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哈哈,我明明是乡下人,居然直接成了莫斯科市民,真是太奇怪了。”
“呵呵,想不到您还会放声大笑。”多克图罗夫本来都习惯了女孩安静严肃的样子了,“想不到,您天真烂漫的一面只是被埋在心底罢了。”
意识到有点失态,娜塔莎再度严肃起来:“这个新身份我挺喜欢的。特维尔区啊,也许未来我上完大学,确实可以和丈夫在特维尔区定居。”
“您想得还挺长远。”多克图罗夫听到她提到了一个特别违和的词汇,“您有着美好的未来,就是不知道那个优秀的年轻人能获得您的芳心。”
“这个您不用担心。”女孩说话面不改色,他多克图罗夫又不是傻子,就算这姑娘身经百战,一进屋待人接物还跟进军队指挥部似的,在谈起人生大事的时候,哪个姑娘不害羞。谈此问题她如此随和,定是早已有了心怡对象。
“嗯,就是我这个新的姓,我不喜欢。”
“哦?您不喜欢?”
“是啊。您和其他同志希望我尽可能的保持身份,结果文件上要求我姓斯佩洛娃。这……会不会让人想到我的真实身份呢?再说,只要留意报纸,许多人还能看到我的真实面容呢。”
“这倒也是。这个姓是我编纂的,如果您不喜欢,我们可以立刻换掉。”
“还来得及吗?”娜塔莎抬头问道。
“当然,您的原始学籍档案已经在战争中遗失,我们会为您做一个新的。再说您在彼尔姆上学是奉命用的假名,所以这里有着很大的可操作性。终归是您的新身份,干脆这样,您给自己想一个新的姓。”
“真的可以吗?”一瞬间,娜塔莎像看到宝一样,一双翠绿瞳色的大眼睛烁烁放光。
“当然可以,希望您不要想出奇怪的词汇。”
“不奇怪。我决定了,我新的姓就是哈尔科娃。”
她的果断令多克图罗夫和其他人都非常惊讶。
“哈尔科娃,用作阳性后缀就是哈尔科夫。难道,您对那座乌克兰城市情有独钟?还是别的原因。”
“嘿嘿。”娜塔莎腼腆的笑起来,“这个,您就不用多问了。”
“可以,我不多问,只要您喜欢。”
确实多克图罗夫基本明白了,她选择“哈尔科娃”这个姓,必然是因为其爱慕的那个男孩就姓作“哈尔科夫”。
多克图罗夫刷刷几笔,就在文件上写下了“哈尔科娃”。
“很好,哈尔科娃同志,既然您选择了这个姓,我们现在就进入状态。”
“好的。”
“您的报道至此就基本结束了。很快就是午餐时间,吃过午餐后您在休息室稍稍睡个午觉,到了下午三点,我会亲自将您护送到第一中学。您不用担忧什么,您还需要哪些生活用品?我们会竭力为您提供。”
“嗯……应该没什么了。如果……如果可以,就送我一瓶墨水吧。”
“墨水?恕我直言,您有钢笔吗?”
“当然!”提到钢笔,那也是娜塔莎骄傲的事。她麻利的又把手伸进口袋,很快拿出一支钢笔,骄傲的说,“这是别列科夫将军送我的,怎么样?”
“居然是派克钢笔。”多克图罗夫识货,知晓这是钢笔中的高级货。“看来,那为将军很欣赏您。是不是您戴着的腕表也是那为将军送的?”
“当然,很漂亮的机械表。您知道吗,作为军人,腕表真是太重要了。”
“唉!我从没认真想过您还有这些装备。”多克图罗夫耸耸肩,“也好,您的新身份是来自莫斯科特维尔区的姑娘,那里的居民稍微富裕一些,您有这些东西也都说得过去。”
“是的。我可不希望您再没收我的腕表塞进保险柜了。”说罢,女孩俏皮的一笑,这份俏皮,也让多克图罗夫确认,她的少女心真的只是被艰苦的战地生活所压制住罢了。
他没有多问钢笔和手表的事,也幸亏他没多问,没有代为保管那枚江诗丹顿的手表。
因为,机械表的后盖打开,盖子的背面就用大写的英文字母可印着“madechina”,以及一个数字2015。
对的,这玩意儿其实是个山寨货,那个位面杨明志被坑了~当然,假冒但不伪劣。 富品中文
第1824章 娜塔莎在中学()
彼尔姆市,城里现有二十多所中学。
如今的苏联中学教育,也就是八年级到十年级的教育,它的普及程度是在缓慢的提升。战争爆发前,整个联盟的中学生人数数量不多。越是稀少就越是弥足珍贵,他们是真的国之栋梁,联盟倾尽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以培养这些孩子。
但凡是能升学到中学的孩子,他们的家庭状况几乎都是较好。
苏联于本时代针对城市的孩子,普及的是七个学年的强制教育。这样的孩子完成七年的教育,普遍都到了十五岁左右的年龄。
但凡能顺利完成这基本的学业,他们的身份就已经变得不一般,成为了真正的知识分子与预备的技术工人。
想要上中学吗?
