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跌眼镜。
因为还没等栾布大军开到临淄城,刘卬等人竟然自动自发的退兵了。
这次平叛简直太顺利,顺利的让栾布半天没回过神,用手掐了掐自己的老脸,才相信这是真的。(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第十八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三节 刘卬的结局()
也许有人会疑惑,刘卬兄弟四个不是在造反吗?现在汉军来了,怎么着也得打一阵才是道理,傻不拉几地退什么兵呀?
问题是他们不得不退。关键原因就是路中大夫的那一声吼。
路中大夫信口胡扯的那句“周亚夫率军百万前来救齐”,在叛军中早已传的沸沸扬扬,人心惶惶,隔三差五有人溜号。这种局面,本就让刘卬很难控制,虽然开了不少会,做了一些思想工作,但效果不佳,大家一直认为刘卬是在忽悠人。甚至刘雄渠、刘辟光、刘贤三位兄弟,也开始觉得他不怎么靠谱。
这让刘卬很头疼。
他本想饿死刘将闾,然后一雪前耻,真相大白。但刘将闾的生命力很顽强,被围了三个月,依然生龙活虎。
这让刘卬很失望。
就在此时,“汉军将至”这条消息传来过来,叛军炸了锅,原来是个别人溜号,现在是成群结队逃窜。
要说出现这种局面也是可以理解的。
造反,本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并且名声不好。大家跟你干,除过混口饭吃外,还希望能有个高收益、高回报。
但刘卬就不怎么靠谱了。带着大家在冰天雪地里喝了三个多月冷风,挨饿受冻还憋屈,本就窝了一肚子火。现在可好,“百万汉军将至”,再跟你混下去,别说高工资,脑袋能不能留住都成了问题。
到了此时还不散伙。简直就是傻蛋。
如此一来,大军彻底散了。刘卬已没有能力再控制这个局面,目光呆滞地颓坐在案前。
当初不撤兵。是害怕大军一退而彻底崩盘。然现在,大军已然崩盘,似乎已没有了可选择的余地。再待下去,就这个局面,别说围城了,刘将闾不跑出来找他麻烦已经很不错了。
刘卬绝望地看了一眼临淄城后,拨转马头。返回了自己的封地。当然,刘雄渠、刘辟光、刘贤这三位兄弟。也有着相似的心境和经历。
刘卬等人前脚刚走,栾布大军就开了过来。
如此轻松惬意的平叛工作,让栾布半天没回过神。他还真没想到,刘卬等人会如此扯淡。竟然搞了这么一处。
回过神的栾布没做停留,率领大军直扑刘卬而去。
而此时的刘卬,正在忙着秀下限。
刘卬跑回封地后,开始了他无厘头的表演。大冬天,光脚赤膊,坐草席上喝着冷水,给老娘请罪。老娘骂一句,他喝两口冷水。等老娘骂累了,他也喝饱了。
他刚把自己灌饱。儿子刘德走过来,还说了一段话——“汉军远道而来,业已疲惫。正是袭击的大好时机。儿子愿整顿残兵,迎面而击。若不胜,可逃亡大海。”不得不承认,刘德还真有点造反的天赋,最起码要比他老爹强出很多。
可刘卬疲惫地抬眼看看儿子,长叹一声。绝望地说道:“军已涣散,不可再用了。”然后摆了摆手。把儿子撂过了一遍。
