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天道将邓艾设定成流落到洛阳的原因。
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曹操攻下荆州之后,便强行将当地人民北迁,此时的邓艾及其母亲、族人便被曹操强行迁到汝南作屯田民,说白了就是当农民,而且因为邓艾所在的家族已经没落,年幼的邓艾一开始还是成为了放牛娃,刘鑫觉得这也是邓艾现在之所以会被天道安排选择从事农业的原因了。
不过邓艾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决心通过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当然了,刘鑫也觉得这是后人为这些前人“脸上贴金”的说法,毕竟像很多出生贫困的历史名人,后世为其著书立说的人都会加上这么一句话。。。
话归正传,在邓艾十二岁的时候,又随母亲来到了颍川,读到已故太丘长陈寔(也就是陈实,如今已经被天道错认而送到益州去了,刘鑫想到这里都忍不住腹诽道,十有八九是因为天道认识到了这个错误,所以发现以后邓艾已经不可能看到陈实的碑文后,因此才会把邓艾提前安排到自己手下的吧)碑文中的两句话——文为世范,行为士则。
所以邓艾欣然向慕,于是将自己命名为邓范,字士则,不过后来因为宗族中有与他名字相同者,遂改名为邓艾。
因为在屯田民中,有才学的人很少(毕竟大部分都是农民,只有很少数像邓艾这种没落的世家子弟),所以邓艾凭其才学被推荐为典农都尉学士,因此可以担任典农都尉的佐、干等下级官吏(说道这里也算是简单的科普一下,在华夏古代的官与吏是两种概念,简单的来说就是有没有事业编制的问题,以一个县城为例子,只有县令,县丞,县尉,主薄四个属于官员,其他的都属于吏,没有品级,当然了,在三国时期是没有品级之分的,都是按照官职认定地位,所以大家也没有看到《三国演义》中出现某某是几品官员的说法),以后如有劳绩还可能逐步升迁,这对于出身卑微的人来说,也不失为一条改换门庭的进身之路(继续科普,在唐朝之前吏是有机会慢慢升级为官的,不过唐朝之后就基本断绝了吏的升迁之路,不过吏一般都是可以世袭的,所以有的吏在当地的声望会比一些“空降”过来的官员还要高,这也是明清时期出现胥吏之害的原因了)。
但是因为邓艾口吃,当时的典农都尉认为邓艾不适于担任重要职务,便指派邓艾充当做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而同郡的一位长者见其家贫,经常资助邓艾,而邓艾开始时没有表示感谢,一直等到日后邓艾发达之时,邓艾在准备报答这位长者的时候,才发现这位长者已经因为没有续命之法而去世了。。。
而邓艾当时已经开始喜欢军事方面的书籍,并且每次见到高山大川,都要在那里勘察地形,指划军营处所,因此遭到了别人讥笑,不过邓艾也不介意。
当时,出身贫寒的屯田部民要出人头地谈何容易,就算是邓艾出身于一个没落的世家大族,邓艾也是平淡地过了近二十年,后来总算靠着资历当上了典农功曹,帮助管理屯田。
不过在这个时侯,邓艾终于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转折点,有一次邓艾上洛阳去呈报屯田情况时,有机会见到当时已是太尉司马懿,司马懿很赏识邓艾的才能,征召邓艾为太尉府的掾属,后升任尚书郎。
遇到司马懿,可以说是邓艾一生的重大转折,当时魏国正准备在东南一带进行屯田,积储军粮,以准备对付吴国所需要的军粮,因此就派邓艾负责前期的视察工作。
于是邓艾从陈县、项县一直巡视到寿春,经过前期细致的考察,邓艾提出了两项重要建议:第一,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以便灌溉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疏通漕运;第二,在淮北,淮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军屯。
