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朝那些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明朝那些事-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645年闰六月初六,朱聿键在郑芝龙统兵护卫下,到达福建首府福州,次日,正式就任监国。

二十天后,他又在臣僚的拥戴下,于闰六月二十七日即皇帝位,纪元从本年度七月初一开始,改称隆武。并改福州为福京,作为战时首都。政府命名为天兴府。

南明历史上第二个政权——隆武政府成立了。

去年还在牢内作囚徒,今年却在宫中当皇帝。没有任何班底和亲信的朱聿键同志,首先把在福建既有钱把子又有枪杆子的郑氏家族作为自己依靠的对象,即位伊始,就把自己唯一的礼物——官帽,大批量赠送给郑家兄弟,封郑芝龙为平虏候,郑鸿逵为定虏候,郑芝豹为澄济伯,郑彩为永胜伯。

在中央核心机构——内阁的组建上,他也一口气任命为黄道周、苏观生、陈子壮、姜日广、傅冠等二十余人为大学士,一同入阁,创下了有明一代的内阁人数之最。

同时,还任命黄道周为吏部尚书,苏观生为吏部右侍郎,张肯堂为兵部尚书,何楷为户部尚书……

在完善了中央机构后,隆武帝颁诏各地,很快就得到了两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末沦陷区”残明政府的承认。

刚把台子搭好,还没赶上唱戏的隆武帝,马上碰到一件“闹心”事。

这件“闹心”事和敌对的清廷无关,而和自己的一个远方亲戚——鲁王朱以海有关。

朱以海,明鲁王朱檀的第九代传人,洪武大帝的十世孙。

和朱聿键一样,朱以海同志也是一个有过“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经历的“苦命人”。

在1642年那年,南侵的清兵攻破衮州,朱以海的一家被清军残杀,只有他,躲过了致命的一刀,侥幸活了下来。

因为他的哥哥鲁王朱以派也在这次大屠杀中殒命,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他承袭了鲁王的爵位。

后在1644年的大动荡中,他南逃到浙江台州作了“寓公”。

在博洛诱降活动中,内心受过深深伤害的他,没有上这个当,再次成功地躲过了一劫。

就在多尔衮下达剃发令后,曾经在抗倭战争中饱受锻炼,赢得过胜利和尊严的浙东人民不干了。

先是绍兴,后是宁波、慈溪、石浦、定海、奉化、象山,都纷纷打起了“护发战争”的大旗,公开和清廷叫板。

在战争中,有两支著名的正规部队加入到了起义的队伍中来,他们是撤退到钱塘江东岸的方国安部、宁波反正的王之仁部,两军共有三万余人,战斗力远远强于临时组建的民兵武装。

在形势一片大好下,当过明朝兵部尚书的张国维和“在乡高干”陈函辉、宋之普把选举“最高国家领导人”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这几位并不知道朱聿键已出任监国,在经过一番“举头望明月,低头思人选”后,发现在浙东地面上,有资格出任“最高领导”的,只剩下没有随博洛进京的朱以海同志了。

与清朝有着国恨家仇的朱以海不用群臣多费口舌,接到劝进表后立即到达绍兴,于1645年七月十八日就任监国。

同时,改明年为监国元年,至于今年后五个月的纪元,则仍用“弘光”的年号。

随后是例行的“答谢功臣”活动,方逢年被封为首辅,张国维在进封为次辅的同时,还被任命为督师,朱大典、宋之普封为大学土,入内阁办事,方国安、王之仁则被分别加封为镇东侯和武宁侯。

由于“烽火连三月,消息不灵通”,朱聿键和朱以海互不知道对方已经“建国”,到了七月间,局势暂时平稳,南明的老百姓发现,在自己的上空,竟然同时升起了两个太阳。

这自然让隆武帝很“闹心”。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况且大敌当前,更需建立“抗清统一战线”。隆武帝认为,鲁监国应该取消“监国”的名号,归属到自己的名下。

因为论辈分,虽然他和朱以海同为疏藩,但自己却比朱以海大一辈,后者见了他,还得张嘴叫一声“大叔”。

论登基时间,自己无论称监国,还是称皇帝,都比朱以海同志要早,监国、皇帝这种特殊的“交椅”,自然先来先得,后来无份。

论名号,他是皇帝,朱以海是监国,皇帝>监国!

