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这么迅速?”
“当然,还是那几个班组负责您的新枪零件生产,他们已经有了经验,生产速率将是极高的。您觉得如何?我觉得,可能一夜过后,到了明天早晨,还是二十套零件,我将差人送到您的设计局,您看如何?”
现在看来,这个尼古拉耶夫斯基早就做好了准备。对此杨明志还能怎么表态?他也只得高高兴兴的敬个军礼,以表尊敬。
看着杨明志的眼神,尼古拉耶夫斯基如同老父亲般看待这位年轻的将军,他站起身,干瘦的身形一样显得厚重可靠。
“走吧将军同志,我现在就把您的图纸发给相关班组。如果您不介意,请随我下车间。”
“好啊!我正想再参观一下呢。”
……
全新的图纸发放下去,得知又是别列科夫的新枪,负责生产的车床班组在亢奋之中,向着杨明志做出承诺。
每一台冲床或者铣床都有一个班组负责,尼古拉耶夫斯基对现有的班组又进行一番突击改编。
改编的目的只有一个,所谓人可以睡觉机器不能停,而几天前,到了深夜部分机器是关闭的。
原来的两个班组合并一个,每个班组又分成白班晚班,从而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
困苦的时期,大家待在充满噪音也非常温暖的大厂房内,这里只有机油味和噪音为伴,密闭的厂房就仿佛一个独立的世界。站在这里工作,就仿佛和外面炮火连天的世界隔离开。
在这里,没有时间的概念,空间也非常的有限。参与其中的人,仿佛他们存在的价值就是操持机器生产。甚至于食堂差人拎着篮子或是推着手推车,把煮好的土豆和准备好的酸菜推进厂房里。
他们长期在嘈杂的厂房里工作,精神必然处于高度的紧张中,他们早已麻木,只有外出如厕以及接班后回宿舍休息,才会意识到自己是活生生的人。
单纯的机加工是枯燥的,装配车间里的工作不是更枯燥吗?
实现没有任何的通知,杨明志伴随着尼古拉耶夫斯基又进入了最大的装配间,他就笔直的站在,戴上眼睛扫视着一众埋头苦干的女工们。
“厂长同志,那位安德洛夫娜还在工作吗?”
“不,她申请了晚班,现在应该还在睡觉。”
“我能理解,休息好了,晚班工作的也更好。就是怕她肝脏受不了。”
“嗯?您不要担心什么,这里的工人身体状况都很好。”
杨明志耸耸肩不再多说什么。
实际上,既然图纸都分发了下去,自己也是看着那些工人开始照着图纸生产零件,今天的任务胜利完成,是该打道回府了。
没有见到那个仅有十九岁的劳动模范安德洛夫娜,杨明志实在有些失望,可自己也不可能继续在830厂的食堂守株待兔。
见得杨明志有所沉默,尼古拉耶夫斯基直接介绍“将军如您所见,自从我下了全新的生产命令,所有公认的都在加速生产。随着零件方面的产量增加,装配车间的每日出货量也提升了。那位安德洛夫娜,她昨天一个人就装配了七十支。”
“哇!这么多?!”