司马懿在听闻了邓艾的建议后,表示非常满意,采纳并实施了邓艾的建议,于是从正始二年(也就是公元241年)开始,魏国在淮南、淮北地区广开河道,大举屯田,北以淮水为界,自钟离以南,横石以西,至沘水源头之间的四百多里范围的土地上,五里设置一个军屯营,这些军屯营每营六十人,一面屯田,一面戍卫。
同时,淮阳、百尺两条河渠也拓宽了,从黄河引水注入淮水和颍水,颍南、颍北修成了许多陂田,淮水流域挖掘了三百多里长的水渠,灌溉农田二万顷,从而使淮南、淮北连成一体。
于是几年之后,从洛阳到寿春,沿途兵屯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出现了一派繁荣富庶的景象,从此淮水流域的水利和军屯建设得到飞速的发展,魏国在东南的防御力量也大大加强,每当东南有战事,大军便可乘船而下,直达江淮,这让魏国在战备方面比蜀国和吴国都高出了几个档次,刘鑫也认为这是魏国之所以能强于吴国与蜀国的最大原因。
当然了,邓艾在军屯这些内政方面建树颇多,但是邓艾可没有忘记过自己想要在军事方面获得成就的决心,因此邓艾选择了来到魏国西南防线与姜维对峙,并且在多次与姜维的对抗中不落下风。
在这期间,邓艾还参加过对吴国的多次战役,以及转任过汝南太守等职位,最终又回到了魏国的西南战线上,并且与钟会一同伐蜀。
这年十月,邓艾趁着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时,率军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南出剑阁两百多里,钟会也派部将田章等部跟进。
邓艾率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鱼贯而进,越过近七百余里毫无人烟的险域,在这途中粮运不继,曾多次陷入困境,部队在走到马阁山,道路断绝,一时进退不得,而已是六十高龄的邓艾身先士卒,用毛毡裹身滚下山坡,因此邓艾才能率军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迫降守将马邈,然后在绵竹击杀了蜀国卫将军诸葛瞻,也就是诸葛亮的儿子。
在蜀国绵竹陷落之后,蜀军全线崩溃,邓艾便乘胜进击,一鼓作气攻陷雒县,逼近成都,蜀后主刘禅惊恐失据,感到大势已去,便在主降派劝导下,派人送上皇帝的印绶,并写信到邓艾那里请降,于是邓艾率军入主成都,蜀汉政权从此灭亡。
虽然灭亡蜀国,邓艾可谓是居功至伟,但是在巨大胜利面前,邓艾头脑就有些不冷静,邓艾擅自循东汉将军邓禹以前作法,直接以天子的名义,任命大批官吏,邓艾拜刘禅行骠骑将军、蜀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对蜀国群臣,则根据其地位高低,或任命他们为朝廷官员,或让他们领受自己属下的职务,并且邓艾还任命自己的亲信手下师纂兼领益州刺史,任命陇西太守牵弘等人兼领蜀中各郡郡守,还派人在绵竹把作战中死亡的战士跟蜀兵死者一起埋葬,修筑高台作为京观,用以宣扬自己的武功,也是因为这些原因,最终导致了钟会借此诬陷邓艾,邓艾最终从大功臣成为了阶下囚,在洛阳被杀。
没错,刘鑫这次提前召唤出来的这个三国历史人物,就是那个与钟会一同入蜀,导致蜀国覆灭的邓艾,而如今也不知道是历史的巧合,还是某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天道的恶趣味,在刘鑫一开始召唤出姜维之后,天道就又给刘鑫送来了钟会,而现在可好,天道又把邓艾提前召唤出来了,这下蜀国灭亡的三大人物——姜维,钟会,邓艾,刘鑫都给凑齐了,刘鑫都开始怀疑按照天道一向不靠谱的性格,会不会给这三个人添加一个新的buff——当姜维,钟会,邓艾同属于一支军队的时候,这三人的属性上涨百分之十。。。
411章 典农校尉()
刘鑫不由得一拍脑袋,叹了一口气,自己这运气还真是不错,竟然能够抽到邓艾提前来帮助自己。
虽然邓艾大器晚成,但是邓艾好歹也是一流级别的三国历史人物,而且还属于那种全方位型人才,不论是在政治方面还是统帅方面,邓艾都能够占据一席之地。