论行政区域,他己得到了南方各省的承认,而朱以海的行政区仅限于浙东一隅,只相当于自己的一个“地级市”而已!

但想法要靠办法去实现。为达到对鲁监国政权“和平兼并”的目的,隆武帝派出了自己的特使——兵科给事中刘中藻,前往绍兴颁诏,开出的价码是:

一、承认隆武政府是大明唯一合法的政府,鲁监国退位归藩;

二、鲁监国委任的各级官员均可“平调”到隆武政府任职。

刘特使的到来,立刻使鲁监国政府官员分成了“归统派”和“反统派”。

“归统派”成员:大学士朱大典、督师钱肃乐、大将方国安。

观点:强敌迫近,同姓相争,难以中兴,建议暂时以“皇太侄”的身份归于隆武帝名下,日后若能光复南京,皇帝大位自然非朱以海莫属。

“反统派”成员:大学士张国维、督师熊妆霖、大将王之仁、国舅张国俊。

观点:作为洪武爷的子孙,大家都有“登大位,救斯民”的权利,现在鲁监国已成为浙东抗清的一面旗帜。如果归统,鞭长莫及,领导乏力的隆武政府不但不能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反而会使整个浙东的大好局面濒于瓦解。

争来论去,归统派暂时在道义和人数上占了上锋。

性格平和、耳根柔软的鲁监国见此,便宣布退位归藩,承认皇大叔朱聿键的正统地位,并在“下野”后自动返回台州。

刘特使不负使命,带着丰硕的成果返回福州。

然而不久,鲁监国这帮官员就发现,归统后,隆武帝并非兑现自己的承诺,换来的,是自己官位的降低,赋税的流失。

痛定思痛之后,他们终于下了最后的决心——拒绝承认隆武政府,并再次跑到台州迎回朱以海同志复位。

见第一次“兼并”泡汤,隆武帝马上改变了策略。

他从紧巴巴的财政中挤出十万两白银,让都御史陆清源带着,以镐师的名义前往浙东,准备来金钱来“赎买”鲁监国政权。

同时,他还给这位皇太侄写了一封情意绵绵的信,说自己膝下无子,只要鲁监国退位归藩,那么在自己百年之后,辛苦打拼下来的江山,将由朱以海同志的合法继承。

但出人意料,陆清源刚进入鲁监国的辖区,就被人暗杀,十万两白银也不知所终。

而在鲁监国随后给隆武帝的上书中,只称皇叔父,不称陛下,惹得隆武帝龙颜大怒,杀其使者陈谦。

陆清源、陈谦两使者被杀,标志着鲁监国与隆武帝进入敌对状态。

撕破脸皮后,两家展开了激烈的“不正当竞争”,都不惜以厚爵丰禄来收买对方的“高干”跳槽,结果导致官帽泛滥,人心混乱。

至于其它在人员、物质、情报上面的合作,更是无从谈起。

这种状况,最终使清政府得以从容调集兵力,各个击破。

但鲁监国与隆武帝之争并不是本文故事的结束,而恰恰是一个开始。

因为不久以后,隆武帝又得到一个确切的信息,老朱家又一位不甘寂寞的子孙也跑出来自称“监国”,向他的正统地位发起了赤裸裸的挑战。

这个子孙,就是封地在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

明代的王,是爵位中的最高段位,但这同样的王与王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

这个区别,就在于这个封号的字数上。

如果封的是一字王,如晋王、秦王,那表明这个王是亲王,和皇帝的关系就近。

如果封的是二字王,如枣强王、宁化王,那表明这个王仅是个郡王,和皇帝的关系就比较远。

有明一代,亲王和郡王在政冶权利、经济待遇可是有很大区别的。

就连清朝也是看“王”下菜碟,亲王投降过去,一年给银500两,郡王投降过去,一年只给银400两。

