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成都回三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成都回三国- 第1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过刘鑫毕竟是一个穿越者,刚到大汉也就一个来月的时间,淳于琼便只能打听到刘鑫已经公开了的那些信息,比如刘鑫能够使用非常神奇的法术,拥有大量的西域珍宝,以及刘鑫周公弟子,淮南王后裔的身份。

    在得到了这些消息之后,本来待在颍川家中的淳于琼,突然得知刘鑫将要前往洛阳面圣,淳于琼便抱着碰碰运气的心态前往洛阳,毕竟自己的好友逢纪正好因为走亲戚也到了洛阳,而另外一个好友袁绍也在洛阳服丧,自己正好可以去洛阳与旧友重逢的时候,或许还能一睹刘鑫真容,看看这个刘仙师是不是真的有三头六臂。

    结果一念成真,淳于琼没想到自己的好朋友袁绍竟然与刘鑫成为了结拜兄弟,而且还在帮助刘鑫招揽逢纪,想让逢纪为刘鑫效力。

    想到这里淳于琼就有一种莫名的期待,万一袁绍开口为刘鑫招揽自己的话,自己该是答应呢还是拒绝呢?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当然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淳于琼入座之后,袁绍与逢纪都很默契的没有再提刚才的事情,就好像袁绍从来都没有招揽过逢纪一样。

    淳于琼表面上依旧与袁绍和逢纪谈笑风生,谈天说地,聊着一些有的没的,心里却在暗暗叹息,看来自己是自作多情了。

    想想也是,逢纪好歹也算是一方名士,曾经在袁绍出任县令时,逢纪就担任过袁绍的副手,两人的关系一直很不错,现在袁绍与刘鑫结为兄弟,向刘鑫推荐逢纪也在情理之中。

    至于淳于琼,虽然与袁绍的关系也是挺不错的,不过因为家族的缘故,淳于琼一直在颍川为官,声名平平,甚至可以说是平淡无奇,袁绍没有向刘鑫推荐自己也是很正常的。

    不过,淳于琼认为自己还算有点能耐,至少熟读兵法,曾经多次带兵剿匪平叛,战绩都还不错,尤其是去年的那场农民叛乱,大约有一千五百名农民叛乱军在贼首的带领下想要攻打县城。

    淳于琼在得知消息后,果断选择了以攻代守,带领着三百官军伏击了人数在一千左右的叛军主力,在大破敌军之后,淳于琼果断的决定趁胜追击,直接攻打叛军的老巢,打了叛军一个措手不及,淳于琼亲手斩杀了贼首,平定了这场叛乱。

    总而言之,淳于琼觉得自己与逢纪虽然是一文一武,但是自己的能力应该不亚于逢纪,能起到的作用甚至能超过逢纪才是。

    所以淳于琼就在想,是不是袁绍在洛阳呆的太久了,已经忘记了自己的能力,所以才没有向刘鑫推荐自己?!

    事实也的确如此。。。

    在袁绍看到淳于琼的时候,这才想起来自己在向刘鑫推荐人才的时候,好像把这个好朋友给忘记了。

    袁绍自然是知道淳于琼的统帅能力,是大汉新一代的帅才(三国时期名将众多,但是真正能算的上帅才寥寥无几),有很多人认为,淳于琼只要假以时日,便能达到朱儶皇甫嵩等人的高度,皇甫嵩也曾经夸奖过淳于琼的底子很扎实,只差积累到足够的实战经验。

    昨天袁绍虽然是向刘鑫推荐人才,但袁绍也有和曹操一样的顾忌,那就是担心自己推荐太多的人才,会引起刘鑫的反感,认为自己推荐这么多的人才,只是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主的小团体。

    毕竟自己与刘鑫虽然是结拜兄弟,但是现在自己选择了为刘鑫效力,那么刘鑫又是自己的主公,那个主公想要看到自己的手下搞小团体呢?