当然了,最重要的还是那句苏佳提到的那句话,邓艾对于刘鑫接下来的计划有着极大的帮助,而刘鑫接下来的计划,自然就是喜闻乐见的“种田”计划,毕竟根据刘鑫与苏佳的研究,以及对于天道的恶趣味的了解,刘鑫与苏佳都认为自己差不多还有一年左右的缓冲时间,基本上一年之后刘鑫就必须想办法让黄巾起义这个事件开始了,毕竟刘鑫也不想等到汉灵帝驾鹤西去之后,再来应付这场黄巾起义,所以刘鑫与苏佳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那就是不论情况如何,刘鑫都会在一年之后逼迫张角发起黄巾起义,并且赶在汉灵帝驾鹤西去之前平定黄巾之乱。
所以对于刘鑫来说,如今自己只剩下一年的“种田”时间了,虽然刘鑫手上有着不少好东西,无论是作物种子还是农业工具,刘鑫手上可都有着超越这个时代认知的好东西,绝对能够甩开这个时代的其他诸侯好几条街。
但是这个时候,问题来了,因为时间紧急,加上之后还要为了统一混乱的大汉打下粮食基础,所以屯粮在刘鑫看来是势在必行的事情,因此经过长时间的谈论,刘鑫与苏佳都已经商量好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在刘鑫离开洛阳返回益州时,就开始实行三国历史上魏国后期的军屯制度,既邓艾在历史上所推行的军屯制度,每一个地区设置一个军屯,一个军屯按照当地情况驻扎数量不等的士兵,这些士兵半兵半民,平时负责进行屯田耕种,如果当地发生匪患或者是叛乱时,这些军屯里的士兵就能快速集合起来剿灭这些贼人叛徒,当然了,当发生大规模战争时,这些军屯里的士兵也能够快速反应,直接带着按照命令奔赴前线,比传统的部队要反应迅速的多。
当然了,这军屯制度在刘鑫看来还是有些缺陷的,和几百年后的唐朝所推行的府兵制度对比起来有些不如,毕竟说到底,府兵制度算是军屯制度的终极进化形式,平时负责耕种自己的土地,每年按照一定的轮次前去参加训练与防卫工作,到了战争时期也会“点选”府兵参加战争,当然了,最重要的还是府兵的武器属于自备,君王只需要给他们提供土地与功勋就好了。
不过刘鑫也和苏佳讨论过这个问题,能不能在益州实行更加先进的府兵制度,结果自然是不能,因为步子迈的太大容易扯着淡,益州这么一个小地方并不适合实施府兵制度。
原因很简单,首先是益州的人口问题,按照府兵制度的方法“点选”府兵,基本上都是一户人选出一名府兵来,虽然刘鑫不知道益州总共有多少户人,但是刘鑫找黄权问了一下成都城内有多少户人,黄权给出的答案让刘鑫十分无语——成都城内一共也就五百户左右。
为什么偌大的成都城内只有五百户人口左右?毕竟按照刘鑫之前的计算,成都城内应该有两三万人左右才对,刨除一些流动人口,成都城内的人口至少也在两万人左右。
按照五百户来计算,成都城内这一个户口上就有四十人左右,这明显是不正常的。。。才怪,这在黄权看来倒是非常正常,因为成都城内有着一半左右的人口都是属于黑户,而这些黑户都附属于各个成都城内的世家大族,作为这些世家大族的下人与佃户,而这些洛阳城内的世家大族往往都是一个户口上有着上百人,尤其是蜀郡张家的户口上直接有着两百多人,因此才导致了整个成都城内也就五百个户口左右,甚至可能更少。
毕竟这些年来,大汉纷乱不断,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导致了大量的普通百姓流离失所,从而让他们在当地的户口“注销”,这些“黑户”要么逃到深山老林里面去,要么就被那些世家大族们收留藏匿,让这些“黑户”成为世家大族们的奴隶。
刘鑫也明白这个道理,也知道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非常麻烦,毕竟在大汉这个时代,人口才是最宝贵的财富,那些世家大族在收留这些“黑户”的时候,也顺便兼并了这些“黑户”的土地,因此这些“黑户”本该上交国家的赋税都交给了那些世家大族,由此可见世家大族是不可能主动放弃这些“黑户”的。
刘鑫想到这里,就忍不住想到了三国时期结束的时候,晋国统计出来的全国数据中,人口数量比起汉灵帝时期锐减了八成以上,完全就是不合理的数据,毕竟虽然有着长达几十年的战乱,天灾人祸也不少,但是也不可能导致失去这么多的人口,所以再联想到晋国那些世家大族夸张的土地兼并,以及世家大族的空前强盛,因此刘鑫可以猜测到,晋国时期的“黑户”数量甚至比那些在户的人口数量还要多!
