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继续道:“至于索降,它是指直升机在降落到一定的高度时,悬停在空中,战士通过抓取绳索快速降落,所有战士完成降落后直升机便直接离开。伞降则是直升机在较高的高度时,战士们通过跳伞降落到底地面。”
评论区。
“涨姿势涨姿势了,我是妹子,原本对这些东西一点都不感兴趣。现在听男神讲,怎么听怎么有趣。”
“呼,终于不用再掉眼泪了,让我喘口气。”
“同样,以前这些东西我看都不会看一眼,但今天不一样,我觉得从老首长的嘴里面讲出来,我来听,这是一种享受,很好。”
“终于可以给自己的眼睛放个假了,都快肿了。”
“老首长继续,小本本记着呢,我要学习!我要进步!”
王亮被评论区网友们的话给逗了乐,道:“直升机在执行投送战士的任务中,需要机降、索降还是伞降,需要根据现场的情况进行多方面的考虑之后,才进行选择的,原则只有一个,用最安全的方式进行降落。”
“刚刚有网友问空降伞兵,那我就先来谈谈关于直升机的伞降吧。大型运输机航程远、运力强,不单可以空降伞兵,还可以空投伞兵战车等重武器,甚至主战坦克这个重量级别的武器也可以空投。如此落地的部队有更强的战斗力,这是索降做不到的。所以空降啊,一般是来执行战略级别的大规模行动的。”
“相比之下,索降相形见绌,直升机航程短,运力也有限,而且也难以运送装甲车等重装备,所以只适合较小规模战术级行动或特种作战。”
王亮穿装备的同时继续介绍道:“机降呢,对于降落的条件要求较高。未来的战场,可能是崎岖的山地、茂密的林间、陡峭的山顶亦或是复杂的建筑、高低起伏的丘陵。在这些情况之下直升机是完全没有降落空间的。即便面对的是平坦开阔的沙土地、草地等地形,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也不会选择机降的,因为这些场地都可能存在硬度、平整度不够的情况,造成的结果就是直升机一着地轮子可能就会陷进去,很危险,索降最好的选择。所以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会选择索降,这也是喜欢军事的朋友们对空降不太感冒的原因。”
穿装备?
是的。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网友挺老兵,亲索降,看老王。
0119 地上虎贲林立 天上雄鹰翱翔
0119 地上虎贲林立天上雄鹰翱翔
评论区。
“老首长这是要干啥?咋还穿上装备了呢?莫非要跟着上直升机进行索降?”
“不会吧,一把年纪了还能玩直升机索降?”
“手套、8字型金属环,没错了,是直升机索降的必备工具,是要玩索降无疑了。”
“啊?九十五岁了还能玩索降?”
“老首长,您可千万别逞强啊!安全最重要!您在我们心中永远都是无所不能的,您是最厉害的,已经不需要去证明了!”
看到王亮穿装备的画面,评论区再次沸腾了。
此直播非彼直播。
观看那些妖艳贱货的直播,网友们自然是自己怎么爽怎么来,你直播电钻吃玉米把头发卷掉了关我们毛线事情?你直播生吃活鸡拉肚子关我们屁事?
在网友们看来,那些妖艳贱货只不过是一只猴子而已。
王亮就不同了,随着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讲出来,网友们对于这为老人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在了解的同时,感情也越来越复杂。
更多的是像家人一样的关怀。
孙为民见有这么多网友担心,不由得解释道:“同志们大可不必担心,老首长每天都坚持训练,身子骨硬朗着呢。况且每个季度老人家都会回到部队进行回炉训练,莫说是索降了,高空跳伞也不在话下。”
网友们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只见王亮开始了教学模式。
“在索降过程中,人的平衡点应该落在小腹部。不管用什么东西拴住身体,最佳的拎点应该在腹部最舒服最合适。”
“长绳的一头栓住固定物,另一头甩下去。揪住手头的一段,折起,穿过一个8字型金属环的上孔后反别在8字型金属环的“腰”上。注意8字环的下孔勾连上人的腹部的位置。”
王亮便说便进行操作,活脱脱的一个老司机,一旁的特战队员们也着实被惊着了。
太溜了。
直升机以排山倒海之势呼啸着到达了指定位置,在离地面十五米的高度进行悬停。
两名特战队员先进行索降,随后便到了王亮。
王亮左手戴上手套,握绳,置于左后侧屁股边上,用来做下降用的刹车器。
“走咧!”