现在,想当监国的靖江王,我们一看就知道他是个郡王。

靖江王的祖上,就是那位想在朱元璋背后搞“小动作”造反,反而被其囚禁至死的亲侄——朱文正。

朱元璋囚死朱文正后,良心发现,封他仅七岁的儿子朱守谦小朋友为靖江王,成为明代唯一一支非朱元璋直系血统的王族。

传到朱亨嘉这一代时,已经是第14代了。

按照大明皇位继承法,无论是监国,还是皇帝,怎么排也排不朱亨嘉的身上。

但就在崇祯弘光相继完蛋,疏藩朱聿键称监国后,他那颗躁动的心变得开始不安分起来。

对于拿破仑来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对于朱亨嘉来说,不想当监国的王子不是好王子。

1645年8月3日,他终于如愿以偿了。在广西总兵杨国威、桂林府推官顾奕等“国家高干”的拥戴下,黄袍加身,面南背北,自称监国。

称监国后,朱亨嘉改桂林为“西京”,作为首都。封杨国威为大将军,兴安伯,孙金鼎为东阁大学士,关宁箴为广西布政使。

另外,凡在“西京”中,愿拥护他监国的大小“干部”,一律升职加薪。

靖江王这次起事,最有创意的举措就是采用“洪武”的年号来纪元,要知道,洪武爷早已“升天”二百多年了,因此朱亨嘉颁旨时,日期落款竟然是洪武278年。

他这样做,大概寻思着,靠洪武爷这块招牌,既能表明自己的正统地位,又能激起全体大明人同仇敌忾的决心吧!

为把自己做大做强,朱亨嘉非常重视“军队建设”,履职之初,就派人到柳州、庆远、左江、右江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招募“土狼标勇”,作为自己的嫡系雇佣军。

此时广西“最大的国家干部”——广西巡抚瞿式耜,自然成了朱亨嘉首要的拉拢对象。在拉拢未果的情况下,干脆将其“非法拘禁”。

瞿巡抚在称帝问题上,本来是个铁杆的“拥桂派(拥立桂王朱由榔称帝)”,对隆武帝并不感冒。

但现在顾不得那么多了,被拘禁的他连连秘密上疏,在表忠心的同时,还恳请隆武帝早日出兵平叛。

隆武帝还没有采取措施,朱亨嘉就行动了。这主要是他认为广西是“贫困地区”,不能让他大规模地征兵征粮,就御驾亲征广东,准备打下这个沿海发达省份后大展拳脚。

南明两广总督丁魁楚在对两个“朱”衡量后,认为实力的天平在朱聿键的一方,于是积极响应隆武帝的号召,平叛立功。

丁总督和朱亨嘉是有些交情的,为麻痹这个对手,他打着“恭迎圣驾”的旗号,率兵赶到双方正在对峙的梧州。

四肢不发达、头脑却简单的朱亨嘉果然上当,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丁总督的军队打了个落花流水,狼狈逃回桂林。

敌退我进,丁总督趁热打铁,挥师直向桂林城下。

脱险后的瞿巡抚成功策反了朱亨嘉手下的重要将领焦琏反正,协助平叛队伍顺利收复桂林城,并活捉了朱亨嘉及其党羽。

押到福京的朱亨嘉同志受到了“特别关照”,被安排到隆武帝曾经战斗多年的地方——皇室专用监狱,去接受思想和身体的“再教育”。

在这里,朱亨嘉度过了生命中一段痛苦而难忘的时光后,因突发“疾病”,与世长辞!

按下葫芦起了瓢,刚处理完靖江王这档子“家丑”后,朱聿键同志就又接到益阳王在浙江龙游自立为监国的不幸消息。

益阳王,是辽王朱植的后代。

现在,这家伙竟对外宣称得到慈禧太后(不是大清的西太后,而是弘光帝嫡母邹太后,现投河自尽)密旨,自已将作为朱由崧唯一合法的继承人,出任大明监国,并在龙游、遂昌一带授官任职。

隆武帝简直要抓狂了!

