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机,主要用于物资的运送。”施密特笑着说道,“虽然不是战斗机,但我知道德国飞行员很多都能熟练操作不同机型。而且,我也不会推荐您去战斗机制造厂的,您明白的。”
“您说的没错,”施特雷洛放了心,他生怕这是生产战斗机的工厂。他坚决不肯帮助美国人生产战争工具,“我想我可以试试。”
“这太好了!”施密特说道,“事实上我已经向我的朋友推荐了您,他非常希望您能够加入他们。”
“不错不错,”梁紫苏笑眯眯地说道,“汉索尔,这个是你的长项。”然后她凑到施特雷洛耳边小声说道,“这下你不用发愁自己会长毛了。”
施特雷洛不好意思地咧嘴笑了笑。施密特看到这对小夫妻的互动,感到十分有趣。
第二天一早,施特雷洛就去飞机制造厂报道了。他很快就适应了自己的新岗位,和同事们相处得也十分融洽。唯一让他不适应的就是美国人的性格习惯。美国人崇尚自由主义,平日的行事作风非常散漫。这对于严谨的德国人来说有时难以理解。不过时间长了,施特雷洛也就慢慢习惯了。
当一切都安顿下来之后,施特雷洛给索夫洛娃大婶写了一封信。大意是他已经顺利去了美国并生活得很好,如果她愿意,可以来美国找他。他会像照顾亲生母亲般照顾她的生活。此前施特雷洛也给父母写了信,施特雷洛夫妇幸运地没有在柏林战役中受伤,不过房顶被炸坏了,现在正在修理房屋。他们拒绝了施特雷洛的邀请,表示自己要在家乡终老。施特雷洛也就不再坚持。
日子一天天的过着。根据《克里米亚声明》和《波茨坦协定》规定,战败的德国应该成为一个统一、独立、爱好和平与民主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没出现以前,德国暂由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四国分区占领,柏林也由四国分区管制。苏联在东,其他三国在西。国内的局势慢慢稳定了下来。人民的生活也逐渐重新步入了正轨。虽然经济形势仍然低迷,但总算不用时刻担心性命不保了。
施特雷洛和梁紫苏陆续得到了朋友们的消息。拉尔被美国人俘虏了,现在被囚禁在法国。和他同囚一室的是著名的鲁德尔上校。郝斯特和凯瑟琳在沐瑙生活得很平静,他们把地承租给了别人,自己则在城里开了家书店。派普被美国人俘虏,听说还要被审讯,奥利维亚正在想办法疏通关系给他减轻罪名。而梁紫苏非常挂念的罗森则是被英国人俘虏了,现在被送到了苏格兰地区的战俘营。梁紫苏尝试给他写信,但是被退回了。她决定找个机会亲自去苏格兰探望他。
写给索夫洛娃大婶的信犹如石沉大海,没有丝毫音信。施特雷洛和梁紫苏分析了很多种可能,但又觉得哪个也不可能。他们不知道的是,那个曾让施特雷洛起死回生的村庄,已经永远地在地球上消失了。
1943年冬,苏联人得到情报,有人在位于奥廖尔州的一个村庄里发现了十几个德国伤员。驻守在附近的苏军指挥官向村长发出了通牒,要求他交出这十几名德国人。事实上,根本没有德国人在村子里,这只是一次情报错误。几个小时后,苏军开始对村庄进行轰炸。猛烈的炮火使得村民们不得不四散逃亡,但人又怎么能超过炮弹的速度呢?房屋被点燃了,熊熊烈火燃烧了整整一天。到处都是残缺不全的或是被烧焦的尸体。当火势渐弱,苏联人踏入这片化为一片焦土的村落时,根本没能找到情报中所说的德国人。苏军指挥官只咒骂了一句,这件事便再也无人提起了。没有人对此负责,数百个生命的消逝看起来如此不值一提。整个村庄消失得干干净净,仿佛从未出现过。
只有一个叫谢尔盖的孩子幸免于难,他当时正准备去索夫洛娃大婶家偷东西吃。轰炸来临时,索夫洛娃大婶把他藏进了水井里。在谢尔盖的后半生中,脑海里一直萦绕着索夫洛娃大婶生命中最后的声音:
“谢廖沙的身份牌和勋章!一定要保护好它们!一定不要丢掉它们!”