那就必须通过入学考试,奈何苏联的中学都集中在城市里,小城市往往只有一所,大型城市有时能拥有二十所。
考上中学,学生接触的不但是更高深的知识,还有更广阔的未来。
至于那些没有考上的学生,也完全不用为自己的未来担忧。
因为,哪怕是农村籍贯仅仅接受四年教育的孩子,他们到了能够劳动的年龄,也和其父辈天壤地别了。
他们普遍已经到了十六岁,这样的孩子就是各个国营工厂的抢手货。他们在学校生活就接触过工作实践,尤其是学生广泛加入俱乐部,大部分人已经了解了一些技术工作的基本知识。
这样,对生产劳动有所了解的孩子,要把其培养成拖拉机手,或是纺纱工人,工厂单位并不需要消耗多少的培训时间,就能获得合格的工人。
娜塔莎,她在莫济里中学上了两年学,渡过暑假就将完成最后一个学年,战争就突然爆发了。
曾经的她从没想到自己会成为英雄,做了英雄后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在乌拉尔重镇彼尔姆完成最后一个学年的学习,更不曾了解,彼尔姆第一中学,就如它的编号,确是城市里最优秀的中学。
彼尔姆第一中学,它坐落在城市相对繁华的区域。
该学校早在沙俄时代就建立了,只不过那时候它是彻头彻尾的贵族学校。
人民的政权早已建立二十多年,昔日农奴的后裔也能够在这个学园接受最好的国民教育,孩子们获得的知识也将永远改变自己的人生。
因为这样的历史,学校的旧建筑样式非常古典,尤其是学校的图书馆,罗马柱诠释了什么叫做恢弘厚重,学校的花园和林荫道,到了春夏鸟语花香。
由于苏俄建立后,周边的大量农民成为了市民,他们的孩子也纷纷进城。相当多的孩子成为学业上的佼佼者,而彼尔姆市当局也抱着尽可能多的培养中学生的态度,整个城市录取了更多的孩子深造。
城市里最高学府彼尔姆大学,固然入学考试颇为严格,却架不住新锐学子的才能,更多的孩子成为了大学生。
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每一个学年,彼尔姆第一中学的在校生规模都在扩大。
学校进行了扩建,一批筒子楼建设完毕,它们即为学生宿舍。除此外,还有一座田径足球体育场建设完毕,作为学生必要的体育训练的场所。
另外,食堂、澡堂、公共自习室,一所正常学校该有的设施可谓一应俱全,也是彼尔姆市所有中学的标杆。
真是优秀的学校,所以,能够考取该中学的孩子,不但学业能力合格,体育能力也合格。
更为重要的,孩子们的学习态度令人欣慰,尤其是现在的战争时期,若是哪个孩子敢于怠惰,怕是要被同学们口诛笔伐为“伟大祖国的叛徒”了。
娜塔莎吃过了简单却也丰盛的午餐后,就在大楼的休息室睡了两个小时。
在此期间,共青团支部第一书记多克托洛夫,直接电话联络了第一中学的校长佩特洛夫。
“她已经到了,很快我们会将她送抵学校,还请您做好接应准备。”
“这件事我们会做好。关于她的学籍档案,也请您尽快将文件整理好。”
“当然。现在出了一点小状况,她并不满意自己化名斯佩洛娃这件事,她执意要化名哈尔科娃。就是乌克兰那座城市哈尔科夫,您可以联想一下。”
“如果……如果这是她自己的选择,我是没有意见。我收到州教育委员会的命令,我的任务就是保证她在我负责的学校,就像一般的学生那般上课,仅此而已。”
“确实是仅此而已,我已经告诫过她,千万不得在学校里搞特殊化,更不能因为自己英雄的事实沾沾自喜。校长同志请您放心,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您,她的思想觉悟之高,完全超乎我的想象。”
“啊!如果是这样,真是太好了。您带着她尽快来吧,我这边也尽快做好接应工作。”
校长佩特洛夫,他的形象可谓典型的俄罗斯大叔。
他已经五十岁了,由于在沙俄灭亡之际就从事着乡村教师的工作,故而有着教书育人的经验。他非常用户列宁和布尔什维克,不仅是因为对革命的支持,也是清楚的看清局势,只要布尔什维克获得胜利,这些一直倡导国民全面教育的组织,必将给予自己全新的人生。
如今,佩特洛夫已经脑门发光,鼻梁上也架起了眼镜。
他压根就没曾想过,最高领袖居然会给自己下一道命令,更想不到,现在正被广泛宣传的年轻狙击手斯佩洛斯金娜,居然要到自己负责的学校上课。
倍感压力之下,他深知自己必须妥善做好这件事。
当然,一位英雄来此上学,这是值得骄傲的好事,他同时也担心,小小的彼尔姆第一中学容不下苏联的超级英雄。
现实是,因为相关政策,斯佩洛斯金娜继续上学这件事是即为保密的,知晓此事的人为数极为有限。
如果那个姑娘不自己抖出真实身份,佩特洛夫相信,普通学生如何知晓她的真实身份?