“当然,所以她真的非常疲惫。将军同志,我很高兴的告诉您,昨天我厂硬是装配了七百余支冲锋枪,安德洛夫娜是当仁不让的劳动英雄。唉,一想到这样一位优秀人物将调到您的工厂,我……我还真有些舍不得。”
这话说的,杨明志突然觉得自己在夺人所爱似的。
“厂长同志,这件事您已经决定了。”
“当然,我是愿意支持你的。即便没有安德洛夫娜,其他人的工作效率也上来了。未来她们的工作技能越来越熟练,产量提高是必然的。”
尼古拉耶夫斯基说了这些,杨明志不得不多想。
那个位面的苏德战争打了四年,苏联大规模生产冲锋枪也就是三年时间,其中1942年夏到1944年夏,这两年是冲锋枪的主要生产时期。尤其是1943年,冲锋枪的产量达到了一个巅峰。
现在苏联境内许多工厂只负责生产冲锋枪,如果每个工厂月产两万支,十个工厂就是二十万支,二十四个月的产量就是四百八十万支。
实际情况肯定不是这样,能月产两万支的厂子不多,尼古拉耶夫斯基这里,也是制度性的压榨工人的劳动力来完成这一产量。当然,工人们很清楚自己拼命劳动是为了拯救自己的祖国,他们心甘情愿。
不管怎么说沙的零件结构还能进一步简化,工时继续降低,苏军冲锋枪的产量还能进一步提高。
可是,它毕竟是冲锋枪。
眼看着尼古拉耶夫斯基的工厂有着数百名经验丰富的工人,就是工作能力再糟糕,高强度工作两三个月也就够了。
就像是刚刚上战场的新兵,只要打上几场激烈战斗,一个个都成了经验丰富的老兵。对于工人,也是如此。
杨明志恨不得830厂的厂长换做自己,所生产的枪械换成突击步枪。
仅就生产而言,突击步枪所用工时不比沙多呀!他们现在的人手月产两万支,半年内,仅凭一厂之力,给十个步兵师全面装备突击步枪,还不是轻轻松松的事?
幻想终究的幻想,在830厂,自己终究是客。
又是一次参观,回到了厂长办公室,杨明志又和尼古拉耶夫斯基攀谈了些。
“很感谢您对我的工人高度评价,来吧,朋友,我们喝上几杯酒。将军同志,您再等候一阵子,今晚我们共进晚餐,如何?哈哈……”
“晚餐?算了……算了。”杨明志赶紧推辞。
“哦?您还有要事吗?”
“这……的确是要事。晚餐时间我必须回去,我的妻子将为我准备一顿晚餐。您知道的,那是家人准备的晚饭,我怎能不回去呢?”
“哈哈,我明白了。”尼古拉耶夫斯基笑了笑,给两个玻璃杯倒上热烈的伏特加,“您已经来了,至少喝一杯再离开。”
第1777章 造点中式厨具()
烈酒下了肚,整个肚子暖和和的,或是歉意和感谢,杨明志连喝三杯,嘴里更是振振有词“厂长同志,很抱歉不能和您共进晚餐。按照我们中国的传统,我连续喝下三杯酒,以示我的歉意。”
“啊,您不必这么拘礼,在我们俄罗斯就没有这种传统。不过,每个冬季都有酗酒的笨蛋躺在路上睡觉,醉酒中被冻死。或许今年的情况会好很多,联盟的粮食大部分供应军队,实在没余粮酿酒,但愿酒鬼能少很多。”
“但愿如此。”
“可是有酒不喝就太愚蠢了。将军同志,既然是您妻子亲自给你做饭,想必也是最正宗的中餐吧。”
听得尼古拉耶夫斯基如此问,杨明志努力思索,猛地想到这个老家伙曾说过,十多年前新西伯利亚城市还有一些中国商人,城中有一些中餐馆。
“当然是正宗的中餐,用苏联的实在做出最正宗的中国面条。嘿嘿,厨师是中国人,做法也是中国式的,真是最正宗的中餐。”
杨明志故意这么说,引得尼古拉耶夫斯基瞬间提起兴趣,整个人双眼烁烁放光“是嘛?或许我可以去拜访您。我不得不佩服你们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你们的国家并不强盛,做出的餐饮却是不可思议的,或许你们把所有的心思用在做菜了。哦,对不起……对不起,我的话有些不恰当。”
“不碍事。反正七十年后中国又是全世界第一强国。”杨明志压根就没有对尼古拉耶夫斯基的话多想,他喝了酒亦是敢说。
既然说到吃饭的事,杨明志当然不介意请这位对自己帮助巨大的厂长吃顿中国大餐。
请客是必要的,届时杨明志丝毫不介意自己亲自做大厨。
“尊敬的厂长同志,您绝对想不到,其实我的厨艺也是不错的。相比较我的妻子,我的厨艺更佳!”