Chapter 261 无妄之灾
8月初的时候,奥利维亚带着两个孩子去战俘营探望了派普。派普看到安然无恙的妻儿非常高兴。他抱着埃尔克亲了又亲,并对海因里希寄予了很多期望。说他已经是个男子汉了,要学会照顾妈妈和妹妹。其实在多日的相处中,海因里希已经慢慢消除了对奥利维亚的隔阂,奥利维亚用耐心和真心感动了他。虽然海因里希仍然会怀念自己的生母,但他更意识到了奥利维亚对他的重要性。他与他父亲如出一辙的极高的责任感开始觉醒,已经开始试着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了。
看着比离家时消瘦太多的丈夫,奥利维亚心疼不已。但是她并没有将这种心情表露出来,而是说自己和孩子们的生活有多么安逸无忧,郝斯特把他们照顾得很好云云,不让派普担心。
战后德国的经济陷入低迷,盟军为了让德国人偿还战争赔款,把很多工厂和资源都掠夺了。特别是苏联,他们自己的经济情况本来就很差,所以更加变本加厉地剥削占领区。美国人的目光则比较长远。德国现在这个衰败的样子,就算全拔干净了也弄不出多少钱。而且德国在欧洲的地位不容小觑,若是德国真完蛋了,整个欧洲的经济也会跟着玩完。美国的产品出口到哪儿去啊?于是美国政府开始慢慢往占领区注入资金,帮助他们恢复经济。英国和法国的领导人不是傻子,他们拿了美国战后援建的钱,也就任由美国人放手去干了。于是,德国西部的经济开始慢慢复苏了。
经济复苏是一件长年累月的事,至少在现在德国人民没有感觉到。奥利维亚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她在沐瑙以及附近的城市根本找不到工作。一是没有工作机会,二是她党卫军家属的身份根本没有人愿意雇佣她。幸好她在战时攒下了不少钱,加上当初变卖古董的钱,而且很大部分存在了瑞士银行。就算她不工作也足够维持生活。战后,她又和在瑞士的父母取得了联系,齐默尔曼先生强烈要求奥利维亚带着孩子去瑞士生活。又被奥利维亚拒绝了,她说不论如何也要和丈夫共同进退。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奥利维亚的户头上又多了好多钱,是齐默尔曼夫妇心疼闺女亲情资助的。
奥利维亚无疑是幸运的。她虽然失业,但至少家境殷实。不至于沦落到走投无路的境地。而更多的德国人,特别是曾经的党卫军以及他们的家属,战后的生活只能用悲凉来形容。党卫军被视为希特勒的爪牙,他们被视为国家和民族的罪人。曾经的追捧与无上的荣耀消失殆尽,连他们的家人也受到了牵连,受尽冷眼。一直到战后很多年,这样的情况都未曾改善。后来,奥托·吉勒上将和豪赛尔等前党卫军骨干于1951年成立了老兵互助会,专门用来帮助战后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党卫军军人。在他们的奔走呼吁下,德国政府逐渐承认了这些老兵的待遇。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原本奥利维亚以为,派普最多在战俘营待上几年,然后就会被释放出来。谁知现实完全超乎了她的预料,也超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8月中旬的时候,美军战争罪部门以涉嫌在阿登战役中屠杀战俘的罪名对派普立案起诉。这对于派普的家人来说无疑于晴天霹雳。而派普更是感到莫名的冤枉。他从未下令杀害战俘,而他也从未收到过任何战俘被杀的报告。于是,8月21日,派普被带到了位于慕尼黑附近的美军第3军审讯中心,等待开庭受审。在那里,他见到了迪特里希、胡戈·克拉斯以及派普战斗群的一些部下。他们被以相同的罪名带到这里。
这个事件在美国媒体的报道大体是这样的:1945年春天,美军在比利时的马尔梅迪附近发现了74具美军士兵的尸体。尸检结果显示,这74名美军的遇害日期大约在44年12月,通过这个时间推断,美军士兵的死亡与同一时间在此地作战的派普战斗群有莫大关系。