既然有共青团的同志的保证,佩特洛夫心头的石头算是彻底落了地。
约定的时间紧是三个小时后,挂掉了电话,佩特洛夫就一直待在办公室里静候着。他没有向下属具体说明此事,他倒是提前照会了几位教师,告诉他们以为转校生要来上课,也就仅此而已了。
这番操作没有什么特别的,因为彼尔姆正在吸收大量的来自西部地区的学生于此继续学业,基本上彼尔姆市每天都要接受一批新的转校生,第一中学也不例外。
如果说有一点特别的,就是校长会亲自给教师说明此事,而非是学校负责管理学生学籍的人员全权代理。
那几位老师都清楚,这位女学生要转到自己所任教的班级。校长亲自说明此事,恐怕,这位尚未到来的女生,怕是哪位较高级别官员的“公主”吧!
一番短暂的等待,传说中的传奇英雄斯佩洛斯金娜终于到了。
她就站在办公室的拼花地毯上,与之近距离的接触,校长佩特洛夫感到了别样的感觉。
作为校长,他的衣领处一直佩戴着醒目的标致,平日里他在校园里游走,也总是获得学生的正面敬礼。
但是这个姑娘,她的敬礼……
佩特洛夫本是露着一丝笑容的,现在却眉头紧皱。
缘何?娜塔莎,她几乎是基于条件反射地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报告长官!第63集团……”
分明是意识到自己身份已经变了,女孩的话语戛然而止,这才缓缓放下右手,脸上流露出一丝失落。
“看来,您还是以军人的身份要求自己,这很好。斯佩洛斯金娜同志。”校长欣慰的说。
“对不起,我……我忘了。您会不会感觉很尴尬?”
“有一点尴尬。我想了想,您一个月前还在战场作战,您已经从军一年多,想要迅速适应校园生活,这是有点困难的。”
“即便是困难,我想……我想我能够迅速适应。”
“希望如此。”校长佩特洛夫背着手,走进面前的这位背着行囊、腰板挺直的姑娘,情不自禁的大量起来。
《真理报》不但刊登了关于狙击手斯佩洛斯金娜的文章,还贴上了照片。
碍于技术的局限性,那些照片本就模糊,印在报纸上就更为模糊。纯粹和白色的报纸,亦是掩盖住女孩金色的头发。她于报纸上的形象已经非常失真,除非下次报社派人来,单门给她拍摄一张特写。
“很好,今天看到了真正的您,比报纸上的照片漂亮多了。”
“谢谢您的夸奖。”
“啊!”佩特洛夫想到一些事,不禁长叹一口气:“我想其他同志已经跟您说的很透彻了。您是英雄,但是您现在所处的环境并不需要您张扬。您公开的照片都是模糊不清的,您即便站在普通人面前,他们也不能通过面容知道您的身份。我也是刚刚获悉,您决意化名哈尔科娃,这很好。”
“是的!校长同志!我尽可能做一名低调的学生。”
“您的觉悟很好,现在我还有一个小问题。”
“您请讲。”
“您为何要化名哈尔科娃呢?因为那座城市?还是因为……”
“是一个婚约!”娜塔莎极为淡定的回答
“您……”佩特洛夫都活了大半辈子了,他立刻明白了缘由,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
本来嘛,苏联的法律规定男女结婚年龄都是十八岁,眼前的姑娘也快十八岁了,就是她话说时完全面不改色真的出人意料。
佩特洛夫耸耸肩,寒暄到此为止,接下来正式处理接收任务。
他拨通了电话,不一会儿,两名教务人员各拎着一个小麻袋就走入校长办公室。
麻袋里的东西主要是些校方案例发放的生活用品,有洗脸用的木盆,刷牙用的搪瓷口杯,猪鬃做的木牙刷,以及一套女生校服,冬季作训服和女士运动装。
至于另一个麻袋,则是沉甸甸的教科书。一个小帆布包里又装着一些文具。
看到这一幕,娜塔莎的思绪仿佛瞬间回到了几年前。
战争爆发前乃至战争进行时,凡是上了八年级,即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生,他们都是苏联的至宝。苏联奉行通才教育,所谓学生要学习五花八门的科目,课余还要去俱乐部、文化宫进修,战争时期,学生还增加了去靶场打靶、投掷手榴弹的科目。
要培养合格的人才,就必须给予他们合适的生活条件。
这些中学生,他们绝大多数是住校的,故而所有的生活用品、住宿吃饭基本都是免费。
和平时期,学生可以一个学期不用出校门就能过得挺不错,用到钱的地方也非常少不说,学习优秀还能得到奖学金补贴。
如今是战争时期,即便国家再艰难,所有的在校中学生,他们至少不用担心会饿肚子。
在以往,苏联中小学食堂都会提供完全免费的早餐午餐,想要吃到更优质的午餐,就需要学生自己支付一笔钱。
如今呢?奢侈的自费餐不复存在,倒是彼尔姆市第一中学别的不敢保证,吃饭问题他们做的还不错。在校的教职工食堂吃饭问题完全依靠当局补贴,就是自费餐被取消,餐桌上也变成土豆为主面包为辅的战时特色午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