因此,这也是刘鑫之所以会接受天道给自己“拯救苍生”的任务,毕竟对于刘鑫来说,天道统计出来的“死亡人口”至少有一半左右的水分,这就相当于刘鑫一开始就完成了一半左右的任务进度,所以刘鑫觉得自己优势很大。
所以如果实行府兵制度的话,一户人口点选一名府兵,那么以成都举例子,成都城内最多点选出五百名府兵,而且这五百名至少会分成两班来进行轮换,这和现在成都城内的一千名官军分为两班进行乱换相比,直接锐减了一半的兵力,这对于刘鑫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至于让那些世家大族们“良心发现”,决定将这些世家大族藏匿的“黑户”都放出来重新成为大汉的在户百姓,刘鑫只能表示“呵呵一笑”,这不是在开玩笑吗,谁会放弃自己的利益?
所以刘鑫可以肯定,如果在益州实行府兵制度的话,刘鑫就算是一个户口点选两名府兵,在益州也就能够征召出一万名府兵左右,而现在根据黄权给刘鑫的数据,益州地区的官军总兵力在三万人到四万人左右,如果再加上像城卫军之类的部队,益州总共有五万人左右的部队才是。。。
至于第二个原因,就是府兵制度的两大特色——第一也是由府兵自备武器装备,每一个小队的府兵还得准备各种后勤物品,比如一头用来运输自己行李的毛驴之类的,这可不是一笔小钱啊;不过这就要靠府兵制度第二个特色,那就是给予这些府兵的家庭足够数量的土地,而且减免赋税,并且还会给予这些府兵更好的晋升通道,从而让这些府兵拥有更高的士气。
但是现在的问题也很明显了,那就是刘鑫虽然成为了益州刺史,但是实际上能够控制的地区也就是成都附近,最多再加上一个雒县罢了,然后再加上益州的地形原因,以及原有的益州土地格局,刘鑫能够动用的土地十分有限,连一百名府兵的土地都给予不了,更何况现在的这些普通府兵,也没有足够的金钱来武装自己,所以刘鑫不得不承认,这府兵制度根本在益州就行不通。
所以刘鑫也只能退而求次,选择了邓艾提出并完善的军屯制度,因为这一制度不得不说非常适合现在的刘鑫,刘鑫可以直接将如今益州现有的官军全部打散,其中比较精锐的一部分益州官军就可以转职为益州的第一批职业军人,由刘鑫从洛阳带回来的精锐御林军负责带领训练,组建益州乃至大汉的第一支职业军队,刘鑫都已经准备好了组建一万人左右的职业军队所需要的各项后勤需求了,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士兵的俸禄。
至于那些没有成为益州第一批职业军人的益州官军,自然就被转化为益州屯田兵了,刘鑫会付出一定的代价来从益州的那些世家大族手上来“换取”一些土地出来设置为屯田兵的屯田营地,而且这些屯田兵的赋税会比普通的农户至少低上一半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