    所以,袁绍潜意识里将淳于琼给排除在外了,首先田丰与沮授的能力实在是太出众了,与自己的关系也非常不错,而且在忠诚度方面绝对有保障,所以袁绍果断的选择举荐田丰与沮授。

    而逢纪的能力虽然比不上田丰与沮授,但是逢纪的人际交往能力可是一绝,几乎能和任何人成为朋友,在这一点上田丰与沮授加起来都赶不上逢纪,所以袁绍才会选择推荐逢纪,毕竟逢纪能够起到调和的作用,能够让田丰与沮授这两个“书呆子”更好的融入刘鑫的势力之中。

    事不过三,因为已经推荐了三名人才,所以袁绍便没有再想其他人的了,于是乎就把淳于琼给忘记了。

    当然了,这些事情淳于琼是不可能知道的,不过有些不甘心的淳于琼,或者说是有心在刘鑫手下效力的淳于琼,开始在聊天时,向逢纪与袁绍,嗯,淳于琼的重点还是向袁绍讲述自己是如何以弱胜强,靠着三百官军打败了五倍于自己的叛军。

    袁绍听罢之后,便有些后悔没有将淳于琼推荐给刘鑫了,不过袁绍也不敢自作主张,擅自代替刘鑫招揽淳于琼,所以袁绍只能选择将此事记在心中,打算等今晚见到刘鑫的时候,再厚着脸皮向刘鑫推荐淳于琼。

    当然了,袁绍这时也不敢开口招揽淳于琼,毕竟自己在这里成功招揽到了淳于琼,结果刘鑫又不看好淳于琼,拒绝了自己的推荐,到时候那就有些尴尬了。

    所以,袁绍并没有对淳于琼有所表示,而是扯开话题,开始说起了刘鑫的事迹,这就让淳于琼有些泄气了,看来袁绍并没有向刘鑫推荐自己的打算,自己是没有机会在刘鑫手下效力了。

    说实话,经过袁绍的介绍(也可以说是吹捧),淳于琼是真的想为刘鑫效力。(未完待续。)

第二二九章 有想法的淳于琼() 
归根结底,淳于琼也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

    淳于琼虽然出生于世家,一直以来都受到过不少的赞扬,认为淳于琼日后必成大器,能成为大汉名帅,甚至位列三公也不是问题。

    但是淳于琼心中倒是看得很透彻,自己虽然有着一定的能力,但是如今天子可谓昏庸无能,不仅重用宦官,还让一个屠夫当上了大将军,这让淳于琼感觉到了无奈,因为现在的大汉,不再是以能力决定位置的高低,而是以出身与关系为决定要素。

    所以淳于琼并不觉得,以自己的出身与关系网,能在朝廷中当上什么大官,自己最多也就是当个校尉罢了。

    结果汉灵帝这几年又弄出来一个新制度,说白了也就是卖官鬻爵,淳于琼觉得自己想要向上的动力已经没有,毕竟再怎样努力,也不可能得到相应的结果。

    随意在最近的两三年里,淳于琼开始思考人生,自己的未来到底在哪里,自己到底应该怎样做?

    迷茫的淳于琼一度想要放弃,因为淳于琼感觉自己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了。

    不过也是在最近的几年里,大汉各地不断的出现农民起义,异族叛乱,总而言之就是动乱不断。

    但是这对于淳于琼来说,却是一个大好机会,因为淳于琼可是一名武将,武将想要晋升的最好方法,那便是获得战功,所以淳于琼开始积极的参与到各种剿匪平叛的军事行动中来,并且经常身先士卒,以少胜多。

    但是,让淳于琼有些受挫的是,哪怕自己表现的再好,也只换回来几句赞赏的话罢了,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奖励,甚至可以这么说,淳于琼的官职没有得到任何晋升。

    这次前来洛阳,淳于琼也抱着散心的目的,顺便来洛阳找找机会,准备去见见大将军何进,希望何进能够提携自己。

    淳于琼已经想开了,既然想要晋升,那就得抱住大腿,何进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要自己选择向何进投诚,何进必定会收下自己。