事件一经报道,立刻引起了美国国内的轰动。美国民众群情激动,强烈要求严惩侩子手。美国军方“顺应民意”,将涉案人员全部转移到一起,准备进行审判。
在第3军审讯中心,战争罪部门的人员分别提审了派普和迪特里希等人,结果众人皆表示对马尔梅迪路口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派普表示,1944年12月17日,他的先头部队确实与美军发生了交火,并且俘虏了大约一百名美军。他当时将这些美国人留给了后续部队处理,并且曾叮嘱过他们务必要留下活口。美国人甩给了派普一叠照片,这些照片令派普惊愕不已。他当即表示他的部下绝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战争罪部门的人怒气冲冲地离开了。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派普的信口雌黄。他们将会用事实铁证让派普哑口无言,让所有人受到应有的惩罚。
奥利维亚和郝斯特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心急如焚,他们很清楚一旦罪名成立对派普来说意味着什么。郝斯特四处打探消息,却收效甚微。唯一的进展就是郝斯特弄清楚了美国主控方成员以及派普辩护律师的姓名和身份。奥利维亚拿着这份名单思考了好久,她从银行里取出了一大笔钱,准备用来疏通。郝斯特建议先不要贸然行贿,先了解清楚每个人的特点,最好等到开庭后,根据实际情况再决定下一步的动作,否则容易弄巧成拙。奥利维亚听从了郝斯特的建议。
9月份,派普被转送到奥波卢瑟陆军审讯中心,他被关在一个独立的牢房里。在那里派普见到了美国主控方的律师埃里斯少校。埃里斯少校不客气地对派普说:虽然他认为派普是德军最好的战士之一,也是其下属的偶像。但不要忘记他所处的现实。他的辉煌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德国最大的过错是输掉了整个战争,个人有罪与否已经变得无关紧要。党卫军很快将被定作一个犯罪机构。虽然目前武装党卫军成员还在陆战公约的保护下,但马尔梅迪的案件将使得他们所受的公约保护降到最低层。最后,他建议派普应该接受不可避免的现实,做一名真正的普鲁士军官。
派普问他到底什么意思,埃里斯少校回答:既然你的下属都很崇拜你,你应该承认所有指控并承担所有的责任。
派普冷笑着说道,不存在的事实他无法也不会承认。这一次面谈是意料之中的不欢而散。之后,派普被关在一个温度高达60摄氏度的小屋里呆了一整天。这种折磨以他在供暖系统上砸碎了一把椅子而告终。
就在派普在审讯中心和美军斗智斗勇,身体和精神遭受双重摧残的同时。奥利维亚得到了战争罪部门负责人的姓名和现住址——拉尔夫·埃文斯。一个记忆深处的名字。
Chapter 262 追踪访谈
“萨克森?我知道那个地方,在德国东边。”温迪·赫莉小姐又来采访温舍了。她好容易得到了主编的许可,怎么会轻易放弃这个大好的机会?她才不在意英国士兵或是异样或是揶揄地眼神呢。她是个新闻工作者,一切要以最权威、最真实、最全面的报道为重。
“不过……那个地方好像不太发达。”她小心翼翼地说道。
“萨克森的疯子不要来污染巴伐利亚的空气。”温舍悠闲地坐在赫莉对面的椅子上,轻轻吐出了这样一句话。
“什么?”赫莉不明就里地问道。
“他们就是这样侮辱萨克森人的。就像伦敦西区的人侮辱伦敦东区的人一样。”温舍说道,“萨克森在德国,就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现在她被苏联人管制,恐怕只会更加落后。”
“我明白了。不过……我想知道您的妻子是哪里人?”