刘卬不准备造反了,也没准备逃跑,留给他的似乎只剩下一条路——死。要说“死”也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一杯毒酒就可了账。
可刘卬却迟迟下不去手。
就在此时,汉军到了。
率先跑到的是功高侯韩颓当。
这位韩颓当大家很陌生,但他老爹却很熟悉,因为我在第一卷中做过介绍——韩王信。前边提到过,这个人实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重名,为了容易区分,照搬史料,给他起了这么个名字。
也许有人还记得,刘邦闹革命时,韩王信表现抢眼,被封为韩王。刘邦称帝后,鉴于韩地位置关键,就让韩王信搬到了山西太原。
搬来没多久后,匈奴南下,把韩王信给围了起来。韩王信忙向刘邦求援,可刘邦却告诉他“再顶一阵”。万般无奈之下,韩王信派人去和匈奴单于冒顿谈判,把冒顿结结实实忽悠了一顿。
顶了一段时间后,刘邦来了,匈奴人走了。可由于韩王信和冒顿搞过谈判工作,因此刘邦对他大起疑心。不得已,韩王信带着全家老小投奔了匈奴。
在匈奴的颓当城,老婆又给他生了个儿子,就地取材,起名为韩颓当。实际上,他的大儿子刘俱也同时得了个儿子,取名为刘婴。
既当了爹又当了爷,按理说韩王信应该是快乐的,但他却快乐不起来。因为,冒顿架空了他。
再后来,他被派上了前线,死在了参和(山西高阳南)。
韩王信一死,韩家人的日子过的更加艰难。挨饿受冻、忍气吞声,终于有一天,他们忍受不了了。汉文帝十四年,成年后的韩颓当和韩婴带领自己的部署,返回了汉朝。
韩家人归来,汉文帝刘恒给予了高度重视,当即封韩颓当为功高侯,韩婴为襄城后。
这次栾布平齐,四处征兵,韩颓当就跟了过来。并且他表现的可圈可点,史料给了个评语——功盖诸侯。
现在,该轮到他表现了。
韩颓当到胶西后,派人给刘卬送了一封信。内容如下:奉召诛杀不义之人……投降者无罪,恢复原有爵位;不降者全部诛灭……至于如何处置你,就看你怎么表现了。
在威逼利诱下,刘卬竟然傻着脸看到了一丝生机。
他准备投降。
真不明白他是咋想的。从古至今造反作乱,若兵败,似乎只有一条路可走,没道理让你闹了一阵后,还能平安无事。高兴了造反,不高兴了投降,这种兵痞式混法,似乎只有王朝末年才容易出现,犹如明末时的张献忠。而刘启一朝,还是汉王朝的初期。在此时想用这个方法糊弄朝廷,好像不太适用。
刘卬来这一手,真不知道他的脑袋是咋长的。
思想决定行动。刘卬当即动身,肉袒汉营请罪,还对韩颓当说了一段话,其中有这么一句——“卬守法不慎,惊扰百姓,害将军辛苦远来。”
按刘卬的说法,自己根本就没造反,只是不小心犯了法而已。他能把自己的造反事业形容的如此轻松,真是个“偏才”。
韩颓当白眼一翻,问道:“奇了怪了,你们辛辛苦苦打了三个多月仗,只是‘守法不慎’?”
这的确不太好抵赖,毕竟事实摆在那。刘卬瞪着眼想了半天,终于找到了个借口,“晁错不义,侵夺诸侯,担心他败乱天下,所以七国发兵,只为诛晁错而已。现在晁错已见杀,所以我就谨慎收兵。”
韩颓当还没见过这么无耻的人,睁眼说瞎话根本不用打草稿。他鄙视地看了一眼爬在地上的刘卬后,不屑地反问道:“就算晁错不义,你为何不向圣上进言?既然是诛晁错,为何去攻打齐王?”