“哦?!”
“您对我帮助很大,我有理由请您吃一顿家宴。”话赶到这里,杨明志灵机一动,顺理成章的把自己另一个计划和盘托出。“我记得830厂的前身是专职生产家用金属工具的厂子。我想,生产一点厨具也是有能力的?”
“当然!生产一些铁盘、餐刀、餐叉,都是非常容易的。”
“哇!这是太好了。正宗的中餐需要一些正宗的中国式厨具,那些厨具是苏联没有的。如果您为我生产一些,就太好的。”
“当然可以。”
“那好,请您给我纸笔,我就在这里,给您画一下图纸。但愿……但愿您的工人也能像生产冲锋枪那样,以巨大的热情给我……给我生产一些特殊的大铁锅,以及一些蒸汽笼子……”
俄罗斯不曾用蒸汽加工食物,杨明志不知道相关的词汇,只能用“蒸汽”和“笼子”形容蒸笼这种中国炊具。
听着这个,尼古拉耶夫斯基当即费解。
“什么?蒸汽?”
“对,就是用蒸汽来加热食物。”
“蒸汽还能用来加热食物,我……等等!”
尼古拉耶夫斯基仔细思考,终于想到十多年前,他吃过一种特殊的面包。
“尊敬的将军,我年轻时到中餐馆吃过一种不用烤箱加工的面包,那种面包的里面还有一些酱肉,样貌奇怪口味倒是不错。”
“哦,您说的是包子。”
在这里杨明志所说“包子”一词完全是汉语音译,尼古拉耶夫斯基丝毫没有头绪。
“包子就是用蒸汽加热的。”杨明志继续兴奋的说,“中国人不吃烤面包,我们最多吃烤制的饼。我们热衷于用蒸汽加工食物,比如把南俄的大米用蒸汽蒸熟,或是把腌制好的鲜鱼蒸熟,甚至是牛肉羊肉。高温蒸汽可是比开水更热,足足一百五十摄氏度呢?但用蒸汽烹饪需要相应的厨具。您必须明白,中国人加工面食,手法可是多种多样的。”
尼古拉耶夫斯基内心充满了期待,如果能吃上将军做的一顿中式晚宴,那是一种幸运,也是自己长久以来高强度又乏味工作的一种调味剂。
纸和笔都放在杨明志面前,很快的,蒸锅和笼屉的结构图被突击画下来。图纸简陋一些不是问题,杨明志知道工人们照着自己标注的数字参数,参考着粗糙的图,把厨具生产出来不是问题。
“不管是冲压还是焊接,您的工人照着图纸制造就行。终归我需要的是一些特制的锅,您觉得您的人多久能完成?”
“大概一天时间,或者……”尼古拉耶夫斯基想了想,“最多也就是两天时间。看看您的图纸,似乎不是什么困难的操作。”
“那就拜托您了。除此外我还需要一些别的的厨具,似乎830厂曾经有所生产?”
