句话打消了她的疑虑。
可这句话却让栗姬耿耿于怀。她本以为随着儿子的晋升,自己也将水涨船高,取而代之,执掌后宫。而太后的这句话,明显给她泼了盆冷水。
但不满归不满,去和窦漪房对阵,她还没那个胆量,也没那份实力。因此,她把满心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然而皇帝的表现就令她失望了。刘启似乎忘了这一茬,根本就没提这回事。栗姬认为是太后在从中作梗,因此暗存不满。但她毕竟在皇宫待这么多年,看的多,也见得广,所以硬生生地把这份不满咽到肚里,不敢有丝毫表露。
事实上,太后的那句话,同样传到了刘启的耳朵里。他的第一反应是:太后对栗姬不感冒。但刘荣这个太子是自己钦定的,绝不能让太后的态度影响“接班人”的合法性。因此,刘启决定用一个变通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
很快,刘启想到了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好办法——让窦家人出任太子太傅。如此一来,窦家人就和刘荣联系到了一起,窦家也就成了刘荣的靠山。将来新皇登基,窦家更将屹立不倒。在某种意义上说,刘荣这个太子,也保障了窦家的利益。而窦家的利益,恰恰正是太后所挂念的事情。当大家成了利益共同体,反对的声音将不会再有,尤其是太后。
想到这一层后,刘启自己就先乐了。
不过“太傅”这个角色很特殊,因为他将影响太子的心性,如果选择不慎,将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个人选,是需要斟酌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启没费多大周折就找到了个合适的人——窦婴。崇尚儒学,心思缜密,立有大功,并且是太后的侄子。这个人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想到这一层,刘启当即下诏:封窦婴为太子太傅,授太子文事。
当这个诏令传进长乐宫后,窦漪房笑了:太子虽然选的差强人意,但太傅还是说得过去的。
而栗姬却不这么想,她认为这样太好过窦家了。因此她找了个机会,在皇帝面前拐弯抹角地说了这么一句话:大将军功高,然太傅多为鸿学之士,此举妥否?
刘启微微一笑,似是而非地答了一句:“此人,是最佳人选。”
事实确如刘启所料,这项人事安排,的确让刘荣暂时坐稳了位置。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迟早会熬出头的。(未完待续)
第十九章 争储——第三节 埋祸()
然而意外还是出现了。{{23''wx}之所以会出现意外,关键在另外一个女人身上。这个女人是馆陶公主刘嫖。
在景帝一朝,刘嫖这个女人是谁都惹不起的。太后的女儿,皇帝的姐姐,在太后耳边说句话,是为尽孝心;在皇帝面前撇撇嘴,是为拉家常。
这个女人工于心计,擅于谋划,说话办事滴水不漏,当时一些晋升无门或犯了刑狱之人,削尖脑袋掏钱说好话,求她帮忙。只要她点头答应,鲜见办不成的事。可一旦得罪了她,就自认倒霉吧,不把你家搞的天翻地覆、鸡犬不宁,那不算完。
夸张的是,她还有很厉害的一手——进献美女。经她介绍进宫的女人,绝非三五个。并且个个妖艳异常,深得刘启欢心。
身兼太后宠爱和皇帝纵容,这个女人有着令人难以估量的实力,只要有点脑子的人,都不敢去招惹她。就连陶青、周亚夫、窦婴这些朝廷大佬,还要礼让三番,别提他人了。
然而,栗姬却招惹了她。
实际上,栗姬对刘嫖的不满也不是三天两天了,缘由是刘嫖经常拉皮条,往宫里送女人。这么多年来,在后宫争宠之事上,本就让栗姬费尽心机。现在,随着妖艳美女越来越多,刘启对她的关注度就愈来愈少,引得栗姬醋意大发,极为愤懑。但忌惮刘嫖的实力,没敢有丝毫表露。而现在,她终于不愿再忍了。
她之所以有了底气。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