刘卬语塞了。是啊?我他妈为什么不西进去和刘濞会合,反而和刘将闾干了三个月架?这不是闲得找抽嘛。
而此时,韩颓当已从袖中抽出了一份圣旨,抑扬顿挫地告诉傻愣着的刘卬:你应该去死。
刘卬绝望了。闹出了那么大动静,竟然还准备活命,真是闲的没事干,跑出来自寻其辱。就在他懊悔不已时,有人早为他乘上了一杯毒酒。刘卬颤抖地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好了,就这样吧。刘卬蹩脚的表演就到此结束了。
应该说,刘卬并不寂寞,因为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已在阴阳路上等他了。
这个人,心气很高,目空一切,说起话来人模人样;但脑子简单,能力很差,办出来的事不敢恭维。他自认为是个人才,事实上,他什么都不是。
这个人,我无话可说。(未完待续)
第十八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四节 顽强的人()
栾布兵不血刃平定齐地后,休整了一段时间后,调转转马头,向西进发,目的地——邯郸。
倒不是栾布老爷子在瞎跑,只是那里住了一个人——赵王刘遂。
事实上,早在栾布离开荥阳四处招兵买马时,有个人已先行赶去了赵国,并且从窦婴身边带走了四万人。这个人叫郦寄。
郦寄没什么出奇之处,名声也不算太好。只不过,他有一个很牛气的老爹——郦商,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大伯——郦食其。
实际上,我在诛除吕氏那一节中,郦寄是亮过相的。也许有人还记得,吕雉死后,吕禄、吕产掌控京城南北大营,周勃等人想个中取事,却苦于手中无军。最终陈平想到了一个很缺德的办法——绑架郦商,勒令郦寄去全吕禄交出兵权。
郦家父子之所以会有如此“荣幸”,是因为他们和吕家人关系密切,尤其郦寄,更是吕禄的挚友。
老爹被绑了票后,郦寄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去忽悠吕禄。幸运的是,吕禄脑子不太好使,竟然真的交出了兵权。随后的事情大家也很清楚——吕氏被灭,刘恒称帝。
应该说,在诛吕事件中,郦家父子是有大功的,虽然很被动。既然如此,应该会受到一些礼遇,得到大家尊敬,赚取一个好名声。而事实并非如此,大家既没对他心存感激,反而纷纷指责他们出卖朋友。
郦家父子无语了。
当年。老郦商在郁闷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老爹一死,郦寄子承父业,继续在人们的鄙视和指责中苟且地活着。
这口窝囊气。一憋就是二十六年。
这二十六年来,他一直希望找个机会一血前耻,可发都熬白了,却久久不得。就在他几乎绝望时,机会突然降临了。
七国之乱骤然而起,郦寄亢奋异常,主动请缨。愿去平叛。
鉴于他老爹在战场上曾有过的优异表现,刘启相信“虎父无犬子”。令他随军出征。
他陪伴的对象是窦婴。
在荥阳,郦寄建议尽快出兵赵国,防止刘遂南下与吴楚会合。
窦婴点了点头,最终下血本拨一半兵力交给他。去找刘遂打架。
按窦婴的最初想法:待郦寄先行平定赵地,然后东进,会合栾布,共同灭掉刘卬。
窦婴的想法自然不错,毕竟栾布目前还是光杆司令,打发他自谋生路拉兵力,只求他能骚扰一下刘卬,减轻刘将闾的压力,免得这位齐王兄弟过早歇菜。让栾布凭一己之力灭掉刘卬。那是窦婴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可局势的发展却大出窦婴所料。
郦寄初期顺风顺水,把大军一直推进到邯郸城外。可到这里后,遇到了个难题——攻不下。无论郦寄怎么敲打。就是进不去。没办法,他不谋而合地想到了刘卬的那一招——围城。把邯郸城里三层外三层围住后,本着把刘遂饿死的决心,沉着气住了下来。
郦寄受阻,让窦婴大失所望,而栾布的表现却让窦婴眼前一亮。虽然他知道七十多岁的栾大爷有能力。但却没想到会有这么牛,月把地竟然组建了个八万大军。更夸张的是。跑到齐地旅游一圈,竟然兵不血刃地灭掉了刘卬等人。这办事效率,的确不是盖的。因此,窦婴下令,栾布就地休整,确保革命果实,免得齐地再乱。