不过,这位监国也没折腾起多少大浪来。

因为这位爷的人生理想,只不过是要借助监国的名号来卖官挣钱。在隆武帝下诏严厉斥责后,就灰溜溜地躲了起来。

隆武帝这下可真松了一口气。

第十八章 隆武帝的努力奋斗

“家事”的纷争让隆武帝感到为难,但“国事”的不可为更让他犯愁。

和弘光帝不同,前半生在苦水里泡大的他,当这个皇帝,的确不是奔“提高个人生活品质”的目标而来的,所以在称帝后,依然保持了“安贫乐道,艰苦朴素”的作风。

个人喜好上:他不饮酒、不游乐、不和女人交朋友。

个人用度上:他把原来的福建布政使的官衙,末加改造装潢,就直接拿来当作“皇宫”;

宫中只许使用磁、瓦、铜、锡等便宜货,不许用金、银、玉等高档品;

甚至还不许使用锦绣、洒线、绒花、帐、幔、被褥等生活奢侈品,只许用寻常布帛,实实在在保持了一个小康人家的生活水准。

他当皇帝,是奔着“光复河山、成就大名”的目的而来的。所以在生活上保持“低标准”的同时,在政冶上却对自己“严要求”。

他十分关心群众疾苦,以“群众的痛苦就是朕的痛苦、群众的愿望就是朕的愿望”作为自己政策的着眼点和出发点。

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他大力整顿公务员队伍,净化官场环境,为此专门出台了“小贪必杖、大贪必杀”的强硬法律制度。对胆敢以身试法、顶风作案的邵武通判陈主谟、汀州市长王国冕、古田县太爷吴士耀等,毫不手软、严惩不贷!

其次他大力争取沦陷区的民心。

当他听说南明军队每次收复失地后,一旦发现有剃发的群众,不问青红皂白,一律以“叛民”屠杀时,就紧急颁发“有发为顺民、无发为难民”的圣旨,对沦陷区的群众,声明不论其有发无发,一体保护。

此圣旨一下,立刻得到沦陷区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

此后,隆武帝的军队每收复一沦陷区后,该地群众均能出人出粮、踊跃支前。与先前闻“军”即逃的情景,形成了鲜明对比。

除此之外,隆武帝在政治上还办了两件大事。

一是在总体政略上,改弘光朝的“平寇优先”(镇压农民起义优先)为“御虏优先”(抗击清军入侵优先)。在即位十天后,就诛杀了清政府派来的招降使者马得厂。并诏告天下,定于本年八月十八日,统率六师,御驾亲征。

别小看这一政略的转变,南明以后能联合大顺、大西农民军,坚持十六年的斗争,均得益这一政略的转变。这也印证了那句话————“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一变天地宽”。

二是结束了党争,他发挥了自己的写作专长,亲自撰写了“缙绅”、“戎政”“儒林”三篇《便览》,总结了明亡于党争的现实,为结束党争创造了舆论氛围。

随后,他下诏赦免包括阉党在内的一切政治犯,对那个已成为过街老鼠的马士英,也允许其在江浙前线“建功赎罪、以观后效。”

做完这些工作后,隆武帝静静守在一旁,等待大明“中兴奇迹”的出现!

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现实就是如此的残酷无情,努力奋斗一番后的隆武帝,看到的,不是胜利的曙光,而是落日的余辉。

外部:清军依然步步紧逼,在湖南、江西、浙江三个战场上向南明政权发动新的攻势,各地丧师失地、一败再败的“丧报”纷至沓来。

内部:隆武政府虽得到了南方各省“残明政府”的承认,但这些地方政府不但不向中央“交钱”,反而不停地伸手向中央“要线”。

这下弄得隆武帝财政收分外紧张,不得已推出了“预征税于民”的政策。

福建民众负担更加沉重,不久便唱出了“清兵如蟹,曷迟其来”的流行歌曲,表达自己对隆武朝的失望和不满。

更让隆武帝伤心的是,福建仙游、永安、永福、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