握紧、刹车松手、速降
十分灵活。
着陆,安全利索,丝毫不拖泥带水。
因为地面有特战队员拿着手机直播,所以网友们看得十分清晰。
“赞赞赞!十五米,听着不高,五楼差不多就是这个高度,刚刚拉开窗户看了看,好吧,我怂了。给老首长点赞。”
“666,我对老首长的配合如同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后排举手有问题,老爷子,我看特战队员们都是头朝上索降的,您咋还头朝下呢?感觉好危险。”
王亮解答道:“不错,一般的索降都是采用头朝上双手握住索降绳双脚钩住的姿势,但我采用的是头朝下的姿势,在落地前有一个空中翻滚动作,使头部朝上。算是一种个人习惯吧。以前在国外学习的时候,发现这样能够加快索降速度,要知道实战中,你在索降时就是敌人的活靶子,所以早一秒着陆就多一个活下来的机会。”
“原来如此,受教了!”
王亮并不是演训的主角,他只是一个见证者。
这个世界终归是属于年轻人的。
直播在继续。
特战小组乘机到达任务地域后,先期降落地面的队员立即进行外围警戒,保证小组其他成员安全……
战斗打响了。。。。。。。
一番合作下来,中俄特战队员们的默契度更高了。
“如果战场威胁比较大,是否会提高索降高度?”
“请问你们在训练中最高的索降高度是多少?”
训练完毕,俄方队员仍意犹未尽,对身旁的中方队员抛出了一系列紧贴实战的相关问题。
中方队员在解答后也就自己在平时训练中想到遇到的一些问题,询问俄方的具体做法,真正达到了学习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中午吃饭时间,王亮没有忘记自己之前说过的话,把关于排雷的最后一个问题解答完。
“在部队的实弹演习当中,炮弹打出去,不一定都会爆炸,这就需要我们的排雷兵去负责最后的清场。或许有人会问,演习一般都是在茫茫戈壁,人迹罕至的地方,至于让我们的战士冒着生命危险去排除哑弹吗?”
“我只想说,为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绝对安全,军人,什么时期都能做得出来。好,下面我还是要围绕着一个人来展开讲述,不过大家可以放心的是,这次并不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在部队排爆专业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一直流传着:“要么凯旋而归,要么照片相随。”
在没有硝烟和战火的准备战争时期,排爆兵,是离死亡最近的一个职业。
排爆是被人们称为在“和平年代里走向硝烟,生死攸关时冲向危险”的高危专业,而排爆兵也是一支踏上工作岗位就面临着生死考验的兵种。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集团军某旅地爆连连长曾建林,就是这个队伍当中的一员。
86年,他出生于川省的一个小山村。
入伍前,他曾经打过两年工,当过服务员,干过炮工,做过装载机驾驶员。
他总感觉自己的生活里缺少点什么,那身迷彩。
后来,为了追寻父辈的成长轨迹,他毅然投身军营,成为一名战士。
大山出来的娃,肯吃苦,能吃苦。
提干,自然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有人说,哑弹就是“睡老虎”沉睡的时候相安无事,醒来时就嗜血伤人。
在地爆连,曾建林的工作就是天天和炸药、雷管、哑弹打交道。
有人会说。
上尉连长,是军官啊,是干部啊。
还用亲自去排雷?
让战士们上不就行了。
放屁!
无论是哪个兵种,在部队分工如何,一旦有任务,主官一定是冲在最前面的。
在排爆部队,不单单是连长,就连做政治工作的指导员也要会处理地雷等爆炸物。
0120 护身符:胆大心细、不存侥幸
0120 护身符:胆大心细、不存侥幸
你没有本事,战士们凭什么服你,怎么开展工作?
曾建林是这样来形容自己的职业的:“如果说排爆是在刀尖上跳舞的话,那我们排爆兵就是一名敢死队员。”
二零一五年的八月份,在青铜峡炮兵连组织的四零火箭弹实弹射击中,曾建林率领连队奉命排除哑弹,承担了此次的搜排工作。
由于落弹的区域土质异常松软,有的哑弹深深地砸入了土中,有的**露在地面。
在排雷经验丰富的曾建林看来,这次任务的难度非常大。
因为哑弹的脾气很难揣摩,有的时候,碰一下,它就炸了。
惊心动魄就在那么几秒钟。
在排除哑弹的过程中,有一枚哑弹被骆驼刺遮蔽,曾建林拿出工兵锹,小心翼翼地清除掉周围的碎石和杂草,然后再用手慢慢扒开骆驼刺,而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
哑弹的击发引信因意外受力瞬间弹了出来!
“看到哑弹冒了烟,我的脑袋里嗡的一声就炸开了,我觉得自己这次真的是要光荣了,脑子里面一片空白,只剩自己的心跳声和呼吸声。”曾建林至今还记得当时的场景和自己的心理活动状态。
“当时头脑里唯一一个念头就是,这枚哑弹马上就要爆炸了,连长肯定尸骨无存。那一刻,我感觉心脏都停了一下,气都喘不上来。”这是在场官兵们的内心独白。
能执行任务的工兵,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
技术培训固然重要,心理素质上也有着极高的要求。
能让战士们紧张到这种程度,可见当时的情况有多危急。
幸运的是,几秒钟过后,炮弹并没有爆炸。
没死,还活着。
“呼”曾建林长呼了一口气,坐在地上休息了一分钟,调整了一下自己的呼吸。
经历这样的事情,想来大多数人一定会是心有余悸,打起退堂鼓。
但曾建林没有,他要对得起自己戴的那一毛三的军衔,对得起自己身上的军装。
什么是解放军军官?