    现在的何进,因为是靠着自己的妹妹而上位,自身的家世本就不行,身边的朋友也都是些酒囊饭袋,不堪大用。

    何进也不是傻瓜,虽然也提携了不少自己的朋友,但是也开始着手建立属于自己的势力,拉拢了很多有能力的人,而且待遇都还不错,其中就包括袁绍的那位朋友——许攸。

    俗话说得好,穷文富武,这年头能算的上是武将的,都是以世家子弟为主,而世家势力大都看不起何进这种暴发户,所以世家子弟们大多数都拒绝在何进手下效力,所以何进名为大将军,实际上真正算得上是何进嫡系的手下,可以说是屈指可数,至于世家出身的武将,更是一个都没有!

    所以,淳于琼才会想要投靠何进,因为淳于琼与自己的父亲已经商量过了,如果自己投靠何进,必然会受到何进的重用,甚至还有机会能成为何进的心腹!

    淳于琼为何这么自信,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淳于琼投靠何进,就是相当于给何进雪中送炭。

    现在何进虽然成为了大将军,但是有一点很尴尬,他的手下没有一个世家子弟出身的武将,而淳于琼的出现则是弥补了这一点,并且也算是开了一个好头。

    而且淳于琼本身的能力就极为出色,名气也是有的,何进可以放心大胆的启用淳于琼,而不会受到其他官员的指责,毕竟已经有不少官员或明或暗的指责何进任人唯亲,安排一些废物尸位素餐。

    所以淳于琼才会觉得,何进不仅会兴高采烈的接纳自己,并且还会将自己委以重用,日后成为将军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事实也的确如淳于琼所想的,他很快就成为了何进手下最受重用的武将之一,日后淳于琼能成为西园八校尉,也是何进专门给淳于琼安排进去的。

    不过淳于琼的父亲曾经问过淳于琼,为什么不去投靠皇甫嵩呢?毕竟皇甫嵩曾经表达过淳于琼的赞赏之心。

    淳于琼当然也仔细想过,自己要不要去投靠皇甫嵩,最后想来想去,淳于琼还是放弃了。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皇甫嵩曾经虽然赞赏过自己,但是现在的皇甫嵩已经不算是实权派了,而且皇甫嵩为人正直无私,嫉恶如仇,就算自己投靠了皇甫嵩,也不会得到多少特殊照顾,甚至还会被严格要求,到头来可能又是吃力不讨好。

    所以淳于琼否决了投靠皇甫嵩的提议,转而决定为何进效力。

    当然了,如果为何进效力的话,虽然有着不少的好处,但是其中的坏处也不少,比如自己的名声,以及自己家族在世家中的地位。

    何进毕竟虽然是外戚,而且出身远远不如其他外戚。

    因为大汉王室要维持天下的稳定,就必须和世家保持好的关系,其中最简单的方法便是联姻,所以大汉的外戚多为世家,这也导致了成为外戚的世家势力更加庞大,因此外戚干政的事件时有发生,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干涉皇帝继位,就像汉灵帝一样,本来是轮不到汉灵帝继承大统,结果稀里糊涂的就被外戚拥立为皇帝。

    而汉灵帝也不知道是聪明还是愚蠢,竟然让一个屠夫成为了新一任的外戚势力领头人。

    不过汉灵帝的这一举措虽然剑走偏锋,但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外戚势力与世家势力不再相互勾结,不过大汉的势力斗争也越发混乱。

    别看现在世家势力都很看不起何进,甚至抱有一定的敌视,但是其实在暗地里,有不少世家都想投靠何进,毕竟外戚势力除非改朝换代,几乎是屹立不倒的。

    所以淳于琼投靠了何进,必定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不少还在观望的中小型世家,说不定也会因此投靠何进,令何进的势力越发壮大,到时候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淳于琼名声必定会毁誉参半,被那些大型世家所抹黑。

    不过刘鑫的出现,倒是让淳于琼有了新的想法。(未完待续。)