“当然,如果您需要一些餐叉,我们将再度量产。那些模具暂且收起来,我们把模具拿出,即可开始大规模冲压生产。”
“那就再生产一些餐叉餐刀之类的,如果可以再造一些铁盆铁盘”
“好的,您交待的所有任务,我都将完成。”
生产一些餐具,尼古拉耶夫斯基没有丝毫的压力,不过是从仓库里将冲压用的模具拿出来。例如铁锅,它根本就是用冲床一压而就的。
苏联家庭对厨具的需求是有限的,主要源自于他们平日做饭的烹饪方式。
全联盟范围的集体农庄化,使得做饭的工作交给农庄食堂了。至于城市居民,由于人民所分配的房子太小,厨房基本就是几家几户共用。
人民非常热衷于吃面包,所以城市居民就去商店买面包,农村居民就到农庄食堂兑换面包。
轮到人民亲手做菜,不过是把大量的蔬菜土豆扔进一口铁锅里熬煮,以浓汤果腹罢了。
固然沙俄宫廷流传下来许多种俄式大餐,到了平民百姓这里,就着菜汤啃面包,正是最常见的居民写照。
830厂的身前,工厂生产了各类金属工具,其中刀叉这种餐具早已完成了全市家庭的普及,熬汤用铁锅也基本家家户户有一口。
尼古拉耶夫斯基今天接下两个任务,在他看来这些任务都是能够迅速解决的小问题。
最终令他头疼的问题依旧只有一个——如何安稳的完成下个月的两万支冲锋枪任务。
……
夜幕笼罩着整个新西伯利亚,大街之上出现络绎不绝的人群,他们是下班的工人们。
城市有一百五十多万人口,以苏联的标准这就是罕有的大城市。当然以中国的标准,如此人口的城市也不算小了。
即便斯大林格勒激战正酣,也不是所有的苏联工厂是全天候连轴转。最繁忙的是军工厂,其次是皮革纺织类工厂。
跑了一整天,杨明志的身子没法不疲惫。一想到老婆挺着肚子还给自己下面条,那种幸福感几乎将疲惫消除。
汽车的鸣笛惊扰了正在吃饭的人们,所有设计员和卫兵们,基本是左手端着菜汤,右手握着面包块。
自从大清早安妮骑着车子拉回一袋面粉,未来不出意外,一日三餐的工作基本就由这个女人负责。
大家现在吃的正是小烤箱里陆续烤出来的,它完全不是大食堂的量产型面包,故而安妮可以做些更精细的加工,体现在口感上就是好吃有嚼劲。也是因为是现烤的小面包,它麦香味十足,如若放置时间久了,口味就会变差。
“喏,将军回来了,亲爱的你的中式面条还没做好吗?”依旧待在厨房的安妮问到。
“很快……很快就好了。”
犹豫烧柴的炉子有限,杨桃不得不等到安妮熬制的一锅菜汤沸腾后,再在炉火上放置小灶。
杨桃并不缺厨具,很多厨具就是从莫斯科带来的,甚至有一些还是从沼泽地拿来的。
例如一根擀面杖,它就是沼泽地的那些木工车床的杰作,也包括一些松木做的筷子、木勺子。
还是在沼泽地的日子,把缴获或空投得到的面粉加工成面条,它定会吸引来所有高级军官蹭饭。基于这些原因,杨桃自诩已经成了出色的面条师傅。
先是面团擀成面皮,撒上面粉再折叠,匕首将其切成条状。她已经备好待煮的面条,就等着小铁锅水开。
“安妮姐姐,等会儿我再把您熬的汤加热一下,把煮好的面条放进去,这就是最美妙的中国菜了。”
“很好,我可以联想它的结果。应该是非常美味的。”
其实做面条这种事安妮又不是不懂,十多天前她还在莫斯科,将军就亲自指导自己做这种中国菜。
据说中国菜博大精深,加工食材的种类比法国人或是意大利人还要多数百种。的确,他们中国人是神奇的民族,诸如大家都吃腻的马铃薯,到了他们手里,也能用几种随处可见的辅料,将马铃薯加工成一道好菜。
水终于开了,杨桃毫不犹豫把一坨面条放进去,在用松树筷子给其搅开,双眼直勾勾的看着汤锅,等候煮开。
或是闻到了面香,刚刚下车的杨明志啥也不多想,径直的向亮着灯的厨房快步走去。
他第一眼就看到了坐在火炉前、头戴衣服毛巾的妻子,她正恬静地睁着眼睛看着自己,面容中流露着温馨。
“你回来了。你再等等,晚餐马上就好。”
“哇,是面条啊。”杨明志快步走去,瞅着妻子面前的汤锅。他又努力嗅了嗅,整个厨房充斥着香气,气息的来源都是那口满是菜汤的大锅。
每天吃多少面包,这是有定量的,唯一不限量的就是菜汤。
犹豫新西伯利亚的森力资源实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