打仗冲在冲在最前面,把危险留给自己。
曾建林继续工作,全身伏地,用竹签一点一点拨去弹体上覆盖的泥土。
小心翼翼对炸弹标记、弹体结构、引信装置、填充物等情况反复查看,最终确定了安全可行的销毁方法。
随着一声巨响,这枚哑弹最终被安全引爆。
二零一六年的五月份,为了备战即将开始的课目演示,曾建林决定以身试险。
将导火索的长度从十五厘米减到十三厘米,再进行起爆试验。
要知道,导火索每缩减一毫米,就意味着危险增加了一分。
在“开辟通路的行动”实爆作业示范任务中,带队的就是曾建林。
他提出了一个要求,真障碍、真目标,完全按照实战化来进行。
真障碍、真目标使这次任务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点,爆破用药剂量大、爆炸飞散距离远,其危险性是可想而知的。
就在曾建林点火并迅速回撤卧倒的瞬间,“轰隆一声巨响,反坦克锥被炸得满天飞,爆轰波夹杂着碎片扑面袭来。
资历最老的军士长被惊出一身冷汗,气势汹汹地跑到曾建林面前吼道:“曾连长,你不他娘的要命了!知道刚才有多危险吗?!你差点连命都没了!你知道吗?”
没成想,曾建林爬起来活动了下胳膊腿,说出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把导火索减到十厘米,再爆破一次!”
原来,为了最大限度达到开辟通路的突然性和快速性,曾建林刚刚冒着生命危险试着将导火索由以往的十三厘米逐步缩短到十二厘米。
为什么要这么做?
为的是将来某一天战争爆发,他和他的工兵们不会在战场上跑肚拉稀,被敌人打得丢盔卸甲。
练为战,不为看。
训练是为了打仗而准备的,而不是为了表演观看。
精益求精。
这一次,他又准备挑战十厘米。
经过三次实验,他成功了。
当曾建林回忆当时场景的时候,他说:“咱们当兵的,就得有点血性。”
战士问:“连长,您真的就不怕死吗?”
曾建林回答道:“当然怕死,在经历生死考验的瞬间,我一定会想到自己的家人,正是因为这份牵挂,我的头脑才会更加冷静,清楚自己肩负的责任是什么。爆破生活已经有五年了,,我从来没有受过伤,靠的不是运气。只要你记住‘胆大心细、不存侥幸’这八个字,危险,永远不会找上你。”
入伍十三年的时间,曾建林先后被评为优等指挥员、优秀连长,并荣立个人二等功。
他所带领的排爆小组连队,连续两年被旅里评为“感动虎旅”先进群体。
但最让曾建林引以为豪的事情是他曾经承担过百余次实爆任务,且次次圆满完成的任务,平安归来。
在成功的背后,是他身穿三十多公斤种的防爆服服,坚持不懈训练下的结果。
结婚多少年了,他的妻子从来都不知道丈夫的具体工作。
直到前不久,妻子到部队来探亲,这才从他同时的口中得知自己丈夫的工作。
排爆兵,听听就让人望而生畏。
妻子久久说不出一句话,她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每天都在经历着些什么。
曾建林:“我之前一直不告诉她,就是怕她担心,睡不着觉。我的工作性质比较特殊,一有任务就会消失几天。我知道那种电话打不通的感觉有多难受。。。。。。”
从网上了解到部队每年都会有排爆兵牺牲,担心不已的妻子不停地去劝曾建林换一份工作。
曾建林是这么说的:“老婆,说心里话,我也知道这份工作的危险性,很不容易。但每一份工作都得有人去干,何况这就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当初的选择。再者说,能执行这么多次任务,能被岗位和工作需要着,这本身就是一种人生价值。”
在曾建林看来,身为军人,不能因为“害怕”两字而当逃兵。
0121 喀秋莎(求首订,求月票)
0121 喀秋莎
午饭过后,在网友们的‘威逼’之下,王亮这才答应回宿舍休息一下。
事实上,他真的有些疲惫,想要好好地睡上一觉。
九十五岁了,精神头肯定不比年轻人。
两天的时间,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疲惫,去回忆那么多的往事,对于心灵也是一种折磨。
每一次去想,心都如同刀绞一般,痛彻心扉。
原本已经结痂的伤疤,再度被撕开,皮开肉绽,这太残忍。
王亮觉得自己痛并快乐着。
痛在想念那些与自己并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