第二三零章 战功() 
淳于琼原本是想找机会投靠何进的,但是现在,他更想投奔的对象换成了刘鑫。

    首先,因为刘鑫现在声名鹊起,很多人都十分佩服刘鑫的能力,而且在刚刚的偷听中淳于琼得知,刘鑫很有信心重新获得王室身份,并且有机会出任益州刺史,甚至益州牧一职。

    淳于琼也是清楚益州的地理形式,虽然益州地形复杂,偏安一隅,但是益州的经济条件非常不错,甚至在大汉各大州中位列前茅,而且天高皇帝远,哪怕是益州刺史都拥有着不小的权利,以当今圣上的性格,只要每年的赋税给够了,汉灵帝几乎不会过问州郡的具体事务。

    所以,在某种程度来说,益州是割地封王的最好地点。

    当然了,淳于琼还不知道刘鑫的具体想法,但是并不影响淳于琼投靠刘鑫的想法,虽然就算是益州牧,也没有大将军那般位高权重,但是自己的发展效率却会更高,自己的名声也会越来越好——淳于琼还是很在乎自己的名声。

    因为益州虽然群山环绕,但是也属于边疆地区,益州地区的异族数量众多,但是因为某些原因,益州地区的异族并不像并州幽州等地的异族那般猖狂好战,也不如幽州并州的异族那般团结,几乎就是一个个小部落各自为战。

    因为益州地区的异族,虽然结成了所谓的大型联盟部落,但是这大型联盟部落的结构极为松散,对成员的约束力几乎没有,再加上内部各种矛盾从不间断,因此几乎组织不起一场大规模战斗,所以在益州发生的叛乱,几乎都是某个部落引起,然后一两个相熟的部落响应起兵,人数几乎不会超过一万人,甚至连五千人的都很少,不想幽州并州那边的异族动乱,基本上都是数万人的规模。

    当然了,这也是因为刘鑫提前阻止了板楯蛮之乱,否则等板楯蛮之乱彻底爆发,那益州地区的异族部落纷纷起兵,淳于琼就不会这样想了。

    不过在这个年代,武将晋升的最快途径便是获得战功,而战功又大致分为两种,那就对外战功与对内战功。

    顾名思义,队内战功说白了就是平定内乱,这样的战功含金量很低,毕竟敌人大部分都是农民,武器装备都非常有限,甚至说根本没有,所以这些敌人战斗力并不高,因此就算是淳于琼击败了五倍于自身的敌人,也被有些人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所以最后并没有得到多少实质性的奖赏。

    而对外战功就不一样了,因为这是在面对异族时立下的战功,这样的战功含金量都比较高,因为汉代以来一直面临着异族的威胁,所以也一直在对外作战,汉代以来的名将几乎都曾在对外作战中立功,而如霍去病这样的神将,更是在对外作战中战功累累,所以晋升速度极快。

    而且异族的军事实力普遍较强,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游牧异族,拥有数量庞大,实力不俗的骑兵部队,经常大规模入侵大汉,加上背靠草原,随时可以一走了之,所以面对这样进可攻,退可守的草原异族,大汉帝国一直都没有太好的办法,所以只能重奖对外战功,以提升士气与组织度,所以在幽州并州等地的刺史,多为武将出身,都是一步步靠着对外战功才慢慢起家的,身上也兼任着各类将军的职位。

    至于淳于琼为什么不去幽州并州等地发展了,原因也很简单,回报越大,风险也越大,虽然在幽州并州等地武将的晋升速度都很快,但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像校尉这样的基层军官,在幽州并州等地的军队里几乎如同流水一般,不断的变换,因为战死率极高,淳于琼估摸着自己运气不好的话,说不定活不过一年,就得马革裹尸还。

    而且幽州并州等地的军队,名义上还都是大汉的军队,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各自长官的军队,比如幽州的公孙瓒,凉州的董卓与马腾,他们几乎全面把持着各州的军队,只要他们一声令下,这些军队就能够直接发动叛变,这已经是默认的事实了,但是因为他们拥兵自重,朝廷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忽视这一个月问题。

    所以幽州并州等地军队已经是自立门户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