“她也是萨克森人。”
“哦……”
就在两天前,温舍收到了一封他的妻子劳拉·温舍寄来的信。信中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大意是说她决定嫁给一个加拿大人,要和他离婚。后面还附了一张离婚协议书。温舍看着信纸冷哼了一下,看不出什么心情。倒是一旁的英国士兵流露出了带着点幸灾乐祸又带着点同情的表情。估计所有的来信早就被他们翻看过了。
类似这样的信在战俘营并不少见,就在上个月,一名德国士兵因为妻子提出离婚而用皮带上吊自杀了。吓得英国人赶忙把囚服裤子都变成了松紧口。对于被俘的军人来说,不论是言语上的侮辱还是毒打,都不能轻易使他们屈服。但是来自亲人的背叛却是他们万难承受得起的。温舍早已猜透了这个结果。他从未对劳拉付出过真心,现在被抛弃也算自食其果。好在劳拉没有受到她父亲的影响,寻得好的归宿,也算是值得庆幸的事。
“您的父母都在家乡吗?”
“都在。”
“那他们知道您被俘的事情吗?”
“我猜不知道。”
“您为什么不给他们写信?”
“就让他们以为我死了吧。”
“为什么?”
“现在人人都对党卫军避之不及。断了关系也好。”
“可您是他们的亲生儿子。”
“正因为我是他们的亲生儿子,才不希望他们因为我而受到牵连。”
“那您的妻子呢?”
“她?她如果够聪明,就应该马上和我离婚。然后迅速改嫁。”
“啊?那太无情无义了!”赫莉愤愤不平地说道。
“如果她不和我离婚,那么她就是对自己无情无义。想想看,哪个选择更好?”
别看温舍被关在战俘营里,外界的消息知道的却并不少。其他战俘在和家人通信的时候总能带来新消息。比如谁谁又被抓了,谁谁的老婆为了讨生活在给市长擦地板,谁谁要被审判了。现在每个人都知道的一件事,就是一些前纳粹政权的主要人物,如戈林、赫斯、里宾特洛甫等人,将要在纽伦堡被审判。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因为战争而公开审判战败国成员的事件,从纽伦堡审判开始,战争正式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罪行。还有一件事,大家是带着一股别样的心情八卦的。那就是威廉·蒙克的妻子卷走了蒙克的全部财产,和一个男人私奔了。听说被苏联人俘虏的蒙克在战俘营里捶胸顿足,众人在对他表示同情的同时,也不由得联想到了自己。现在想想,温舍顿觉劳拉还算仁义,至少没卷走他的钱。虽然她本来也不知道他的银行账户和密码。
“您在家乡还有要好的伙伴么?”赫莉似乎对温舍的私人生活非常感兴趣,总是围绕着他的个人问题打转。
“曾经有。”
“有青梅竹马的女孩子么?”
“曾经有。”
“让我想想,您一定是为了更为远大的志向,所以背井离乡去柏林发展了,对吗?”
“算是吧。”
温舍想起当他离开家乡的时候,父母依依不舍地送别了他。当时有几个年纪相仿的女孩子很舍不得他,一边哭一边冲他拼命挥手。而小小的凯瑟琳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他远去。那个时候的他,心中被未来和理想充盈,脑海里尽是米莎动人的身影。他以为其他的事情都被淡忘了,却未料到记忆竟如此清晰。
米莎,凯瑟琳。你们还好吗?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已经被捕了,如果他的妻子不找你的麻烦,你应该已经顺利逃离是非圈了吧?凯瑟琳,希望郝斯特·派普能护你周全。你是个聪明的女孩,我相信你能生活的很好。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在上一次采访中,您告诉我,您于1938年进入希特勒的私人卫队,对吗?”赫莉问道。
“是的。”
“距离您远赴柏林,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