栾布歇了十几天后,又受到了一条军令:挥师邯郸,会合郦寄干掉刘遂。
就这样,栾布动身了。
现在的窦婴,对栾布寄予绝对的厚望,他甚至相信栾布一道,刘遂定将手到擒来。真若实现这个目标,汉军将有足够的实力,去和吴楚联军决战。
而令窦婴没有想到的是,他又一次失望了。
因为栾布千里迢迢把大军开到邯郸后,也没能攻进去,除了把邯郸城围得更严实外,并没产生什么奇效。
至此,窦婴充分理解了郦寄。借用电视剧中的一句台词:不是*无能,只因共军狡猾。
刘遂的确挺狡猾。
刘遂实际上很有一套。刘濞写的那篇檄文传到赵国后,刘遂当即相应,宣布起义。砍掉一些人,然后慷慨陈词讲了一番话后,安安静静地坐了下来。
但刘遂并非什么都没干,开完誓师大会后,当即派兵把常山、河间两郡收了回来(原属赵地,后被朝廷单独设郡)。
紧接着是大举征兵征粮。
首先说征兵。刘遂把户籍簿翻看一遍后,在全国做了总动员,把能扛枪的男丁全部汇集一起,凑足了六七万人。还颇有创意地搞了个梯队建设,谁管冲锋,谁管守城,谁管后勤补给……安排的头头是道。
然后是征粮。刘遂的征粮工作也做的很有效,办法很简单——抢。不过刘遂颇有一套,本着“兔子不吃窝边草”的原则,把周边郡县、诸侯的粮仓洗劫一空,并且全部拉进了邯郸城。
准备的差不多了,按理说应该出发了,毕竟自己是在造反,窝在家里也不是个事。可刘遂偏不,接下来的工作是修城墙。本着在老家长住的决心,刘遂转行当了包工头,亲自带队,认真负责地盖起了房,把邯郸城整的又高又厚。纵然如此,还不放心,竟又在城内设城,硬生生地修了个内城。
到现在,属下们算是整明白了。这位老兄造反,并不准备跑远,看似只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折腾。
当一切准备停当后,郦寄来了。
要说郦寄并没带多少人,四万而已。可在进军初期,依然把刘遂打的丢盔弃甲。
这也好理解,毕竟郦寄子承父业,干武将已经很多年了,实战经验丰富。并且,刘遂前期的布局也很有问题。刘遂初闻汉军将至,采用了一套“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式,把赵军分散布局,胡椒面一样均匀撒开。如此一来,在各个分布点上却处于弱势。更重要的是,郦寄毕竟带来的是正规军。而刘遂则事起仓促,召的很多人都是初次扛枪,战斗力自然要打些折扣。
眼看郦寄越来越近,刘遂连忙派人去匈奴求援。军臣单于答应的挺干脆,可就是迟迟不发兵。
刘遂急了。他终于弄明白了一句话——“靠别人不如靠自己”。不得已,他下令各处守军向邯郸聚拢,决定握紧拳头和郦寄干上一架。
刘遂的这个套路,的确让郦寄遇到了麻烦。在邯郸城外,刘遂守了一阵,让汉军无可奈何;后来又冲了一阵,可他也拿郦寄毫无办法。
就这样,双方就这样僵持了下来。
就在双方打打停停,不可开交之时,栾布终于到了。有了栾布这股生力军,汉军实力翻翻,士气大震,结结实实把刘遂围了起来,轮番敲打。
这一交手,大家才发现,刘遂的确有先见之明,前期抢粮食、修城墙工作还真没有白干。任郦、栾二人如何折腾,硬是奈何不了刘遂。
郦、栾现在充分体会到了刘卬曾有过的心境。不过他俩更过分,一口气把篝火晚会开了十个多月。
由此可见,刘遂孤守一城,能硬生生闹这么长时间,真不得不让人佩服。
值得一提的是,刘遂还并非是饿死的,而是淹死的。因为郦、栾二人也觉得很丢人,连吴楚联军都被灭的一干二净了,他俩还在刨城墙。再这样弄下去,就成笑柄了。
不得已,两个老头改行成了包工头,不惜财力物力,硬是挖了条人工河,把黄河水引到了邯郸城外。直到水漫邯郸,刘遂才宣告结束。
当然,这已是吴楚联军被灭掉六个多月以后的事情了。(未完待续)
第十八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五节 梁王的痛苦()
这次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